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上好幼兒園情境互動式數學
為了全面提高幼兒素質,許多理論工作者和第一線的老師,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積累了很多新的經驗。這些經驗,為幼兒園的教育的科學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作為一名教師,為了上好學前班的數學課,研究了許多教學方法,其中「情境教學教學法」深深地吸引了我。下面試從三方面談談自己運用「情境教學」教學的一點體會。
(一)
《情境互動式幼兒數學教育課程》是為了讓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與有趣。在幼兒教學中,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要讓幼兒的情感伴隨著學習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其間包含著幼兒的心理過程。如果在每次教學活動之前,通過老師合理的情境創設,恰當地引導,就能很好地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為此,我常常從幼兒故事中選取一個美好的場景,一個或幾個形象鮮明的角色,一個引人入勝的結局,來考慮我的情境導入,組織我的語言。
如:《運動會》這張掛圖展示的是運動會上各個游戲項目進展的情景,圖中的每個項目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數量組成。幼兒可以通過對比賽中的高矮、快慢、遠近等情況的比較獲得對排序的感知;同時,通過認識不同的人物,幼兒可以進行數字認識的復習。在情境導入時,我是這樣組織語言的:「今天,森林裡熱鬧極了,許多小動物都到這兒來參加運動會了。寶寶兔蹦蹦跳跳地來了,貝貝羊的篤的篤地來了,胖胖豬呼呲呼呲地來了,嘟嘟牛啃呲啃呲地來了,機靈鼠呲溜呲溜地來了。運動會開始了,我們就來當一回裁判吧!看誰跑步得了第一?」
以上模擬而簡短地描述,加上模仿動作,會激起幼兒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課堂上,幼兒對運動會嚮往的心情,對比賽結果的期盼,都會在他們對比高矮、快慢、遠近、復習數字認識的過程中得到體現。在這節課上,幼兒顯得格外興奮、認真,自然就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從激發幼兒學習動機上出發,正是「情境教學情境性」特點的體現。
(二)
幼兒的情感總是處於變化之中,往往可以發展成由「生成——淡化——泯滅」。怎樣才能使幼兒在導入新課時激發出來的熱情保持不減呢?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掛圖,將情境性貫穿始終。
如:《聖誕晚會》這一活動,我先幫助幼兒閱讀圖片。通過從左到右地觀察圖片,然後又從上到下地為幼兒梳理一遍。怎樣才能使幼兒和活動融為一體呢?我緊緊抓住了「聖誕晚會」這條貫穿整個活動的主線。
首先,讓幼兒對晚會中嘟嘟牛和胖胖豬桌上的食物進行仔細觀察和思考:桌上有哪些食物?各有多少?接著要求幼兒獨立說出答案,學慣用分類和計數的方法。如:嘟嘟牛和胖胖豬的桌上都有哪些食物?圓形的餅干有幾塊?方形的餅干有幾塊?桌上一共有幾杯飲料?有幾杯紫色的飲料?有幾杯是黃色的飲料?盤子里有幾個雞腿?有幾個雞腿上面有青菜?幾個雞腿上面沒有青菜?
