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育案例分析300字以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 教學案例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案例分析
內容摘要 所屬學科 數學 適用學段 小一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案例分析 作者 文件格式 文件
類型 轉 載 上傳時間 2006-07-03
推薦人 肖仙
一、背景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然後重新回到生活,應用於生活。 一年級教學課本中,有部分內容學生在以往的實際生活中早已接觸過,也就是說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有了相應的知識經驗,我們何不藉助他們已有的經驗來使教學中比較煩瑣、費時的內容變得簡化、省時,並主動探究、實踐解決教學中的重點,突破難點呢?《標准》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形式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新課改,新教材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機會,讓老師們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大膽創新,找到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景葉老師在設計<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就是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把它設計成猜一猜,買一買,分一分三個實踐活動來完成。.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簡單的購物,特別是購物時兌換人民幣的問題,並了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系。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學生在購物的過程體會到了人民幣的功能,並且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學內容是江蘇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
實踐活動一:
1、 師:老師今天上課帶來一個禮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麼?我
請一個小朋友上台來摸一摸(錢)。我們平時用的錢叫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
2、 了解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情況。
師:每一組都開設了一個小銀行,小組成員分別從裡面取錢,
按順序(教師演示)從中取出兩種你認識的人民幣,最好跟別人的不一樣。(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取錢。這里教師應組織好學生的紀律,說清要求後再動手操作)
3、 師:請小朋友向同組同學介紹一下,你取得錢是多少?(同學
展開激勵的交流)請一組成員上台,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學生說一說是多少?你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對於說的好的加以表揚)
1角、1元(硬幣)、1元(紙幣)……
評析:
教師善於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學到數學。教師既善於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能恰當地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用數學意識。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人民幣,有時還使用人民幣,本課設計先讓學生猜的活動,再通過分類感知人民幣。激發了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實踐活動,教學效果較好。
實踐活動二:
1、 小貓不認識人民幣,它也想去商店買下面這些東西(課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標價)你能幫助小貓用1元、5角、2角、1角的紙幣付錢嗎?(課件出示四種紙幣)用哪一張錢付?(根據學生敘述課件演示用線連接)。
2、 商店裡有哪些東西?(課件出示:練習本5角,鉛筆8角,小
刀1元)從小銀行里取多少錢就可以買到練習本?(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學生上台說一說。還有不同的取法嗎?(學生積極思考發表各自方法)想一想:買8角的鉛筆現在你會付錢了嗎?(學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錢,再說一說)老師買一把一元錢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嗎?(生取一元紙幣或硬幣)。你還有其它方法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總結出1元=10角。
