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語文生字詞的幾種方法需要掌握
一、傳統的呈現方式
傳統的呈現方式即第一步:請學生們先讀一遍課文,在課文中找出生字詞。第二步:請學生們齊讀生字詞,在這個過程中設置學生有讀錯的地方。第三步:對個別生字詞進行講解。這種方式是最為常用的一種生字詞呈現的方式
二、開火車式
開火車的形式呈現單詞是一種比較常用語文課堂的單詞呈現方式。
三、比賽競賽式
比賽的呈現形式第一步:呈現生字詞。
第二步:分小組進行比讀,在讀的時候需要宣布好規則,讓學生明白讀的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設置組與組之間有的比較優秀,有的出現了一些小錯誤,比如念錯生字。
第三步:進行評價,並對出錯的字詞進行講解。評價的時候可以是學生評也可以是老師評。這種競賽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一種較為能夠活躍課堂的形式。
四、大小聲式
這個是借鑒英語中學習單詞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同樣適用。
第一步:呈現單詞。
第二步:與學生說明讀的形式,老師先讀一個,如果老師讀大聲,那麼下一個生字的時候學生就要小聲,如果老師小聲,學生就必須大聲。同樣也是可以分組進行比賽。
第三步:對個別生字詞進行講解,設置學生出錯環節或者這里更巧妙的就是設置老師出錯環節,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是參與到了讀單詞的活動的,教師出錯學生指正,能夠更有效果。
五、我做你猜式
對一些個別的生字詞老師可以採用動作演示或者謎語的方式呈現,
❷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使生字詞教學更省時有效
1、加強學生自學能力
2、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❸ 二年級語文生字教學怎麼講
二年級上冊要求認識450個字,會寫個字。一個學期下來,許多老師都覺得識字量很大,課時又緊,對識字量如此之大的課堂教學來說,如何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不產生畏難、厭惡的情緒尤為重要。下面我便結合上學期的識字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幾種教學方法:
一、激發學生識字興趣。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較濃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他們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學習起來才輕松愉快、事半功倍。
倍。
二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極易受到影響,注意的持續性也不強。所以,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必須想方設法保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興奮點始終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在不覺得有負擔中識記生字,從而來提高識字的效率。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比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的識字,是無法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因此,在識字上,可採用猜謎、看圖、做動作、提醒大家哪兒易寫錯、自己編短話,例如:《我是什麼》中「器」字,可以讓大家猜謎:「四口上下站,犬字在中間、站在兩張口上大哭」等來讓學生識記。再比如「跳、跑、踢」等字,可以讓大家做相應的動作,來加深印象,讓大家明白足字旁與腳有關系,從而想到提手旁則與手有關系,這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識記能力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要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識字教學步入「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理想境界。
二、引導學生隨文識字。
有些老師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非常的「精細」。一般是先出示生字,學生認讀,然後啟發學生識記生字(主要從字形入手,讓學生說說是怎麼記住的,有的還要求辨析相近字),理解字義,接著要學生依字組詞,拓展詞語,學生帶讀。一節課下來,大約用30分鍾,還不包括寫字指導。但是識字教學真的需要佔用這么多的時間嗎?不能!因為你別忘了,語文課堂教學還有另個任務——學習課文。如果識字教學用了那麼時間,又剩多少時間去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呢?而隨文識字教學解決了這個問題。隨文識字的精華就是要讓學生認識生字, 結合語言環境,理解字義,讓學生領會這個字要怎樣去使用它。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漢字規律,有利於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課文讀多了,自然也就加深了生字的印象。課標指出:「識字與寫字要求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這是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比較好的做法是對每個生字各有側重,有的字音是重點,有的字形是重點,有的字義是重點,在教學的時候,要對學生的認知有個充分的估計,也要對生字進行區分,哪些是只要求認識,哪些是要求會寫的,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這樣做優化了識字過程,而且還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三、防止所學生字回生。二年級孩子學習生字,可謂學得快忘得也快,加上如此大的識字量,如何防止回生,就成了一大問題。在識字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例如五步識字法:一讀,即:讀准字音;二看,即:看清字型;三想,即:聯想字義;四寫,即:書空默寫;五查,即:自查互檢。
