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計劃
小學六年級科學實驗教學計劃
(2010學年上學期)
實驗目的: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要以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為宗旨,以實踐為核心,努力擺脫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舊模式,讓學生在自然實踐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本學期在勞動實踐教學中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特點,始終圍繞"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為了迎合學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科學素養。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培養學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使學生能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創新精神,使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為將來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本學期在實驗教學方面有如下打算:
具體要求:
六年級:科學六年級從使用工具開始,提出研究問題,然後研究最簡單的機械—杠桿,由此開始認識杠桿類機械,再研究非杠桿類機械,最後以自行車為載體,以齒輪研究為主要內容對前面的研究作一次總結與提升,讓學生對機械的作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接著探究不同形狀結構所包含的力學道理,包括條形材料抗彎能力與形狀的關系、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拓展到圓頂形、球形、各種弧形,從人造物體擴展到生物體,在此基礎上探究框架結構的特點,加固框架結構的方法和物體穩定性問題,並展開設計製作活動,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從最熟悉的電出發,探究電生磁,製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玩具電動機原理,然後以電能為中心認識能量及相互轉化,再擴展到宏觀的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能用實驗、調查、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並能利用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調查資料。能夠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願意並能夠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
『貳』 化學實驗教學計劃
1、根據學校整復體計劃,統制籌安排,並認真執行。
2、首先做好實驗室的各項衛生工作,堅持清潔。
3隨時迎接省市檢查。
4、進一步加強實驗室管理工作。
5、做好實驗室整理儀器和維修工作。
6、為本學期實驗工作造好購買計劃。