然後啟發幼兒細心觀察掛著的襪子,並進行計數和分類。
最後和幼兒一起對聖誕樹上面和下面的禮物進行了認真閱讀、計數和分類。
在對《聖誕晚會》這幅圖的仔細閱讀過程中,輕松地幫助幼兒對各種物品的顏色、功能、形狀等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和計數,同時,對於不同水平的幼兒,隨機選擇了一種物品,讓幼兒進行點數和計數。讓幼兒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學習內容。
在教學當中,掛圖和老師的描述相結合,會使幼兒置身當中,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過程當中去。這樣既體現了「情境教學」的「情境性」,又體現了其「互動性」。
(三)
一個學期的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培養幼兒對周圍生活的數學現象感興趣,是早期幼兒數學教育的首要目標。興趣是一個人認識事物的動力,也是幼兒建立數概念和進行積極思維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動力。引導幼兒享受數學的樂趣正是我們數學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正如納特·布朗說的:「數學本身有許多游戲性和給人以創造空間的內在性。這種神秘的特性,使人有探究的沖動。」因此,早期教育的目標更在於幫助幼兒發現數學中的游戲性,讓幼兒享受其中創造與游戲的樂趣。無論幼兒在數學游戲探究中興趣持續的時間有多長,它們都為幼兒提供了探索與學習的機會。這些不僅使幼兒成為某一方面的玩樂高手,還可以支持幼兒在其他領域的發展。
綜上所述,《情境互動式幼兒數學教育課程》,使得單調枯燥的數學課堂教學有著情感紐帶的牽動與維系;使得幼兒好學精神得到有效地培養;也促使幼兒在愛學、樂學中逐步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興趣,提高了初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㈡ 淺談幼兒園教學中如何與幼兒進行有效互動
教師定位是奠定建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關系的基礎。版
教師的角色定位在師幼互動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應善於調整自己的角色身份,以便適時、適宜地對幼兒的活動進行指導,建立良好的師幼互動關系。我認為師幼互動中的角色定位應該是:
1、教師是幼兒心聲的傾聽者。作為教師要以微笑和耐心傾聽幼兒的需要、想法、問題和建議,並給予適時、積極的反饋。這正是佐藤學先生在書中一在提到的:
2、教師是幼兒行為的觀察者和分析者。教師應悉心觀察並領悟幼兒的言行,分析了解其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
3、教師是良好環境的創造者。教師要創設健康、豐富的物質環境,營造愉快、寬松的精神氛圍。
4、教師是交往機會的提供者。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引導和鼓勵幼兒與教師、同伴進行平等、自由的交往。
5、教師是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和指導者。教師應根據幼兒的成長需要和現有水平來制定教育計劃,選擇和調整教育內容,並適時地把幼兒的興趣和關注的問題生成為課程內容,引導幼兒主動、積極、富有個性地發展。
㈢ 如何有效的組織幼兒園讓小朋友參與課堂游戲互動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組織與互動」是師幼之間不斷進行著的一種生命之間的溝通和交往,活動過程定位在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交往、相互影響的動態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重新建構新型的師生關系,優化互動方式,形成交互影響,不斷產生思維「共振」,達到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活動組織中有關師幼互動的常見問題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同樣的一份經典的活動方案,由不同的教師執教會產生不同的活動狀態。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除了要制訂合適的目標,精心設計活動過程外,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師幼互動水平、處理預設和生成的能力等,也是影響教學活動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組織活動的能力也是反映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能力直接影響著活動組織的成效,那麼幼兒教師是否能夠認識到「互動」的重要性?