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設計一個幼兒園教學活動方案
個幼兒園教學活動方案
通過游戲的教學。老師要多笑,與學生們多親近,免得發生尷尬。多找回點學生答感興趣的話題,避免死板教條。給學生以自由暢想的空間。通過生活中實際的例子來引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學會自主解決問題,從而將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我是個學生,只歸納出這么多,你可以跟你的學生交流哦!
❷ 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方案設計 要怎麼寫
一、主題活動:水 二、選擇主題理由: 水資源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質,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蓋,淡水僅占所有水的2.8%,而我們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淡薄,我們 生活中對淡水資源的浪費、污染,已經造成水資源的缺乏。所以,通過水這主題活動,教育 小孩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另外,讓幼兒學生了解教學內容。 三、主題目標: 1、引導幼兒關注水、感知水、了解水與生活息息相關 ; 2、培養幼兒愛水、節約水、不污染水的良好習慣 ; 3、鼓勵幼兒積極參與保護水資源的活動; 4、發展平衡能力,鍛煉手臂力量;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模仿能、動手的能力、創造能力和繪畫能力。 四、主題網路圖: 活動一::認識水 (一)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關注水、感知水、了解水與生活息息相關 2、培養幼兒愛水、節約水、不污染水的良好習慣 3、鼓勵幼兒積極參與保護水資源的活動 (二) 活動准備: 1、故事:《小水滴旅行記》、《傷心的小水滴》; 2、一些地方污水的照片,干凈的自來水和污水等。 (三) 活動過程: 1、介紹水的身份證:兒歌《水》 ; 水的組成 水的影響 水的形態 氫 氧 氣候 地理 生命 固態 液態 氣態 農業 水污染與節約用水 2、介紹水 ; (1) 聽故事:《小水滴旅行記》《傷心的小水滴》; (2) 請老師講介紹家鄉的水及污染問題; (3) 請老師介紹怎樣節約用水。 3、水的作用 ①兒歌:水呀水是個寶 ; ②展示家庭用水調查表 ; ③照片展:親近水、愛護水 。 4、保護母親河愛心行動 ①歌曲:《小河之歌》; ③家長簽名、捐獻愛心。 活動二 玩水 (一)活動目標: 1、發展平衡能力,鍛煉手臂力量。 2、教育幼兒節約水資源,不浪費水。 (二)活動准備: 1、給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小水桶、兩只大水桶。 (三)活動過程: 1、幼兒分成兩組,手提小水桶站好。 2、游戲開始:兩組幼兒一個接著一個提著小水桶向前走,快速到達終點,將水倒進大桶里, 然後返回站到隊尾。 3、以不將水灑出,並先將大桶住滿水的一組為勝。 活動三 給小魚圓夢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水資源被破壞所帶來的影響; 2、培養幼兒愛水、節約水、不污染水的良好習慣; 3、培養幼兒動腦筋、想像力等能力;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模仿能、動手的能力、創造能力和繪畫能力。 (二)活動准備: 1、故事《小魚的夢》; 2、收集「水污染對我們生活影響」「保護水」的資料、圖片,布置成牆飾。 3、彩筆和紙。 (三) 活動過程: 1、 聽老師講故事《小魚的夢》; 2、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一些問題;如: 「原來清清的河水為什麼會變渾濁?」如:很多人向河裡亂丟垃圾:工廠排出很多廢 水把河水染黑了;等等。 「河水的污染給小魚帶來哪些一影響?」如:小雨快喘不過氣了,很可憐,快死了。 「小魚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它為什麼哭?」如:小魚很難過,因為它的朋友都死了, 小魚很不喜歡臟水,它嚮往從前那個清澈的小河。 3、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怎樣保護水資源; 4、 教師和幼兒一同設計禁止亂丟垃圾的提示牌; 5、 教師和幼兒一同圓小魚的夢:繪畫小魚在干凈河中游圖。 活動延伸: 1、 節約用水提示牌的設計及張貼; 2、 污水變干凈的小實驗(用漏斗); 3、 學唱關於水的兒歌; 4、 設計一些關於水的小游戲等等。
❸ 認識鴨蛋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方案
