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音樂課教學反思
音樂課的反思,我覺得應該從這幾個方面來寫:
1、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2、孩子們課專上是否活躍
3、通過本節屬課教師有什麼收獲或者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是我平時寫反思時要寫到的,不只是能不能幫到你
2. 小學生作文教學反思
[小學生作文教學反思]作文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小學生作文教學反思。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作文教學的難點其實在於學生無素材寫。無素材可寫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把作文教學植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在兩千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說過:不觀於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於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於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孔子的話形象生動地闡明了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知識從生命開始,與生活同行。生活是作文創作的源頭活水。作文與生活是血肉相連的。我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地應用,在用中學,在學中用,以此提高學生習作的興趣,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 一、作文教學要源於生活 源於生活是新課程的一大特點。貼近生活,讓語文教學生活化,是重塑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中最具生命個性的教學層面,是具有個性的學習主體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放飛情感,表明態度,實踐人生價值的體現。新課標要求寫作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基於這一理念,我認為,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敢於表達的能力,要解除羈絆於學生作文情感的條條框框,為學生提供體驗生活的機會。學生讓學生在開放中放膽作文,弘揚人性,放飛情感,寫真實的生活,述生動的情感。 二、讓生活成為習作的源頭活水 生活,永遠是作文創作的源頭活水。在日常生活中聽、說、讀的活動總陪伴我們左右。我認為引導學生多讀、多聽、多想、多說、多記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關注生活,擴大信息接受量,讓源頭活水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作文、應用作文。生活處處皆作文,報刊雜志要看,廣播電視要聽,中外名著要讀,名勝古跡要賞,山川河流要游。從打電話到接待客人,從寫留言條到寫申請書,從看電視廣告到看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讀、多聽、多說、勤寫生活隨筆,努力把習作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廣闊,習作就有多廣闊。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會,在這其中學生品嘗了成長過程中的苦樂酸甜,也體味到了親情的可貴。然而,許多學生認為每天都和父母接觸,實在沒有什麼讓人激動的事情。在這時,教師要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讓學生動情的東西。如讓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父母一起體會勞動的甘苦;父母節日或生日的時候,給父母送上自己親自做的禮物等等。體驗親情,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讓學生和父母每周談一次心,把成長的困惑告訴家長,把成長的成果和家長一起分享。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親情,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礎,同時也積累豐富的習作材料。有了豐富的習作材料,學生將必克服作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難題。 三、讓語文教學生活化 作文是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語文是否學的好、學的扎實,是作文成敗的前提。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把語文教學植根於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應用語文,學好語文。四五年級的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提高了,並學會了做讀書筆記。在每節課的組織教學時間里,我指名一、二位學生將課外書中抄錄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給大家聽。。一方面,更多的學生主動去閱讀課外書,另一方面,寫作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目的在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做生活的有心人,並為寫作提供素材。漸漸的,學生在生活中養成了會聽、會想、會說的習慣。充分利用班級舉行的各種活動學習語文,作文指導《小學生作文教學反思》。如班委選舉,上台作競選演說;運動賽場,小記者在行動;新年到了,讓學生寫《我設計的聯歡會》……班級的這些活動語文化,真可謂一舉多得:學生既是在實踐語文,又是在搞班級建設;教師既是在進行語文用法訓練,又是在進行班級教育。每月學生獨自出一份手抄報。由於學生平時能留心班級生活中的閃光點,一篇篇感情真摯,內容鮮活的文章,由此誕生了。對學生而言,這些手抄報是他們小學時代的成長紀念冊;對老師來說,則是班級生活與語文素養和諧統一的結晶。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動力和參照吧,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獲得各色人生經驗,品味各色別樣人生,書寫心中的篇章。--------------------一、網路作文教學的優勢網路環境以其教學信息呈現的多媒體化,教學信息組織的超文本方式,教學信息儲存的大容量,教學過程具有的交互性、可控性、協作性和開放性,以及學習資源獨特的共享功能等優勢,使小學生可以在教師的組織、指導、激勵下,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藉助網路選擇自己喜歡的素材進行在線觀察、想像、構思和表達。