他們又是如何理解「互動」的呢?通過調查與訪談,我們聽到了以下幾種聲音: 1.互動其實是烘托教學氣氛,氣氛好,就會覺得互動好。 2.互動太難了,有天賦的教師才能做得好,一般教師學都學不會。 3.互動就是經驗積累的成果,需要一定的教齡作為鋪墊,年輕教師要慢慢學。 4.互動很簡單,無非就是幼兒興奮點、開心點,教師靈活點、反應快一點。 通過觀察和了解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在新課程全面推廣的今天,雖然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都會特別關注師幼互動的效果,但對於「互動」理解上的偏差,導致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失真」的「互動」。 1.形式化互動:表現為互動實質的缺失。教師與幼兒兩者之間相互扮演著互動的角色,但是彼此間的互動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只「議」不「思」、只「說」不「聽」。 2.單一性互動:表現為互動形式的失當。教師力圖從「獨白」走向「對話」,使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成為活動的主要形式,幼兒之間的互動較少。 3.偏向性互動:表現為互動對象的選擇上。教師在選擇互動對象上有著明顯的傾向性,相比較而言,能力強的幼兒獲得更多與教師互動的機會,在互動內容和時間的分配上也存在著「因人而異」的現象。 我們的思考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著力研究,如何建立積極、適宜、和諧的師幼互動,從而改善幼兒園活動組織的現狀。 (一)關於教學情境與氛圍營造 「情境」問「教學具」:「活動中,你會跟著我走嗎?」 「教學具」反問「情境」:「那你會跟著幼兒走嗎?」 「情境」回答:「不會,我是跟著教材走的。」 「教學具」斷然答道:「那我就不一定跟著你走了。」 情境與教學具最初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預先設計與准備好的,但隨著活動進程的推進,教學情況可能會發生多種變化,此時情境與教學具應該注重現場的幾種即時變換: 1.關注情境與教學具在現場中的合理性,充分把握內容的活動因素和幼兒的思維現狀,充分利用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 2.讓情境與教學具呈現階段性,根據幼兒在現場反映出來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及時利用或創設情境,巧妙改變教學具,從而吸引幼兒,盡量讓幼兒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幼兒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關鍵點:吸引幼兒的有時不是教學活動的內容,而是教師本身 良好的師幼關系能拉近師幼的距離,使教與學之間有效連接起來,使幼兒能夠充分學習與發展,要實現這樣的「師幼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 1.接受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通過溫暖而富有感情的互動表達對每個幼兒的接受。 2.處理好影響幼兒主動性的各種因素,想方設法引導幼兒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幼互動,並通過生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3.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必須藉助於有效的媒介,如語言、行為、態度或肢體語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觸、表情、手勢等非語言行為與幼兒溝通。 總之,良好的互動是師幼心靈的溝通,有效組織與實施活動必須要把握好幼兒的本體需求,以情動情,引入情境。 案例呈現:情境介入——區域游戲「拼圖角」 「拼圖角」的材料包括:第一層次——木質積木的拼圖(9~12塊);第二層次——帶底板的紙質拼圖(底板上有和拼圖輪廓一致的輪廓線);第三層次——沒有任何提示的散裝拼圖(40~60塊)。 情境一:今天,倩倩第二次來到「拼圖角」,她已經兩次完成由9塊木質積木組合而成的拼圖了,這時她抬起小腦袋說:「老師,我拼好了!」(此時倩倩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沒有事情可以做了,卻沒有注意到邊上的紙質拼圖。) 教師介入:摸摸倩倩的小臉,有點「誇張」地表揚她:「哇!倩倩拼得那麼快呀!我們一起數數這幅拼圖一共由幾塊積木組成?」