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活動
立足教材,明確目標教材習內容主要載體,習基本材料.教師進行教預設,應深入理解教材基礎,根據實際自教風格,教材進行適改編或重組.教目標既教發點,歸宿.我要用發展眼光審視教目標,堅持面向未,立足課堂,知識與技能、程與、情態度與價值觀三維度確定每節課教目標.
2
解,認識教師交往互程,原知識經驗、能力水平、性特點必影響著教展推進.,盡能解,預測習行、習式解決問題策略,乃科預設重要前提.例,習起點?習程,更興趣?舊知與新知距離?需要給些暗示?些暗示降低思維強度?能提哪些問題?提問題應做答?預設工夫,才能更解決課堂問題.
3
精設計,促進教,教師必須課前自教任務清晰、理性思考與安排.備課程,教師要充考慮課堂能現各種情況,設計富彈性、留空白預設,使課堂教體現更自由度寬容度,給留足空間.既便於找准教起點,調進步探究積極性.總,預設基礎,預設升華,二者相輔相.教師教要確處理兩者間立與統關系,勢利導,達預設,促其,才使課堂教煥發新色彩.
⑵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踐行生活化
許多教師在上數學課的時候,由於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時候都是採用「滿堂灌」的方式,不注重學生是否對這一知識點理解透徹了,很多學生沒有真正地把握這一知識點,但是教師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也使得他們的數學成績逐漸落後,這樣的後果也導致了學生逐漸失去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進而也就導致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也不高。
傳統的數學教學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的。現實生活中,學生遇到的許多問題都需要應用數學知識解決,但是學生卻不能學以致用,缺乏實踐應用的能力。我國現有的數學教材與實際生活相脫離,應結合實際生活所需的數學知識,來改造數學教材。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中數學知識,能夠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小學生學習主動性,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實際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目的。同時,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用數學的思維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應用意識。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有著非常大的優勢,然而這種創新精神也是需要培養的。教師不再按教材內容去講解,而是著創造性地選擇使用教材。改變原有的數學教學方式,放手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身邊的數學問題,更開發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就很難給學生提供發揮創造能力的環境,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更好地將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相結合,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探索機會,加深學生對於數學的理解,挖掘學生的創造力。
(二)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數學知識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極大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生活中找到許多與數學相關的問題,收集起來和同學們討論,活躍課堂氣氛,並教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三)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方式能夠極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將生活時間與數學教學緊密結合,能夠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滿熱情地去學習數學知識。
⑶ 教學實踐環節中,我們經常聽到小學老師說,低年級學生比高年級學生好
這是正常現象,也是發展規律。
孩子在低年級,還比較小,自我意識沒回有那麼強,老師說的話,答就會言聽計從。
隨著年齡的長大,孩子有了分辯能力,自我意識也強大了,有了判逆心裡,自然就不好控制了。
這個時候,老師的引導和教育就更加重要,需要因式利導,讓孩子向好的方面發展,這是老師的責任。
⑷ 小學數學中如何進行動手實踐課的教學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到實際中驗證,到生活中運用。這樣,學生對知識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質也回得到和諧發展。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呢?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形成學生動手操作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於設疑,敢於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去發現事物的奧秘,逐步形成實踐求知的意識。
精心設計動手操作的步驟,使教具、學具直觀手段發揮應有的作用。動手操作前,先讓學生明白動手操作的目標,即研究什麼事物,觀察什麼現象,或分析一種什麼關系。然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動手操作要求,提示操作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由課堂走向生活,學以致用。
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具體操作。在對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並非無目的地放手讓學生去「實踐」,而應該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結論。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時候應注意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拌以思維和語言的表達,把重點放在基礎比較薄弱,動手操作比較困難的學生身上,對那些成績比較好、思維敏捷的學生,多鼓勵他們創新,能否採用多種方法去動手操作;
其次,在學生發現和感受到一種知識或一種方法後,要組織學生相互交流,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分析,形成共同認識。
最後,指導學生進行總結,形成正確、清晰的數學概念。動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仔細觀察、分析,而且要指導學生進行總結,真正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和飛躍。特別是低年級,老師如不適時加以指導和總結,小學生就會玩教具和學具。老師只有適時加以指導和總結,才能把學生從玩中引到學習上來,完成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和飛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多動手操作,能發散學生的思維,達到創新的目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思索、探討、創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讓學生先觀察幾幅圖,想想這些圖形是什麼,是怎麼組成的?用在什麼地方?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製作一幅圖畫,發揮他們的想像能力,自由自在地表達想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但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而學生也爭先恐後的想上台介紹自己的作品。他們的熱情讓我感動,也讓我深深地發現學生的想像空間是無限的,他們的創造力是我們所無法預見的。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充分地讓學生動手操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同時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⑸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設計
