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游戲中培養大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隨筆
"語言表達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句話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人們學習語言總是從口頭開始的,而3-6歲是幼兒口語表達的關鍵期,此時如果能給孩子以正確的教育,將會為他們今後語言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要使幼兒"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能清楚的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它強調了在語言教育過程中重視語言交際的功能,重視幼兒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模仿和想像,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在幼兒園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幼兒對角色游戲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和興趣,他們通過角色的扮演主動地與人進行交往。在這種交往過程中語言的表達也會越來越准確和完整,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真正發展。
如何在角色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呢?以下我將從幾個方面闡述我的觀點:
一、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興趣
興趣是引導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對興趣的事人們總是愉快主動地去探索,而幼兒興趣更是如此。因此,在角色游戲中應善於利用各種方法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興趣,激活幼兒語言表達的思維,使幼兒主動愉快地去游戲去表達。
1、鼓勵誘導,培養幼兒說的興趣
我們知道人人都喜歡聽好話,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美,更何況一個孩子。在角色游戲中,我依據班級幼兒好表揚,喜歡小禮物,小獎品的心理特點。製作精美漂亮的小獎品用鼓勵的辦法產生說的慾望。在游戲課上,我針對課本內容製作不同的小獎品。如在開展《商店》這一游戲時,針對游戲內容,我製作了許多的小汽車、小飛機等小商品。在進行角色對話時,誰有禮貌且正確地說出想買物品的名稱,我就獎勵他一個同樣的小商品。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孩子的表現慾望。在此基礎上,我便提高要求,回答完整,說話具體的幼兒優先得到獎品。在角色游戲中經常性的用這種方法鼓勵幼兒說話,時間久了游戲中幼兒也就形成了想說的習慣。對說產生了興趣,語言表達能力自然提高了。
實踐表明:正確把握好激勵方式,能使幼兒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因此,在游戲中,我常採用語言激勵:如"你真聰明"、"你真棒";採用了動作激勵,如伸出大拇指,鼓鼓掌;還採用了物質激勵等方法,充分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積極性,讓幼兒在表達中體驗成功,產生自信,從"要我講"到"我要講"。
2、累積經驗,激發幼兒表達的能興趣
要使幼兒能清楚地表達自己地意願,與人自然地交往,就必須讓幼兒積累一定的詞彙和一定的聽、說的技能,因此幫助幼兒積累日常的生活經驗,使幼兒知道說什麼、如何說顯得尤為重要。為些我們設計了許多貼近幼兒實際生活的角色游戲,如"打電話"、"辦家家"、"菜市場""商店"……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用普通話連貫地講述自己姓名、年齡、幼兒園名稱、班級、父母姓名、工作單位以及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學會用一定的語言進行游戲等等。由於幼兒的年齡小,情緒易激動,注意力容易分散,以直接行動思維為主,所以活動要根據幼兒的特點開展,如在活動前,老師拿來一個漂亮的小盒子,用富有鼓動性的語言問孩子:"你們知道裡面裝的什麼嗎?"幼兒很好奇,急於想知道,於是老師打開讓他們仔細瞧瞧,哇!原來是一些精美的圍巾手套、衣服、鞋子......他們可想要了,於是老師讓他們到游戲區的"娃娃商店"里去買,這時商店的營業員忙了起來……。孩子在活動區里盡情地玩了起來,慢慢地延長了注意的時間,加大了活動量,增加了幼兒之間的交往機會而且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從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二、創設良好的語言交往環境
對於幼兒來說,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很重要的,《綱要》中就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想說、敢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語言環境"。那麼,我們可以在角色游戲中為幼兒創設一個怎樣的語言環境呢?