一、設計思路: 小班的科學目標指出:引導幼兒觀察日常生活中個別的物品及其用途;幫助幼兒了解各種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學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的方法,發展感知能力;使幼兒樂意參加科學活動,喜愛動物、植物,注意周圍的自然環境。根據小班年齡特點,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內容,開展活動。我注意觀察幼兒的日常生活:在一次...吃小點心的活動中,我發現我們班的幼兒很喜歡吃蛋,還不停的在比較誰的蛋大,誰的蛋小,邊吃還一邊議論。在平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孩子吃蛋。有一次,西西拿著早飯——蛋,邊吃還邊獻寶:「這顆雞蛋可好吃了,我猜想一定是聰明的雞生的。我媽媽說我會變得這么聰明就是吃了雞蛋!」看她說的這么起勁,決定去探個究竟。走進一看,這哪是雞蛋嗎?分明是顆鴨蛋。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真正分清雞蛋和鴨蛋,於是我決定上一堂《認識雞蛋和鴨蛋》的課。 二、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1、 解雞蛋和鴨蛋的主要外部特徵,學習仔細觀察。 2、 樂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活動准備: 雞蛋、鴨蛋每人一個,雞蛋、鴨蛋頭飾 活動過程: 1、游戲:揀蛋 老師:這是什麼?(出示蛋)那邊是蛋寶寶的家,我們去揀一個你喜歡的蛋,好嗎? 2、觀察自己揀的蛋 (1)看看自己的蛋是什麼形狀? (2)摸摸是什麼感覺? (3)看看是什麼顏色? 3、比較兩個蛋的不同 老師:怎麼兩個蛋的顏色不一樣啊?他們的媽媽是同一個嗎?出示雞和鴨的圖片(我的寶寶在哪裡啊?)幼兒猜。 小結:雞蛋和鴨蛋不一樣,他們的顏色、大小都不一樣。 4、游戲:找媽媽 我們幫它們找媽媽,好嗎?你拿到是什麼蛋就給它找哪個媽媽? 5、吃蛋(學會剝,觀察蛋里有什麼?) 三、案例描述和分析: 活動開始,我先讓幼兒玩「揀蛋」游戲,幼兒自由的在盆子中揀出一個自己喜歡的蛋放入自己的盤子中間。接著我就讓孩子們去觀察自己揀的蛋:「小朋友,看看你揀的蛋是什麼形狀的啊?」孩子們都爭先恐後的回答是圓的、橢圓的等。老師小結:是一頭尖一點一頭圓點的橢圓行。又問:「在摸摸上去是什麼感覺的啊?」孩子們回答:「是滑滑的!」老師教詞彙:光滑。又問:「看看是什麼顏色的?」孩子們回答:「有點紅」「有點白」?? 接著,我讓幼兒們比比兩個蛋有何不同,提問:「誒~剛剛小朋友說的顏色 都不一樣,為什麼呀?我們來比比兩個蛋的顏色一樣嗎?」幼兒觀察,與旁人對比,舉手說:「不一樣,他的蛋白一點,我的蛋有點紅!」再比比大小一樣嗎??? 引出重要的提問:「孩子們,猜猜他們是同一個媽媽生的嗎?」幼兒隨意猜測。有的說:不是。有的說:我知道一個是雞蛋。??老師出示雞媽媽和鴨媽媽的圖片:「猜猜是誰來了?」模仿雞媽媽叫:「呀!我的寶寶不見了!」模仿鴨媽媽叫:「呀!我的寶寶也不見了!」讓幼兒猜,並請幼兒分類:「請小朋友們幫雞媽媽和鴨媽媽找寶寶,好嗎?」請個別幼兒把自己的雞蛋和鴨蛋拿上分類。老師模仿雞媽媽說:「我的蛋寶寶是小點的,有點紅的!大家幫我看看對嗎?」全體幼兒幫忙檢查。老師模仿鴨媽媽說:「我的寶寶大點的,有點白!小朋友幫我看看對嗎?」全體幼兒檢查。幼兒區分了雞蛋和鴨蛋後,請他們繼續找。雞媽媽和鴨媽媽一起說:「我還有的寶寶在哪裡呀?」幼兒們把雞蛋和鴨蛋分別分類分好。 最後,老師小結:「小朋友可真聰明,雞媽媽和鴨媽媽都很開心,你們幫他們找到了它們的寶寶,他們請你們吃雞蛋和鴨蛋。老師順便教會有正確地剝蛋的方法:敲一敲,滾一滾,撥一撥三步曲。在品嘗「蛋」中,許多幼兒只顧蛋的好吃,沒有發現其中的問題。於是我從中引導:你們把蛋寶寶的「衣服」剝開,發現裡面有什麼?咬開,有發現什麼呢?孩子們馬上反映過來,並爭先恐後的告訴我:「裡面是白色的,咬開後是黃色的。」我馬上介面「下次老師告訴你們裡面的有什麼?叫什麼?」幼兒吃蛋,觀察結束。 分析: 一、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感受樂趣 幼兒天性好玩好動,喜歡游戲。因此我首先讓幼兒玩「揀蛋」游戲,幼兒自由的在盆子中揀出一個自己喜歡的蛋。通過這一環節,一是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感知樂趣所在;二是在開心之於,不外乎去看看自己揀蛋的「成果」。 二、科學的引導下,讓幼兒在觀察探索中獲得知識。 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中,有意讓幼兒充分經歷探究,發現過程,學會分析思考,自主積累經驗。我請幼兒觀察自己剛揀回來的蛋,有什麼特點,通過看看形狀、顏色,摸摸感覺,比較大小,讓猶如發現揀回來的蛋不是都一樣的,引導幼兒說出:大的橢圓形白色的蛋是鴨蛋;小的橢圓形不是白色的是雞蛋。老師在小結一下:雞蛋和鴨蛋是不一樣的,同樣的雞蛋大小,顏色也是不一樣的,小朋友仔細觀察。活動由淺入深,幼兒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成了學習的主人。因此對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幼兒,給予表揚,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再探索的慾望。對於一下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的幼兒,也鼓勵點燃他們的自信心。在觀察時,幼兒對於形狀不是很了解,都說是圓的。由於事先沒有上一節認識形狀的課疏忽了。在回答雞蛋是什麼顏色時,幼兒說:紅色的。我沒有及時更正,導致了一個科學性的錯誤。這里是需要多加考慮並加以修改的。 然後我出示兩個小動物,邊模仿其動物的聲音邊提問:「誰來了呀?他們來干什麼啊?」發揮小班幼兒的愛心,來幫助雞媽媽鴨媽媽來找他們的寶寶。幼兒根據觀察猜測,最終讓幼兒說出雞蛋和鴨蛋不是同一個媽媽所生:大的白色的是鴨蛋使鴨媽媽的孩子;小的不是白色的雞蛋使雞媽媽的孩子。在這一環節中,幼兒很快地幫助雞媽媽,鴨媽媽找到了它們的孩子。這跟幼兒平常的生活中經驗知識的積累使分不開的。因此我們不僅要注重課中知識的培養,在平時也要多講,多讓他們觀察、分析,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有助於更好更快的掌握任何本領。 