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1.專業理念與師德: 掌握職業理解與認識、對幼兒的態度與行為、幼兒保育和教育的態度與行為、個人修養與行為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專業知識: 掌握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和教育知識、通識性知識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專業能力: 掌握環境的創設與利用、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B. 幼兒園教師基本技能自我訓練
教學語言是指教師在傳授知識、教書育人、組織活動時使用的語言,又稱教師語言。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就曾指出:「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對於語言發展迅速的3~6歲幼兒來說,教師的教學語言的作用尤其明顯,它不僅是幼兒學習的榜樣,還影響著其思維等方面的發展。 一、存在的問題 筆者曾採取問卷調查法與自然觀察法對本園教師的教學語言素養進行調查,並對不同年齡、工齡教師的教學語言素養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存在如下問題: 1、不規范。在觀察中,我們發現教師的語言較隨意,如經常會冒出「把手拿出來」「本來的我」「一隻椅子」等語言。有些教師的語言鬆散、零亂,還常伴有口頭禪,導致教學語言不嚴謹,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在自評中。90%以上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語言存在諸多不規范的問題,如用詞隨意、表達不夠准確、描述不夠生動等。 2、繁冗多餘。除了不規范,教師的教學語言繁冗多餘的現象也較嚴重,主要表現在對完成教學目標沒有任何意義的、重復性語言較多。如一位教師在30分鍾的教學活動中共問了13次「好嗎」「好不好」「明白了沒有」「知道了嗎」等問題,單純重復幼兒的語言達6次之多。 3、缺乏科學性。一些教師受個體經驗、知識等因素的影響,加上駕馭教學語言的能力有限,教學態度不夠嚴謹,致使傳遞的信息缺乏科學性,甚至是錯誤的,如「可樂是水」「打雷後一定會下春雨」等。 二、培養幼兒園教師教學語言素養的途徑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阻礙教師提高教學語言素養的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教師自身不夠重視。有些教師認為教學語言不用事先准備,可以臨場發揮,結果往往因緊張而語無倫次。影響幼兒的理解。有超過80%的教師將自己的教學語言素養不高視為不可逾越的障礙,認為教學語言的優勢是天生的。有些教師則採取迴避態度,如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彌補自身教學語言素養的不足。第二,針對教師教學語言素養的專項培訓欠缺。一般而言,幼兒園內45歲以下的教師都持有普通話合格證書。往往產生「通過普通話考試就是具備了較高水平的教學語言」的錯誤認識。目前,業內對幼兒園教師教學語言素養缺乏評價標准和培養方法,對教師教學語言的培養目標及途徑不明確。因此,我園實施了系列實踐活動,通過明確、細化教學語言培養的目標,幫助教師懂得語言積累的重要性,拓展教學語言技巧的途徑,促進其專業發展。
C. 幼兒園基本技能的運用及特點
教材是實施課堂教學的最基本依據。幼兒園的教材不統一,可供選擇的比較多,所以說教材時一是盡量說清說透選擇教材的目的,(如主題活動的需要、幼兒認知 發展水平的需要等);二是教材的來源(如來自幼兒的用書、或來自於幼兒的生活等);三是說清教材的難易程以便確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即:知識的難以理解之 處、技能的難以掌握之處,便於選擇的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如歌曲《雪花和雨滴》這一教材可以這樣分析:這首歌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第一、三句,二、四句基本相似,便於幼兒記憶和掌握,整首歌曲運用了擬人的手 法,將小雪花和小雨滴擬人為孩子的朋友,使人倍感親切。兩段歌曲有不同的情緒,輕柔、優美、活潑、熱情,使得小雪花、小雨滴的形象更加鮮明生動,同時也寓 德育教育於音樂之中,教育幼兒養成活潑、熱情、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
對於目標的制訂我們都會從認知、能力、情感幾方面來考慮,在說活動目標時就是要說清認知、能力、情感等幾方面的要求和層次,把握活動目標是說課的重要環節,正確理解、分析、把握目標是教學活動成功的基礎,說活動目標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析:
(1)說目標的來源的依據。
是根據國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還是根據本地的課程標准、或是某一年齡段幼兒普遍的年齡特徵和發展規律,還是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而定的,如「學習 棉簽畫」的目標之一 「有控制地變換方向畫線條」就是根據小班的幼兒的年齡特徵和發民兵規律而定的;而目標之二「養成物歸原處的良好習慣」就是選自《小班素質教育目標》。
(2)說對目標的理解和分析。
要說出選擇目標的原因和理由、說清目標的重點和難點,對目標的理解和分析要有理有據。如:「有控制地變換方向畫線條」,有一個教師就是這樣分析的:我班孩 子是小班後學期,他們已有了初步的繪畫經驗,較好地掌握了基本線條的練習,但由於他們年齡小,他們的腕骨和指骨還未得到很好地發展,為了更好地發展幼兒的 動手能力以及靈活性,我選擇制定了符合本班年齡特徵和實際水平的目標,即「有控制地變換方向畫線條」,這是一個在原有基礎上有待於進一步熟練的活動,遵循 循序漸進的原則,我主要以有趣的活動進行設計,使幼兒有興趣主動參與到活動之中,變原來無控制地亂畫到視覺上有控制地塗畫,從無目的無方向地畫到有目的變 方向地畫線條。
要說出為完成教學目標要進行的知識經驗准備和物質准備的理由。經驗的准備就是幼兒與新知識相關的生活經驗的准備和與新知識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准備。物質的准備是環境的創設、教具的准備和學具的准備,但要注意幼兒的參與性。
在准備教具與學具時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講究教具與學具的利用價值和實用性,不要追求教具的多樣性和變化性而偏離方向,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有些教具 准備得十分精美,但在活動中只展示一下,沒有操作和利用的價值,這樣即浪費時間又效率不高,對完成目標沒有很好影響的教具我們盡量避免使用。二是提供的教 具和學具要反映幼兒不同層次發展水平的要求;三是避免教具過多、過新奇、過刺激;四是提供的教具和學具便於幼兒主動探索和主動學習。
幼兒園教學活動准備有別於中小學,教師在說課中,教學准備應從環境創設、材料提供、知識經驗三方面考慮。環境創設指的是怎樣與環境互動,內容包括創設牆 飾、設計情境、布置場地等;材料提供指物質准備,包括教具、玩具、實物等,如,「人手一個皮球,每人一張圖畫紙……」;知識經驗指幼兒已有相關知識的儲備 程度。
教師在說課中,大多隻對材料提供較為關注,對環境創設也有一定的意識,但對知識經驗准備往往重視不足。事實上,不關注幼兒的原有經驗會導致活動無法進行 甚至失敗,尤其是科學活動,活動前的預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需要提出的是,幼兒原有經驗的鋪墊也不可過度,實踐證明,幼兒在對某一事物似懂非懂時會 最感興趣,此時教育,收到的教育效果更好。
闡述幼兒身心發展狀況、幼兒年齡特點、原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分析大多數幼兒接受此內容有多大難度,難點在什麼地方,以適當地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並 創設相應的游戲情境,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此外,還要說明教師是怎樣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預想幼兒在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應對的辦法。
重點是學科教學的核心知識,是幼兒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難點是幼兒在掌握核心知識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重點針對教材而言,難點則針對幼兒而言。說課中,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須考慮教學內容的主題,考慮幼兒的認知程度。
如,說課內容為製作活動「小動物怎樣過冬」。材料為兩張紙,第一張紙畫面上畫有幾個對稱、不對稱的泥洞,第二張紙上畫有冬眠的小動物,將兩張紙重合,剪 開泥洞,就會露出冬眠的小動物。由於畫面洞口未設計在紙的邊緣,幼兒要想剪開洞口並保持洞口完好,必須解決從哪裡開始剪的問題,需要有一定的技巧。考慮到 幼兒製作中的困難,教師將此難點提出,鼓勵幼兒嘗試「不把洞剪破的方法」,並請剪好洞的幼兒將自己的經驗介紹給同伴,通過同伴之間的討論使幼兒獲得經驗, 同伴間相互影響,有效地解決了製作的難點。教師不僅說出了難點解決的方法,而且說明此難點的解決不是教師教的,而是通過引導幼兒積極探索、為幼兒提供學習 的機會得出來的,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意圖。