7、為保證學校實驗的正常進行,為教師實驗做好准備。
8、聯系教師了解有關問題,及時補充和調整。
9、做好儀器上賬工作。
『叄』 晶體光學與沉積岩岩石學實驗教學計劃
實驗一 偏光顯微鏡的使用及礦物顆粒大小、含量的測定
一、實驗內容
偏光顯微鏡的結構、使用方法及礦物含量的測定方法。
二、目的要求
(1)熟悉偏光顯微鏡,學會偏光顯微鏡的一般調節與校正。
(2)掌握礦物顆粒大小及含量的測定方法。
三、實驗內容
(1)偏光顯微鏡的使用與調節。
(2)礦物顆粒大小及含量的測量。
(3)用目測法測量礦物的含量。
四、實驗作業
(1)反復練習對光、准焦及校正中心。
(2)進一步熟悉偏光顯微鏡的構造。
(3)練習在薄片中目估礦物的百分含量,測定礦物顆粒的大小。
實驗二 顏色和多色性的觀察,解理及解理夾角的測量
一、預習內容
礦物顏色和多色性的原理,及解理夾角的測量方法。
二、目的要求
(1)觀察顏色和多色性。
(2)熟悉解理等級,學會解理夾角的測量方法。
三、實驗內容
(1)確定下偏光鏡的振動方向。
(2)顏色、多色性及吸收性的觀察。
(3)解理的觀察及解理夾角的測量。
四、實驗作業
(1)黑雲母、電氣石、普通角閃石各有幾個主色?從實習中總結出各礦物的顏色及顏色濃度。
(2)寫出雲母、角閃石、斜長石、磷灰石解理完善程度、組數。
(3)根據實測寫出角閃石、透輝石的解理夾角。
實驗三 突起等級及折光率高低的比較
一、預習內容
礦物切片的邊緣特徵。
二、目的要求
(1)熟悉突起等級,掌握不同等級的突起特徵。
(2)認識貝克線和色散效應,學會利用貝克線和色散效應確定相鄰物質折光率的相對大小和突起正負。
三、實驗內容
(1)礦物邊緣、糙面及突起等級的觀察。
(2)用貝克線、色散效應法比較礦物折光率的高低。
四、實驗作業
(1)繪出薄片(D-001)中礦物的形狀、解理、突起等級。
(2)說明薄片(D-005)中石英、透輝石的突起等級,並說明確定依據。
(3)繪圖說明薄片(D-010)中石英、鉀長石接觸處色散效應的顏色分布情況,說明二者的折光率相對高低及其正負。
實驗四 消光、干涉、干涉色的觀察及干涉色級序和干涉色升降判斷
一、預習內容
消光、干涉現象的基本原理及干涉色級序的特徵。
二、目的要求
(1)學會正交偏光鏡的裝置和調節。
(2)觀察消光和干涉現象。
(3)認識Ⅰ~Ⅲ級干涉色級序和高級白乾涉色的特徵。掌握各級序干涉色的特徵。熟悉並掌握直觀法、楔形邊法及利用試板確定干涉色級序的方法。
(4)利用色譜表,求得礦物雙折率。
三、實驗內容
(1)正交偏光鏡下觀察的准備。
(2)消光與干涉現象的觀察。
(3)准確消光位的確定。
(4)干涉色的觀察。
(5)判斷干涉色級序。
(6)判斷干涉色級序升降。
四、實驗作業
(1)總結各級干涉色特徵及識別經驗。
(2)寫出透輝石(薄片D-005)的最高幹涉色級序並簡述判斷方法。
實驗五 雙折率的測量和光率體軸名的測定
一、預習內容
礦片中礦物雙折率的測量方法和光率體軸名的測定方法。
二、目的要求
(1)學會測定礦片中礦物的雙折率的方法。
(2)學會確定光率體軸名稱的方法。
三、實驗內容
(1)雙折率的測量。
(2)光率體軸位置和名稱的確定。
四、實驗作業
(1)寫出橄欖石的最大雙折射率。
(2)繪圖表示透輝石具一組解理切片和兩組解理切片的光率體軸名稱和位置。
(3)繪圖表示電氣石和磷灰石最高幹涉色切面上的光率體軸名稱和位置(可以在課外進行)。
實驗六 消光類型、消光角及延長符號的測定
一、預習內容
消光類型、消光角及延長符號的測定方法。
二、目的要求
(1)認識各種消光類型。
(2)學會消光角及延長符號的測定方法。
(3)觀察雙晶。
三、實驗內容
(1)觀察磷灰石、角閃石、電氣石、白雲母不同方向切面的消光類型。
(2)測量磷灰石、電氣石、白雲母的延長符號。
(3)測普通角閃石、透輝石的消光角,確定其延長符號。
(4)識別(示教)簡單雙晶(輝石)、卡式雙晶(正長石)、聚片雙晶(斜長石)、格狀雙晶(微斜長石)。
四、實驗作業
(1)畫圖表示三種不同的消光類型。
(2)畫圖表示磷灰石、電氣石、白雲母切片的延長符號。
