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小學體育面試試講真題,不是結構化是試講,比如前滾翻。注意,是教師編制考試面試不是資格證面試
跑步走,立定(三年級P10)
交叉行走(四年級P12)
負重走游戲(三年級P30)
人教版的教材,18年的真題
2. 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體育課注意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對注意力分散的學生採取的措施一般是停止講解或示範,提出某些學生思想不集中,也採用點名批評等手段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但是,這種帶有強制性轉移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式,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並不明顯,甚至打斷了教師流暢的教學思維及學生的聽課思維。通過觀摩教學,課堂研討,對學生進行調查交談發現,雖然學生的注意力暫時被轉移過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甚至有時還會出現情緒抵觸現象,影響正常教學計劃的完成,失去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研究探索發現,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能有效減少學生注意力分散現象的發生。
1、游戲教學法
運動游戲,也稱為體育游戲,是由基礎運動動作組成的、具有情節的教育手段,是一項古老的、至今仍充滿活力的活動。運動游戲具有基礎性、簡易性、情節性、趣味性、教育性、適應性、開放性、娛樂性等特徵,適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滿足小學生主動、自由、生動活潑地發展的最佳方式,能快速吸引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為了使幼、小體育教育自然過渡,使孩子能很快適應正規的體育課堂教學,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應多採用這種游戲教學方法。
2、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融言、行、情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它是利用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參與的情緒,引導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情感意識,達到師生信息交流的方法。體育課教學情境的創設是集藝術性、科學性於一體的設計,它既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又可以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激發主動學習的慾望。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有時會影響體育課的正常教學。採用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教二年級《前滾翻》一課時,我根據需要,創設「小刺蝟遇到攻擊後會怎麼做」這一情境,讓孩子們在發揮充分想像力的同時,自主練習前後團身滾動。這樣的情境設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引導學生發揮充分的想像力、創造力,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充分體驗到體育課的樂趣,在玩中掌握運動技能。
3、提問教學法
提問教學法是依據師生對話的情勢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進行適當的提問,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例如,在前滾翻教學中,教師提問:「你們能手撐在墊子上不動嗎?」學生馬上就進行嘗試練習,並快速掌握「手撐墊子」這一動作。提問式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快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識。
4、比較法
比較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學內容的相互聯系和區別,促進學生掌握和鞏固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體育教學中運用比較教學法,主要是在「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中迅速提高,盡快達成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展示對比性較強的動作,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哪個動作更合理,然後對比自己的動作進行練習。例如,在二年級下《前滾翻》一課中,針對學生出現「膝蓋跪地」這一錯誤動作,教師可示範正確與錯誤兩個對比性較強的動作,學生觀察、討論後進行嘗試練習,並總結出正確的動作方法,從而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能。另外,也可以鼓勵學生互相比較,逐漸總結出正確的動作技巧。
新腦力 教育 不僅英語,更懂孩子!
3. 如何上好小學體育課 魅力中國2016.37
一、改變傳統觀念,打破教學常規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性格決定了他們好玩和對任何新生事物的好奇性,不喜歡墨守陳規。教師程序式教學不僅不會給學生帶來輕松、快樂的氛圍,而且還會使學生厭倦上體育課,反感體育鍛煉。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象呢?我認為最關鍵的是第一堂體育課要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好的體育課會使學生從快樂中體味到上體育課的樂趣,從而樹立積極鍛煉的信念和終身體育的意識。
首先,體育教師要解決「計劃」的束縛。小學生對新東西很感興趣,因此,體育教師在課程標準的要求范圍內自由地、隨機地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授課內容,用簡單,富有樂趣的內容吸引學生。注重簡單的技巧練習,培養學生的協調性、靈活性。
其次,教師要用和風細雨般耐心地說教、優美及悅耳動聽的音樂,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全面的了解體育鍛煉的普遍性和 「快樂體育」的內涵。講授新內容時,沒有必要強調隊伍如何整齊,只要學生能夠聽到教師的講話,在教師的視野之內即可。把教師和學生融為一體,成為學生的夥伴一起參加體育鍛煉。這樣就使課堂氣氛顯得平等、和諧而富有生機。
最後,體育教師還要像導演一樣,富有創造力將那些枯燥無味的授課內容,設計成趣味無窮情景游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體現體育活動的靈活性、多樣性。這樣就可以避免因教材枯燥單一,而使學生厭倦體育課。
二、更新教學方法,規范常規管理
首先,新穎的教學方法能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體育教學過程是由開始、准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組成的,由於四部分教學內容和學生情緒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地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說在教法運用上一定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 學習興趣是指對學生活動所具有的愛好和追求的心理傾向,它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濃厚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大腦處於高度興奮,造成獲取知識、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態。可見,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前提。如何使課堂教學興趣化呢?
