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抖肩技巧教學視頻教程

抖肩技巧教學視頻教程

發布時間:2020-12-23 04:31:08

1. 科比的抖肩的技巧啊

科比常用這來招 看這自個視頻 大約35秒左右 是不是這個動作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yNTA5ODg=.html

2. 新疆舞的動作技巧

動作技巧:

1.讓你的脖子放鬆,可以放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邊聽邊練習.

2.做頭部運版動.前後、左權右、順時針逆時針旋轉、俯仰.

3.可以把雙臂向上伸直,用耳朵去碰手臂,來輔助聯系脖子的左右移動.找到感覺後把手放下來練習.

4.另外眼神也很重要,要挑眉腳和眼角,眼珠子往擺動的方向很魅惑的看一眼,然後下巴湊過去,脖子也就機械的運動起來了.

5.側面貼牆.讓身體的一個側面完全與牆相貼(腳腿,胳膊,肩),努力讓自己的臉向牆,每次堅持20秒反復10次,換邊兩邊都練完後雙手扶肩對著鏡子試著動動。

(2)抖肩技巧教學視頻教程擴展閱讀:

可以靠緊牆角,或者自己雙手交叉扶肩,或者讓別人幫忙幫你壓住雙肩,或者最快最有效的是睡在(或靠在)椅子上,剛好整個身子都固定在椅背上,只留著頭在外面.兩只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

這些目的都是為了不讓肩膀有移動,然後就是注意頭不要擺動,最後也是最主要的一步,頭頸用力往左或者右慢慢移動,由慢到快。概括地說就是頭和肩膀不動,脖子用力左右移動。

參考資料:新疆舞_網路

3. 蒙古舞里抖肩的正確做法

蒙古舞中的抖肩動作包括聳肩、硬肩、繞肩、碎抖肩。具體方法如下:

1、聳肩也叫笑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上下移動起落,同時手臂、手腕也在叉腰或打開的基礎上配合肩膀上下移動的運動形態。

2、硬肩是指以背部和胸部肌肉收縮帶動肩胛骨前沖後縮,手臂和手腕也要配合兩個肩膀在交替推收時前後擺動,在擺時要把握好力度和速度。

3、硬肩動作在蒙古舞蹈中出現得非常頻繁,是整個肩部動作的基礎元素,硬肩動作配合腿部動作以及舞姿節奏,可以展現出蒙古族舞蹈脆而不僵的力量之美。

4、繞肩是指以胸部為軸心,肩膀做前、後、上、下繞圓的動作,可以單肩也可以雙肩交替環繞,做這個動作時頭頸要放鬆,腰部要前後仰合配合肩部動作,同時手臂、手腕也隨之做劃圓動作,繞肩動作體現了蒙古族舞蹈的含蓄之美。

5、碎抖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在胸背肌肉收縮的力量帶動下快速原位顛動的運動形態,做這個動作時手臂可以自然垂放或叉腰,腰部挺直,身體隨肩部的抖動而橫擺,碎抖肩動作體現出蒙古族舞蹈的抑揚頓挫之美。

(3)抖肩技巧教學視頻教程擴展閱讀:

一、基本動作:

1、動作韻律:

肩部動作豐富、靈活、富有彈性;腕部動作主要是在掌與腕平直的姿態上,以脆韌相間地上提、下壓手腕來帶動整個手臂的舞動。頭要穩,上身端莊,身體多為擺身、推身和靠身的動律。做各種步伐時雙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韌,雙腳落地扎實,腳下穩重,強調下沉的力量。

2、基本體態:

挺胸立腰,上身略後傾,後背略後靠。仰頭,頸部稍後枕。

3、手型:

四指伸直、並攏、拇指稍翹自然旁開,五個手指在一個平面內,形成「板手」。叉腰為一字叉腰。

二、蒙古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

熱情奔放、穩健有力、節奏歡快,具有粗獷、剽悍、質朴、莊重的特點。

4. 肚皮舞抖肩技巧,有問題要請教啦

其實這些都是最基本的 首先任何嫻熟的技巧都是靠練的! "天才就是重復次數最多的那個" 這絕對沒錯! 而練必須是在對的基礎上 不然越練越錯 一旦形成習慣就不好改了 1斗肩,可以把雙手撐在牆角 肩部做前-後 前-後.... 這樣的交替 這樣一來雙手得到了控制 手臂就穩定了 那麼肩部的動作就明顯了 慢慢的脫離牆角 然後一點點的加速 控制手臂 最後形成的效果是 肩部在前後動 胸部在左右動 不要不好意思 也可以說抖肩就是胸部的西米 而且以後上下身分離的時候 你還要學會 肩部西米一直不變的繼續 雙腳可以移動 2斗胸,其實這個並不難 只要學會抖肩抖胸就自然而然的會了.難的是 胸部的方向 6個點:前 後 左 右 上 下 例如駱駝: 胸部的動作是前-上-後-下 把這四個點連起來形成一個圓. 或是圓胸:上-左-下-右 連起來做成一個立圓 反方向也要能做. 或是前-左-後-右 練起來做就是一個平面圓(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胸部的上這個動作 肩部要放鬆 不能吃力 而是靠腹部的肌肉拉伸 把胸推上去 這是許多人犯的錯誤 而上這個點很重要 不然駱駝就做不出來) 3抖臀 就是西米 西米分很多種 主要是抬腳和不抬腳 抬腳做出來動作很大 而不抬腳就很細密的感覺 靠的是雙腿的交替屈伸來完成(重點是 雙腿隨時處於微微彎曲的狀態 即使腿部打直相對而言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打直 隨時給腿部以彈性 這樣動作做出來不但穩而且不吃力 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 形成習慣以後 就會變成一種本能) 希望你能越跳越漂亮 越來越好~~

5. 以具體動作為例,簡術我國民間舞蹈動作原理與西方芭蕾動作

1.漢族

自古以來,漢族各種民間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廟會、迎神廟會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爭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稱贊。漢族民間舞蹈正是在這種技藝求精中不斷發展的。

(1)安徽花鼓燈。花鼓燈中的「盤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為上盤鼓、中盤鼓、地盤鼓。上盤鼓是蘭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擺成各種姿態的技巧表演。中盤鼓是蘭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雙人武功表演。地盤鼓是鼓架子單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滿地抓」、「豚跳」等。藝人們在展現技巧的同時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專長。他們常常在變幻莫測的拐彎和罕見的技巧中,洋溢著過人的才華和能力。例如懷遠的石敬禮(藝名「石猴子」、洪雲藝名「小水子」)、鳳台的武佩軒(藝名「氣死猴」),從他們的藝名就可以看出他們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矯健。

(2)山東鼓子秧歌。鼓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場與武場之分,武場正是「鼓」、「棒」、「傘」大顯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動時步大身低,落腳生根,蹬腳揚塵,堅實有力;跳躍時則強調干拔與上竄,猶如「旱地拔蔥」。如果不能熟練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種蹲、踢、跳、轉技巧,那麼鼓子秧歌的穩健瀟灑、淳樸剛勁的風格就很難體現。鼓子秧歌的發源地——魯北地區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術之鄉滄縣和雜技之鄉吳橋。武術與雜技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藝表演。

(3)還有諸如安塞腰鼓、廣東英歌、湖南花鼓、遼南高蹺、東北秧歌等漢族民間舞蹈都是技藝性很強的舞蹈。

2.藏族

藏族舞蹈中的熱巴,是技巧性很強的舞蹈,在民間是由世襲的流浪藝人表演的。其中鈴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藝人手持氂牛尾和鈴鐺,女藝人右手持單柄手鼓,左手持長鼓槌擊打。開始時,男女一起表演,男縱跳揮鈴,女旋轉擊鼓。當跳到氣氛熱烈時,就拉開場小進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員集體表演鼓技,有「頂鼓旋轉」、「纏頭擊鼓」、「扭腰打點」等技巧動作。表演完鼓技之後,鼓隊散開站立一旁,由男演員上場,在鼓聲伴奏下一個接一個應聲呼叫,抖肩起「法兒」,各自表演

不同的技巧動作,有「單腿跨轉」、「躺身平轉」、「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還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兒,如「滾毛」、「掄背」等。鈴鼓舞有很多套鼓點,每套鼓點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動作。演員應場上鼓聲而舞,騰躍飛舞,在快速倒腳步中結束。又如藏族民間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種靠技巧表演來抒發情感的舞蹈,跳起來粗獷奔放,氣勢磅礴。

