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列豎式是小學數學幾年級的教學內容
一年級第二學期100以內的數的加減法,就有列豎式計算了.
『貳』 第一次教學用豎式計算應該注意些什麼
小學一年級的豎式計算也就一點整數加減法,但作為剛接觸豎式的小學生來說回,也有好多答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書寫工整、字跡清秀,格式正確.做題時,相同數位一定要對齊,從個位加(減)起,要會檢驗,養成好習慣,算出的結果要搬到橫式上,注意了這些,在加強訓練,就沒有問題了.
『叄』 如何教小學數學除法豎式教學設計
豎式教學是由除法的橫式教學引導的
所以,你需要先教會孩子們除法的橫式計算
然後,豎式計算可以從橫式計算遷移
這時候就覺得很簡單了
『肆』 小學除法豎式講解
除法豎式的誕生不僅僅是形式上對除法橫式的升級,更是人類思想升華的一種體現。比如:63÷3=?我們的教法往往是把63看成60+3然後再去計算。
(①60÷3=20②3÷3=1③20+1=21)然後藉助以上3步讓孩子理解除法豎式。其實孩子在列除法豎式時心裡存在很大的疑惑,明明是①6÷3=2怎麼不是60÷3=20呢?
如果又回到用橫式給孩子解釋的基礎上,那麼除法豎式存在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了。除法豎式的第一步:①6÷3=2表示的意義是把6個「1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10」,這里是以「10」作為單位來分的。
第二步:3÷3=1表示的意義是把3個「1」,平均分成3份,每份1個「1」,這里是以「1」作為單位來分的。所以在列除法豎式時2寫在十位上,1寫在個位上。
(4)小學豎的教學擴展閱讀
17 世紀,歐洲出現了豎式除法,經過逐漸演變和簡化,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方法。以732÷6為例,大致經過了圖9 所示的四個階段。
由此可見,豎式計算除法是一種程序性操作,它的計算規則是:從被除數的最高位起,取出和除數位數相同的數(如果取出的數小於除數,則要取出比除數多一位的數),用除數去除它,就得到商的最高位數和余數(余數可能為零)。
把余數化為下一位的單位,加上被除數這一位上的數,再用除數去除它(除數小於該數時商為0),得到商和余數;這樣繼續下去直到被除數上的數字全部用完,就得到最後的商和余數。
『伍』 如何有效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豎式教學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師角色的轉化。現代教學論觀點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裝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這使每一位教師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利用這種情境來提高學習質量,是每個教師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問題,本文就對此進行了嘗試性的研究。關鍵詞:情境創設、有效情境、教學情境《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數學情境教學方面作如下探討:一、創設情境應從課堂導入開始,導入要切實可行。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程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要求導入一定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更重要的是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是數學教學導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講授《可能性》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日,小朋友們請說說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學們說的很歡快,老師又問:「這個月過生日的有哪幾位小朋友?」結果有三個小同學舉手,老師就把為三個小朋友過生日為教學情境,同學們為他們准備節目開始抽簽,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的可能性。進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二、在探究新知中,創設分組操作探究情境解決小組問題《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讓學生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面前,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學生在集體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們的年齡、知識水平、心理特徵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興趣特徵、生活學習的喜好很容易被他們接受或學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正確引導學生,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組探究在幾何知識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長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再創設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組探索。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紛紛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通過小組探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三、在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在知識的應用上,創造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教學「幾何小實踐」後,我安排了搭、找、畫、折的活動,其中通過用橡皮泥球和小棒來搭長方體和正方體,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及共同點,不同點;通過找生活中的正文體和正方體,進一步感知數學就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用三角尺,直尺畫三角形,可長方形、正方形,進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特點,更好地進行區分;通過用紙折長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學生活動操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四、在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小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特點,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適度採用競賽等方法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乘、除運算是二年級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它必須反復練,而反復練又顯得單調枯燥,於是可在練習中採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奪紅旗」、「摘蘋果」「登山」等方法進行。這些游戲是小學生最樂意做的,通過這些游戲不僅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鞏固知識,而且使學生產生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如教學「7的乘除法」時,當學生探究了計算方法後,我便設計小組登山賽——奪紅旗游戲。老師先說明比賽規則,各組做好准備。隨著「開始」一聲口令,各組快速計算黑板上自己組的題目,每算對一個就登上一個台階,看哪組同學能最快地到達山頂,奪得紅旗。在這個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地計算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五、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現代教學論指導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要營造一種寬松的、適宜溝通的氣氛,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人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因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時教學時,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讓愛充滿著整個課堂,學生之間形成了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良好關系,這樣有利於學生學會合作學習。課上,也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相合作,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學生更能將郁積於胸的感情抒發出來。
『陸』 小學豎式
49
99
441
441
4851
『柒』 小學豎式什麼怎麼寫
第一行寫算式、第二行化簡、第三行可以繼續化簡或得出答案
比如:1+67-9+(98-98)
=1+67-9+0
=59
『捌』 小學生怎麼學好豎試計算
1、首先應熟練掌握豎式計算的書寫規則和計算規則;
2、在1的前提下多做題鞏固加強提高;
3、還要善於總結,做到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