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綜合教學計劃

綜合教學計劃

發布時間:2020-12-19 04:48:25

A. 內蒙古自治區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的綜合教育是指什麼

內蒙古自治區義務教育課程計劃
(試 行)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特製訂內蒙古自治區義務教育課程計劃。
本課程計劃體現了國家對義務教育的基本要求,適應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按照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合理設置課程。本課程計劃是編制、修訂自治區有關學科課程標准,編寫(制)、編譯有關教材和教學材料的基本依據,是課程實施評價和管理的基本准則。
一、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具有民主與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具有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將抗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二、課程設置
義務教育課程設有品德與生活(一、二年級)、品德與社會(三至六年級)、思想品德(七至九年級)(均簡稱「品德」),科學(三至六年級)、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語文、數學、第二語言,體育(一至六年級)、體育與健康(七至九年級)(均簡稱「體育」),第三語言、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
自治區開設的課程有實踐能力、地方特色、專題教育三類,具體課程:手工製作、科技小製作、科技製作、實驗能力培養、內蒙古歷史與文化、內蒙古生態與環境、民族團結與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
學校課程由學校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與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來開發選用。要著眼於發展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其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
自治區課程和學校課程的開設,應從本學校的實際出發,通過系統授課、專題講座、主題活動、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網路學習、節假日學習、學校宣傳活動等形式開展。
(一)課程安排
1、各學年教學時間安排
全年52周:教學時間37周,假期(寒暑假、節假日和農忙假)13周,機動時間2周。
各學年37周教學時間安排:一至八年級每學年上課33周,復習考試2周;一、二年級課外教育活動2周,三至九年級社區服務與社區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各1周;九年級教學31周,復習考試4周。
2、每周活動總量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學。周活動總量:一、二年級25課時,三至六年級30課時,七至九年級32課時。每課時40—45分鍾。
3、科課程設置表(附後)
(二)課程設置說明
1、必修課是為學生打好共同基礎開設的,每位學生必修。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主要以選修為主,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志向、興趣和需要自主選修。
2、社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旨在適應兒童生活范圍逐步從家庭擴展到學校、社會,經驗不斷豐富以及社會性逐步發展;設科學課,旨在從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精神。
3、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於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四部分內容。設綜合實踐課旨在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自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發展手機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並逐步形成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4、各門課程均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健康、國防、安全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行。
5、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識,應在學生進行相關體育活動時,使學生了解,但不得組織筆試。
6、教學點、簡易小學的課程設置,由盟市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結合當地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發展實際,積極創造條件,努力開發、完善課程,並對綜合實踐活動和學校安排的選修課的開發與實施給予全面的指導。
本課程計劃適用於小學、初級中學和九年制學校(包括民族語言文字授課學校)。

B. 新課標下綜合學科如何落實課程計劃

新課標下中小學音樂課程問題的思考

音樂課程問題是我國現階段正在進行的音樂教育改革的關鍵,對於這一問題的思考及嘗試解決的方案與途徑的研究顯得愈來愈重要。

一、課程的學科綜合問題

音樂新課程提出學科綜合這個基本理念之後,確實豐富了課堂教學。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
中小學生接受音樂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音樂教育必須具有寬闊的視野,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勢。但是當前許多音樂課為了突出課程的綜合,偏離了以音樂為本的原則,把音樂課上成歷史課、地理課、舞蹈課、繪畫課等,湮沒了音樂的學科特點,沖淡了音樂藝術的鮮明個性。教育部制定的《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提倡學科綜合。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由此可以看出,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能否適當地、適量地實施學科綜合,直接影響教師在教學中能否很好地貫徹以音樂為本的教學原則,直接關繫到音樂課程改革的成敗。
(一)音樂課程要堅守自己的陣地
音樂綜合課程應加強音樂性而不是弱化它,應該以音樂為主線,所引用的其他學科的內容必須與音樂密切相關,融合一體,要突出音樂的首席地位。
(二)音樂課程的綜合,應為音樂服務,把握好度
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綜合,旨在了解音樂在其他藝術形式中的作用,通過其他方面的知識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但是必須把握一個適可而止的「度」。超過了這個「度」,就是畫蛇添足。
(三)學科綜合的含義
音樂教師必須明白,音樂學科綜合的目的在於通過學科綜合給學生廣闊的體驗和表現音樂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廣博的人文素養,體現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因此,音樂教師首先要正確理解學科綜合的含義。其次,要明白綜合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而不是一種形式。再次,綜合表現活動的展示與延伸不要佔據太多的課堂時間,也不能喧賓奪主,忘了是在上音樂課。教師在備課時除了要考慮音樂課程在形式上的科學性,更要考慮音樂課程在內容上的科學性。