鼓勵、引導學生隨時自主識字,在生活中學習,這樣既擴大了識字量,又不斷鞏固課內所認的字。如我們班有個學生家裡是修理汽車的,所以他對有關汽車的生字都會寫,並在課外或放學回家的路上也會注意學習生字,所以他的識字量在班上是較好的。還有我把每個單元課文中的生字集中起來,按同音字、會意字、基本字帶字、偏旁部首歸類識字等多種方式,進行同類相聚、分類排比的歸類組合,循其特點,教一個字,學一批字,進行系統有規律的復習,也有利有防止生字回生。
四、培養良好書寫習慣。二年級的小學生,還處在形成習慣階段,所以教師要重視對寫字姿勢的指導。正確的寫字姿勢不僅有利於把字寫端正,而且有利於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保護視力。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巧,要求學生能按筆畫規則寫,不能潦草,書寫工整,注意字的結構搭配。教師自身也要重視粉筆字的板書范寫,以身作則,因為書寫規范美觀的教師,經過潛移默化,其學生的字也大多工整耐看。
總之,二年級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關鍵,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熟練地掌握了所學的生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樂趣,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使識字學習變得輕松、易接受。
❹ 人教版的二年級語文生字該怎麼教
教師教是為了不教,這就要求我們教給孩子識記的方法。
1. 形象記憶法。
在識字教學中,通過簡筆畫、動作、語言等,創設情景,使漢字與事物形象地聯系起來,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效率。如教「哭」字時,學生比較容易寫漏一點,老師可以出示一幅小妹妹哭的圖畫,再讓學生用簡筆畫畫出她哭的樣子,老師指出「哭」上兩個口表示眼睛,一點是哭的眼淚。這樣,學生寫「哭」字時,就會想到這滴眼淚,就不會漏寫這一點了。
2.猜謎識字法。
學「碧」字的時候我就編了一個謎語:王子和白雪公主坐在石頭上說悄悄話。這個謎語利用了學生喜歡童話故事的心理編的,這樣學生就高效率地記住了這個生字。
3.順口溜識字法。
遇到難、易錯的字,藉助順口溜教學。如教學「美」字:羊字沒尾巴,大字在底下;順口溜識字教學,幽默風趣寓教於樂,琅琅上口,易學好記,學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現語文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識字效果
4.找規律識字法。
在識字教學中,引導學生去尋找規律的方法。加一加:如方加一個反文旁就成了放。減一減:如:學了園,減一減就成了元。換一換:如底和低就可採用換一換的辦法
5.故事識字法。
小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在識字教學中,若能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讓他們通過聽故事、講故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記住生字,更能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
6.用比較法識記。
漢字中的形聲字佔了多數,因此掌握好這類字的造字規律將對今後提高生字的識記效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形聲字有兩部分組成:形旁(表義),聲旁(表音)。教學時,要將漢字音、形、義三者結合起來識記。如教學「青、請、鏡、睛」,告訴孩子們「青」是聲旁,所以這幾個字的韻母都是後鼻韻母ing, 「請」跟語言有關,部首是言字旁,「鏡」是金
屬,部首是金字旁,「睛」是眼睛,所以部首是「目」旁。運用這種方法能使孩子牢固建立音、形、義三者之間的聯系,有效地提高識記效率。
7.鼓勵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創新者,他們喜歡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認識事物,得到肯定後往往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並會用更高的情趣,更積極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師要想方設法保護他們這種熱情,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識字,不要強求統一。
8.生活中識字,課外閱讀識字。
語文是最開放、最容易和社會發生聯系的學科。因此識字教學也應該是開放的,不只局限於課堂,我們要運用好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我們要讓孩子們主動認識出現在身邊的字,如:學校的標語,街上的廣告牌、店名,食品上的名稱等。我們可在班上開展「讀故事講故事」活動,既擴大了識字量,豐富字詞積累,又培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
❺ 小學語文課,教學生字的方法有哪些
各個年級不同,低年級的先讓他們以比較形象的方式去記住字形,像我們漢字裡面是象形字,會意字,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中年級就可以用對比的方式讓他們多區別字形,多查字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❻ 小學語文生字詞教學存在的弊端
學生課堂書寫不夠
❼ 如何抓好小學語文字詞教學
如何抓好小學語文字詞教學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基礎、最根本的內容,讓學生有效地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有時候抓住課文中的一兩個關鍵的詞語,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然而審視當前的詞語教學,我們的語文老師總是竭力迴避或者「滑過」,或者教得一絲不苟,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進行科學准確地詮釋,一些教師甚至要求學生照搬、照抄、照背參考書或字典對詞語的解釋,顯得呆板,缺乏生命活力。那麼,怎樣讓詞語教學情趣盎然呢?
