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什麼
在思想方面:
首先應注意建立新的教育觀、兒童觀、課程觀。因為以「幼兒為本」改變了以往的師生關系。
1、提高教師實踐操作能力,正確判斷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的程度;
2、加強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正確對待開放教育與傳統教育;
3、擺正教育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實現教育目標與快樂成長相容。
其次要提倡「開放的空間、開放的時間、開放的玩具」。
再就是教育應與幼兒學習特點、實際發展水平相適應,尊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個別差異。
在活動方面:
活動要考慮年齡的特點,要符合並滿足各年齡班幼兒的需要;活動策劃要周密,預設目標要明確,工作分工要具體、管理要到位;活動設計要本著創新與高參與的原則;避免少數人忙乎與表現的情形。注意讓幼兒參與活動策劃,並能使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活動的整合性要強,盡可能地整合各項培養目標;活動要體現家園共育思想,動用家長的智慧,開好活動。
在其他方面:
活動一定要制訂適度的常規。不能因過多過細的所為常規而阻礙了幼兒的自由探索與交流,當然也不能因無序、混亂而影響幼兒的學習,注意給幼兒松綁,實現自由和常規的協調;教師要利用讓幼兒參與活動制訂常規指導的過程,培養幼兒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自製能力等現代公民素質;教師要著力在維持幼兒對活動、活動室的新奇、熱愛以及舒服感等方面下功夫;活動室的環境第一應滿足社會需求、安全需求、物品需求,要能發展幼兒的內在直覺、鑒賞力以及對他人的同理心;活動室環境第二應能刺激幼兒想學習、有目的的學習;活動室環境第三應有助於兒童文化的發展,以促進真實的活動。以幼兒為本要求我們教師熱愛幼兒,尊重幼兒,促進每個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全面健康的成長。這不僅僅是嘴上說說的,它需要我們老師在日常工作中落到實處,無論是教學活動還是游戲活動,甚至是一日活動中的細微環節,一切以幼兒的發展為大前提,這樣才能做到真正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標准。我們應該隨時關注幼兒的發展,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發現問題並及時找出對策,我們要熱愛幼兒,尊重幼兒,把每個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孩子那麼呵護。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個人情緒帶到工作中來。不管發生什麼事,每天早上我都會先對著鏡子笑一笑,告訴自己:又是新的一天。帶著一個美好的心情與孩子們一起學習,游戲,把孩子們也帶到快樂中去
Ⅱ 幼兒園教師怎樣上好一節課
寶寶入園,你准備好了嗎--寶寶入園手冊 例2:小班《可愛的兔子》思考幾個現象: 20人左右上課,只提供一隻小兔給觀察; 喂兔子環節:教師發給每人一根青菜或一個胡蘿卜,每個幼兒拿一樣東西去喂小兔子,讓幼兒去觀察兔子喜歡吃什麼。 幼兒座位:坐在教室中間的一塊墊子上,面積很小,幼兒擠得很緊。回...答問題時要站起來,每次活動都要再爬起來。 分析:教師更多的是考慮「怎麼教」,考慮這個教的過程怎麼一步一步往下進行,如果她更多考慮到幼兒的學,就會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夠會引起秩序的混亂,有很多幼兒都不能就近觀察,只能在邊上推來擠去。 2、那麼多東西喂一隻小兔子太不科學,結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嗎) 3、幼兒爬起來回答問題、去觀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較費力,而且人為的擠來擠去使得幼兒注意力轉移,不利於良好學習常規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視「如何學」的課的特點:環節分明,但較為生硬、機械。 3、多一些真實,少一些作秀。每上一節課之前,我們都得做一定的准備,包括物質的准備、知識經驗的准備等,但這准備不能過度。幾年前,有陣風颳得挺盛的:公開上的課或比賽課內容事先讓幼兒知道,有的甚至練得非常熟練,到正式上課時變成了排練後的演出。 最近去鄉鎮聽課,發現還是存在這樣的現象,試教時用自己班上的孩子。當時我問那老師:「你正式上課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嗎?」她回答說:「是的」。我又問:「那你試教時為什麼不用別的班的孩子?」她說:「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納悶:管不住孩子,課堂中出現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戲重要嗎?因為在我看來,虛假的課堂欺騙的問題是很嚴重的,雖然我能理解這些老師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 例如:《有趣的樹葉》 老師問:你知道哪些樹葉?……幼兒一個接一個說出許多許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當老師問:樹葉有哪些作用?幼兒:琵琶葉可以做葯、銀杏樹葉可以…… 課後我了解到,這節課光是試教就已經三遍,老師絲毫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是不明智的教學行為,豪不隱瞞地告訴我,每次試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別說別的准備工作了。(在此我只對這種現象加以分析,不針對老師,其實老師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這樣的行為的)當時我對那老師說:「其實孩子說出那麼多樹葉的名稱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說不上才是正常的情況。」為了彌補幼兒表現出的無所不知的不正常情況,我設計了一張調查表,讓那老師發給幼兒帶回家,是讓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樹葉作用的資料,如果經過調查能說出樹葉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況了。當然,此乃下策,順序顛倒了。 虛假的課堂有一個特點:幼兒非常熟悉活動,非常配合老師,過程進行比較順利,但是幼兒的眼中看不到生動、看不到興奮、好奇、投入,因為他們已經沒了挑戰,適度的挑戰才會有真實的興趣與愉悅,現在他們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機械地重復完成一項熟練的任務。 真實的課堂,才是最美麗的!我們要記住一點:我們上課不是給別人看的,不是取悅於誰的,而是帶著孩子們一起演繹一段發展的故事,是為自己和孩子在上課的。 4、少一點華麗,多一點平實。老師們回憶一下,你外出聽的課、看的錄象課,有多少節感覺是樸素的、實用的、常態下的課?許多課堂都披著華麗的外衣,這些華麗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裝的痕跡。 有的課情景表演、課件、動手製作、游戲、錄象等熱鬧繁華,什麼手段都用,全副武裝。 例:體育課《過河》當中跳小河的三個環節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繩子有寬有窄)問:你是用什麼方法跳過去的? 