(3)寫出普通角閃石、透輝石的消光角,確定延長符號。
(4)綜合磷灰石、白雲母、透輝石的消光類型,推斷其所屬晶系。
實驗七 一軸晶與二軸晶干涉圖的觀察和應用
一、預習內容
一軸晶與二軸晶干涉圖的形成機理。
二、目的要求
(1)學會使用錐光裝置。
(2)認識一軸晶垂直光軸切片的干涉圖,利用干涉圖測定光性正負。
(3)認識二軸晶垂直銳角等分線Bxa切片、垂直光軸切片干涉圖並用以測定光性符號,估計2V。
三、實驗內容
(1)錐光鏡下觀察的操作程序。
(2)觀察金雲母的干涉圖特徵,並測定光性正負(薄片D-017)。
(3)觀察石英(示教)斜交光軸切片的干涉圖特徵,並測定光性正負。示教石英、白雲石斜交光軸(光軸出露點在視域中)干涉圖特徵。
(4)觀察白雲母垂直銳角等分線切片干涉圖特徵並測定光性正負(薄片D-024)。
(5)找硬石膏垂直光軸切片,觀察干涉圖特徵,測定光性正負,估計2V(薄片D-028)。
(6)觀察石膏平行光軸面切片的干涉圖(示教)(薄片D-027)。
四、實驗作業
(1)繪圖說明一軸晶垂直光軸切片的干涉圖特徵及測定光性正負的依據。
(2)繪圖說明二軸晶垂直銳角等分線切片、垂直光軸切片干涉圖特徵及測定光性正負的依據。
實驗八 石英、斜長石、鉀長石鑒定
一、預習內容
淡色礦物的光性特徵。
二、目的要求
(1)識別石英、斜長石、鉀長石,初步掌握其鑒別特徵。
(2)觀察黑雲母、白雲母。
三、實驗作業
(1)寫出石英、斜長石、鉀長石的光性特徵及其鑒別特徵薄片(D-010)。
(2)寫出雲母類的鑒別特徵薄片(D-001)。
實驗九 斜長石成分鑒定
一、預習內容
斜長石成分鑒定方法。
二、目的要求
鑒定斜長石成分。
三、實驗內容
用垂直(010)晶帶最大對稱消光角法測定斜長石的牌號(薄片D-029和D-010)。
四、實驗作業
鑒定斜長石的成分(薄片D-029或D-010)。
實驗十 碳酸鹽類礦物的鑒定
一、預習內容
碳酸鹽類礦物的光性特徵。
二、目的要求
掌握方解石及白雲石的光性特徵。
三、實驗內容
觀察方解石(薄片D-008)及白雲石(薄片D-009)的光性特徵。
四、實驗作業
總結碳酸鹽類礦物的鑒定特徵以及方解石、白雲石的鑒別特徵(薄片D-008和D-009)。
實驗十一 沉積岩的構造和顏色的觀察
一、預習內容
(1)沉積構造的分類、類型以及各種構造的主要特徵。
(2)原生色與次生色的概念及其與沉積環境的關系。
二、目的要求
(1)觀察沉積岩的基本構造形態,掌握各種構造的主要特徵,注意聯系其成因進行環境分析。
(2)觀察沉積岩的顏色,注意原生色和次生色的區別,聯系其成因分析沉積岩形成時的古氣候條件及氧化還原環境。
三、觀察內容
1.構造標本
(1)層理
水平層理(B38-2002,B2-2059)
波狀層理(B0-046,B0-047,B0-048)
交錯層理(B13-1008,B13-1002)
(2)層面構造
波痕{流水波痕(前進型)(B0-027,B0-037)浪成波痕(對稱型)(B0-026)疊加波痕(B0-038)
乾裂(B0-024,B0-021)
雨痕(B0-082)
石鹽假晶(B0-075)
槽模和溝模(B0-014,B0-063)
(3)生物成因構造
蟲孔及蟲跡(標本B0-072)
植物根須(標本B0-074)
(4)同生變形構造
揉皺層理(標本B0-049)
重荷模(標本B0-005)
(5)化學成因構造
結核(標本B0-096,B0-090)
縫合線(標本B0-079)
疊錐(標本B0-078)
假層理(韻環)(標本B2-2006)
2.顏色標本
原生色(標本B13-2009,B2-2024,B13-1004,B33-2002)
次生色(標本B2-2006)
說明:
本次實驗在岩石陳列室同時進行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各類岩石標本的分類、觀察與分析對比實驗。
實驗十二 礫岩、碎屑岩的填隙物和膠結類型的系統觀察
一、預習內容
(1)礫岩的概念、分類及常見類型。