一、朗讀,讓詞語教學「有情」
常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一種復雜的心智過程。它有助於幫助學生掌握每個漢字的音、形、義,加深對詞語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並且在情感體驗上得到一個升華,對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盤古開天地》詞語教學片段:
師:這個詞誰會念?
生:滋潤。
師:字音讀准了,能讀出感覺,讀出意思嗎?
(生茫然,這樣的「詞語教學」對他們來說也許是頭一次。)
師:大家看,這兩個字都是什麼偏旁?
生:三點水。
師:對啊,水分多了,乾燥的秋季變得滋潤起來,萬物滋潤了,人滋潤了,感覺就舒服了!那該怎麼讀?
生:(齊)滋潤。(有進步,但還不到「位」,還不夠「味」。)
師:聲音柔軟點,再舒服點。
生:滋潤。(聲音柔柔的,感覺很舒服的樣子。)
盡管學生可以通過工具書知曉「滋潤」的意思,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就使學生不但真正記住這個詞語的意思,而且懂得這個詞語的感情色彩,知道這個詞應該在什麼樣的語境中運用。此時,「滋潤」在他們眼裡不再是一個平面單調的詞彙,它有著充沛的水分,它象徵著萬物復甦,它更帶著人們舒服的感覺。這樣,抽象的語言符號化為具體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語言文字的距離,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於學生深刻理解和「學以致用」。
二、表演,讓詞語教學「有趣」
有人說:「兒童是天生的演員。」的確,小學生特別喜歡模仿和表演。因此,藉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學生獲得親身體驗,通過形象的動作神態理解抽象的詞語含義,這較簡單的「說教」或藉助工具書會有更深刻、靈動的效果,而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得到放飛,想像得到展現,創造力得到開發。
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這里的「拎」字表達了小村莊的村民非常隨意砍伐樹木的心態。如何讓小學生感受到「拎」字背後的隨意,作者的惋惜與譴責呢?我們可以創設情境,請孩子們分別演一演村民「拎著斧頭上山砍樹」與「拿著斧頭上山砍樹」,通過動作的對比,他們一定會切身感受到當時小村莊人們的那份隨意與無知。
三、演示,讓詞語教學「有味」
詞語理解最直觀最便捷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法。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使學生理解詞義。教師把事先准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的意思。除了教師演示,學生也可以自己「演示」。如教學二年級的《從現在開始》的「輪流」時,教師出示詞語卡片:「現在,請這一豎行的同學,開炮念這個詞?」學生念完後,教師啟發說:「剛才,你們一個接一個,怎麼讀了這個詞?」教師指著詞語卡片,學生心領神會地答道:「輪流。」
四、多媒體,讓詞語教學「有景」
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可以起到變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便於他們准確生動地理解。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但是當我們教學這一段時,可以適時出現「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美麗的菊花……」,孩子們驚喜的目光、張大的嘴巴、嘖嘖的贊嘆聲,不正告訴我們:他們已經知道「五彩繽紛」是什麼意思了。這時,你只要叫他們認真想一想:這么美的景色,這么多的顏色,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你會用哪個詞呢?在孩子們不約而同喊出的詞里一定會有「五彩繽紛」。
又如象形字的教學,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其演變過程簡單明了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在教學「日」時,屏幕上首先出現一個火紅的圓圓的太陽,隨著滑鼠的控制,那圓圓的紅太陽就演變成了一個色彩鮮艷的「日」字。學生的識字興趣被激發了,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變化,使原本抽象的漢字變得具體可感。而會意字教學,利用課件提供豐富的圖景,學生只需看看畫面,對字義就能意會,無需教師多講。如教「筆」字,屏幕上先出現一支毛筆,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筆毫,學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變成「竹」,筆毫變成了「毛」字,他們明白了為什麼「筆」是竹字頭和毛字組成,並牢牢記住了「筆」的字形。
五、游戲,讓詞語教學「有思」
「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徵,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在詞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恰當運用有效的游戲,一定能激發孩子們的識字學詞的興趣,不但能增強識字學詞的效果,還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如一位教師在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操場上》的教學中,在教學完六個新詞後,設計了「詞語歸類游戲」。
教學准備:「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詞語卡片,同桌兩人一份。
教學方法:
1.同桌兩人分別把詞語讀正確。
2.把這些詞語中同類的擺在一起,然後說一說為什麼這樣擺。
3.歸類方法可以任選一種。
生組1:與「手」動作有關的為一類(打球、拔河、拍皮球),與「腳」動作有關的為一類(跳高、跑步、踢足球)。
生組2: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為一類(打球、拔河、跳高、跑步),由3個字組成的詞語為一類(拍皮球、踢足球)。
生組3:屬於球類運動的為一類(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其他的為一類(拔河、跳高、跑步)。
這一「游戲」環節不但復習鞏固了六個新詞,還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正確給詞語歸類,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當然,讓詞語教學情趣盎然的方法還很多,不過,我們更要透過表面看到方法背後滲透著的設計理念。
彰顯人文性,是讓詞語教學情趣盎然的關鍵所在。傳統的字詞教學中只突出它的工具性一面,而未能凸顯它的人文性,因而顯得嚴謹有餘而溫情不足。字詞教學不但可以教得一絲不苟,還可以教出濃濃的人文關懷,讓孩子在生字新詞教學過程中培養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諧發展。
早在半個世紀前,斯霞老師教學《我們愛老師》(一年級)一課中,是這樣引導兒童讀懂「祖國」一詞的:
師:你們可知道「祖國」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祖國」?