三、引導幼兒在品嘗中,發現新話題 對於觀察探索,幼兒已經進一步了解了雞蛋和鴨蛋,為了進一步的了解「蛋中的秘密」, 最後一個環節是品嘗雞蛋和鴨蛋,發現問題,並教會有正確地剝蛋的方法:敲一敲,滾一滾,撥一撥三步曲。在品嘗「蛋」中,許多幼兒只顧蛋的好吃,沒有發現其中的問題。於是我從中引導:你們把蛋寶寶的「衣服」剝開,發現裡面有什麼?咬開,有發現什麼呢?孩子們馬上反映過來,並爭先恐後的告訴我:「裡面使白色的,咬開後是黃色的。」我馬上介面「下次老師告訴你們裡面的有什麼?叫什麼?」在這一環節中我疏忽了幼兒對下一個吃蛋發現的新問題產生了興趣,邊說邊議論:「我知道他叫什麼?白色的叫蛋白,黃色的叫蛋黃。」??在這個問題中,我可以稍微帶一下,可以讓更多的幼兒了解它們的名稱,可有助於下一節的開展。 四、體會和反思: 在設計這節課時,先參考網上的一節「蛋」,從中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重新組織,設計了這節「雞蛋和鴨蛋」,在設計時要幼兒在認識喜歡蛋的基礎上,分清雞蛋和鴨蛋的不同。開始玩游戲時,想要幼兒喜歡,吸引幼兒興趣,可隨知他們「揀」了蛋後,只顧玩蛋,根本不聽老師的指示了:有的幼兒把蛋放在桌子上玩;有的幼兒在手中玩,不小心掉地上。??這是我沒有想周全的地方。
❹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方案
活動設計方案:
一、提高兒童的多元文化生活。
1、通過分享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家庭習俗、語言、食物、音樂、價值觀、家庭關系、生活方式、文化慶典和國家遺產。
2、可以為兒童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培養他們對自己的良好接受和對他人的積極理解,了解快速變化、復雜和獨立的社會中生活的豐富性和合作性。
二、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1、願意與他人共同游戲、活動並友好相處。
2、善於與人交往,懂得問候、交談、與人合作及參與活動的技巧,掌握幾種交往策略。
3、能主動幫助弱小同伴,樂於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老人和殘疾人,經常自願的與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
三、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1、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規要求,培養一定的規則意識,養成按規則進行活動的習慣。
2、感受生活中規則的重要,能圍繞自己的生活、學習、游戲制定簡單的規則。
四、認真傾聽並理解任務性的語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1、有困難或需求幫助時會用適當的方式向成人表達自己的需要、想法。
2、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盡可能自己解決。
3、做事有信心,能有始有終地做完一件事。
4、了解自己周圍環境的關系,能較快地適應變化的環境,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五、愛父母長輩、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1、知道自己的成長與家人的關系,感激父母長輩的辛勤養育之恩。
2、了解周圍不同職業人們的勞動及與自己生活的關系,尊重他們的勞動。
3、了解祖國傳統的民俗節日,對祖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
❺ 培養幼兒思維教育活動設計方案
一、要善於對孩子發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問對於培養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發孩子的潛能及創造力,父母必須掌握向孩子發問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發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問。因為這既有助於增進親子關系,更可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可培養其表達能力。
發問時,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沒有惟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如:茶杯有些什麼用途?多少加多少等於10?等等。
台灣學者陳龍安總結出發問技巧的「十字訣」。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游戲;「例」:即是多舉例;「比」:比較東西和東西間的異同;「替」:讓孩子多想些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除了……還有什麼;「可」:可能會怎麼樣。「想」:讓孩子想像各種情況;「組」: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舉例來說,孩子要去郊遊,就可和孩子討論請誰一起去?何時去?為何要去?到哪裡去?帶什麼去?問題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類」:是多和孩子類推各種可能。