3.蒙族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藝性很強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豐年節日由婦女表演,分集體舞和單人舞兩種表演形式。舞時,她們左手橫握鼓柄,右手持一帶穗木棍,邊擊邊舞。身段動作一般比較誇張,基本舞姿多是以腰為軸心的仰俯、傾、側,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彈性,雜有跳轉等技巧,技藝嫻熟者可同時舞耍四、五面鼓,在身體不同部位盤繞迴旋,帶有競技色彩。盅碗舞,亦稱「打盅子」。過去由男藝人表演,本世紀20年代以後,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動作舒展流暢,柔美端莊,高潮時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藝高超者,還頭頂燃燈起舞。筷子舞多於喜慶歡宴的場合由男子單人表演。舞者原地單手或雙手握一把筷子,隨著腿部韌性屈伸,身體的左右晃擺,快而碎地抖動雙肩,兩臂鬆弛流暢地用筷子擊打手、腰、腿等各個部位。舞者時而轉身打地,時而蹲跳打腳,由慢轉快,最後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結束。

4.維族

盤子舞是維族舞中技術性很強,難度較大的一種舞蹈,盤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頂碗小碟舞」的俗稱,通常是由女子單人表演。表演時舞者兩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挾手筷,和著音樂,邊打邊舞,邊舞邊轉。並在頭上頂著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區的麥西來甫民間舞蹈中的旋轉技巧可堪稱一絕。快板部分由雙人對轉發展為競技旋轉,一時間各種跪轉、空轉、掖腿立轉、平轉紛紛登場,讓人眼花繚亂,驚嘆不已。

5.朝鮮族

象帽舞和長鼓舞都是朝鮮族舞蹈中富有特色且技藝性很強的舞蹈。舞者戴特別的頭盔,上有可以旋繞的長纓,舞時擺動頭部使長纓在頭頂、身側旋轉和飛舞。技巧越高,頭上的長纓就越長。舞者手中擊打著小鼓,以「喜鵲步」跳躍前進,如騰空遙射,如沖鋒向前,而頭上的長纓不斷旋繞。長鼓舞多為女性表演,後來男子也有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鍵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聲、花樣繁多的鼓點相映成輝。表演進入高潮,常作行進性的連續旋轉。技藝高超者,可轉幾十圈之多。

綜上所述,中國民間舞不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資源」還是非常豐富的。我們的技巧「資源」 從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生態民間舞中的各種徒手動作技巧,一類是原生態民間舞中的各種道具性舞蹈技巧。這一點,從以上對漢、藏、蒙、維、朝五大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藝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見一斑。

二、中國民間舞技巧與中國古典舞技巧之關系

眾所周知,中國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鑒了戲曲、武術和芭蕾等藝術門類的某些技巧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中國民間舞中的許多技藝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術、戲曲、雜技中的營養後發展形成的。尤其是漢族民間舞蹈中的許多徒手技巧動作,如飛腳、蹦子、旋子、掃蹚、撲虎、疊肩、贊步等等技巧,它們都是古典舞與民間舞所共有的。由此可見,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民間舞的技術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為什麼人們總是習慣把這些技巧稱為古典舞技巧呢?我想也許有著先入為主的原因吧。中國古典舞系的學科建設比中國民間舞系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術訓練體系。而中國民間舞系至今還沒有完善自己的技術訓練體系,在基本功訓練上基本依賴古典舞基訓教材。所以這些技巧就很自然地約定俗成地寫上了古典舞的姓氏。其實這些技巧是很難從中界定其歸屬的,只能說它們都是我們的民族技巧。如果非要有所界定的話,那隻有看其使用目的了。不應該是誰用的「早」就是誰的,而應該是誰用的「好」就是誰的,所謂用的「好」就是技巧的運用符合舞種的審美風格,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現的舞蹈內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三、中國民間舞技巧的定位

高爾基曾經說過:「藝術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豐富的感情也會陷於癱瘓。」他的這句話正說明了技巧的運用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技為藝而存在,而無技的藝卻無法存在。技巧對於中國民間舞來說,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民間舞中的技巧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體現民間舞風格的重要表情手段。中國民間舞這門風格性很強的舞蹈表演藝術,怎能不需要高超絕妙的技巧呢?