3、 兔媽媽也想買東西,它帶了幾角錢?(課件出示:一個2角,
一個1角)還差幾角?你能幫它取7角嗎?……
評析:
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購物,以及解決在購物的過程中遇到的兌換的問題。創設了一個個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的生活情境,把知識經驗生活化、數學化、系統化。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的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機會。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在這里教師雖然注重了創新,但又不夠大膽——難道買幾角的物品非得拿剛好的錢嗎?可以拿一元錢去購買,讓售貨員找呀!而且這種情況是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
實踐活動三:
自已開辦商店模擬購物。
師: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每組開個小商店,組長當營業員,
其他同學當顧客,顧客先到銀行里取1元錢,然後到營業員那去買東西。我們來評一評,誰是最文明顧客,誰是最優秀營業員。先想一想,你想買什麼?(學生積極參與到購物活動中)指名說一說你買了什麼?付了多少錢?找了多少錢?……
評析:
在活動學習的過程中,有機滲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環節里,向學生滲透了在購物時要形成講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為習慣。適時的思想教育,是本節課的一個特色。教師善於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結合人民幣的認識,進行愛護人民幣、不亂花錢、拾金不昧、奉獻愛心等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
綜上所述,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一年級的學生從懂事開始就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並會用人民幣進行購物。為此,在了解學生認識人民幣情況時可從學生認知基礎出發,創設一個情景:一位同學當售貨員,一位同學購物。讓學生自己來決定想買什麼,用哪種錢購買,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來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又能更好的體現創新性。另外,我覺得這位老師在教學中,眼中沒有學生,不能較好地調控課堂。如教師問,你見過一分硬幣嗎?有一位學生(一直都比較調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說我見過!但教師說:「是嗎!請座!」我想這里完全可以說:「是嗎!你在哪裡見過?可以和同學們說說嗎?」這樣這位學生一定會認真聽講,並對課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② 小學一年級數學優秀教案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內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容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③ 急求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幾個數學教學案例的反思與啟示
程廣文1 宋乃慶2
(1. 泉州師范學院 教務處,福建 泉州 362000;2. 西南師范大學 基礎教育研究中心,重慶 北碚 400715)
「案例是教學理論的故鄉。」〔1〕這個觀點從兩個方面得來:第一,教學理論應該是一種「形而下」的理論,教學理論是為教學實踐服務的,離開了這個前提的「理論」不能稱之為「教學理論」;第二,教學理論來源於教學實踐,實踐是教學理論的唯一來源,而案例則是數學教學實踐的摹寫,摹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把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教育學問題突出出來,以便更清楚地認識問題本質。不難明白,這兩個方面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包括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結果。以下四個案例分別從上述四個方面反映了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層次上的特徵,同時也從一定的角度提出了研究者關於這四個階段的觀點和思考。我們對它們進行反思,目的在於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舒爾曼說過,「案例並非是簡單地對一個教學事件的報告,稱其為案例是因為在於提出一項理論主張……」〔2〕四個案例中有三個是從數學課堂第一線收集來的,另一個則來自課堂實錄。這些案例雖然是個別的,但是它們所反映出的數學教學特徵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說只要走進數學課堂就可以看到案例中的情境。