同時,引導倩倩向旁邊也在玩拼圖的幼兒介紹她的成功經驗。 教師介入情境的意義: 1.和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並幫助幼兒一同數數; 2.通過提問,將幼兒的經驗傳遞給同伴,既增強成功者的自豪感,又間接起到示範的作用。 情境二:教師指著邊上的紙質拼圖,對倩倩提出新的挑戰:「倩倩,試試看別的拼圖,行嗎?」過了一會兒,倩倩還是沒有成功,教師發現倩倩直接選擇第三層次的拼圖了。 教師介入:倩倩,仔細看一看,這里有兩種拼圖,你可以先選擇一種簡單的,你看這一種底板上有輪廓線的,好像簡單點,你先試試這種。 教師介入情境的意義:當幼兒由於選擇了超越自己現有水平的操作材料而影響活動成果的時候,教師應該及時介入幫助幼兒尋找更適合自己活動的操作材料。 通過這則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如何保證教師介入情境的有效性,並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教師要注意: 首先,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有效介入要綜合分析區域的預設目標、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當前的活動情況,對幼兒的行為、語言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並及時做出有效反應。 第二,介入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述要簡潔、清晰和明確,同時要起到示範作用。 第三,材料是師生互動的中間媒介,材料的傳遞性、層次性和合理性,決定著幼兒活動挑戰度的適宜性。 第四,操作活動中教師的介入應該基於仔細的觀察與分析,介入應該是間接的、適時的。 最後,教師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除了給幼兒親切和溫暖的情感體驗外,也讓幼兒在間接的幫助中得以感受成功的體驗。 (二)關於巧問與有效調控 「預設提問」對「現場巧問」說:「世界有了規范和統 一,才那麼美麗。」 「現場巧問」反駁「預設提問」:「世界有了改變和創新,才那麼美麗。」 「世界」說:「別爭了,你們都是我最親近的人。有了你們,我才美麗。缺了任何一個,我都會遜色。」 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會根據活動預設進行提問,但是在活動中完全按預設好的問題實施卻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組織教學活動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適時、適當地調整預設的問題,而提問的適切性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品質的高低。因此,根據教學現場的實際情況,通過巧問和追問引導幼兒針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形成有效的師幼互動和生生互動,有效調控教學現場,這是教師相當重要的專業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注意: 1.傾聽是巧問的前提,教師善於傾聽幼兒,包括傾聽幼兒的妙想,傾聽幼兒的童心,傾聽幼兒的錯誤,傾聽弱勢幼兒的聲音等。 2.現場的巧問應抓取即時的素材,抓住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多用激勵、接納等語言增進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行為,有效引發
㈣ 幼兒園課堂怎樣有效互動
幼兒園課堂互動游戲【十則】
一、大野狼
准備用具:各種閃卡和一張小羊的閃卡
游戲解析:由教師當大野狼,背對的幼兒站著,其他幼兒當小羊,站在離大野狼約一公尺的地方,小羊一起問大野狼「What do you like?」教師開始依次出示閃卡,大野狼及幼兒按照教師給的閃卡回答「I Like…、」,當教師拿出小羊的圖片,大野狼就開始去抓小羊,大野狼就開始去抓小羊,抓到的小羊就被吃掉。注意事項:空間必須大一些,注意幼兒不要發生推擠沖撞的危險。
二、小手黏黏
游戲解析:教師事先將大卡放置在教師任意位置,全班問教師「hand、hand、where are you?」,教師發命令,例如說「Apple」,全班幼兒就將手粘在apple閃卡上,沒有粘到的人就當下一個發命令的人,以此類推玩下去。注意事項:此游戲適宜人數較少的班級,若人數較多可改為請部分幼兒進行。可將卡片貼在教師或幼兒身體上已增加游戲樂趣。
三、對對碰
准備用具:閃卡,黑板,磁扣
游戲解析:這是一個配對游戲,教師准備閃卡,沒個單詞各2張。打亂順序後出示閃卡,幼兒讀出閃卡後教師利用磁扣將閃卡反貼在黑板。幼兒需考記憶力記住閃卡位置。貼好閃卡後,請幼兒找出2張相同的閃卡。游戲延伸:若只有無一對閃卡,可改為要求幼兒找出教師指定的閃卡即可。