二、為孩子創造「想問」的情境
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這對孩子思維的發展極其重要。或許有些父母會問,如何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並提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孩子想問的興趣。所謂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讓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玩猜謎游戲,給一些暗示,等等……;然後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能有禮貌地問。
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慾望、他們心中原本有著無數個「為什麼」,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面目。是成人習以為常的姿態和不以為然的態度,逐漸扼殺了孩子的這種求知沖動。
因此,父母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慾望就會不斷增強。
三、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
我們經常碰到以下兩類問題:
一類問題,就像課本上的習題——提出的問題很明確,要求我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某些知識,針對問題「聚會思維」;而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往往是惟一的,這就像我們回答「1十1」只能等於2,等於別的就意味著錯誤。
另一類問題,就是可能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有時問題在開始時並不十分明確。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問題都是屬於這種類型。解決這類問題,除了要努力明確問題外,還要打破平時習慣想法的束縛,將自己的思想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擴散開去考慮問題,這叫「發散思維」;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很多個創造性的設想,並且不能絕對他說哪個設想最好,只能根據實際的情況,評定某個設想更為合適。
比如「回形針有什麼用?」這樣一個問題,有興趣的話,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發散性思維要求一題多解,供參考的答案有:
回形針除了可以用來「別住紙張」外,還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1.可以讓回形針利用襯衣口袋,別住「服務員」或「小隊長」等標志;
2.可以用它代替發夾,夾住散亂的頭發;也可代替領帶夾子;
3.假如有很多回形針的話,可以把它們聯結起來,成為鏈條;
4.可以把回形針的一頭拉開,代替牙簽,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當然最好不要這么做);
5.同樣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緩和指甲縫的臟東西等等;
6.必要時,可以把整個回形拉直,當作鞋帶使用——把它穿過鞋帶孔扭結起來;
7.把回形針縫在窗簾布上端,代替窗簾圈;可將它別在紙模型飛機的頭部,做重錘用;將許多回形針串聯起來,還能做項鏈,等等。
下面是一則成功的家教案例:【鼓勵孩子「異想天開」】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數學老師讓人捎口信要我們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件事:數學教學正進入直式運算階段,學生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從低位向高位順序運算,惟獨兒子別出心裁地從高位到低位進行逆向運算,經老師指出後,他竟頑固地一意孤行。
我們回家盤問時,兒子振振有詞:「左邊算到右邊是我想出來的竅門。對聽這么一說,我們意識到,兒子雖然違背規律進行運算,卻透露出一種萌芽狀態的獨創精神。
於是我們在對他的「找竅門」給予充分肯定之後,循循善誘地告訴他,對自己周圍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觀察,對思維結果還需驗證,驗證的標准就是看它的實際效果。然後,我們與他一起分析逆向運算的弊端。最後,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愛」了。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父母不是包辦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孩子從小樹立主體意識,從各方面給予他「參與」的機會。記得小學三年級一次數學考試,兒子對其中一道文字題有異議,我們馬上會面數學老師,家長和老師一起鼓勵孩子要有勇氣,大膽敘說,據理力爭。當確定孩子的異議是正確的時候,我們進而告訴他即使書本也有不正確的地方。我們並不認為「聽話」是好孩子的唯一標准,我們要求他對父母和老師也不要一味服從和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