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部規定中小學教材一律不得出現教輔鏈接網址等是真的嗎
5月2日教育部網站發布關於2017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學教材中一律不得出現提供額外教學輔助資料的各類鏈接網址、二維碼等信息。
七、中小學教材使用應保持相對穩定,各地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做好2017年中小學教學用書的有關工作。如需更換教材版本,應嚴格按照中小學教材選用有關規定進行,並為教材印製、發行等留足時間,確保課前到書。
八、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教材使用情況的檢查,對未按相關規定更換教材、使用未經審定教材的地方和學校要嚴肅處理,責令糾正。
㈡ 中小學網上教學為什麼被教育部「叫停」
由於疫情現在特別嚴重,所以國家教育部於1月27日發布了“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隨後各省市各地區都積極響應,推遲開學時間。
我們都知道延期開學對於學生來說肯定會是有影響的,尤其是對於即將中高考的學生來說,肯定影響很大。所以很多地方就率先利用網路開始了網上授課,所以這段時間人們都調侃的說“老師都當起了主播”。
可是沒有幾天,就在2月4日的時候,教育部又發布了一條通知叫停了網上教學。教育部的這個叫停,其實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我們期待疫情馬上過去,孩子們都可以坐在課堂認認真真聽講。
㈢ 2月10日起,小學就可以網上教學了嗎教育部怎麼規定的呢
教育部規定停課不停學,小學也要網上教學,學生在家學習。
㈣ 教育部叫停網上教學為什麼學校不執行
學生不執行,可能是因為學校怕完不成教學任務。
㈤ 教育部對中小學生調整網路學習資源,中小學學校會如何實施網上教學
中小學學校實施網上教學的落腳點應該有兩個,第1個是學生參與教學的參與度,第2個是參與教學之後的教學反饋。
2、教學之後的反饋
網上授課還有一個難點,就是如何能夠保證孩子們能夠像在課堂上那樣重視老師講課的內容,所以課後作業的反饋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比如說老師在講完文科之後會留一些作業,然後要求孩子們通過一定的方式來進行反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孩子通過丁丁或者是通過其他的軟體進行上傳來檢查作業,而且檢查的過程中應該一絲不苟,嚴肅對待,否則就會讓孩子產生鬆懈的心理。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雖然不在學校上課,但是規矩應該先立起來。
㈥ 什麼是中小學遠程教育
教育部批准了69所高等學校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對這69所高校培養的達到本版、專科畢業權要求的網路教育學生,由學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頒發高等教育學歷證書,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後,國家予以承認。弘成學院的網路文憑國家不承認,不過找份工作問題不大,畢竟,文憑就是敲門磚,進入公司後,幾乎沒有人關注你的文憑了 !
㈦ 教育部不要提前網上教學,為什麼不治止
教育部要求不得在網上提前教學,目前已發出相關通知,各地正在遵照執行。
㈧ 教育部公布2016年將實現全國中小學都擁有多媒體教學條件
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有三個階級之分(初級、中級、高級),具體如下:
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初級)
1.硬體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鍵盤、滑鼠、光碟機、U盤、列印機、顯示器等);
②了解計算機硬體系統的基本組成與結構;
③會正確開關計算機;能夠正確使用校內所配備的各類電教教學設備。
2.軟體使用技能:
①熟悉常用計算機操作系統用戶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啟動運行應用程序);
②熟練掌握一種漢字輸入法,每分鍾可輸入15個漢字;
③掌握在計算機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夾及復制、粘貼、刪除、移動文件等操作;
④會使用Winrar、Winzip壓縮軟體進行壓縮與解壓處理;
⑤會使用Word辦公軟體進行文字輸入並進行簡單的內容、格式編排和列印;
⑥能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
⑦會在互聯網上瀏覽信息,搜索教育、教學資源,會在網上進行上傳、下載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學素養:樹立與教育信息化相適應的信息意識;能夠對各類信息化教育資源進行價值判斷,選擇與任教學科相適應的信息化教育資源並應用於課堂教學。