第二次活動:下雨,小河變寬了,提高了難度,運用方法跳過去。 第三次:河裡來了鄂魚(老師坐在河中做鄂魚)對面田裡有害蟲(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過河捉到害蟲,從鄂魚身上跳回,將害蟲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鬆環節:小青蛙去小河裡游一游,用繩子做波浪的動作等等。 結束:全體青蛙一起抬著繩子高高興興地回了家。 象這樣的課,你聽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備簡單,過程層層遞進、清晰明了。 說實話,平時我們沒有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去製作、准備過多的教學具,有時也沒有那個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們要多去考慮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誤區:認為東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對。關鍵是材料少了,環節設計巧妙了,幼兒的發展更好了。當然,象科學探索活動還是要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探索材料的。
Ⅲ 幼兒園教師的教學方法
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5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6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7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8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9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是學生在教師紐上,利用一定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Ⅳ 如何提高幼兒教師課堂教學時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實施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游戲之中」。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出要做到有效教學。那麼,什麼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就是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幼兒有效地發展。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一定是一個有課程意識的教師,也一定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有效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幼兒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富有個性的發展。如何把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選擇內容要有教育價值,促進幼兒發展。
衡量所選擇的幼兒園課程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適合本園的幼兒及教師,而不是看它是否標新立異,量是否夠多,是否滿足家長要求。一般來講,教師在選擇集體教學活動內容時可採取以下策略提升活動的有效性。
1、回歸幼兒實際生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活動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使活動內容既貼近幼兒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要「寓教育於生活、游戲之中」。可見,課程內容不能脫離幼兒成長的生活世界。幼兒園課程只有面向幼兒,紮根於幼兒的現實生活,選擇有教育價值的生活內容為課程內容,幼兒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才能真正有效。
2、課程內容要與幼兒興趣相符合。
以興趣作為選擇和取捨幼兒園課程內容的依據是滿足幼兒愛學、樂學這兩個條件的最佳維度。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很早就提出教育要引起和培養學習者的興趣,並強調以學習者的興趣為依據安排課程。
3、追求真、善、美。求真、向善、愛美是人類的天性。
正是因為幼兒有這種生活簡單、想像豐富的特點,所以教師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必須認真考慮如何把看似矛盾的因素融合在一起,使課程內容既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又充滿童趣,讓幼兒獲得美的享受,為幼兒插上想像的翅膀。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與組織。
活動設計的合理性是達成目標的有效保障。從縱向看,它反映了活動流程,要求環環相扣,在吸引幼兒的前提下實現活動目標。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關註:
1、活動設計具有可操作性。
在活動的組織中,教師要提供必要的材料讓幼兒操作,使他們在動手動腦過程中提升經驗。但教具不能太多太精美,關鍵是要把教育目標物化其中,重在指導幼兒觀察和思考。
2、提高師幼互動質量,促進幼兒主體性發展。
在師幼互動中,師幼雙方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發揮程度有很大差別,教師一般居於更為主動的地位,而幼兒則相對被動。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改善自己的教育行為,提高師幼互動質量,為幼兒主體性的發展創造條件。
3、進行有效的提問。
提問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核心,日本著名教育家滕喜博甚至認為提問是「教學的生命」、「提問提得好即教得好」。教師應當關注並精心設計提問,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學質量。提問要具有目的性、整體性、多樣性並要尊重幼兒的差異,對不同的幼兒要考慮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類型或層次的問題。
三、游戲是孩子的基本活動,是有效課堂的主要途徑。
幼兒教育和游戲密不可分,教師要將生活貫穿於游戲之中,讓孩子在游戲中了解社會。
1、游戲可以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
游戲能吸引幼兒的注意,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在游戲中,幼兒模擬真實生活的特徵,會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
2、游戲可以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在游戲中,幼兒會從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當幼兒扮演一個角色時,必須以這個身份去看待別人的問題,這樣能讓孩子學會去理解幫助他人。幼兒在游戲中分配角色、分配任務,交流與討論,提高了他們的人際交往技能。