說教法,就是根據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教學目標要求,說出選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說教法不是單一的方法介紹,更不是機械的拼湊和組合,它解決的是「怎樣教 的問題」,回答的是「為什麼這樣做」的理由和依據,我們知道教學方法很多,如:觀察法、操作法、游戲法、演示法、情景表演、多媒體、嘗試教學等,但「教學 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如《有趣的蘿卜》就是這樣進行說課闡述的:《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外,還採用了適宜的教學方法:(1 )、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 知。第二次操作是對蘿卜進行分類,分類活動是觀察活動延伸和應用。
學法就是幼兒學習的方法。不僅要說明教給幼兒什麼樣的學習方法,(積極思考、專心聽講、動手操作、獨立活動等)培養哪些能力(觀察力、表達力、想像力和 閱讀能力等)還要說明做的益處是什麼。如在完成目標「向上拋接球時」老師發現幼兒接不住球,有的幼兒不敢接而向後躲,於是老師分析這是幼兒懷有恐懼心理, 便從解決幼兒恐懼心理入手,先採用拋較輕的物體——氣球,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掌握了「接」的方法,老師就讓孩子接稍重一點的物體,最終使目標得以順得完 成。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學的目的是達到不需要教,由有師自通自會,達到無師自通自會,這不僅僅是教與學的共同方 向,也是教與學的共同目的」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這樣做可以給幼兒學習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學法指導突出一個方向,——培養「自能」能力,最終實現 一個目標——由「學會」到「會學」。所以說重視學法的指導下功在教師,受益在幼兒。
說教學過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一是說教學環節。教學分幾個環節進行,每個環節解決什麼問題,環節之間是什麼關系、每個環節要達到什麼目的;二 是在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教師針對問題准備解決的教學方案;三是如何面向全體,因人因材施教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四是如何體現師生的雙邊活動 等。說教學程序時,各環節環環相扣,目標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如《有趣的蘿卜》先是激發興趣(情境:小兔的蘿卜豐收了)——再是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蘿卜) ——接著是操作分類(情節:幫小兔分蘿卜)——繼而是游戲體驗(體驗蘿卜的生長過程)——然後是品嘗交流(情節:小兔請大家品嘗蘿卜食品)——最後是審美 延伸(蘿卜小製作展示),這樣六個環節將整個活動連穿起來,使活動完整且豐滿。
附:說課時應注意的問題
說課教師對所說課的內容應作詳略取合,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說課側重於所依據的理論闡述,重點難點及突破難點的方法、預想的指導策略、理論依據要詳說,對一般問題要略說,若不分詳略、主次,必然會使聽者感到茫然或厭煩。
教師在實際說課中,很容易出現理論與實際相脫離。一是理論與實踐脫節,不能做到有機結合,如在說教學方法時過於詳細,面面俱到,有的環節怎樣做說得多, 而不說為什麼要這樣做,缺乏理論分析。二是理論空洞,無具體內容。如「依據《綱要》和我班幼兒實際水平,確定本次活動的目標為……」,這樣的表述沒有說具 體的依據是什麼,這種說理只是個空架子,沒有實際內容。
教師應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冷靜、沉著、有信心;精神飽滿,端莊大方,狀態積極;語言流暢、表達自然,聲音有輕有重、速度有急有緩,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與聽者有眼神交流,應富有激情與感召力等。
D. 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教育技能
一般能力特指作為社會勞動成員所必須的相當於大學專科程度的各項基本能力,包括:
思維能力,大專學歷幼兒教師應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指應變、溝通能力和口頭、書面、情緒舉止等的表達能力.