在全國首屆荷花杯舞蹈比賽中,由著名民族舞蹈家海里且木·斯迪克編導的《頂碗舞》,一舉奪得了民間舞群舞項目的金獎。這個劇目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關鍵在於它巧妙地運用了維族原生態民間舞盤子舞中的頂碗技巧。女演員們在表演中頭頂盛滿清水的小碗,在優美而歡快的音樂中,從容流暢地移動舞步和變化隊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風中飄盪。其高超絕妙的頂碗技巧和清新獨特的藝術風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場的所有評委和觀眾。

去年六月,我有幸觀摩了來自西藏的大型樂舞《珠穆朗瑪》,現在回想起其中的熱巴鼓舞,仍會讓我熱血沸騰、興奮不已。整個樂舞就是在女子熱巴鼓舞和男子辮鼓舞表演時推向高潮的。女演員們的熱巴鼓技巧簡直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不管是做頂鼓旋轉,還是甩鼓旋轉和擊鼓翻身,都是那樣的迅捷、利落、干凈、漂亮,引得在場觀眾一陣陣贊嘆和熱烈鼓掌。男演員們的辮鼓舞跳得更有氣勢,更有一種野性美。他們甩辮擊鼓、揮灑自如,節奏由慢至快,氣氛極為熱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藝加上濃郁的雪域風格所產生的強烈藝術感染力,讓我們心醉神怡、激動振奮。

上述兩個舞蹈都是符合民間舞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們都是通過道具性舞蹈技巧的合理運用,體現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

四、中國民間舞技巧的發展趨向1.技巧風格化

中國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質的極限展示,而中國民間舞技巧追求的是審美風格的完美體現。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韻可以是各自獨立的,而民間舞中的技術技巧是同舞蹈風格緊密相融、難以分開的。也就是說民間舞的技巧不是純技巧,而是風格化的技巧。中國民間舞的技巧發展趨向,應該是風格化技巧的強化與發展。風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間舞蹈中的各種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間舞蹈中特有的旋轉、跳躍、翻身等技巧。中國民間舞系副教授明文軍在《由廈門班畢業課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過將道具的運用往極限上發展而構成民間舞技巧的教學設想。實踐證明,這種教學設想是科學的、可行的。我們的民間舞有許多極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發展的。比如漢族的手絹、扇子、鼓、傘、棒;藏族的熱巴鼓、辮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鮮族的長鼓、象帽等等。還有民間舞中的各類旋轉,也是風格性很強的技巧。比如維族舞蹈中的各種跪轉、夏克轉、空轉、平轉,講求快速、多姿、戛然靜止,猶如鷹隼迎風迴旋。而朝鮮族民間舞蹈中的旋轉則講求平穩,優雅,猶如仙鶴悠然自得。

2.技巧情感化

民間舞中的技巧是與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場面氣氛緊密結合的,是民間舞者內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沒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難、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間舞中也會變得蒼白無力,毫無光彩。

我曾經從電視錄像中看過一些民間舞劇目,現在雖已記不起它們的名兒了。但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它們的「技巧性」都很強,表演中動則旋子3600,靜則控腿1800……。但這些技巧成了游離於舞者情感

和舞蹈風格之外的「無情之舉」,因而毫無藝術感染力可言,反倒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對此而言,我比較欣賞的是雲南省歌舞團創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馬櫻花》,其熱情風趣、朴實無華的風格讓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這個劇目也安排了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搶臉等一些技巧,但這些技巧是在演員們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緒的層層推進中恰到好處地完成的。這種情感化了的技巧,極大地豐富了舞者的藝術表現力,增強了舞蹈的藝術感染力。

3.技巧藝術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民間舞從廣場向劇場的轉化,民間舞技巧的功能已不僅限於渲泄情感和渲染氣氛了,它將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現人物心理、營造舞台意境的藝術化方向發展。