(2)碎屑岩的結構、常見填隙物及膠結類型。
二、目的要求
(1)觀察各種礫岩和角礫岩標本,掌握礫岩和角礫岩的基本特徵。
(2)區分碎屑顆粒、基質和膠結物三種主要結構組分。
(3)熟悉常見的填隙和膠結類型
三、觀察內容
1.系統觀察礫岩標本
(1)溶洞崩塌角礫岩(標本B12-001)
(2)河成礫岩(標本B12-050)
(3)殘積角礫岩(標本B12-034)
(4)濱海礫岩(標本B12-046)
(5)冰磧角礫岩(標本B12-049)
2.在薄片中系統觀察砂岩常見的填隙物和膠結類型
(1)溶蝕膠結(水雲母)(薄片B13-1001或B13-1023)
(2)凝塊(斑點)式膠結(赤鐵礦)(薄片B13-1002)
(3)基底式膠結(白雲石)(薄片B13-1004)
(4)孔隙式膠結(高嶺石)(薄片B13-1017或B13-1022)
(5)再生式膠結(石英自生加大)(薄片B13-1010)
(6)孔隙式膠結(綠泥石)(薄片B13-2014)
(7)再生式、薄膜式膠結(石英加大、綠泥石膜)(薄片B13-1024)
(8)連晶式膠結(方解石)(薄片B13-4005)
(9)基底式膠結(黏土)(薄片B13-3006或B13-3010)
(10)孔隙式(綠泥石)充填式(方解石)膠結(薄片B13-3007)
(11)連晶式(硬石膏)再生式(石英自生加大)膠結(薄片B13-4007)
(12)孔隙-連晶式膠結(沸石)(薄片B13-2022或B13-2012)
四、實驗作業
(1)繪圖說明某砂岩薄片的碎屑顆粒、基質和膠結物(薄片B13-4007或B13-2010、B13-3006或B13-3010)。
(2)繪圖說明某砂岩薄片的膠結物和膠結類型(薄片B13-1017或B13-1022)。
實驗十三 石英砂岩的鑒定
一、預習內容
(1)砂岩的成分分類特徵。
(2)石英砂岩分類的岩石學特徵。
二、目的要求
通過標本和薄片的觀察,掌握石英砂岩及長石石英砂岩的主要岩性特徵。觀察時應注意下列幾點:
(1)顏色、緻密程度、硬度及構造特徵。
(2)區分碎屑顆粒、基質和膠結物三種主要結構組分,並測定其百分含量。
(3)區分碎屑中石英、長石和岩屑三類基本顆粒,並測定其粒徑、圓度、分選性及百分含量。
(4)重礦物的種類及數量,以及膠結類型。
三、實驗內容
(1)系統觀察石英砂岩的標本和薄片
標本和薄片B13-1001或B13-1023(水雲母膠結)、B13-1002(赤鐵礦膠結)、B13-1010(硅質膠結)、B13-1017或B13-1022(高嶺石膠結)。
(2)系統觀察長石石英砂岩的標本和薄片
標本和薄片B13-4009、B13-4005、B13-4023。
四、實驗作業
系統鑒定某石英砂岩類的標本和薄片,全面描述並定出岩石名稱(標本和薄片B13-1002或B13-4005)。
實驗十四 長石砂岩的鑒定
一、預習內容
長石砂岩類的成分、分類、結構及構造特徵。
二、目的要求
詳細觀察標本和薄片,掌握長石砂岩的主要岩性特徵。觀察時應注意下列幾點:
(1)顏色、硬度、緻密程度及構造特徵。
(2)區分碎屑、基質和膠結物三種主要結構組分,測定其百分含量。
(3)區分碎屑中石英、長石和岩屑三類基本顆粒,並測定其粒徑、圓度、分選性及百分含量。
(4)重礦物的種類及含量,以及膠結類型。
三、實驗內容
系統觀察長石砂岩類的標本和薄片。
標本和薄片B13-2007、B13-2012(沸石膠結)、B13-2009(自生長石膠結)、B13-2013(方解石膠結)、B13-2015或B13-2022(沸石膠結,黑雲母綠泥石化)、B13-2021(綠泥石膠結)。
四、實驗作業
系統鑒定某長石砂岩類的標本和薄片,全面描述並定出岩石名稱(標本和薄片B13-2022或B13-2012)。
實驗十五 岩屑砂岩的鑒定
一、預習內容
岩屑砂岩類的成分、分類、結構及構造特徵。
二、目的要求
詳細觀察岩屑砂岩的標本和薄片,掌握岩石的主要岩性特徵。觀察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顏色、硬度、緻密程度及構造特徵。