一、教學主體:以教師思維代替學生思維而忘卻學生的存在
案例1:「分式」概念教學
〔開始上課之前〕
T:〔板書〕根據題目意思列出代數式:
甲2小時做x個零件,乙每小時比甲少做6個零件。
1. 乙每小時做 個零件;
2. 甲乙合作小時共做 個零件;
3. 甲用m小時可做 個零件;
4. 甲做60個零件需 小時;
5. 甲乙合作y個零件需 小時。
§ 9.1 分式
例1 x取什麼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1);(2)。
〔開始上課〕
T:我們看填空題。(全班一起回答。)
(1)x-6;(2);(3)mx;
(4);(5)。
T:觀察這五個答案,上述五個答案中(4)、(5)與前三個答案有什麼不一樣?
S1:(4)、(5)中有分數線。
T:中也有分數線。
S2:分母中含有字母。
T:對了,主要是分母含有字母。
T:像這樣的式子,我們叫做分式。
(板書:分式定義)。
T:在課堂本子上,舉幾個分式的例子。
S:(開始做作業)
(註:T表示教師;S表示學生;Sk表示第K個學生;S表示全班學生。)
這節課主要是對分式概念進行教學。在教學進行之前,教師精心地設計了一個工程問題為分式教學進行鋪墊。這個鋪墊對分式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鋪墊後的教學有兩個關鍵之處:第一是教師的提問,「T:觀察這五個答案,上述五個答案中(4)、(5)與前三個答案有什麼不一樣」;第二是教師對S2的回答「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後繼處理(教學)。而恰恰在這兩個關鍵之處教師都「忘記了學生」。例如,教師的第一個提問,試圖讓學生從「(1)x-6;(2);(3)mx;(4);
(5)」這樣五個代數式中區別出分式來,但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中已經「不由自主」地區別了,說(4)、(5)「與前三個答案有什麼不一樣」,這樣提出問題使得提問的價值大為降低。首先要求學生從形式上辨別出「分式」,並且是採取比較的方式,有比較才有鑒別,教師出發點非常好,但是作為以區別分式為出發點的比較應讓學生自己採用分類的方法區別開來。換句話說,如果教師讓學生先觀察這五個代數式然後進行分類緊接著做比較從而讓學生把分式的根本特徵概括出來,這樣分式概念的教學前的鋪墊就發揮了充分作用。把本該由學生思考的東西卻由教師代為思考了,那麼教師為誰而教?學生在哪裡?其次,在實際教學中,當S2把教師希望提的問題的答案「分母中含有字母」說出之後,教師立即給出分式的定義並在黑板上板書。一個學生知道了教師的問題的答案並不意味著大部分學生都清楚了問題所在。更何況,還不能真正清楚S2的答案是否表明S2對問題的認識,從S1的回答足以看出這一點,更不能斷定整個班級的其他60多個學生的情況了。此處,足見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已經「迫不及待」等候著學生的答案了,似乎顯得教師提出問題就是為了這個答案而已,而忘記了作為教學過程的目的在於使得全班學生都達到理解和認同。
二、教學內容:數學教學中以數學操作代替數學理解
案例2:「表達式」例題教學
例:已知x=,y=3-2t,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
教師這樣開始教學:題目要求我們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那麼,第一步,我們可以從式子x=中得到(1+t)x=1-t。整理,得t(1+x)=1-x。從中求出t,得t=。第二步,將這個t=代入y=3-2t中,得y=3-2×。整理,得y=。這樣這個題目就算講解完了。
上述數學解題教學,教師是直接「講解」「數學理解的表達形式」,而不是「講解」「數學理解」本身。這種形式的教學是一種「數學操作」,是一種操作性教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是具有生成意義的,沒有生成意義的教學充其量算是一種「訓練」。不可否認,數學教學首要的是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但是知識的掌握並非絕對地要通過「訓練」方式才能掌握,何況數學是思而至知的學問,它的學習和掌握需要理解,沒有理解的「訓練」不能從真正意義上獲得數學知識。如果教師從問題的結論開始和學生一起分析,從什麼是「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這一問題開始,讓學生對這句話的數學語義理解了,學生就比較容易找到問題的解決思路和途徑。懂了「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就可以理解「x=」和「y=3-2t」,進而理解「t=」,問題也就解決了。
三、教學方式:數學課堂上出現形式化教學
案例3:「三角形中位線」課錄節選〔3〕
T:同學們,今天上第36節課——三角形的中位線(邊講邊板書,學生記在作業本上)。1. 什麼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教師板書學生記。)請同學們先看書,再齊讀。(全班齊讀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義,師在黑板上畫△ABC,如圖1)
圖1
T:請指出△ABC的中位線。
S1:在AB上找到中點D,在AC上找到中點E,連接DE。DE就是△ABC的中位線。
T:同學們,S1說得對嗎?
S(齊答):對!
T:三角形的中位線是直線,是射線,還是線段呢?請S2回答。
S2:線段。
T:是一條什麼樣的線段?