1、導入課堂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它好比一場戲劇的序幕,要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求知慾,誘發出最佳的心理狀態,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創設最佳的教學情。我在導入課堂時(課的開始准備部分),無論從場地的布置、學生活動的隊形、活動的內容以及組織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時內容,因地制宜的為學生創設一種富有激情、新穎的外界條件。有時的場地采肜的是多方位、或半園形的、梯隊形的、五角形的等不同常規的場境設計,給學生一種好奇、新穎的感覺。熱身活動時,有時採取否定上位的自由運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師生一起一會兒自由練習、一會兒小組結伴練習;有時安排在音樂的伴奏下,師生一起自編自舞、或模仿各種動跳躍的隨樂活動和無拘無束的唱遊等。這種組織方式既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誘發了學生的練習激情,達到熱身的效果,又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為課能順利進入運動技能狀態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
2、新授教學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授教學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重要過程。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這個過程。為達到此目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啟發、引導,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正確的思維,輕松地接受新知識。在新課教學中,要改變班級只是作為制約學生課堂行為的一種「靜態的集體背景」而存在的現象,使班級、小組等學生集體成為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動態的集體力量」。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要急於講解新授知識的動作要領,而是要創設教學情景,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讓學生進行自學積極地思維,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教師則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邊整理、邊刪改、邊示範、邊講解的方法,最後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確的動作要領,使學生在充滿熱烈探討的交談氣氛中和積極參與思維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識的內容。如我在新授「前滾翻」內容時,場地安排是把墊子擺設在斜面上,在帶著學生來到布置好的場地前時,用直問與曲問相結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進入學習角色;問題有:墊子的用處?為什麼要放在斜面上等等?這時學生便圍繞著教師的問題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教師則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再用重問與輕問相互交替的方法,來抓住重點、引出關鍵問題,使學生能分清主次;最後教師再運用近問與遠問的相互配合,把知識和技能進行縱向連貫。
3、安排練習時有趣
