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實施策略有哪些內容
第一章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概述教學目的理解社會性和社會性發展的含義,了解影響幼兒社會發展的因素;掌握幼兒社會學習的特點,初步了解幼兒社會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進行;了解幼兒園實施社會教育的有利條件,初步認識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性。教學重點、難點社會性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含義,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因素和幼兒社會學習的特點;社會教育與品德教育的關系、社會教育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節 社會性及其對學前兒童發展的意義一、 社會性簡介二、 社會性對學前兒童發展的意義第二節 學前兒童社會性的發展特點 一、 自我意識 二、 情緒情感 三、 個性 四、 社會性行為 五、 學前兒童道德的發展第三節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理論和影響因素 一、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理論 二、 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因素 第二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教學目的明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幼兒社會性發展目標的內容及涵義,能將其逐條逐層分解。使學生能夠用實例說明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階段性,並設計出相應的教育內容;教學重點、難點分析、確定幼兒園社會教育目標的依據。分析擬訂社會教育內容的原則、選擇社會教育內容時應該注意的問題。第一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 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的含義 二、 確保實現社會領域的教育目標應注意的問題第二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容 一、 社會行為 二、 社會情感 三、 社會認知 四、 個性 五、 理解社會教育內容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的原則和方法第一節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的原則 一、 目標原則 二、 活動性原則 三、 實踐性原則 四、 強化原則 五、 一致性原則第二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的方法 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一般方法 二、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特殊方法第三節 兒童社會教育的途徑 一、 專門的教育活動 二、 隨機教育 三、 家園合作 第四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教學目的了解幼兒園專門社會教學活動的形式極其設計的步驟與要求,能獨立設計出社會教學活動的計劃,樹立科學的設計觀。掌握幼兒園專門社會教學活動的實施策略,進一步形成科學的幼兒社會教育觀。教學重點、難點了解幼兒園專門社會教學活動的形式,能獨立設計、掌握實施策略。第一節 確定社會教育活動內容的原則一、 確定社會教育活動內容的依據二、 確定社會教育活動內容的原則第二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指導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形式的選擇二、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指導策略 第五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教學目的了解家庭、社區中影響幼兒社會學習的因素,理解家庭在幼兒社會學習中的作用及家園合作實施社會教育的意義掌握家園合作實施社會教育的途徑以及注意事項。掌握社區學前教育的方法與途徑,能利用社區資源發展幼教事業。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原則、內容、方案、編制、實施。教學重點、難點家園合作的具體途徑;社區在幼兒社會學習中的作用;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編制、實施。第一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含義及原則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含義二、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原則第二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內容一、 0—3歲兒童社會性發展評價二、 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第三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方案的編制第四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組織與實施一、 評價實施的准備階段二、 評價實施階段三、 評價結果反饋階段
㈡ 幼兒園教學策略有哪些種類
1、啟發式教學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版的思維和權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
2、情景教學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情景,並通過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讓幼兒在具體情境的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
3、活動操作法。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提供物質材料,引導幼兒在操作物質材料的活動中充分動手、動腦、動口,從而獲得經驗的方法。
4、暗示教學法。
運用心理學、生理學、精神病治療學有關知識和規律,使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情況下學習的方法。
5、發現法。
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
㈢ 在幼兒的語言教學中應該採取哪些策略