(2)區分碎屑顆粒,基質和膠結物三種基本結構組分,測定其百分含量。
(3)辨認岩漿岩岩屑、沉積岩岩屑和變質岩岩屑三種基本岩屑類型。
(4)區分碎屑種類、分別測定各種碎屑顆粒的粒徑、圓度、分選性及百分含量。
(5)重礦物的種類和數量。填隙物和膠結類型。
三、實驗內容
系統觀察岩屑砂岩類的標本和薄片。
標本和薄片B13-3005、B13-3010、B13-3006、B13-3008、B13-3007
四、實驗作業
系統鑒定某岩屑砂岩類的標本和薄片,全面描述並定出岩石名稱(標本和薄片B13-3007)。
實驗十六 泥質岩和粉砂岩的鑒定
一、預習內容
(1)泥岩的分類、常見類型及岩石學特徵。
(2)粉砂岩的岩石學特徵。
二、目的和要求
詳細觀察泥質岩和粉砂岩的標本和薄片,掌握岩石的主要岩性特徵。觀察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顏色、硬度、緻密程度及構造特徵。
(2)整理粒度分析資料。
(3)黏土礦物特徵。
三、實驗內容
1.系統觀察泥質岩類的標本和薄片
標本和薄片B2-2002(灰綠色泥岩)、B2-2006(黃色頁岩)、B38-2002(油頁岩)、B2-2024(碳質頁岩)。
2.系統觀察粉砂岩類的標本和薄片
標本和薄片B14-013、B14-001。
四、實驗作業
系統鑒定某泥岩或者粉砂岩類的標本和薄片,全面描述並定出岩石名稱(標本和薄片B2-2024、B38-2002或者B14-013、B14-001)。
實驗十七 火山碎屑岩的鑒定
一、預習內容
(1)火山碎屑岩的分類及岩石類型。
(2)常見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學特徵。
二、目的要求
詳細觀察各種火山碎屑岩的標本和薄片,掌握火山碎屑岩的基本特徵。在觀察中應特別注意其顏色、斷口、密度、火山碎屑物質及火山碎屑結構等。
三、實驗內容
系統觀察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的標本和薄片。
(1)火山角礫岩標本(標本B11-1020)
(2)晶屑玻屑凝灰岩標本和薄片(標本和薄片B11-2003)
(3)岩屑凝灰岩標本和薄片(標本和薄片B11-2017)
(4)晶屑凝灰岩標本和薄片(標本和薄片B11-2034或B11-2057)
(5)玻屑凝灰岩標本和薄片(標本和薄片B11-2043或B11-2059)
(6)熔結凝灰岩標本和薄片(標本和薄片B11-2040或B11-2055)
(7)火山彈標本B11
四、實驗作業
系統鑒定某火山碎屑岩標本和薄片,全面描述並定出岩石名稱(標本和薄片B11-2055、B11-2059)。
實驗十八 碳酸鹽岩結構的系統觀察
一、預習內容
(1)碳酸鹽岩的粒屑結構。
(2)碳酸鹽岩的基本組分。
二、目的要求
系統觀察碳酸鹽岩的標本和薄片(主要是觀察薄片),認識碳酸鹽岩的基本結構組分。注意區分各種粒屑、鮞粒和核形石以及不同期的亮晶膠結物。
三、實驗內容
系統觀察碳酸鹽岩的標本和薄片(主要是觀察薄片),掌握酸鹽岩的結構組分特徵:
1.顆粒結構和組分
(1)鮞粒(標本和薄片薄片B36-1018、B36-1065、B36-1014、B36-1082、B36-1044、B36-1063)
(2)生物碎屑(標本和薄片B36-1080、B36-1043、B36-1071、B36-1079、B36-3001)
(3)內碎屑(標本和薄片 B36-1020、B36-1083、B36-金4f)
(4)核形石(標本和薄片 B36-1047(示教)或B36-1065)
(5)球粒(薄片 B36-金4f(示教)或B36-1081)
(6)海綠石石灰岩(薄片 B36-1021、B36-1061)
2.灰泥(泥晶)結構和組分
灰泥(泥晶)標本和薄片B36-1124、B36-1079、B36-3005、B36-1075
3.亮晶膠結物結構和組分