練習是學生各種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優化練習設計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一環。單一的練習乏味,使學生厭學,因此,練習設計要盡量做到多樣化,趣味化。在前滾翻練習時,我安排了自練、互練、小組組合練以及互比、互評的交替練等方法,其間教師則運用精講示範、恰當點拔、分層要求和整體提高等方法進行指導。這樣的練習安排既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其次,抓好體育課堂常規的組織教學。體育課堂常規是規范體育課的必要條件。教師必須嚴格認真,堅持不懈地抓好體育課堂常規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隊集合、服裝、精神狀態、禮貌行為、組織紀律、學生守則、場地器材的布置與收拾等常規訓練與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使學生變成自覺行動,以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
4. 小學體育課-前滾翻的教學 有什麼比較新穎的游戲嗎給出遊戲規則,方法
游戲名稱:你追我趕
參加人數:16人
游戲准備:跨欄8個,鑽圈8個,軟墊4個,橡皮輪胎回12個,羊腳跳球4個,凳子答12張。
游戲規則:
將幼兒每8人分成一隊相對而立,比賽開始,起點的幼兒快速跑,跨跳過2個跨欄,鑽過2個鑽圈,翻個前滾翻,跳過叢林輪胎3個,拿起羊腳跳球,s形繞跳過3張凳子,將羊腳跳球轉交給對面的幼兒,下一位幼兒繼續按原路返回,最快完成游戲的一組為勝利。
若考慮安全問題,可以不適用器材。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適當的調節
5. 小學體育課-前滾翻的教學 有什麼比較新穎的游戲嗎給出遊戲規則,方法
我以前組織小朋友玩過一個游戲,一組三個人,第一個蒙眼睛,後面版兩個人一次拉著前一個的衣服,權然後路上設置一些障礙之類的,由後面兩個指揮第一個動作,練習團體合作能力,比較有意思,你可以把墊子擺那,然後要小朋友們合作,前滾翻,我覺得還可以試試的~~~
6. 如何改進小學的前滾翻錯誤動作的改進
在小學各個水平教材中,前滾翻都是基本教學內容之一,體育教師普遍選用,且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團身前滾翻的動作規格是:「蹬地前滾時有直腿過程,滾動要圓滑。」它以手、頭後部、頸、背、腰、臀、腳依次觸墊,以兩腿蹬地所獲得的支撐反作用力和推手為動力來完成向前滾翻。過早或過遲的屈膝團身都有礙於該動作的完成。小學二年級階段開始前滾翻教學,但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小學生初次前滾翻動作的學練中,很容易犯一些錯誤或對動作的扭曲理解。在長期的小學生前滾翻教學實踐中,反復探究其產生原因,並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糾錯方法,一並呈出,與大家共商。
1. 前額觸墊或頭頂著墊(不低頭)
動作成因:不能做出後腦先著墊的前滾翻動作。起始動作階段未做到低頭含胸、提臀收腹,使前滾時前額或頭頂先觸墊,無法完成前滾動作。
糾正方法:1)下額夾一海綿塊做前滾翻成直腿坐練習。要求學生做到蹲撐、低頭含胸、提臀收腹,前滾起始階段做到用兩臂支撐身體,完成提高重心的要領;2)讓學生戴上用紙板做成的小貓、小狗、小兔等頭飾,練習中注意對頭飾的保護,學生自然地會用力低頭以避免壓壞頭飾,使枕骨先著墊。
2. 跪地支撐
動作成因:起始動作未形成蹲撐,而是跪撐,造成前滾時重心過低,易產生頸部扭傷。
糾正方法:在蹲撐階段支撐手和腳之間置一海綿塊,要求學生在做動作過程中不能觸及,以改正跪撐的錯誤動作。
3. 直背
動作成因:腰部僵直,滾動時造成向前「翻倒」動作,即「摔背」、「跌背」現象,不能形成滾動圓滑,以至於無法完成動作。
糾正方法:「不倒翁」練習,墊上原地仰卧,低頭含胸,抱膝團身,使身體形成圓球狀,前後連續搖擺滾動,做「不倒翁」的輔助動作練習,體會頭頸肩背腰臀依次著墊的感覺。
4. 抱膝蹲撐
動作成因:由於教師過於強調抱膝動作,使學生理解出現偏差,在前滾起始階段,沒有做到雙手撐於墊上,而是抱膝蹲撐。
糾正方法:在小墊子上標出撐墊部位,貼上或畫「小手掌」模型作為標記(距離與肩同寬),要求學生雙手放於「小手掌」模型上成蹲撐姿勢,做動作過程中不要脫離標記。
5. 抱踝
動作成因:抱膝動作中,手的位置過低形成抱踝。
糾正方法:膝關節下部兩寸系一圈橡皮筋,使學生在完成抱膝動作時,雙手觸及橡皮筋部位。
6. 雙腳成「倒V」、「X」型、前後起立
動作成因:動作結束階段,雙腳分開形成「倒V」字;小腿交叉形成「X」型;兩腳前後依次落地,以至於起立困難。
糾正方法:兩腳之間夾一塊海綿塊,使學生在完成動作過程中,始終保持兩腿並攏夾緊海綿塊,不讓海綿塊脫落。
7. 滾偏、側前滾翻
動作成因:即方向偏差、不筆直。滾偏的學生在滾翻的瞬間,他們的一隻手總是無意識地向前移動,使兩手不在一條橫線上,然後,前移手的小臂倒下,出現類似於抱頭的動作,這樣就導致支撐失去平衡,身體自然就會滾偏、不直。