1、創設一個自由交往的語言空間
陳鶴琴先生曾說:"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是最好的教具。"從某種程度上說,環境就是教育,創設良好的語言交往環境,可以使幼兒的語言能力在游戲交往中得到進一步鍛煉。教師在創設活動區活動和區域性自主學習活動的環境時,應注意在提供多種活動材料的同時,也給幼兒一個自由交往的空間,讓幼兒避開教師的"監護",打開心扉自由地同伴交流,使幼兒的語言結構不斷進行調整和組合。例如,教師在觀察"娃娃家"的角色游戲中,發現這一現象:兩位扮演媽媽的幼兒對同伴態度不好,這時同伴就提出抗議:"媽媽說話是很輕的,不是你這樣的。"於是,一位"媽媽"就與之辯白說:"我是假媽媽,當然也可以這樣了。"而另一位"媽媽"則改變自己語言輸出方式,盡力去模仿媽媽溫柔地說話,體貼地照顧孩子,並友好地與周圍的同伴進行語言交往,就這樣,幼兒的語言技巧在一個自由交往的語言空
2. 幼兒園美術大班教學隨筆怎樣選材
大班數學活動《猜猜有什麼不一樣》教學反思 1.選材生活化、趣味化、經驗化。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身子女,他們關注自身比較多,不太會去關注周圍的其他的小朋友和他自己到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同時大班主題活動《我自己》當中的一條主題目標就是讓幼兒去發現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不同。最後結合大班「分類」的核心經驗,分類的多樣性和在同一組物體當中不同的分類方式。陳瑋珺老師設計了大班數學活動《猜猜有什麼不一樣》,《猜猜有什麼不一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孩子自身作為一種活動的材料來參與到整個活動當中,使這樣的一個活動更加具有趣味性。也是一個能符合大班幼兒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的教學活動。同時符合新《綱要》的指示:科學領域的知識應該「情境化、、過程化、生活化、經驗化」。 今天的活動中,陳瑋珺老師始終讓游戲貫穿整個過程,讓幼兒積極參與,到最後意猶未盡。 2、活動目標指向清晰,層層落實。 這個活動對幼兒思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瑋珺老師提出的活動目標一是「發現人有許多不同和相同之處,並且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嘗試說說理由」。這是一個從學習經驗或認知經驗的角度對幼兒提出的活動要求。教師通過三個環節的設計來層層落實目標:首先,請一個小朋友說出某一種差異以及某一種判斷的標准,然後請小朋友按照要求來表現出來,如果是按照頭發是短的和長的,我們可以怎麼分,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參與知道按照頭發可以這樣分。其次,老師在沒有告訴幼兒標準的情況之下,請一些幼兒做出來,也就是呈現一個結果,然後讓幼兒來猜,這其中有什麼規律或者說是有什麼分類的標准,顯然對幼兒是充滿思維挑戰的,幼兒需要把這個標准給找出來,然後清楚地表述,如:穿園服的和不穿園服的不同。最後,教師讓幼兒小組合作、設定標准,並且按照這個標准做出來,然後讓另一組幼兒猜。這一環節更加凸顯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 2、目標多元整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游戲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數學分類的經驗,也獲得了學習遵守游戲規則、語言表達等經驗。在活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不是數學問題,但需要幼兒去解決問題,比如說一組幼兒已經按照「高矮」標准進行分類,另一組幼兒馬上調整變成「扎辮子」標准進行分類,以不違犯游戲規則,這體現了本次活動的一大價值,即注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師根據大班幼兒思維水平,即大班幼兒已經能夠與同伴確認某一個共同目的,然後圍繞這個目的去共同努力做一件事情。在今天的活動中,教師提出的目標二是「在參與游戲過程中,學習商量和合作」,教師很巧妙地設計了「猜猜有什麼不一樣」的游戲情境,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學習商量與合作。這些都增大了今天數學活動的價值。 3、活動操作材料簡便易行,實用有效。 通常在幼兒園分類活動中,老師會耗時製作、准備一大堆的教學具。但是今天教師並沒有這樣做,她只是准備了兩個呼啦圈,兩個用於積分的小象玩具,這些都是幼兒園里常見的、隨手可取的材料,以及教師充分利用了每個幼兒身體上(外在的、所帶的)自然的特點(服飾、高矮、性別等不同)來組織展開活動。