尤其是作文的評改可以通過網路進行,使每個學生的作品都有機會得到來自教師、學生的多元信息反饋。二、網路作文教學的嘗試小學網路作文教學是基於網路技術環境下的作文教學。它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利用網路自主獲取信息、自主作文、自主評改,最終實現自主發展的目標。在嘗試過程中,我主要歸納出以下幾個環節:(一)激趣導入、明確目標。作文課伊始,我一般利用一段精彩的導語或播放一段錄像資料,誘發學生習作興趣,揭示習作內容。然後,學生通過點擊網頁上的習作目標,明確這次習作的目的和要求。(二)網上瀏覽、獲取信息。學生在明確了學習任務和目標之後,點擊網頁上的素材倉庫,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進行瀏覽,從而獲得所需的信息。比如,學生在觀察可愛的小動物——小白兔時,點擊圖片和文字資料,可了解到小白兔的生活習性和它的作用等;點擊視頻資料,可親眼目睹小白兔的耳朵、眼睛、嘴巴、身子以及它吃食、奔跑、睡覺的情況。學生若沒有看清楚的內容,還可以通過放大、重現等方式再次觀察。當學生觀察後仍覺得動筆困難時,又可點擊綠色導航中的指點迷津和閱讀相關優秀範文,如《小松鼠》、《我家可愛的小貓》等,來仿照寫作。在寫作過程中,還可以查閱綠色導航中的好詞佳句供學習、選用。這樣,不同的學生通過網路可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三)自主構思、自由表達。學生通過網路獲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之後來構思自己的習作。然後,根據自己的構思,結合網路提供的信息,充分想像,鄰近同學或小組夥伴口頭交流。最後,通過人機會話和電腦寫作,使自己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如果在個體寫作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需要與同學、教師討論,來相互幫助完成學習任務,排除學習障礙,學習者可先向系統提出申請,系統根據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學習狀況列出所有在線符合要求的其他學習者和教師的相關信息,學習者從中挑選學習夥伴,相互交流、討論。教師在整個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是學生習作活動的宏觀管理者和學生學有困難的導航者。(四)網上評改、交流反饋。通過網路組織對學生習作進行公開的、即時的評價,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議,來提高學生對每次習作訓練要求的認識,並引導學生吸取別人的長處,對自己的習作做進一步的修改,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評改的方式一般包括:一是教師在網上選擇有代表性的習作示範評改後,與學生共同交流;二是選擇幾篇有代表性的習作,通過廣播或投影放大,師生共同評改、交流;三是學生自主選擇習作,通過留言板功能進行評改,達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後學生把修改過完成了的習作保存到自己的習作園地里,或通過發電子郵件將優秀習作投到小學生作文報刊雜志上。三、網路作文教學的反思多媒體條件下為我們作文教學開辟了嶄新的天地,帶來了作文教學模式的變革。但在教學探索的過程中,我覺得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去研究思考。(一)教學進程和效果如何監控。網路是一個浩瀚無邊的信息海洋,學生一旦進入多媒體條件下,課堂教學往往難以控制。而課堂教學是不允許漫無邊際。所以,必須採取一定的技術手段實施監控,如屏蔽互聯網,只允許學生在學校作文專題網上活動。當然,最重要的是對學生寫作目標完成的情況進行監控。學生上網前,教師要給學生交待清楚目標任務和要求,以及完成任務的時間限制,任務完成了的同學可以瀏覽其它相關網站的信息。(二)師生信息素養的如何提高。在網路作文教學過程中,建設作文專題學習網站,需要教師搜集、處理、整合來自各方面的信息資源,並要和信息技術教師一道設計、製作專題網站;學生在線選材、在線構思、在線表達和在線評改時,都需要教師的指導;學生瀏覽網頁,用計算機錄入,要通過網路交流意見等,都必須較熟練地掌握計算機和網路操作的技術。因此,師生都有待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素養。(三)班級人數如何控制。多媒體條件下下作文教學只適合小班化教學,超級大班必定會影響學習效果。因為學生在線選材、在線構思、在線表達和在線評改都需要教師的個別指導。像我們班人太多,自己也深感力不從心,加上眾多的人從同一專題學習網站上瀏覽信息,也會影響速度。(四)學生的網路道德如何教育。網路空間是一個十分自由的交流空間,任何人都可以發送信息,也有極少數同學有意向網上發布擾亂性的惡意信息,甚至還有同學上了互聯網瀏覽一些不健康的信息,這都需要教師給學生講清道理,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促進自己的發展,通過誘導、說服教育,來提高學生網路道德素養。〔小學生作文教學反思〕【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3.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體驗:就是當你在講完一節課以後,你會覺得如果修改了課堂的某個環節,或者是內增添些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容的教學情境……課還可以上得更為精彩,但因你沒有及時地捕捉靈感,終因時過境遷,再也不能憶起,留下深深的遺憾。所以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要及時地對教學任務的完成、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後的感受,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進行回顧和反思,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案,以便今後調整教學方法,及時查漏補缺,教學反思是實實在在的教研行動,能使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發揚優點,改進缺點,從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
4. 小學教學反思
參考這些內容吧:或在這個網址看看吧。http://www..com/s?ie=gb2312&bs=%D3%A2%D3%EF%CB%C4%BC%B6%BE%AD%B5%E4%BE%E4%D7%D3&sr=&z=&cl=3&f=8&wd=%D0%A1%D1%A7%D3%A2%D3%EF%BD%CC%D1%A7%B7%B4%CB%BC&ct=0
小學英語教學反思
一、在中國,英語是外語,不是二語,不可習得。
在中國,很多人忽視了英語是一門外語,而不是第二語言,是英語學習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
那麼,第二語言與外語究竟有什麼區別?它們是同一概念不同風格的用語,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對英語教學的效果會產生怎樣的作用?