S2:是一條連接三角形兩邊的中點的線段。
T:講得好。三角形的中位線是一條線段,它的兩個端點是三角形兩邊的中點。除了DE,還有哪些線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線呢?請S3回答。
S3:有。還有BC的中點與其他任一邊上的中點的連線。
(師在圖1上作EF,DF。)
T:對了,DF、EF也是三角形的中位線。請同學們看課本第155頁上的第一行,這里說三角形的中位線和三角形的中線不同,請問:不同在哪裡?(見S4舉手。)請S4回答。
S4:中線是連接三角形一個頂點和它的對邊的中點的線段。
T:對了,雖然它們都是線段,但它們連接的點不同。中位線是連接兩邊中點的線段,而中線是連接一個頂點和它的對邊的中點的線段。(邊畫圖2,邊說明。)
圖2
這是一節概念課教學。如果說概念的認知順序是先「過程」再「對象」的話,那麼在這節課中,「中位線」概念的教學順序則只有「對象」沒有「過程」。概念的認知順序需要有過程性,原因在於「概念在過程階段表現為一系列的固定步驟,具有操作性,相對直觀,容易仿效學會」。〔4〕從教學片段看,教學僅僅停留在「對象」——中位線的定義上,而缺乏「過程」。關於中位線定義,教師教學有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讀」,讓學生「讀」中位線的定義,在教學中教師提出「什麼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並且「教師板書學生記」,然後「請同學們先看書,再齊讀」,「全班齊讀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義」時教師「在黑板上畫」;第二個階段是「識」,讓學生根據「讀」來識別三角形中哪條線段是中位線,在教學中教師「請S2指出△ABC的中位線」;第三個階段是「辨」,讓學生根據「讀」和「識」的結果和感受辨別中位線和中線的區別,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提出「三角形的中位線是直線,是射線,還是線段呢」和「請同學們看課本第155頁上的第一行,這里說三角形的中位線和三角形的中線不同,請問不同在哪裡」。教學停留在中位線定義的文字上,沒有從中位線的形成著手,也沒有把中位線在幾何中的地位和作用說明清楚。三角形中位線在幾何題證明中中點的作用最大,教學中若強調中點比強調定義的文字和形式更節約時間也更能把重點突出出來,教學還更清晰。
四、教學結果:對數學理解中的自動化行為缺乏教育學反思
案例4:「有理數運算」應用題教學
例:一批麵粉10包,每包標准重量為25 kg,通過稱量,發現這10包與標准線位置的差如下表:
袋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與標准線位置差
+1
-0.5
-1.5
+0.75
-0.25
+1.5
-1
+0.5
0
+0.5
求這批麵粉的總重量。
教師的講解如下。
解:求代數和
(+1)+(-0.5)+(-1.5)+(0.75)+(-0.25)+(+1.5)+(-1)+(+0.5)+0+(+0.5)=1,我們可以求得總重量就是:
25×10+1=251(kg)。
這是一節初中一年級數學課中的一部分。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整道題的求解無懈可擊。但是在實際課堂上這里有兩個地方教師沒有向學生交代清楚:第一是例題中表格里的正負號的意義。正號表示超過標准重量的意思,(+1)就是表示超出標准重量1 kg,也就是這包麵粉的重量為26 kg;負號表示低於標准重量的意思,(-1)就表示低於標准重量1 kg,也就是這包麵粉重量為24 kg。這也能加深學生對正負數的概念的理解,並且是結合實際意義進行理解。所以,這個解釋很重要。第二是例題講解中對「25×10+1=251(kg)」中「25×10」的理解。「25×10」是一個抽象的算式,25 kg是一個觀念中的重量,因此教師應該把這一點向初一的學生講解清楚,而實際教學中教師沒有做到。本人在課堂上就抽了三個學生詢問了一下,沒有學生知道這是為什麼。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要求在該學科上有一定專業化程度的人進行教學工作。教師的學科專業化在教育學上的意義是十分明確的,沒有一定的相對於所教學的內容而言層次較高的知識做准備的教師是無法在這個層次上進行該學科的教學的,數學教學尤為如此。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對數學的理解就越具有高度的自動化,從而使得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不理解,甚至不理解學生。例如,我們常常聽到一線的教師這樣說,我講得最清楚不過了,他就是聽不懂,他就是做不來題目。同一個數學問題,對教師理解起來容易,但對學生理解起來太難;在教師看來是那樣的顯而易見,但對學生來說卻很艱難。所以很多時候還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好好反思一下。
注釋:
〔1〕顧泠沅:《教學任務的變革》,《教育發展研究》2001年第10期。
〔2〕Shulman,L.S. Just in case:Reflections on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s. In J.Colbert,K.Trimble,& P.Desberg(Eds.),The case for ecation:Contemporary approaches for using case methods,(P11). Boston:Allyn & Bacon,1996.