二、音樂課程資源問題

(一)音樂教材的編寫及推廣方面存在問題
在朱則平、廖應文主編的《音樂課程標准教師讀本》一書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音樂課程標准和據此編寫的教材是音樂課程最重要的基本資源。」根據《標准》編寫的試驗教材,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呈現方式上,較之以往的音樂教材,從總體上看,有了質的進步,無疑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收獲之一。但是筆者認為,新教材在編寫、組織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音樂教材的編寫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學習國外教育理論不能與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其次,音樂教材的可操作性不強。再次,音樂教材的內容不夠豐富,缺乏多樣性。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建議:(1)借鑒國外教材編寫經驗,構建和完善我國音樂教材體系。音樂教材的編寫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編寫不同層次的音樂教材,借鑒國外音樂教材編寫的成功經驗,取長補短,構建和完善我國音樂教材體系。其次,必須打破那種模仿音樂專業教材的以樂理知識體系為教材體系的傳統框架。降低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知識化、學術化的成分,增加音樂生活化的含量。再次,教材內容的選擇既要考慮面向全體學生,也要有利於具有特殊音樂興趣和愛好的學生的學習。最後,還要注意教材載體的多樣性,除了書本文字教材外,應大力發展聲響教材、多媒體教材、多媒體組合教材等。(2)強化音樂教材的可操作性,突出音樂教材的主體性與基礎性內容。音樂新課標要求重視音樂實踐。教育部制定的《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這就要求教材在編寫時應強化它的實踐性可操作性。(3)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豐富教材資源。這對促進音樂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校本課程是發展學生興趣,形成學生特長的基本途徑。其次,實施校本課程是培養多種人才、滿足社會多樣化需要的重要措施。再次,校本課程是體現與發揮學校辦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環節。
(二)新課程資源普遍缺乏
在音樂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音樂教師和學校領導對音樂新課程資源的需求較之原來出現了大幅度增加。一方面,他們急切希望了解有關課程改革的各種信息,希望能與有關的教育專家和同行進行及時地溝通和對話,以便及時交流音樂課程改革的情況和經驗。另一方面,在音樂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音樂課程提倡音樂課的學科綜合。這就要求音樂教師的知識面及信息量增大。音樂教師希望拓寬信息來源通道,從多方面獲取各種與音樂教育新課程相關的教學材料。從各試驗區反饋的情況來看,新課程教學資源的匱乏帶有普遍性。音樂教師為備好一堂課,有時會花費好幾天的工夫,也不一定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學資料。
因此筆者提出如下措施:(1)整合學術資源,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資源匱乏問題有計劃地組織教育專家進行集中攻關突破,豐富和完善音樂教育資源。(2)改革和建立課程資源開發系統,從實踐中深入挖掘新的有效的音樂課程資源,加強音樂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淡化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界限,加強音樂課程內容、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
總之,新課標下中小學音樂課程問題還不僅這些,筆者只是管中窺豹。因此,進一步深入研究與中小學音樂課程相關的問題並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對正在進行的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陳玉琨,代蕊華.課程與課堂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朱則平,廖應文.音樂課程標准教師讀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第108頁.

C. 綜合作文第一講《過年嘍》教學計劃

早晨起來,呼吸新鮮空氣,又是明媚的一天,朵朵白雲飄呀飄,像一朵朵棉花糖回,真想忍不住吃一口,看著日答歷上的時間,一天天逼近春節,要是現在就過春節就好了,激動的心情總是安奈不住,想起過年的情形就想笑,過年了家人要團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讓姥姥 姥爺 爺爺 奶奶高興,難得兒女們 孫女 孫子們能在過年相聚在一起,晚上孩子們放鞭炮,放煙花,在美麗又難忘的夜晚觀賞著那皎潔的月亮,有欣賞著美麗的煙花,再在一起觀看春節聯歡晚會,跟爸爸 談談工作怎麼樣,生活過得好嗎,跟媽媽嘮叨一些生活的事情,跟媽媽一起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
跟姥姥 姥爺 爺爺 奶奶說說笑話,哄他們高興,他們也就知足了。
過年一個值得歡慶的日子,一個團聚的日子,一個全國人民激動的日子!