組織管理能力,指生活自理,操作實施和一定水平的計劃、評價事物的能力.
一般能力的具備,使專科層次的幼兒教師在工作中能夠分析學前教育問題,分析幼兒的行為,能夠處理好
教師同幼兒、同事、家長之間的關系,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同時還能夠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斷要求自己,積極
上進,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從而能夠科學地組織幼兒活動,管理好幼兒園的各項活動.
1.2
幼兒園教育活動中高級應用型教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
幼兒園教師的工作能力,直接關繫到教育效果,在各項工作能力中,幼兒教師在彈、唱、跳、說、演、畫
等方面的實施操作能力,是幼兒教師能力方面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專業能力.作為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幼
兒教師無疑也需具備這種能力,除此之外還應具備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所需要的具體工作能力,它包括以下幾
種能力:
首先,計劃能力.
計劃能力,反映了工作預測、設計、准備的各項專業本領.作為幼兒園的應用型人才,專科層次的幼兒教
師必須會制訂班級計劃和課時計劃.
班級計劃的制定需要教師能夠了解幼兒園的總體教育目標,領會《大綱》精神,同時還要認真分析研究本
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並能夠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兒實際的、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教育目標是指導性、方向性的期望,而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是千差萬別的,具有個體不同的水平,如何使二者
有機結合是制定計劃的關鍵能力,班級計劃具體地以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的形式表現出來,所
以教師還須具備將班級學期計劃分解為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的能力,從而使整個計劃目標明確,循序漸進
,措施有效.
課時計劃是每一節教育活動的具體教案.幼兒教師必須設計教案,它包括利用和選擇教育材料的能力,分
析教育材料的能力,編排設計活動過程的能力以及准備活動材料的能力.一個善於設計教案的教師,既能深入
分析教材又能淺出地落實教材;既能考慮激發幼兒的興趣,又能給幼兒以適度的負荷;既能注意知識的傳授,又能發展幼兒的智力,同時還兼顧到培養幼兒對人、對周圍事物的正確態度,加強品德教育,並能夠將以上的
內容精心地安排在活動過程的每一環節當中,從而保證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組織和管理能力.
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一日活動是最基本的途徑,良好的組織管理是幼兒一日活動得以科學有序進行的保證
.
教師面對幾十個水平、性格各異,既有主觀能動性,又需要人照護的幼兒,必須具有組織幼兒一日活動的
能力,它包括:①集結幼兒的能力,指揮幼兒的能力.②合理地調度幼兒,保證時間和空間恰當轉換的能力.