〔3〕宋陽、王夢榮等:《初中數學優秀教案課堂實錄選評》,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106頁。
〔4〕李士錡:《PME:數學教育心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頁。
(責任編輯:李 冰)
④ 小學一年級數學有關合作學習的教學案例和教學反思
>>您當前位置: 首 頁 >> 教學科研 >> 教學督導 今天是: 2010年6月3日星期四
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結專題報告
--------------------------------------------------------------------------------
--峨山縣錦屏中心小學課屬題研究--
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
課
題
結
題
材
料
錦屏中心小學教科室
2008年12月1日
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
目 錄
⑤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有哪些
101教育有很多,隨便發一篇給你吧
人教一年級數學上冊《1—5的認識》教案
學情分析:
學生在幼兒園接觸過1-5各數,他們能夠熟練地數數,有的甚至能夠疏導100多,從表面上看,他們已經很熟悉這些數了,但是這一階段的學生缺乏對數的整體意義的理解。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見到過這些數,對它們的用處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沒有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對生活中離不開數的價值缺乏體驗,還沒有對這些數產生較強的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 在觀察農家小院圖提取信息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初步感知1~5各數的基數含義,知道1~5的數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
2、 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1~5的基數含義和寫法。
教學難點:
1~5的寫法,初步建立數感。
課時准備: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游戲,請同學們舉起你們的雙手,跟著老師一起做。我說一句你們跟著說一句。(師生一起做變變變的游戲)
師:剛剛我們變手指是從幾根指頭變到幾根指頭的?(隨機引出一根指頭到五根指頭的)
師:今天我們學習《1-5的認識》板書課題(1-5的認識)
二、實踐探索,合作交流。
1.師:現在是秋天,秋風送爽,碩果累累,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看這位老奶奶,家裡收獲了很多東西,同學們瞧瞧,這幅圖裡面都有什麼東西呀?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觀察,圖中有多少個南瓜、多少朵花?並隨機指導三、指導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
1.師:圖中有什麼數量是1?
(一個老奶奶/一隻小狗/一串玉米。)
教師:(那我們數量1的東西數完了,接下來應數數量幾的呢?)那就請同學們數出圖中可以用數「2」表示的東西。
2、師:它們的數量都是2,可以用數「2」表示。2數完了應該數幾呢?就請同學們數出圖裡面可以用數「3」表示的東西。
3、 3數好了接下來應該怎麼數?
4、請同學們數數,圖中有什麼可以用數「4」表示的呢?
5、小雞和向日葵的數量都是4,可以用數「4」表示。接下來我們應該數?
6、:請同學們說說圖中有什麼可以用數「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數量是5,可以用數「5」表示)。
四、指導認讀。
教師:現在我們一起看一下這個計數器。上面有幾顆珠子?
教師:1顆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們再加一顆珠子,現在是幾顆啊?(相機做練習)
五、指導書寫
教師: 1是從上往下寫,稍稍有些傾斜;2像一隻小鴨子; 3像小耳朵;4要寫得直直的,不能有彎曲的地方。
六、練習
生在方格本上寫1~5。
七、布置作業
課本第16頁的做一做兩道題完成。
教學反思:
1~5學生們在幼兒園都已經學習過了,這節課的主要目的在於感知1~5各數的基數含義,知道1~5的數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通過圖片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討。但實踐下來發現課堂游戲少,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可以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多開發一些數學游戲,激起學生的興趣。
⑥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育案例分析怎麼寫
一、背景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然後重新回到生活,應用於生活. 一年級教學課本中,有部分內容學生在以往的實際生活中早已接觸過,也就是說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有了相應的知識經驗,我們何不藉助他們已有的經驗來使教學中比較煩瑣、費時的內容變得簡化、省時,並主動探究、實踐解決教學中的重點,突破難點呢?《標准》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形式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新課改,新教材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機會,讓老師們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大膽創新,找到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景葉老師在設計這一內容時就是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把它設計成猜一猜,買一買,分一分三個實踐活動來完成..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簡單的購物,特別是購物時兌換人民幣的問題,並了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系.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學生在購物的過程體會到了人民幣的功能,並且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學內容是江蘇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
實踐活動一:
1、 師:老師今天上課帶來一個禮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麼?我
請一個小朋友上台來摸一摸(錢).我們平時用的錢叫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
2、 了解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情況.