剪 紙
一、 活動主題:剪紙
二、 主題設計背景:
剪紙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有深厚的群眾創作基礎,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建國以來,剪紙作為一種文化藝術而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剪紙藝術勞動得到了尊重,剪紙創作空前繁榮,剪紙這門古老的藝術早已從農村走進了城市,走進了機關、學校、廠房、軍營。從事剪紙的人也已不再局限於農村老大爺、老大娘或少數的職業藝人,不但學生學剪紙,工人、教師、科學家也在學,甚至有的專業畫家也在研究民間剪紙,從中吸取營養,並有優秀作品出現在藝術節和商品廣告中。
剪紙不僅廣泛存在於民間,而且是學生喜愛的藝術項目,故我們選擇這個項目。
三、 活動目標
1、 通過調查、參觀,使孩子們了解剪紙是我國傳統的古老藝術之一,增強孩子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美的欣賞與創造力。
2、 通過孩子們親自參與剪紙創作,培養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3、 讓學生展示作品,提升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四、 活動准備:
1、 課前組織學生參觀「剪紙作品展」,調查了解剪紙的意義。到社區、家庭、網上尋找剪紙的圖片及介紹和應用,欣賞剪紙藝術作品。
2、 學生分組整理尋找到的資料及所拍照片,寫收集過程的介紹和欣賞感受。
五、 活動過程:
1、 談話引入:
同學們,前幾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到中學參觀了「中學生剪紙作品展」的部分作品,中學的張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剪紙的歷史和技巧,每幅作品的來源、應用、藝術性都做了詳細的說明。老師也要求同學們分組通過各種渠道去尋找有關剪紙的圖片,了解它們的用途和對作品欣賞的感受。同學們都完成了嗎?
2、 每小組派一個代表用投影儀邊介紹邊展示參觀過程的照片及收集到的剪紙圖片及觀後感。
3、 板書活動內容:中國民間藝術——剪紙
4、 展示並讓學生欣賞本節課要學的兩種剪紙作品:(三個分別完整的花和魚的圖樣)。請同學們簡單說說自己對作品的感受,並請大家試著模仿剪出其中一件作品。
5、 針對學生在模仿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進行輔導,歸納剪紙步驟。
板書:①折、②畫、③剪、④展開。
6、 教師示範剪出「花」圖樣,邊示範邊解說:將一張方形色紙上下對折,在底邊取中心點O,以O為固定點,按60°角分成3份折疊在一起,然後在折好的紙上畫半個圖樣,剪好後展開就有三個完整的圖樣。
7、 教師再用同樣方法示範剪出「魚」圖案。
8、 學生練習剪紙(可選其中一種,也可自由剪出自己喜歡的事物)。把剪好的作品貼在每小組一張的大白紙上,並在作品下面寫上各自的姓名(放輕音樂)。
9、 學生作品展示(各小組派代表把本組的作品貼在展板上,同學們自由欣賞作品)。
10、 指名同學談對作品欣賞的感受。
11、 教師小結,提出新的任務進行研究。
同學們,從這節剪紙課可以看出你們對剪紙有著濃厚的興趣,聽了你們對收集、參觀等過程的介紹,老師欣喜地看到你們的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都在不斷地提高。母親節即將來臨,你們有什麼打算?(生:剪出漂亮的各種圖案製成賀卡,送給媽媽)同學們,你們想想看,如果要把剛才我們所剪的每種作品的三個圖樣變成六個圖樣,該怎麼辦呢?請同學們課後分組去研究嘗試。(出示六個圖樣的「花」、「魚」作品):
附:1、學生參觀「中學生剪紙作品展」的照片。
2、學生分組調查、活動的照片。
⑹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
一、要在經歷過程中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像其它數學課一樣,每節課都有既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更注重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地調動已有知識及學習經驗,在過程感受數學方法、思想,發現數學規律,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又區別於其它數學課,在一節課中,它沒有固定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把有待於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發現的規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來,要求學生用統一的方法去學習同一內容,更不能要求學生針對某一學生的發現作為知識點,要求全體學生都掌握。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比賽場次》這一課,教學目標是:
1、了解「從簡單情形開始尋找規律」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會用列表、畫圖的方式尋找實際問題中蘊涵的簡單規律,體會圖、表的簡潔性和有效性。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教師首先讓學生能夠知道解決比賽場次類似的問題可以用畫圖法、連線法、列表法等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遇到復雜問題能夠主動地從簡單問題入手去尋找規律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以達成本節課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數學思考」仍是實踐活動課的靈魂
通過有效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學習數學的終極目的,所以我們在上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時,仍需把握這一靈魂。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我們日常的數學課相比,給學生留有的思維空間更大,學生的自主性更強。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數學思考的位置」給留出來,讓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這兩者之間的結合點上進行巧妙設計,使數學實踐活動課能夠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合理的整理與應用,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一定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形勢上熱熱鬧鬧,人人都教能積極參與,讓數學活動課丟失了數學味,這樣就失去了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真正意義。如,我在設計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有趣的七巧板》時,就重點設計了如何讓學生在操做七巧板時,數學思維得到發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數學思考:
1、觀察七巧板,說一說有哪些我們學過的基本圖形,這些圖形之間有什麼關系。
2、分小組整理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相關知識,然後向全班匯報。
3、利用七巧板,移動一塊或兩塊,成為另一種圖形。
4、解決由七巧板組成的圖案的面積問題,一是解決香港第34屆數學競賽會標的面積(給出用字母表示的一個圖形的面積,算出整個會標的面積),二是給出用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的面,求出每一個圖形的面積。
在這四個有層次的活動中,學生把本學期所學的面積知識、分數知識主動地應用其中,而且培養了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較難問題時有了一定的策略,讓學生始終在活動中不斷的思考,而且使他們的思維層次不斷地在提升,實現了日常數學課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有效結合。
三、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傳承數學文化的有效載體