提問是教學活動的核心,也是教學中的「常規武器」。教學活動中合理的提問能激發幼兒思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反之則會降低教學的有效性。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幼兒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巧設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把他們從某種抑制狀態中激奮起來,激發他們想說的慾望。那麼,如何設計幼兒語言教學中的提問,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呢?本人在語言領域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現將獲得的一些體會與大家共享:
一、當前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提問現狀分析
在語言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提問的作用遠遠發揮不夠,影響著幼兒學習興趣和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問層次偏低
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存在著教師高密度的提問,但有些提問沒有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這樣的問題難以引起幼兒的共鳴,沒辦法引發幼兒主動學習行為。例如有些教師習慣這樣提問:今天我們一起來聽故事好不好?故事中的小朋友做的對不對?我們是不是要學習他?這種方式提問,幼兒根本無需思考,就可以機械地用「好、對、是」等來回答。這樣程式化的提問方式不僅顯得累贅,而且限制了幼兒思維活動的空間,剝奪了他們發現、體驗的機會,幼兒只能亦步亦趨地跟在教師後面。
(二)幼兒回答問題的機會不公平
在語言活動中,教師一般喜歡請「能幹」的小朋友回答問題,語言發展水平較好的幼兒回答的機會最多,用「能幹」幼兒的思維代替全班幼兒的思維,一節活動中有些幼兒獲得了5-6次回答問題的機會,而40%以上的幼兒只獲得一次機會,而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可能連一次機會也沒有。在教學活動中,會出現教師的提問似乎僅僅是為那麼幾個敢於又善於大膽發言的孩子准備的現象。沒有充分考慮到每個孩子可能都會對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且忽略了讓每個孩子享受參與回答老師提問的快樂以及與同伴分享自己經驗的樂趣。長久下來,由於回答機會的不平等,致使一部分幼兒喪失了信心,或寧願置身於教學活動之外,成為「邊緣人」。這種提問產生的負面效果應引起教師高度警惕。
(三)教師給予幼兒觀察思考問題的時間太短
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為達到預設目標,在提問過程中為趕進度,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太短。在大班語言教學《小貓生病了》中,教師出示四幅圖片,沒有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內容,而是馬上提問:「小朋友看懂了哪幅圖,說了什麼事情?」一個孩子馬上站起來說:「看到了圖上有小兔。」老師發現他沒表達清楚,就請另外的小朋友起來幫助他。這樣幼兒沒有發揮思考的作用,這樣容易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二、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
(一)啟發性原則。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應避免提問中包含著答案或者只有一個答案。如果教師經常提不必動腦筋的問題,便會抑制幼兒的創造力。提出的問題應該是能啟發幼兒朝許多不同的方向思考,即啟發幼兒思維的求異性、獨特性,然後教師引導幼兒討論、評價,通過集中思維,選擇出最好的結論。
(二)科學性原則。一個好的問題首先要難易適度,注意科學性。提問前,教師既要熟悉幼兒教材,又要熟悉幼兒。要掌握提問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讓幼兒答不出,也不能簡單地答「對」與「不對」,即問題的難易程度應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過於簡單的不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太難太深奧又會使幼兒不知從何下手,打擊積極性和自信心。要使幼兒「跳起來摘果子」。難度過大的問題應注意設計鋪墊性提問。
(三)面向全體幼兒的原則。幼兒園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要時時處處落實「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提問設計也不例外。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面向全班每一個幼兒的,要使每個幼兒都能感覺到這個問題是教師向我提出的,從而願意參與問答活動。如故事《三隻小豬》的教學活動,一開始,教師出示圖片後就提出:「這三隻小豬有什麼不同?」的問題,因為三隻小豬身上有太多容易發現的不同之處,所以對每一個幼兒來說都能根據顏色、高矮、胖瘦等來找出它們的不同,進而來參與回答。由於這個提問,既面向全班幼兒,又激發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所以孩子們回答問題非常踴躍。
三、精心設計提問,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一)教師的提問應抓住重點,分清主次
教師要鑽研教材,精於設計問題,注意問題的目的性、價值性。力求少而精,並符合幼兒的發展需要,優選問點,問在關鍵處。例如:教師在小班語言活動「小老鼠的魔棒」中設計了三個關鍵性的提問:「猜一猜小老鼠和它的魔棒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小老鼠的魔棒有哪些魔法?小老鼠用魔棒怎樣幫助小動物的?這樣的提問能夠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構成了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為幼兒提供了適宜的「支架」。
(二)教師的提問應有層次性
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關注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為其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例如:語言活動「小花籽找朋友」,可以按幼兒能力低、中、高三個不同層次來設計提問。比如比較簡單的問題「小花籽在尋找快樂的路上都遇見了誰?」只要是注意傾聽的幼兒,這個問題一般都可以回答出來,所以就請平時比較膽小、不愛表現自己的幼兒來回答;而需要探討性、發散性的問題如「如果你是小花籽,你會怎樣去尋找快樂?」我就請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來回答;需要歸納、總結類的問題,如:「你來說說你身邊的快樂有哪些?」我則請理解能力強的幼兒來回答,在這樣低、中、高三個不同層次的提問中盡量使每一個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教師的提問應有開放性