師:每一組都開設了一個小銀行,小組成員分別從裡面取錢,
按順序(教師演示)從中取出兩種你認識的人民幣,最好跟別人的不一樣.(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取錢.這里教師應組織好學生的紀律,說清要求後再動手操作)
3、 師:請小朋友向同組同學介紹一下,你取得錢是多少?(同學
展開激勵的交流)請一組成員上台,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學生說一說是多少?你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對於說的好的加以表揚)
1角、1元(硬幣)、1元(紙幣)……
評析:
教師善於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學到數學.教師既善於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能恰當地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用數學意識.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人民幣,有時還使用人民幣,本課設計先讓學生猜的活動,再通過分類感知人民幣.激發了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實踐活動,教學效果較好.
實踐活動二:
1、 小貓不認識人民幣,它也想去商店買下面這些東西(課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標價)你能幫助小貓用1元、5角、2角、1角的紙幣付錢嗎?(課件出示四種紙幣)用哪一張錢付?(根據學生敘述課件演示用線連接).
2、 商店裡有哪些東西?(課件出示:練習本5角,鉛筆8角,小
刀1元)從小銀行里取多少錢就可以買到練習本?(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學生上台說一說.還有不同的取法嗎?(學生積極思考發表各自方法)想一想:買8角的鉛筆現在你會付錢了嗎?(學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錢,再說一說)老師買一把一元錢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嗎?(生取一元紙幣或硬幣).你還有其它方法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總結出1元=10角.
3、 兔媽媽也想買東西,它帶了幾角錢?(課件出示:一個2角,
一個1角)還差幾角?你能幫它取7角嗎?……
評析:
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購物,以及解決在購物的過程中遇到的兌換的問題.創設了一個個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的生活情境,把知識經驗生活化、數學化、系統化.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的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機會.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在這里教師雖然注重了創新,但又不夠大膽——難道買幾角的物品非得拿剛好的錢嗎?可以拿一元錢去購買,讓售貨員找呀!而且這種情況是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
實踐活動三:
自已開辦商店模擬購物.
師: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每組開個小商店,組長當營業員,
其他同學當顧客,顧客先到銀行里取1元錢,然後到營業員那去買東西.我們來評一評,誰是最文明顧客,誰是最優秀營業員.先想一想,你想買什麼?(學生積極參與到購物活動中)指名說一說你買了什麼?付了多少錢?找了多少錢?……
評析:
在活動學習的過程中,有機滲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環節里,向學生滲透了在購物時要形成講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為習慣.適時的思想教育,是本節課的一個特色.教師善於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結合人民幣的認識,進行愛護人民幣、不亂花錢、拾金不昧、奉獻愛心等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
綜上所述,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一年級的學生從懂事開始就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並會用人民幣進行購物.為此,在了解學生認識人民幣情況時可從學生認知基礎出發,創設一個情景:一位同學當售貨員,一位同學購物.讓學生自己來決定想買什麼,用哪種錢購買,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來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又能更好的體現創新性.另外,我覺得這位老師在教學中,眼中沒有學生,不能較好地調控課堂.如教師問,你見過一分硬幣嗎?有一位學生(一直都比較調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說我見過!但教師說:「是嗎!請座!」我想這里完全可以說:「是嗎!你在哪裡見過?可以和同學們說說嗎?」這樣這位學生一定會認真聽講,並對課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