其實,我們知道,second 1anguage與first language相對,而foreign 1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是與mother tongue和native 1anguage相對的。
first language和mother tongue和native 1anguage的共同特點是:(1)最早習得的語言,常常是在家庭環境中習;(2)熟練程度高。語言直覺強。
second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的共同特點是:(1)是一種雙語現象;(2)在掌握的時間順序上次於第一語言;(3)熟練程度一般不如第一語言;(4)習得方式一般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學。
首先,在語言環境方面,第二語言與外語有著根本的差別。第二語言學習者一般都有一個比較自然的語言環境。周圍有眾多的該語言的本族語使用者。由於種種原因,他們之間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聯系。同時,由於該語言可能是「官方語言的一種(如英語、法語在加拿大,英語在印度等),新聞媒介、官方文件、廣告等等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比較真實和自然的語言環境,而「外語」學習者一般來說則很難有這樣的語言環境。
其次,從語言輸入來看,第二語言學習者一方面有自然的語言環境,另一方面,如果他通過課堂教學學習該語言,教師的語言程度、同學的語言程度等都給他提供了較理想的「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其中包括「針對外國人的談話」(foreigner talk),「教師語」(teacher talk)、「同伴語」(peer talk)等;
而外語學習者則不同,他一般不可能得到foreigner talk之類的輸入,由於外語教師語言水平總體上不能與第二語言教師相比,teacher ta1k的質量和數量都不如第二語言教學課堂, peer talk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
英語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是二語教學還是外語教學,還有一個重要標志,那就是看當地學校的課程是不是用英語授課。如果除了英語課,其他課程用母語講或大部分用母語講,英語教學就是英語外語教學(TEFL)。顯然在中國,英語是外語,而不是第二語言,中國缺乏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環境。母語可以習得,二語也能習得,但外語是不能習得的。
而在我們的小學英語課上過多的強調了情景的創設,甚至是為了情景而情景,以至於產生了虛假的情景。很多老師抱著在這樣的情景中給孩子們以自然習得英語的期望,原本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在35分鍾的英語課上,老師用外語授課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學生能開口說外語的時間又有多少?有多少學生的家庭有外語環境,有多少學生父母懂外語,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或被動接觸外語的機會又有多少?我們盡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小學英語教學觀摩課,在這些觀摩課上英語教師和學生配合的天衣無縫,聽說讀寫的操練樣俱全,加上朗誦,短劇,多媒體演示,教學者為之興奮,聽課者為之激動。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語教學中,這樣的課又有多少呢?這本帳,從事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心中應該是很明白的。
二、小學英語教學應較多地採用採用認知法,而不是直接法。
直接法即大量接觸真實的語言,進行真實的交流,靠大量重復模仿,強化記憶,養成習慣。視聽法、聽說法、交際法都屬於直接法。以直接法為主進行教學,一定要有語言環境,要有高水平的師資,班額要小,學習和使用英語的機會要多。認知法不排除模仿,但由於缺乏語言環境,學習途徑主要是通過理性思維,學習語音、語法、詞彙知識,掌握語言規則,指導聽說讀寫,舉一反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語言能力。英語在中國是外語,中國學生學英語,不論是小、中、大學,都不能採用二語教學類型,而要以語言知識為拐杖,在運用經驗學習的同時,要注意理性認知;對於小學生尤其要培養他們可持續發展的語言學習能力,不能排斥語言知識。
而在我們現實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有限的師資力量,教師水平的相對低下,語言環境的缺乏,大規模的班級授課,都告訴我們直接法的教學方法不適合目前的小學英語的教學實際。
三、靠持續不斷的語言知識,而不是「玩」來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
小學英語教學是要重視培養興趣,但不能單靠唱歌游戲去學習,因為培養興趣主要是為了學習英語。小學生學習英語不是英美的移民學習英語,則只有不斷學到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能力,滿足他們的成就感,才可能培養持久的興趣。而目前小學生每周只有100多分鍾的英語課,單靠唱歌游戲不能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新鮮勁兒一過,孩子們就會厭倦。所以,唱歌游戲應該作為小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養興趣的手段。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小學生在記憶力強的時期多記單詞,多學習語言規則,並盡可能多創造模仿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音和語調。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是可以互補的。真正做到聽說先行,讀寫跟上。光聽說不讀寫,很難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養學習能力,也難減輕學習負擔。所以小學生還是應當認真進行語言學習。
四、 小學英語教學不應排斥基本的語言規則
傳統英語教學中佔主導地位的教學方法是語法翻譯法和聽說法。語法規則的講解和操練成了傳統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隨著交際教學法的興起,語法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有所削弱。到了80年代,有的語言學者公開排斥語法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反對在任何教學階段控制語法教學項目的做法。他們認為,只要在課堂上提供有意義的交際,語法就會被學習者自動習得。受此觀點影響,80年代有一段時期,語法教學曾一度在部分外語課堂消失了。然而,物極必反,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反思,人們終於意識到了削弱甚至取消語法課的弊端,因又重新思考語法在語言交際以及在外語課堂中的地位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