D. 如何制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計劃

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首先要讓學生學會確定研究主題,制訂好實施計劃。而主題的專選擇屬要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與自我愛好的聯系。實際上,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方案、計劃以及具體實施,最好自始至終由學生自己完成。

E. 誰有小學五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計劃及教案

本冊共有課文篇。精讀課文16篇,略讀課文12篇,選讀課文4篇。其中《阿里山的雲霧》《青海湖,夢幻的湖》《桃花心木》《烏塔》《「諾曼底」號遇難記》《金色的腳印》《理想的風箏》《最後的輝煌》《放棄射門》《魯本的秘密》《遨遊太空的五星紅旗》《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及古詩詞等是新選入的課文。這些課文內容豐富,時代感強。

本冊教材對課文的編排,圍繞訓練重點設計了一個大體的序,注意訓練的整合性和訓練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將課文分為8組,每組一般3~4篇課文,在每組課文之前安排了「導讀」。在每篇精讀課文的前面安排了預習,在後面編寫了「思考。練習」,在略讀課文前面安排了「閱讀提示」。在每組課文之後編排了「積累。運用」。本冊設2個重點訓練項目,它們是《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按一定順序寫》,分別安排在二、五組中。每組教材一般由導讀、課例、讀寫例話、積累運用四部分組成。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教材編繪了多幅插畫。這些插畫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陶冶愛美的情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圖畫,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圖畫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 教學要求

1、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了解革命戰爭的艱苦,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學習革命前輩的遠大志向和獻身精神,從小樹立為祖國刻苦學習的思想;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受到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等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培養熱愛科學、勇於實踐和創新的精神,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陶冶愛美的情操。

2、能利用漢語拼音識字、學習普通話。

3、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學習225個生字,其中160個能讀准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在語言環境中的字義,並能正確書寫;會認65個生字,只要求讀准字音,不要求會寫。

4、能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學過的詞語大部分能在口頭或書面中運用。注意語言的積累,初步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

5、繼續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按要求預習課文。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要繼續培養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能力,提高閱讀的速度;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提倡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和領悟課文的一些表達方式。

6、能藉助字典或有關資料獨立閱讀適合的讀物,了解主要內容。逐步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本學期課外閱讀不少於20萬字。

7、能聽懂程度適中的講話並能轉述。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講述一件有史以來。討論問題能講清楚自己的意思。能簡要復述課文,養成先想後說的習慣,說話有禮貌。

8、能抓住重點觀察事物,養成勤於觀察思考和樂於動筆的習慣,能在觀察的基礎上寫出內容比較具體、有一定條理、有真情實感的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學寫讀後感和縮寫課文。練習從內容、詞句、標點等方面修改自己的習作。

三、 教學要點

(一) 精讀課文的教學

1、 繼續加強詞句訓練。要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查字典、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的方法准確理解詞語,特別是那些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要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詞語,學習作者用詞造句的方法。把對詞句的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訓練結合起來,使它們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2、 思考。練習的教學。注意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學時,要注意把握好修訂後的「思考。練習」的幾個特點,充分利用「思考。練習」中的問題,啟發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切實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到讀書、作文的方法。

3、 要加強朗讀、默讀訓練。指導朗讀,不要單純從朗讀技巧上指導,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相結合,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准確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要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在獨立閱讀和思考中培養閱讀能力。

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包括引導、點撥、范讀以及必要的歸納、小結和講解。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二) 略讀課文的教學

著重指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讀書方法用於閱讀實踐。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要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憑借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鼓勵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漸提高自學能力。

(三) 讀寫例話的教學

可以讓學生先讀讀例話,知道例話在讀寫的哪一方面作了提示;然後聯系本組的精讀課文,對例話中得實踐到的閱讀或習作方法進一步加以理解;最後聯系自己的讀寫實際,說說從例話中得到的啟示與體會,重在引導學生把從例話中學到的知識用於今後的讀寫實踐。

(四) 積累。運用的教學

第一部分:讀讀背背

引導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了解中華優秀文化。,能夠熟讀成誦。

第二部分:閱讀

教學時可憑借短文後面的思考題,讓學生明確閱讀要求,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並試著回答這些問題,最後交流、討論。指導學生閱讀短文時,注意將訓練的重點遷移,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三部分:口語交際

目的是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的語言習慣。口語交際訓練要採取多種形式,面向全體,使人人都有訓練的機會,從根本上扭轉扭轉讀寫、輕聽說的不良傾向。

第四部分:習作

指導習作,要注意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打開思路,不拘形式,自己表達。要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要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人、事、物,激發他們大膽想像,展開聯想甚至幻想,使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地運用教材,創造條件使學生無拘無束放開來寫。

第五部分: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應該成為學生自主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注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語言實踐能力。

閱讀全文

與綜合教學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