有人說,楊麗萍表演的民間舞根本沒什麼技巧,為什麼能獲得大眾的普遍喜愛和專家的如潮好評呢?其實仔細分析起來,楊麗萍那獨特的動作語匯的運用就是民間舞的藝術化技巧的最高體現。《雀之靈》中的舞蹈造型與動態,已不同於廣場原生態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過藝術化地誇張與變形,將孔雀那高潔、超然的靈性進一步升華,創造出了一個似真似幻、虛虛實實的藝術仙境。正如於平教授所評價的那樣:「《雀之靈》的過人之處,在於它以『技』成『形』卻又不為『技』和『形』所累。當你在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時根本發現不了技巧的痕跡,因為「楊麗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識在創造『生之靈光』。在那翩躍翔舞的孔雀中,楊麗萍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興、人生悟覺、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這一舞蹈獨白充溢著恬靜的生命和諧感與堅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認為民間舞技巧運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將之藝術化,讓技巧的全過程完全隱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動之中,而不「顯山露水」,刻意為之。

中國民間舞系從1987年建系以來,一直在努力探索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技術技巧訓練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績。潘志濤教授在民間舞技巧課的建設方面,很早就提出了諸如「碎步」、「打腿」等一些民間舞基本功,本身就是技術技巧的思路,引導了民間舞技巧教材的開掘。明文軍副教授則從分析民間舞蹈特有的道具性舞蹈技巧入手,從民間舞的審美風格出發,進而提出了民間舞技巧課應在突出民間舞的風格屬性的基礎上繼承與創新的教學思路。所謂「繼承」就是要對原生態民間舞蹈中的徒手動作技巧和道具性技巧進行科學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並用於教學。所謂「創新」就是在符合民間舞審美風格的前提下,大膽借鑒其他舞種,其他藝術門類中的技巧形式,用「他山之石」來完善中國民間舞之「玉」。他將這一教學思路貫徹在廈門班的教學實驗和教研工作中,並獲得了成功。廈門班在民間舞技巧課方面的成功經驗對中國民間舞技術技巧教學大綱的整理與完成,起著重要的指導

6. 我學了幾天肚皮舞,覺得好難哦,有沒有什麼技巧

肚皮舞技巧:
(1)甩——將胯大幅度地甩出去。可以利用你腰部,一下又一下的上提你的胯,跟著呢,從半蹲狀態到踮起腳尖,你的身體的上下幅度的變化會使你的全身以腰腹為支點使之舞動起來,使之,你可以利用你的上肢,將整個身體隨之搖擺。
(2)挺——盡量地將你胸部打開。將你的下半身固定好,只活動你的上半身,即腰部以上。首先,將肩部筆直挺向後背,使之努力將胸部送出;然後,左右搖擺你的身體,感覺你在不斷地長高似的,此時肩部同時有節奏地向後活動來帶動你的胸部。
(3)轉——身體要穩定地保持重心。 肚皮舞在旋轉時的動作其實是放鬆全身的一種方式,這時可以隨意地轉動你的身體,需要注意的是,要輕柔一些,使身體放鬆下來就OK,讓上肢去帶動身體。
(4)浪——身體有如波浪式前進。 這個動作以腰腹為中心,腦袋首先向前探,之後是頸部、胸部和腰部,使之身體就像是鑽過一個套圈似的,從側面看,身體有如波浪式的模樣,呈現出一個「S」型,如此反復進行這樣的動作。
(5)學習肚皮舞的技巧五:擺——擺動你的胯部如像畫8字。你一定擦覺到將胯部向上提動的感覺,在把你的胯部左右活動開之後,嘗試用胯部來畫一個平躺的「8」字,運動的時候需要注意要用力均勻,盡量讓其幅度最大化。
(6)抖——讓腹部的珠片都抖起來。肩與雙腳同寬站好,讓胯部前、後、上、下慢慢的擺動起來,那些美麗的珠片都會因為你的抖胯而翩翩飛舞起來,而肚子上的小肥肉也隨之輕微地抖動,我想過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和他們說BYE-BYE了!
(7)震——微屈膝蓋使勁跺。微屈膝蓋使勁跺腳腹部與胯部的震動都是依靠腿部膝蓋的抖動和微屈來完成的,這樣的震動感受是非常美妙的,此時你盡管使勁地跺腳,使勁晃動身體,並將你的注意力放腹部上,將其作為意識的中心點來運動。

閱讀全文

與抖肩技巧教學視頻教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