四、猜卡片
准備用具:閃卡
游戲解析:教師先將准備好的閃卡給全班幼兒看,並一一復習一次,請全班幼兒將手放在頭上,不準偷看,教師將閃卡一一發下去,請幼兒手拿閃卡,頂在頭上,當教師說「Go」的時候,所有幼兒開始看別人頭上的閃卡是什麼,根絕他人卡片推測自己的閃卡是哪個單詞。注意事項:猜出自己的卡片的幼兒可說句子「This is a…」
五、記憶大考驗
准備用具:閃卡
游戲解析:將全班分組後,每組輪流派名幼兒進行游戲。教師手拿3-5張閃卡,按照一定順序出示,未參與游戲的幼兒需念出卡片上的單詞。3-5張念完後,請參與比賽的2名幼兒按照順序說出卡片上的內容。注意事項:可根據幼兒的能力決定卡片的數量,或者只需要求幼兒能重復出卡片上的單詞就好,不需要按照順序進行。
六、魔鬼入侵
准備用具:椅子(比游戲人數少一張)閃卡
游戲解析:全部幼兒圍城一個圈,椅子比人數少一張,先選一個幼兒或者由教師當鬼,沒有椅子可坐,其他孩子可以先坐下,每個幼兒拿一張閃卡,閃卡上的單詞則代表自己,當鬼的幼兒(教師)隨意說出其中一種單詞(例如apple),手拿該閃卡的幼兒必須站起來換位子,當鬼的幼兒(教師)趁機搶位子坐下,沒搶到位子的幼兒繼續當鬼,以此類推下去。
七、問候游戲
准備用具:椅子(比游戲人數少一張)
游戲解析:全部幼兒圍城一個圈,椅子比人數少一張,先選一個幼兒當鬼,他沒有椅子可坐,其他孩子可以坐下,他繞著外圈走,隨意拍兩個坐下幼兒的肩膀,被拍到的兩個幼兒必須站起來分別往相反的方向跑,做鬼的乘機坐在其中一個的那張椅子坐下,沒搶到的就當鬼,以此類推下去。注意事項:在走動時要求幼兒根據課程要求說句子。
八、找朋友
准備用具:閃卡
游戲解析:教師將閃卡貼在幼兒身體任何部位,幼兒根據教師說的單詞將閃卡碰在一起。例如教師說apple、boy、2名幼兒則移動身體將apple、boy、這2張卡片面對面貼在一起。注意事項:將卡片貼於手、腳、屁股部位,可增加游戲的趣味性。
九、鴕鳥游戲
准備用具:閃卡,夾子
游戲解析:全班圍成一圈坐下,選出兩個幼兒來做游戲,這兩個幼兒彼此面對面,在兩個幼兒背後用長尾夾隨意各夾一張閃卡,他們必須一直把手背在背後假裝自己是鴕鳥,聽教師說「ready、go!」之後,兩個幼兒開始伸長脖子偷看對方背後的閃卡究竟是什麼,先看到的舉手回答答案,答案正確就得分。
注意事項:可引導其它幼兒念字母,26個字母念完後若還未有幼兒能說出對方的閃卡單詞則活動結束,換組進行,說出的幼兒得獎勵。
㈤ 如何實現體育游戲教學中有效師幼互動
新綱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現為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沒有互動的教育是難以想像的,更談不上是有效的。在教學活動中,我對師幼互動的理解是:「師幼互動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在師幼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幼兒而言,良好的師幼互動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題性的凸顯,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師幼互動意味著教學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一種意義的構建,是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同時對教師的心智提出挑戰。」近些年來,隨著幼兒教育的不斷深入,廣大幼兒教師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教育行為不斷改善,尊重幼兒、熱愛幼兒的觀念在教育實踐中有了一定的落實,積極的師生關系正在形成之中,不少教師也開始有意識地通過積極的互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形態,存在於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表現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並對幼兒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重要影響,因此,努力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勢在必行的。那麼如何才能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呢?一、安全、愉快、寬松的外部氛圍是構建良好師幼互動的基本前提。在幼兒園里,如果幼兒不想、不能,甚至不敢和教師自由、愉快的交往,任何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支持幼兒與教師、同伴與同伴之間的主動交談,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是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關系的基本前提。