生:祖國就是南京。(好多學生笑了,知道祖國不是南京。)
師:不要笑。祖國就是南京嗎?不對!南京是我們祖國的一個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樣。大家再想想,什麼叫祖國?
生: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這個學生對「祖國」理解得比較擴大了一些,但還不對。)
師:噢!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對嗎?
生:不對!(答聲中也有說對的。)
師:美國是一個國家,日本也是一個國家,我們能說美國、日本是我們的祖國嗎?(因為常有美國、日本朋友到我校來友好訪問,所以學生對這兩個國家比較熟悉。)
生:不能!
師:那麼什麼叫祖國呢?誰能再說一說?
生: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經一再啟發,學生逐漸理解了。)
師:施尉寧講得對,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祖祖輩輩生活的這個國家叫祖國。(強調一下,使學生加深印象。)
那麼,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稱呢?
生:我們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師:對了,我們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大家都熱愛我們的——
生:(齊)祖國。
美學教育家朱光潛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際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斯老師在教語文(建立詞的准確概念),在教思維(層層深入,十分嚴密),也是在教做人(滲透愛國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訓練、情感熏陶的融合,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對字詞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強化,還促進了學生其他能力與素養的形成,開拓了思維,培養了語感,激發了興趣,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化的燦爛,從而讓字詞教學顯得情趣盎然。
❽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師應該如何教學生學生字
准確把握住目標,對全冊書以及適當的練筆處都要心中有數。有了系統的把握,深刻的理解才能對學生的習作給予得當的指導。
其次,訓練學生習作要講系統。
對於剛剛接觸習作的孩子,只靠課本中那幾次習作是不可能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的,老師就要根據訓練目標認真在課本中尋找讀寫結合點並進行系統的訓練。如訓練學生對人物的描寫,就從觀察動作、觀察模擬對話場景、觀察神態等各個方面,一步步對學生進行訓練。不求快,但求理解的准確,描寫的細致。
再次,身邊處處是素材。
讓孩子寫作最難的問題莫過於沒得可寫,通過婁老師的講座我感受到了身邊處處是素材。觀察身邊季節的變化;留心觀察學校的活動;引導學生關注感興趣的東西;記下條目日記……關鍵看老師的引導,學生是習作的主人。
但是這些小主人需要老師的引導與點撥,當事情發生在身邊時,老師提前提醒學生細心的觀察,教會孩子怎麼觀察。長此以往,身邊經過的不起眼的事情在孩子的筆下也會變得惟妙惟肖啊!
最後,習作積累要豐富。
通過這次講座以及老師們的交流溝通,我知道了孩子寫作的難點除了培養觀察的習慣,還有一點就是豐富的積累。和老師一起練的再刻苦,腦中沒有積累怎麼也寫不出好的習作啊。
所以還應該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讀課本,還有讀課外書,老師適時的介紹給孩子看課外書,當孩子著迷其中時必定會被書中的人物吸引,也自然會記住其中的細節,當他自己習作時就會不知不覺得用到自己的習作之中啊。
不過,我覺得「閱讀「是一種興趣,有的孩子有這種興趣,有的孩子沒有這種興趣,怎麼樣讓沒有這種興趣的孩子同樣養成閱讀、博覽的習慣是我需要努力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