亮晶膠結物標本和薄片B36-1018、B36-1065
四、實驗作業
繪圖說明某粒屑灰岩的結構和組分特徵(薄片B36-1018或B36-1065)。
實驗十九 碳酸鹽岩的系統鑒定
一、預習內容
(1)碳酸鹽岩的分類及常見類型。
(2)用茜素紅—S進行薄片染色的基本原理。
二、目的要求
(1)觀察幾種常見的碳酸鹽岩標本和薄片,掌握其主要特徵,定出岩石名稱。
(2)用茜素紅—S染色法區分方解石和白雲石,進而了解白雲石化特徵。
三、實驗內容
1.系統觀察碳酸鹽岩類的標本和薄片
(1)石灰岩的標本和薄片
泥晶灰岩的標本和薄片(標本和薄片B36-1124、B36-3005、B36-1075、B36-1079)
粒屑灰岩的標本和薄片(標本和薄片B36-1018、B36-1065、B36-1083)
生物碎屑灰岩的標本和薄片(標本和薄片B36-1071、B36-1080、B36-3001、B36-1043)
(2)白雲質灰岩的標本和薄片
標本和薄片B36-1075、B36-1079、B36-1081、B36-金4f
(3)白雲岩的標本和薄片
標本和薄片B36-2006、B36-2017、B36-2014、B36-2015
2.茜素紅—S染色鑒定
用茜素紅—S染液對薄片B36-金4f(無蓋玻璃)進行染色鑒定。詳細觀察各處組分及白雲石化特徵。
四、實驗作業
系統鑒定某類碳酸鹽岩的標本和薄片,全面描述並定出岩石名稱(標本和薄片B36-金4f、B36-1018或B36-3001)。
實驗二十 硅質岩、鋁質岩、鐵質岩、錳質岩、磷質岩和蒸發岩的鑒定
一、預習內容
(1)硅質岩的岩石學特徵。
(2)鋁質岩、鐵質岩、錳質岩、磷質岩和蒸發岩的岩石學特徵。
二、目的要求
詳細觀察硅質岩、鋁質岩、鐵質岩、錳質岩、磷質岩和蒸發岩的標本和薄片,重點觀察並掌握硅質岩和蒸發岩的岩性特徵。
三、實驗內容
1.系統觀察硅質岩類的標本和薄片
(1)碧玉岩(標本和薄片B34-018或B34-011)
(2)燧石岩(標本和薄片B34-012或B34-014,B34-015)
(3)硅藻土(標本和薄片B34-017或B34-016)
2.系統觀察鋁質岩類的標本和薄片
鋁土礦(標本和薄片B31-023 或B34-024)
3.系統觀察鐵質岩類的標本和薄片
(1)鮞狀赤鐵礦(標本和薄片B32-1001)
(2)菱鐵礦(標本和薄片B32-2002)
(3)球粒狀菱鐵礦(標本和薄片B32-2007或B32-2008)
4.系統觀察錳質岩類的標本和薄片
(1)菱錳礦(標本和薄片B33-001 或 B33-006)
(2)已風化的菱錳礦(標本和薄片B33-002)
5.系統觀察磷質岩類的標本和薄片
(1)磷塊岩(標本和薄片B36-001或B35-006)
(2)假鮞狀磷塊岩(標本和薄片 B35-003)
6.系統觀察蒸發岩類的標本和薄片
(1)硬石膏岩(標本和薄片B37-001 或 B37-007)
(2)石膏岩(標本和薄片B37-003)
四、實驗作業
系統鑒定某膏岩類沉積岩的標本和薄片,全面描述並定出岩石名稱(標本和薄片B37-001 或 B37-007)。
『肆』 實驗教學計劃教務處如何批復
在當今課改的浪潮中,「有效教學」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字眼。它已逐步走進每個教師回的內心答深處,並且已由理論學習提升到課堂實踐。其實,學科與學科之間應該是相通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教學也應該如此,除了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要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掌握教師所教知識。如何落實課標要求,讓農村學生對這些學科感興趣,讓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