所以,教師和藹的笑臉、親切的話語、親密的接觸都是創設良好氛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在這種寬松的教育環境和氛圍中,我班連平時不愛講話的小朋友才敢大膽地告訴老師他在游戲活動中的新發現。如:聖誕前夕,孩子們送來了幾張賀卡,並和老師親熱,我感悟到這正是主題環境創設的絕好機會,「過新年」的主題就自自然然地產生了。隨即,老師要求孩子們用標記把自己的心願記錄下來,讓幼兒自由描述。孩子們記錄的內容真是五花八門,有畫上圍巾、帽子、大衣、手套的,有畫各種玩具的、、、、、、根據幼兒較為零亂的描述,教師提議孩子們進行分類,把相似或相近的歸為一類,按類別分別探討,逐個研究。由此,產生了「新年的服裝」、「新年的故事」、「新年的心願」、「大一歲了!」等五個分支的環境創設內容,接著老師和孩子一起動手,找來了卡紙、剪刀、蠟光紙、拉花等材料把自己對新年的美好嚮往和願望通過靈巧的雙手剪、畫、貼布置在心形的卡紙上、、、、、、欣賞著自己與老師共同設計、製作的新年牆飾畫,孩子們很自豪,他們常常三五成群圍繞主題訴說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體驗著成功的快樂。在活動中,把握好與幼兒互動節奏,及時調整幼兒的學習時間,保證幼兒有自己支配活動時間的權利,教師有的時間與幼兒進行交流、探索。二、保持關注是建構良好師幼互動的必要條件。《綱要》指出:師幼雙方特別是教師在師幼互動中保持關注是建構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能否對幼兒的行為給予關注是師幼互動保持進行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幼兒產生被支持感的基本條件。幼兒任何行為得不到對方的關注,其發揮作用的可能和餘地都不會太大。幼兒自發的探究行為吸引了教師的關注,教師的關注又促進了幼兒探究活動的深化。例如:在課間活動的時候,幾個幼兒在花壇邊發現了一些小蝸牛,全班孩子就都哄了過去,有的用手摸摸,有的乾脆就把他抓起來拿給我看。孩子們表現出異常的興奮,當然那時的情形也顯得擁擠和雜亂,但我並沒有因此而干涉,而是一鼓勵和支持的態度引導他們去接觸觀察蝸牛。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提出了很多的問題,如:蝸牛可以離開它的殼嗎?它的殼是不是就是它的房子?它的觸角對它有什麼重要的作用呢?它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嗎?此時,蝸牛已經成為了孩子們中間的「焦點」,他們對蝸牛有著強烈的、研究慾望。為此我就組織了一個有關蝸牛的主題活動,為孩子收集有關方面的資料,提供給他們圖片,這下孩子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蝸牛的活動中去了。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給予了他們極大的關注,而孩子們的積極表現也是教師難以在一般的教學活動中所能見到的,他們的潛能得到了真正的發揮。因為這個活動完全是孩子們自己的活動,他們想要了解的完全是他們自己想要知道的東西。很顯然,我們可以看到師幼互動在這種情況下便會得積極而熱烈,教育效果也會因此而不斷地提升。三、教師巧妙介入、平等參與和有效引導是建構良好師幼互動的關鍵所在。幼兒活動受到無意注意和外界事物的干擾是經常發生、也很正常的事。所以,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仔細觀察、通過思考找到恰當的機會,巧妙地介入和平等地參與到幼兒活動中,並運用適當的互動策略巧妙地引導幼兒的活動,促進幼兒深入探索,有效發展。例如:利用早上小朋友如園時間,老師和來得早的小朋友一起談話、聊天。小朋友跟老師談他們開心的事情,老師也跟他們聊聊生活趣事,大家就像好朋友一樣交往。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們時時刻刻擁有愉快的心情,體會到師幼間親密無間的愛。慢慢的孩子們喜歡幼兒園的每一位老師了,喜歡和老師們交流、聽老師講故事、和老師一起玩耍。老師感到自己成了他們中間的一員,成了快樂的孩子王!他們向老師表達內心的愛,對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老師,我昨晚夢見你了!」教師如同孩子們的朋友一樣,與小朋友非常的親近。這樣,教師就容易了解每位幼兒的性格、能力,教起來就能有的放矢了。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他們也很樂意學習、接受知識。由此,教師和孩子們建立了良好的師幼關系。正如新《綱要》健康領域中提出的: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逐步形成和建立「尊重、平等、和諧、快樂」的幼兒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