這是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的一種理念,就是教學設計並不在於內容環節有多少難、活動操作材料有多復雜,而是應該首先准確把握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領域核心經驗、主題核心經驗,然後採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幼兒能夠充分地參與,體現活動材料以及教學形式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4.師幼互動積極有效。陳瑋珺老師對幼兒的回答能積極有效地回應,在過程中能及時歸納總結幼兒的操作行為(「 人除了能用眼睛一看就能看見不同,還有一些不同時看不見,需要好好想一想、找一找的」),以此不斷推進活動,也能運用兒歌(「紅圈圈、綠圈圈,按什麼不同來站圈,三、二、一」 )組織游戲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教師在幼兒學習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3. 幼兒園大班長篇長篇教學隨筆小朋友不聽話怎麼辦
「你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不聽話!」 做事磨蹭、丟三落四、和小朋友打架、在家亂丟東西、跟大人頂嘴、事事對著干……諸如此類的問題,歸根到底用父母們的一句話說就是「孩子不聽話」。那麼,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父母要如何講話,孩子才願意聽呢?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的方法無效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幾乎有99%的父母仍然在用一些無效的方法對待孩子。 舉個例子來說,你工作一整天後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需要坐一會兒,休息休息,你想利用這段時間看看晚報。但是,孩子卻一直嚷著要你陪他玩,他拉你的胳膊,爬到你的大腿上,把報紙弄成一團,可是你實在是無心跟他玩耍。 此時,你會怎樣應對呢? 1、「你去找別的東西玩。」(命令指揮)父母欲以命令指揮的方式改變孩子的行為,孩子多半會產生抗拒,與父母對著干。 2、「如果你還是繼續賴在媽媽的懷里,媽媽就會生氣了!」(警告恐嚇威脅)這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受歡迎的、父母是不愛他的。 3、「別人在看書看報的時候不能打擾。」(勸告訓誡)這意味著你的需求比孩子重要,所以,他應該不顧自己的需求而遵照你的想法去做,這樣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沒有自我。 4、「你為什麼不去外面玩呢?」(提供建議)由父母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感到「我不相信你有解決這問題的能耐」。 這些說話方式都沒有正確表達父母此刻的感受,孩子也不能理解,卻只感到是被父母拒絕了,所以激發了孩子對父母的攻擊,也就是所謂的「和父母對著干」。 其實,如果朋友到家裡來,穿鞋踩到新地毯上,你會很客氣地表達你的擔心;很累的時候朋友邀你赴宴,你會委婉地謝絕,你不會用以上的四種方法。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孩子當作平等的人來對待呢? 每天被父母指揮、控制、命令,孩子就會採取自衛,對父母充滿敵意,加以抗拒;而一旦孩子習慣了被父母控制、強迫,他們又會自然形成服從別人的性格,一切問題都等別人來給自己解決的方案。不少父母抱怨孩子沒有責任感,磨蹭、拖拉,從不考慮父母的需求,事實真相是,是父母自己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體諒他人的機會。 變「你」為「我」,這樣講話最有效到底怎樣講話孩子才聽得進去呢?有效的方法是放棄「你」的訊息,採用「我」的訊息。 ×矛頭指向「你」 很多父母由於不會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反而造成孩子的對抗和不理解。其實父母的談話有效或無效,其最大的差別是:所傳達的是「你」的訊息還是「我」的訊息。 請您反省自己給孩子的信息,是否都以「你」為開頭:你煩死了;你不準這樣;你難道不……;你如果不住手的話我就要……;你就不能乖一點;你太不聽話了……√ 「我」的感受是……當您只是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帶給您的感受是什麼,此時,所傳達的訊息就變為「我」的訊息了。 比如,疲憊的你可以說: 「我很累了,想休息,現在也沒力氣和你玩,你看怎麼辦呢?」 這樣,您自身需求得以滿足的同時,還充分讓孩子掌握了主動權,使他能發揮創造力解決面臨的問題。 又如,一個孩子在踢爸爸的小腿,請比較下面兩種訊息給孩子的感覺有何不同: 1、哎呀!痛死我了,我不願意被人踢。 2、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以後不準你這樣踢人,知道嗎? 第一句話告訴了孩子他這一踢給您的感覺是什麼,這是一個無法爭辯的事實。第二句話則告訴孩子他很壞,並警告他下回不準再犯。顯然,第二句話更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叛逆。 