㈠ 通遼市哪所小學比較好(100分求助)
通遼市實驗小學 (原哲里木盟實驗小學、通遼師范附小)始建於1957年,現有教職工165人,教學班49個,學生3200人。學校佔地2.3萬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9600平方米。有本科學歷的教師22人,占教師總數的18%。自治區教學能手24人,佔20%。小學特級教師3人。在職攻讀教育碩士1人。
經過幾代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努力,學校辦學實力不斷增強,為上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又有特長的學生,並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
一是形成了正確的辦學思想與原則。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提出了「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減輕負擔提高質量」的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進入九十年代,又提出了「分層教學,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所有教學班都採取了分層教學的方法,將班級學生按照個性差異分成三個層次,編成序號進行分類指導,提出了「面向全體,分層教學,各有所得,全面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學校強化了素質教育的落實,提出了「實」(強化教學常規的落實;淡化名利思想;深化教職工職業修養;細化辦學目標)、 「新」(教育觀念上新、教育內容上新、教育活動上新、教學手段上新、校園文化建設上新)、「活」(管理上活、教學上活、學習上活)、「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辦學思想,學校各方面工作又有了新的長足的發展。
二是構建了較為科學的管理體系。學校在通遼地區率先實行了學校內部體制改革,目的是解決「干多干少、干好乾壞、干與不幹一個樣」的問題;啟動「競爭、激勵、約束」三個機制;完善「校長責任制、職工聘任制、校內結構工資制」三項任務;達到了「有效控編、調動教職工工作積極性、提高管理和辦學效益」三個目標。
學校現在實行年級組(處室)兩級管理,推行了「統一領導,分層管理,條塊聯動,以塊為主」的管理機制。轉變了處室職能,使處室成為校長對年級組布置工作,檢查評估督導的機構,使年級組成為一級強有力的管理實體,減少了工作運行中的中間環節,理順了各部門之間的管理關系,促進了學校管理整體效能的提高,使工作運轉更加協調、靈活、高效。
為使學校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辦學模式、學生素質、師資水平、教學設施方面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向前推進一步,學校於2003年又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提出了八大工程建設規劃:(1)師培工程。從思想素質、學歷水平、業務能力三個方面對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提出了要求。(2)生源良性循環工程。實行彈性招生辦法,嚴控班額,加強學校教育。(3)課程建設工程。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形成體系。(4)特色工程。第一是在學科建設上形成特色;第二是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形成特色;第三在課外活動上形成特色;第四在學校建設上形成特色。(5)德育工程。首先是加強學生習慣教育;其次是強化校風建設;第三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6)教科研工程。達到人人有教改項目,人人會寫教學總結與論文。(7)合力工程。構建社會廣泛參與的辦學模式。(8)更新教育設施工程。建校園網。目前,「八大工程」業已啟動,並呈現了良性循環的局面。
三是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工作模式。
四是實施「科研興校」戰略。1985年以來,學校先後承擔了國家教委教育科學「七五」、「八五」、「九五」規劃重點科研課題的研究任務和自治區小語整改實驗任務。其中,「七五」項目獲課題實驗優秀集體獎;「八五」項目獲得課題實驗階段成果二等獎;「九五」項目通過總結鑒定驗收。「小語整改」一直在進行之中。自2002年起,學校開始承擔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目前,課程改革正深入開展,學校多次對外承擔大型公開課,多次召開有兄弟學校參加的課改研討會,多次聘請專家來校講學、指導課改工作。
通遼市實驗小學 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的學校。幾十年來,學校榮譽碩果累累。近幾年來學校黨支部多次被上級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建功立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學校先後被上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命名為自治區義務教育示範學校,通遼市電教試點學校、實驗學校;自治區電教實驗學校、自治區首批掛牌優秀電教實驗學校;國家教委電教委員會「千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並分別被原哲里木盟教體局、自治區教育廳評為電化教育先進集體,少先隊工作五次被團中央評為全國「紅旗大隊」。
㈡ 小學生考試成績公布好不好
應試教育演變至今,分數已不再是學生的命根,卻成為父母炫耀的資本,成為父母評價孩子好壞的標尺,成為父母問責與感激老師的催化劑。
一旦沒有分數,這種不安全感瞬間爆棚。
近日,中國杭州,有家長撥打了市長熱線投訴,投訴原因很簡單:孩子所在的學校,不公布學生的期末分數。家長要求校方給予合理解釋並答復。
不過,該小學校長霸氣回應:不會因為家長的投訴而改變學校的做法,取消分數這一條會一直堅定地走下去。
要給教育本來的樣子
唯分數論橫行,在中國的當下太普遍。
只要分數被公布出去,總見教師、學生、家長將分數傳熱於各個場合,比較著誰多一分誰少一分。
不少家長或老師都認為,學生不是考試的機器,教師也不是分數的奴隸。教育的全部內涵不僅僅只是分數。
因此,該所小學在2017年就定下一條規矩:任何一位教師不得將分數告訴學生及家長,也不能在校內相互公布,分數只是對學生等第評價的一種參與轉換方式。
這條鐵律確定下來後,由學校教導處嚴肅紀律,全體教師一起配合,兩個學期下來,老師們頂住了壓力,拒絕了各種形式打探學生分數的現象。
不公布成績,利大於弊
成績到底該不該公布?
有研究學者認為,家長關心孩子學習成績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過於苛刻的要求和願望未必對孩子的發展有利,公布成績排名在一定程度上會對部分學生的自尊心造成傷害。
同時,過於關注分數,忽略了教育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現象日益突出。
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不公布成績是最好的選擇。
家長過於焦慮
當然,仍然有部分家長對該校不公布學生成績的行為表示不滿。
在他們看來,公布成績,利大於弊:
知道孩子的具體分數和錯誤,能更了解孩子學習情況,方便查漏補缺。學校公布評級太過寬泛,不公布分數無法判斷孩子水平。
特別是4-6年級期末成績直接影響民辦初中報名,不公布分數間接提高這部分孩子報名民辦的難度。
小學階段不公布成績是保護,但是一進入初中各科分數還是要比較排名,提前適應沒什麼不好。
事實上,就學校公不公布學生成績這件事而言,本身是件小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的焦慮。
家長們希望的全體學生競爭壓力減少,但是同時也會希望自家孩子能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這兩個訴求反饋在教育政策上自然會讓家長們感到矛盾和無所適從。
他們也想要孩子度過愉快的童年,不陷入成績的攀比,之前渴望減負也正是這個道理。
可如果放棄了競爭,的確可以很輕松進入公辦初中,但是面臨的壓力也不會減少,保送生名額,之後的分配生也都需要競爭獲取。高中更是直接和全省乃至全國學子,競爭優秀學校名額。
這就是矛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