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數學"幾何與圖形"課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1、注意揭示幾何圖形基本概念源於現實世界的抽象性特點。
幾何圖形、點、線、面、體、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幾何圖形等概念,是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最基本的幾何概念,必須注意這些基本概念與客觀現實的聯系,初步了解這些概念的抽象性特點,從而能初步用幾何觀點認識現實世界。2、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想像、交流等活動中學習知識發展空間觀念。3、重視幾何語言的培養和訓練。4、重視培養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5、注意與小學知識內容的銜接。6、要充分發揮實物、模型、圖片的作用和信息技術的應用。7、注重概念間的聯系,在對比中加深理解。8、要重視畫圖技能的培養。在幾何圖形的教學中,繪圖和作圖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畫出高質量的幾何圖形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力具有重要意義。
9、注意把握教學要求。10、注意突出重點內容。
教學中,由於內容較多,每課教學時都要突出一兩個重點,課堂活動也要圍繞這一兩個重點進行。12、把握好對推理與證明的教學要求。
教學中,把握好對證明的教學要求,要求學生知道什麼是證明,能在給出的推理過程中,填出一些關鍵步驟和理由即可,不要求學生寫出完整的證明過程。13、處理好平移內容。教學中,注意整套教科書的安排,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靜態到動態逐步加深對平移的理解。14、注重設計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
,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幾何學習中,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對他們運用幾何思想、發現幾何結論具有積極的意義。15、要重視將研究幾何圖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貫穿於教學中。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研究幾何圖形的思想方法,用幾何思想貫穿教學。16、重視對學生推理論證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可以以具體的問題為載體,先引導學生分析由已知推出結論的思路,由教師示範證明的格式,再逐步要求學生獨立分析、寫出完整的證明過程。同時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及時地安排相應的訓練,讓學生切實提高推理論證能力。17、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18、注意推理證明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探究得出一些有關圖形的結論,還要求學生對這些結論進行證明,使推理證明成為學生探究得出結論的自然延續,進一步體會證明的必要性。
同時還要加強證明題前分析的教學
。
『貳』 在小學階段如何進行幾何圖形的教學
1、注意揭示幾何圖形基本概念源於現實世界的抽象性特點。 幾何圖形、點、線、面、體、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幾何圖形等概念,是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最基本的幾何概念,必須注意這些基本概念與客觀現實的聯系,初步了解這些概念的抽象性特點,從而能初步用幾何觀點認識現實世界。2、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想像、交流等活動中學習知識發展空間觀念。3、重視幾何語言的培養和訓練。4、重視培養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5、注意與小學知識內容的銜接。6、要充分發揮實物、模型、圖片的作用和信息技術的應用。7、注重概念間的聯系,在對比中加深理解。8、要重視畫圖技能的培養。在幾何圖形的教學中,繪圖和作圖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畫出高質量的幾何圖形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力具有重要意義。 9、注意把握教學要求。10、注意突出重點內容。 教學中,由於內容較多,每課教學時都要突出一兩個重點,課堂活動也要圍繞這一兩個重點進行。12、把握好對推理與證明的教學要求。 教學中,把握好對證明的教學要求,要求學生知道什麼是證明,能在給出的推理過程中,填出一些關鍵步驟和理由即可,不要求學生寫出完整的證明過程。13、處理好平移內容。教學中,注意整套教科書的安排,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靜態到動態逐步加深對平移的理解。14、注重設計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 ,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幾何學習中,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對他們運用幾何思想、發現幾何結論具有積極的意義。15、要重視將研究幾何圖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貫穿於教學中。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研究幾何圖形的思想方法,用幾何思想貫穿教學。16、重視對學生推理論證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可以以具體的問題為載體,先引導學生分析由已知推出結論的思路,由教師示範證明的格式,再逐步要求學生獨立分析、寫出完整的證明過程。同時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及時地安排相應的訓練,讓學生切實提高推理論證能力。17、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18、注意推理證明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探究得出一些有關圖形的結論,還要求學生對這些結論進行證明,使推理證明成為學生探究得出結論的自然延續,進一步體會證明的必要性。 同時還要加強證明題前分析的教學 。
『叄』 如何評價小學圖形的課
1.教師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專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屬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能按照課程標准和教學內容的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實現。
2..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能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會傾聽別人的意見,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3.新的課程觀認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新教材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教師能善於用教材去教,能依據課程標准,因時因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注重聯系社會變革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做到重組教材,力求讓學生經歷探究學習的全過程。
4. 教師能有效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方式。.教師能夠有效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以探究為特徵的研究性學習,使接受與探究相輔相成,學生的學習境界更高,學習效果更好。
『肆』 小學課本上的認識圖形有哪些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能夠辨認立體圖形並且初步感知了立體圖形的特徵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在編排這部分內容時,充分利用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從描(畫、印、拓)出簡單的立體圖形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圖形,既滲透了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系,又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舊知去探索新知。
例1上半部分主題圖中的3個學生藉助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稜柱等立體圖形,以描、畫、印、拓等方式畫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幫助學生體會「面在體上」,感受平面圖形和簡答的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在了解立體圖形各表面的特徵的同時,引入平面圖形的認識。例1下半部分通過列表的方式,讓學生把不同的平面圖形歸類,並抽象出一般圖形,介紹其名稱。在正方形、圓的表格中,所畫的圖形大小不同、形狀相同;在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中的表格中,所畫的圖形大小不同、形狀也不同,但都是同一類圖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表象支撐。
做一做的第1題,讓學生在辨認中鞏固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進一步感受「面在體上」,體會到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和探究數學現象的意識和能力。第2題,讓學生利用立體圖形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並進行展覽,繼續使學生經歷由立體圖形得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再次感受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驗創作的樂趣。