糾正方法:同(4)的做法,從蹲撐開始,將兩手放在「小手掌」模型上,直至滾翻過程中兩腿超過垂直面,兩手才能自然離開「小手掌」模型,這就保證了用力的平衡性,確保了滾動方向的直線性;同時教師要強調「雙手支撐屈臂要均橫,兩腿蹬地用力無先後」,即團身一定要緊。
8.側倒
動作成因:1)蹬腿:提臀蹬腿用力過小而不能完成滾翻。沒有掌握低頭含胸、提臀收腹的動作要領,蹬地反作用力不足以推動身體前滾;2)手臂支撐:手臂用力不均造成側倒。兩腿蹬地後身體重心移至雙臂時,手臂軟弱無力,沒有撐住,造成身體沒有穩固的瞬間支撐,上體沒有足夠時間和空間做出低頭含胸動作,只能形成頭頂觸墊導致側倒、跪墊、搶臉;3)低頭著墊剎那間有歪頭,翻轉時方向感不強、動作不圓滑、低頭含胸和抬臀、蹬地配合不協調是產生側倒的另一原因。
糾正方法:解決方法有四種嘗試,1)蹲撐,屈臂、重心前移,不急於做動作,雙臂用力推墊,使身體恢復到雙臂撐墊的動作,反復練習此預擺,體會蹬地和手臂支撐;2)大腿、胸和下頜夾一球膽(或軟式排球)做團身、屈肘翻掌於肩上的來回滾動動作,要求球夾緊不能掉,體會團身緊;3)降低難度做前滾翻並腿坐,體會蹬腿和手臂支撐的感覺;4)利用踏板的坡度做由高向低的前滾翻練習。
9. 抱膝過早
動作成因:經過失敗後學生易產生翻滾後提前抱膝現象,即在雙腿蹬地的同時雙手迅速做抱膝動作,以至於後續動作中沒有支撐和推手。
糾正方法:仰卧舉腿,當腳尖觸頭後地面瞬間,利用反彈力量迅速前滾抱膝;或利用斜坡(踏板)做上述動作。教師要強調當身體重心移過垂直線後(背腰部著墊時),雙腿迅速屈收,腳後跟盡量向臀部處靠攏,同時低頭團身,雙手抱小腿,成蹲撐。
10.雙腿「前伸」、團身不緊
動作成因:即未收小腿,前滾翻動作至仰卧階段臀部著地,雙腿「前伸」並向前放小腿躺在墊上,造成起立困難。其原因主要是腰腹力量弱,大腿沒貼緊胸、小腿沒貼近臀部,滾翻時團身、收腹、收腿力量不足,造成收腹收腿不到位,團身不緊。
糾正方法:1)在墊子的恰當的橫向位置畫一條橫線,也可拉一條橡皮筋,限制雙腿「前伸」,並告訴學生雙腳落地時不能超過橫線或碰到橡皮筋,完成收腹、收腿、團身動作;2)利用斜面:仰卧在踏板上,雙手頭後反握踏板邊緣(可以釘一塊橫木),雙腿上舉至水平,鬆手前滾,迅速團身抱膝成蹲撐;大腿、腹部和下顎同時夾住球膽(或軟排球)做上述動作,團身前滾時用身體把球膽緊緊壓住不得脫落;3)將呼啦圈放在小墊子的中間,鼓勵學生在做前滾翻動作時能順利通過呼啦圈,使其自然而然緊緊抱住自己的身體,團身不緊這個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11。兩腿不能蹬直
動作成因:提臀蹬腿後,腿沒有蹬伸的過程,一直處於屈腿狀態。
糾正方法:做前滾直腿坐練習中始終保持直腿,體會直腿感覺。同時教師要強調「蹬地前滾時有直腿過程,滾動要圓滑」。
12.無推手
動作成因:推手的時機掌握不準。在動作後半段時手推地有助於身體翻轉成蹲立。
糾正方法:1)在後腦勺觸墊(重心位置已經移到兩手中點前方)的瞬間,雙腳均勻用力蹬離地面後保持伸直狀態,同時雙手均勻用力推墊張肩(此時臂是推直的);2)在由蹲撐後倒開始的「不倒翁」練習中加推手動作,類似於後滾翻動作的起始階段。
13.起立動能不足(翻轉速度慢)
動作成因:1)動作起始階段雙腿蹬地用力不足或重心過低;2)滾動不圓滑、緩慢;3)起立時習慣用雙手推墊,從而形成多餘動作,造成起立失敗;3) 低頭含胸與抬臀、蹬地動作脫節、不連貫是翻轉速度慢的另一個原因。
糾正方法:1)抬高地勢練蹬力:兩腿的蹬力不夠,滾動速度就會變慢,進而會導致學生在滾翻後坐在墊子起不來的情況出現。將兩塊大墊子(厚度30cm的跳高大墊子)摞在一起讓學生練習(根據學生平均身高確定墊子數),如果不加大蹬地的力量,根本就不能完成滾翻動作,難度的提高反而提醒了學生用力蹬地。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再撤掉一塊墊子,有效解決蹬地力量不足的問題;2)做由高到低、低到高即有一定坡度(如起跳板、跳箱蓋)的前滾翻
動作練習:教師要強調前滾翻的動能是由動作起始階段雙腿用力蹬地產生的,蹬地前滾時有直腿過程,滾動要圓滑。「兩腿蹬直快低頭,團身滾動像圓球」,做到蹬地充分,收小腿及時;蹬地加大力矩,收腿減小力矩。利用滾翻起立時接拋球可以糾正起立推墊的多餘動作;3)推手練習:方法同(12)
總之,身體團的緊能縮短身體的翻轉半徑,翻轉時會更容易,節約能量,為蹲立提供良好條件。小學生初學前滾翻所產生的錯誤動作和現象(如摔背、滾偏、側前滾翻、側倒、翻轉速度慢等)都可通過團身不緊的改正而得到解決,所以說很多文章和案例都把團身緊作為教學的重難點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