「我」的訊息讓孩子更能體諒他的行為給父母帶來的傷害,所以能幫助孩子成長,替自己的行為負責。 試一試,表達「我」的訊息表達「我」的訊息是需要勇氣的,但絕對值得一試。一開始還不熟練時,可以先掌握一個特定的形式,您可依據下列3個步驟: 1、描述自己覺得困擾不安的行為。必須注意的是,只描述行為本身,而並非指責行為的當事人,例如:你把東西丟到全家共用的客廳里,影響了大家的正常生活。 2、陳述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很生氣。 3、陳述理由。例如:你亂翻東西以至於我的一份材料找不到了,可能影響我明天的工作。 進一步,可以用「當………,我覺得……,因為……」的句型來表達」我」的訊息,其模式為:事實—感受—理由。例如:你和小朋友在小區的道路上踢球,我很擔心,因為有汽車進出,很不安全。 父母在孩子面前真誠地表露自己,也可以讓孩子敞開心扉表達自己,這樣,親密的親子關系建立好了,父母所有的生活智慧和建議才能被孩子接受。
4. 幼兒園學習筆記200篇
前幾天,我在《幼兒教育》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個幼兒都是教師的寶貝」,我深受感動。 「愛孩子,真誠對待每一個孩子」這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職業素質,能否真誠對待每一個幼兒,並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有些幼兒聰明、漂亮、干凈,很討老師的喜歡;有些幼兒調皮、穿戴不整潔,不討老師喜歡。記得有一年我在分院帶學前班的時候,班上有個孩子,叫李小明,他患有「先天性甲亢」,智力發育較慢,語言表達能力差,每天穿著臟兮兮的衣服,掛著兩條鼻涕來上幼兒園。看著這樣一個孩子,實在難以讓人喜歡。我剛接觸他的時候他連「老師」兩個字都叫含糊不清。後來我了解到這個孩子的爸爸在他半歲時就棄他母子而去,媽媽又沒有固定收入,只能靠打短工維持生活,家境貧窮。李小明由於長期缺乏父愛,他的母親又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和他交流,導致了他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不願與人溝通,再加上小朋友不喜歡和他玩。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更應關心、呵護他。為了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我經常有事沒事的找他說話,一開始往往都是我一個人在說,他沒有任何反應,只是獃獃地看著我,看到這種情況我真有點氣餒,但是我並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和他談心,找他說話,漸漸的他能和我進行簡單的交流了,上課也能專心聽講了,教的生字也能讀出來了。那時我的心情是多麼的激動,雖然工作很平凡,甚至是瑣碎的,但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可謂心香一瓣、冰心一片,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付出終於換來了回報。 從教三年來,讓我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幼兒教師。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幼兒教師不僅要具有知識與能力的素質,更應該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作為一個幼兒教師,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首先要具備的是什麼?可能有人會說:是扎實的基本功,但我覺得更應該具備的是強烈的責任心和對幼兒的「愛」,沒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愛」,一切都無從做起。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就應該對孩子負責。我們應該用「愛滿人間」的胸懷去關愛每一位幼兒,對幼兒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護他們,像對待自己的傑作一般欣賞他們,讓每個孩子在真誠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記得剛踏入幼兒園工作的第一天,看到一群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一張張好奇的小臉,我有點不知所措。所幸的是,我遇上了這么多好的領導、好的搭班老師。正是她們,給了我幫助和鼓勵,讓我學到了許多道理,知道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心。 讓我們用慈愛呵護純真、用智慧孕育成長、用真誠開啟心靈、用希冀放飛理想,我願用自己的雙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