教師要恰當地搭配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多提一些較高認知水平層次的問題,以激發幼兒的積極情感。《綱要》明確地把情感態度的目標放在了首要位置。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觀察幼兒的情緒反應、情感、態度、興趣與需要,通過開放性問題,激發幼兒的積極情感。在語言活動中如果將故事中的提問「怎麼說的?怎麼做的?」改為「假如是你,你會怎麼做?還有什麼好辦法呢?這些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教師不要求一個答案,而是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獨特想法,這樣孩子們的答案就不會僅僅局限於故事原文,他們可以憑借日常生活中的積累,拓展思維,大膽想像。如:語言活動《小猴賣「0」》,老師先出示「0」形狀,請幼兒猜一猜這是什麼東西。這一問,馬上就把幼兒的思維調動起來, 他們有的說是雞蛋, 有的說是游泳圈, 也有的說是數字 0……接著又提了一個問題:「小猴賣『0』,誰會來買?買來干嗎?」這時的答案就更多了。我提具有想像力的問題並不追求惟一正確的答案,而是使幼兒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具有豐富想像的答案, 提高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
(四)教師的提問應雙向互動、鼓勵幼兒提問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所以不能只是一味的以教師提問,孩子處於被動的回答狀態。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重點設計一些加強師幼間的互動的提問方式。如在學習故事中的對話環節,我們可以嘗試採用「老師問-幼兒答」、「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模式進行。這樣的多元化的提問方式有利於師生之間共同探討,相互激發,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有了更多的提問機會,他們的問題意識和自我提問的能力也就在無形中得到提升。同時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會提高,教師與幼兒關系變得和諧,很好的達到活動目標。
總之,問題雖小卻蘊涵了大學問,用得好就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我們應該不斷的去探究提問的藝術,使提問在教學活動中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讓提問來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讓提問能發揮出最大的教育作用。
㈣ 幼兒園教育教學集體活動組織中的策略
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老師每天必須要精心設計准備的活動,也可以說是幼兒獲取知識技能等方面的主要途徑。教學的本質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是一個教學活動究竟要教孩子學習什麼,獲得什麼,它對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具有導向作用,引領著教學過程順利開展。因此教師要制定符合幼兒實際的教學目標。
如何啟發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參與學習、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和能力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之一。在情景一中,教師沒有考慮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把目標定得過低,局限在幼兒已知的三種形狀,導致幼兒注意力分散。教師可以適當的增加幾種形狀,更符合幼兒的實際經驗。情景二中教師是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和已有知識經驗來設計活動、組織活動的,運用幼兒已有的拋丟沙包經驗參與學習,解決接沙包的難題,還掌握了新學的「頭頂沙包」等技能。
「一切從幼兒的實際出發」來制定目標才是有效教學的策略之一。
二、教學形式的創新
傳統的歌唱教學總是坐在教室里,老師唱幼兒跟唱,一遍一遍的重復學習,幼兒沒興趣,老師也教得累,因此老師在上課過程中一定要創新,如情景二中的這位寶寶班的老師利用幼兒的無意識記憶,在遊玩中輕松讓幼兒學會這首歌曲。教學形式的創新對有效教學有重要作用。
三、教師提問引導的設計
繪畫活動老師巡視指導的根本目的在於激發幼兒再創作的興趣,充分喚醒幼兒潛在的創造意識,滲透審美意識及審美能力的培養,促進幼兒更好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由此教師在發現幼兒存在的問題時,要注意用得當的啟發性的語言,隨時引導幼兒回憶、提取與本次活動相關的經驗,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如果老師這樣說:「點點,一隻小雞多孤單啊,你看我們小朋友都是很多人在一起玩的呢,小雞也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玩才高興,我們再給小雞畫幾個好朋友吧!」利用具體的情感參照,容易喚起幼兒再度創造的慾望。
四、教具的設計和使用
教具的選擇與使用要目的明確、指示規律。情景一中教師使用的螞蟻教具,其實完全可以做成圖片貼在胸前。每一種教具在使用前,教師都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備,自己先練習操作一遍,以免教學活動時手忙腳亂,失去了應有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情景二中教師由於事先沒有操作過教具,而且把教具設計的過於瑣碎,因此在使用中出現了差錯,效果適得其反。教具的應用以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為核心,這樣教學才能有效。
總之,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實行有效教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幼兒有所收獲。
㈤ 談談幼兒園有效開展主題活動的策略有哪些
各個領域的內容互相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主題活動是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的中心內容,幼兒園主題活動內容的選擇、主題教學與家園互動、主題展示體現對主題活動開展的有效性策略進行討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