3、游戲可以培養幼兒的意志品質。
幼兒的意志力比較薄弱,自製力、堅持性都比較差。在游戲中他們分擔角色,要根據角色的要求調節自己的行為,否則會遭到同伴的異議。這樣,就會使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培養了他們的意志品質。
4、游戲可以培養幼兒的情感。
游戲可以幫助幼兒建立積極的情感,是調整消極情緒的途徑。在游戲中,孩子的喜悅、滿足、傷心、憂慮都能通過游戲表露出來,這為孩子增加了控制環境的機會,讓孩子的消極感情有了出路,減少了孩子的情感失調。
四、環節安排要有效,重難點突出。
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設計的,切忌走形式。要簡明扼要,詳略得當,突出重難點。例如,有的教師在活動導入時,為了增加趣味性,調動幼兒的興趣,饒了一大圈才回到正題,其實用一兩句簡潔的話語就可以直接導入活動。也有的教師為了達到動靜交替的效果,提高活動的氣氛,讓幼兒在操作後,跳一些、唱一些與教學活動無關聯的歌曲舞蹈,反而打亂了活動的整體性,不能讓幼兒完整的體味活動的意義。還有些教師在活動的結尾環節,往往喜歡向幼兒拋出一個「誘餌」——等會兒老師帶你們干什麼等,其實活動結束後並沒有或不可能兌現。老師的初衷或許是想讓幼兒仍然保持興趣使活動持續延伸,實際上,這樣的結束毫無意義,還可能會令孩子產生老師失望的印象。成功的教學結束語,不僅可以系統概括本活動的教學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寬、延伸教學的內容,激發幼兒旺盛的求知慾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五、家庭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港灣,是有效課堂的校外保障。
家長是與孩子最密切的最直接的教育者,幼兒園的教育與家長的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加大溝通與宣傳力度,引領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一體化,做到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和諧、健康、全面發展對有效課堂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
1、教師與家長共同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引領家長科學育兒
以簡訊、郵件、面議等方式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及發展概況,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理念及家庭育兒存在的誤區及解決辦法,讓家長真正地了解幼兒園,了解幼兒教育,更好地為幼兒服務。同時,要增進班主任、保育員和家長之間的距離,加深教師與家長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溝通,為有效教學提供力量。
2、營造家園合作的教育環境,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和諧健康發展。
引導家長參觀幼兒園環境,讓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習環境有所了解,做個有心人。孩子在家遇到一些他們能自己解決的事時,家長先讓孩子自己解決,不要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這對他們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開展親子活動,邀請家長走進園內,與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動、比賽,以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配合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
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為孩子並不是我們教師個人的,他們還有家長。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考慮問題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是否能夠很好地表現出來,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因此,我們要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們自由地去探索和了解世界,從而更好地成長。
總之,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不斷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具備深厚的教學功底,形成良好的隨機應變能力及課堂調控能力,靈活調控教學活動,靈活應對教學活動中的突發事件,隨即生成新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我們要不斷學習轉變教育觀念,不斷總結反思,善於從教學活動的實際出發,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師生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得到發展,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Ⅳ 如何提高幼兒園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趣」是提高課堂教學的關鍵。只有孩子認為有趣的事,才能集中注意力,專專心去聽、去思考。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創設生動真實的情景,激發積極的情感,既陶冶了個性、培養了人格,又提高了課堂效果。二、目標要少而精,圍繞目標講透徹幼兒園的課程並不像初中,高中那麼繁瑣,所以,教師的教育目標一定要少而精,不要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而是讓孩子能直入主題的學習。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圖像、動畫等有效地融為一體,它能使抽象變得具體,讓微觀變得清晰,將教學內容更形象地展現在幼兒面前,使幼兒彷彿身臨其境,進而調動其參與積極性,提高其參與活動的能力。讓多媒體輔助幼兒課堂教學,可以豐富幼兒想像力,培養幼兒創造力,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讓我們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創設最佳情景,挖掘學生的最大潛能讓學生由「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使他們對知識有一種渴求的慾望。希望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潛心研究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讓課堂真正成為一片主陣地。
Ⅵ 如何提高幼兒園新教師課堂教學能
如何提高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育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