本節課的教學,要精心設計各種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同時積累關於圖形認識的基本活動經驗。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教學難點是從立體圖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體驗面和體的不同。
『伍』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的
在課堂教學中對於學生很難理解的關鍵之處要重點花時間進行重點講解,在學專生理解之屬後,要有針對性的練習,而不能平均使用力氣.否則只能起到事功半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組合圖形求面積》是,我第一輪上這節課是,沒有向學生交代什麼是分割法和添補法,我只是將例題照本宣科給學生講完了,從作業上反映出來的問題是只有部分學生只會列式計算,從組合圖形上看沒有反映出是通過分割法還是通過添補法來求組合圖形的面積,而且每一步求的是什麼學生也說不清楚.第二輪上這節課是,我重點講清了什麼是分割法和什麼是添補法,課堂上沒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只能是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作業稍有改動,大部分學生就傻了眼
『陸』 小學階段對於「圖形的認識」的內容是怎樣編排的
作為《數學課程標准》(簡稱標准)的四個領域之一,「空間與圖形」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圖形的認識、圖形的測量、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如何立足課堂,把握好本領域的教學實踐,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領會《標准》理念,熟知教學目標
《標准》理念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教學目標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達成方向,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們必須要達到「領會」與「熟知」的程度,才能做到教學設計更貼切,教學策略更得當,教學效果更顯著。
我國的數學教學大綱、教材也經歷數次變革,但從「幾何」的課程內容和目標看,小學階段主要側重於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計算,較少涉及三維空間的內容,缺少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幾何」直觀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過分強調演繹推理和「形式化」。同時,由於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比較單一,也使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力難以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雖然「教學大綱」也有關於「空間觀念」的表述,如「能夠由形狀簡單的實物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等等,但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中卻鮮見與之有關的解釋和說明。《標准》旨在克服我國義務教育課程目標過於偏重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傾向,克服重「概念與技能」,忽視「情感與態度、體驗與反思、過程與自主創新」的弊端,努力構建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數學課程內容體系:強調內容的現實背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增加了圖形變換、位置的確定等內容;加強了幾何建模以及探究過程,強調幾何直覺,培養空間觀念;突出「空間與圖形」 的文化價值。如:《標准》中提出了「通過建築、藝術上的實例了解黃金分割」「通過對歐幾里得《原本》的介紹,感受幾何的演繹體系對數學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價值」等要求,使學生了解「空間與圖形」有著豐富的歷史淵源;重視量與測量,並把它融合在有關內容中,加強測量的實踐性等。
《標准》指出,在整個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部分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運動和位置關系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及基本特徵,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能對簡單圖形進行變換,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初步確定物體的位置,獲得並逐步發展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數學思考的目標為: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解決問題的目標為: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情感與態度的目標為: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我們把這些目標鮮明的摘錄出來,一方面便於教師進行領會、記憶與熟知,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們要把每一堂課的教學融入整體目標的大背景下,這樣對於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才是系統的,不割裂的。
特別說明的是「空間與圖形"課程的核心目標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怎樣算具備了空間觀念呢?《標准》理念指出: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這就是我們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方向。
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標准》不僅在「空間觀念」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而且在內容上做了相應的安排,提出了一些新的具體目標。
[如: 「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以及有關變換的直觀內容;「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展開圖」,以及豐富的變換、坐標的內容。這些內容的設置,成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學習資源,並且空間和空間觀念從孩子入學的那一刻開始就伴隨他們成長了。]
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孤立的,有的老師認為好像只是觀察物體等特定內容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實際上,圖形的認識、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圖形的測量,都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著重要的價值,在教學中應該進行有機整合。
二、建立課堂模型,明確教學思路
在把握了《標准》理念與教學目標後,教師可能更為關心的如何上好一節有關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課。《標准》中「空間與圖形」的四方面內容都以圖形為載體,以培養空間觀念、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認識與把握我們生存的現實空間為目標,不僅著眼於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幾何事實,而且強調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情感。《標准》提倡以「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不採用「公理定義→定理性質→例題→習題」的結構形式。
『柒』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的
研究目的:更好的進行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教學
研究方法:理論學習 課堂實踐 收集材料 總結反思
理論學習
一、解讀圖形與幾何
圖形與幾何是幫助學生生存並促進其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幫助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發展數學思維所必須的土壤。
《數學課程標准》中「圖形與幾何」內容結構以「立體——平面——立體」為主線,以「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位置」「圖形與變換」四條線索展開,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逐學段層層推進。《數學課程標准》中空間與圖形」的四條線索部以圖形為載體,以培養觀念、幾何直覺 推理能力以及更好的認識和把握我們生存的空間為目標 不僅著眼於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幾何事,而且強調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情。如,一年紐的第一學期的新教材,讓學生首先認識的是立體圖形,然後在以後的學習中認識和學習平面圖形,最後進一步學習和認識立體圖形。
《教學課程標准》呈現內容的結構形式,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 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這與以往幾何教材主要採取」定義——性質——例題——習題」的結構形式有較大的區別。
《數學課程標准》呈現內容的處理方式,與以往的大綱相比,改變了以線段、面積、體積、測量、相交 平行、三角形和四邊形」呈現幾何內容的處理方式,而是以「觀察、實際動手操作、測量、計算 、變換和簡單推理」為具體處理方式。如,畫出從學校到家的路線示意圖 並註明方向及主要參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