E. 幼兒園教師教育技能"五會"指什麼
合格教師
1有教師資格證
2具有獨立編寫教案能力
3能有效組織教學
4能有序管理班級
5會和家長溝通
6能合理制定計劃按照計劃執行和總結
7能及時反饋問題並給出建議。
F. 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包括:環境的創設與利用、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
1、環境的創設與利用: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讓幼兒感到溫暖和愉悅。建立班級秩序與規則,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讓幼兒感受到安全、舒適。
創設有助於促進幼兒成長、學習、游戲的教育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為幼兒提供和製作適合的玩教具和學習材料,引發和支持幼兒的主動活動。
2、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合理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將教育靈活地滲透到一日生活中。科學照料幼兒日常生活,指導和協助保育員做好班級常規保育和衛生工作。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有效保護幼兒,及時處理幼兒的常見事故,危險情況優先救護幼兒。
3、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提供符合幼兒興趣需要、年齡特點和發展目標的游戲條件。充分利用與合理設計游戲活動空間,提供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支持、引發和促進幼兒的游戲。
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夥伴和材料,支持幼兒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游戲,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和滿足。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獲得身體、認知、語言和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
4、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制定階段性的教育活動計劃和具體活動方案。在教育活動中觀察幼兒,根據幼兒的表現和需要,調整活動,給予適宜的指導。
在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體現趣味性、綜合性和生活化,靈活運用各種組織形式和適宜的教育方式。提供更多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達表現的機會,支持和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5、激勵與評價:關注幼兒日常表現, 及時發現和賞識每個幼兒的點滴進步,注重激發和保護幼兒的積極性、自信心。有效運用觀察、談話、家園聯系、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客觀地、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幼兒。有效運用評價結果,指導下一步教育活動的開展。
6、溝通與合作:使用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語言進行保教工作。善於傾聽,和藹可親,與幼兒進行有效溝通。與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發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發展。協助幼兒園與社區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關系。
7、反思與發展: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不斷進行反思,改進保教工作。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制定專業發展規劃,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6)幼兒園教學技能擴展閱讀
基本理念
貫穿《專業標准》的基本理念是:師德為先、幼兒為本、能力為重和終身學習。
1、師德為先
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依法執教。關愛幼兒,尊重幼兒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引路人。
2、幼兒為本
尊重幼兒權益,以幼兒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幼兒的主動性;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保教活動規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保障幼兒快樂全面健康地成長。
3、能力為重
把學前教育理論與保教實踐相結合,突出保教實踐能力;研究幼兒,遵循幼兒成長規律,提升保教工作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4、終身學習
學習先進學前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
G. 幼兒園老師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幼兒教師在進人工作崗位前需要經過專業的教育學、兒童心理學法和彈、唱、講、畫技能的學習,真正步人工作崗位後還需要具備班級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教育實踐能力、個人學習與提高能力等多種能力。具體說來,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需要具備以下能力:
(1)教育計劃制訂能力。幼兒教師需要根據教育要求和幼兒的特點制訂符合本班幼兒實際的、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具體內容有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和日計劃。在日計劃中,要對幼兒的生活活動、游戲活動、教學活動和戶外體育活動做出精心的安排,並能夠根據幼兒的需要及時調整活動內容。
(2)班級組織和管理能力。班級管理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班級環境的創設、一日活動的指導、家長工作的組織,還包括節日活動、運動會、親子活動、畢業典禮和隨機大型活動的策劃與組織。
幼兒教師要能根據幼兒園已有的一日生活安排,理清各項活動常規;面對幾十個能力和性格各異的孩子能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和引導,做到收放自如、動靜交替,環節設置與過渡自然有序;組織的教育活動要能有效提升幼兒的能力和水平,游戲活動要能滿足幼兒個性發展的需要,戶外活動要能達到應有的活動量,使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育有法,但是教無定法。實施班級組織管理需要教師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組織又有接納,管而不死,活而不亂,給孩子留下集體成長與個性表現的空間。
(3)行為觀察和指導能力。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活動設計、組織、管理的起點,同時伴隨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因此,觀察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能力。 教師要能根據幼兒的年齡段發展特點對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教師要有觀察的意識,逐步錘煉觀察能力,具備橫向觀察和縱向觀察能力、整體觀察和個別觀察能力、計劃觀察和隨機觀察能力等。
觀察到幼兒的行為表現以後,還要加以分析、判斷,從外顯行為分析幼兒的心理本質。這種觀察後的分析能力,需要教師長期的實踐積累:教師要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逐漸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判斷,進而正確地採取有效措施提升幼兒的發展水平,解決幼兒發展中的問題。
(4)研究總結與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師是專業人員,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工作。教師要在人職初期客觀地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問題,確立自我發展的目標。在教育實踐中要善於觀察與思考,能夠及時反思自己在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積累教育經驗,並能大膽參與園本教研活動,勇於發表個人看法,汲取他人的教育經驗,使自己成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