在數學中有機地滲透數學文化也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而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傳承數學文化的有效載體。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廣泛,延伸的空間比較深,學生活動的范疇比大,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比較多,這些因素就為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數學文化提供了絕好的契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代數學名著、著名數學猜想、數學史料等。如,我在設計《七巧板》時,讓學生收集七巧板的來歷在課上做交流,了解宴幾圖與七巧板的關系;在設計《比賽場次》時,最後環節向大家介紹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
把一個比較復的雜的問題「退」到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把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想通了、想透的,再解決就容易了。 通過有目的地在課中滲透數學文成化,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與此同時也豐富了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涵。
四、創新作業形式——設計課前和課後實踐性作業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具有開放性、研究性、活動性等特點,因此我們在認真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活動形式的同時,還應該大膽地創新作業形式——設計課前和課後實踐作業。這項作業可以對課內活動做有效的補充和延伸,讓學生更加自主地進行實踐與學習。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接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受到更多的數學文化熏陶,獲得更多的數學信息,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作業的形式可以是形式多樣的,如小調查、小製作、小課題研究、小研究報告等。
五、及時中肯的教學評價——上好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催化劑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層次、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各不相同,學生創新思維展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學生學習個性方式化程度很高,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及時地應變,做出有針對性的激勵性評價、延伸性評價及集體性評價。如你的這種想法與數學家的想法相同,你的發現很有研究價值,把你的設想繼續探究下去,會有新的發現的,這個小組的分工很科學,研究很深入等 教學評價,可以激勵學生快樂學習,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拔動學生內心情感,啟發學生相互借鑒,體現教師教學機智。恰當地運用課堂教學評價,是上好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催化劑。
六、有效地整合數學素材,不斷拓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范疇
課標新教材每冊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材素材。但是在我們的周邊還有大量的素材可以整合,成為鮮活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素材。有地方特色的素材,有時效性很強的素材、有挖掘古代數學趣題而成的等。如在實際的創編素材中我們的老師有以淮河的污染為題設計的實踐課,有神七發射、限塑、奧運會為題材設計的實踐課,還有像華應龍老師設計的《你會用計算器嗎?》、《神奇的的莫比烏斯帶》、劉德武老師設計的《電話機與年歷卡》等。這些執教老師自已整合而成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距離學生更近,時代性更強,很受學生歡迎。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課程標准》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落實的過程有著很大的探究空間。以上想法和做法,只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初步探索,我們還將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大膽嘗試,不斷提升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認識。
⑺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階段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
在實施過程中,要聯系學生生活背景和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問題中心,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綜合性。
研究性學習: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初步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發展合作能力,並初步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和技能基礎,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等過程,學習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觀察研究、文獻研究等科學方法的基本規范和操作要領,養成探究習慣,形成科學態度,初步創新精神。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社區和社會的體驗性、服務性或公益性的實踐活動。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目標是:走進社區,理解社會,獲得直接經驗,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參與社區活動,踐行社會服務,適應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施,應適應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體驗和實踐的機會;應圍繞主題,在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主動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
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以操作學習、設計學習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活動。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材料,懂得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常識,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術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技能;豐富勞動體驗,具有親近技術的情感和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安全而有責任心地參加技術活動,初步具有技術意識、職業意識、創新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和審美意識。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⑻ 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指的是什麼
一般是指你從教以來所任教的學校學科,是否做過班主任,是否參加過支教活動,及在此期間在
教育
教學方面取得的成績。
大致就是以上內容了。
⑼ 小學英語教師教學實踐怎麼寫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版也可能包含有解權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