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中級)
除具備初級能力外,還須達到:
1.硬體操作技能:
①知道常用硬體媒體設備種類與功能(如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每種設備適用於何種環境以及適用於傳遞哪一類型的信息);
②了解多媒體硬體技術在教學中的發展趨勢。
2.軟體使用技能:
①能使用文字處理軟體(如Word等)熟練編排所任教學科的試卷;
②會使用電子表格軟體(如Excel等)進行較高級的數據分析、篩選及其它數學運算;
③熟練使用多媒體課件製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製作課件,能將聲音、圖片、視屏、動畫等各類素材進行整合運用。
③能初步運用多媒體工具對信息加工處理(如對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形式的信息進行加工、編輯和處理);
④熟練使用電子郵件、電子公告板(BBS)、網路尋呼工具(QQ、MSN等)、個人博客(Blog)進行表達和交流;
⑤會安裝與卸載常用的應用程序。
⑥了解計算機病毒的一般特徵也預防措施。
3.信息化教學素養:能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環境;編制適於所任教學科信息化教案及課堂實施方案;將各類教育資源與日常教學進行整合並合理應用,善於利用教育資源突破教育教學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指導學生獲取信息化學習資源(如通過網路獲取學習資源或相關輔導材料,利用網路教學平台進行學習)。
4.等級要求范圍:我市中心小學以上學校校級班子成員及45周歲(含)以下教師均應達到信息技術中級應用標准。
三、信息技術能力應用標准(高級)
除具備初、中級能力外,還應達到:
1.硬體操作技能:
①熟練掌握計算機網路架設所需的各類硬體知識;
②能對機房及電子備課室計算機等設備進行簡單故障排除;
③能對學校常用電教設備進行維護和簡易故障排查;
2.軟體使用技能:
①對計算機操作系統及網路操作系統有較深的了解(會安裝、使用、備份與還原操作系統);
②熟練使用常用軟體對素材進行加工、處理(如利用文字處理軟體對信息進行編輯,利用統計軟體對信息進行統計分析等);
③熟練掌握常用辦公軟體的操作技巧;
④熟練掌握1-2種多媒體課件製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幾何畫板等),能夠製作網路課件;
⑤為學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及各類資源系統軟體的架設和WEB發布提供支持等;
3.信息化教學素養:認識網路教學信息的傳遞手段,以及教學媒體的類別和功能;能夠根據不同信息化教學媒體的特點,設計實現不同教學目標的學習活動與學習模式(如利用網路多媒體技術實現探究性學習、研究型學習與案例學習等學習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和網路環境開展教學交流和活動。
㈨ 教育部關於中小學教職工工作量的規定
教師工作量制度是指高等學校安排並要求教師每年完成規定的工作量的一種教師管理制度。1955 年,中國高等教育部公布《高等學校教師工作日和教學工作量試行辦法》,規定各級職務教師的全年工作量定額。
1981 年,教育部發出《關於試行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制度的通知》,頒布《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和《高等學校教師教學工作量超額酬金暫行規定》。規定教師工作量包括;教學工作量(含教學法研究工作量)、科學研究工作量、實驗室建設工作量等。教師全年工作量按每天 8 小時,每周 5 天及每年校歷周數計算。
1985 年教育部《關於當前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問題的意見》提出:改革上述試行辦法,由各高等學校參照該辦法自行決定教師工作量的計算辦法及其定額,教育部不作統一規定。其他國家多無統一標准。有的由學校自訂標准;有的由學校在聘約中與教師個別約定;有的無成文規定,學校按一般慣例安排。
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科學衡量中小學教師工作業績,促進學校管理和績效考核的規范化,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編辦、省教育廳、省財政廳關於山西省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及實施意見的通知》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方案的相關規定,結合我省中小學實際,現就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教學工作量參考標准試行如下:
1、小學:語文、數學每周14-16節,英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體育每周16-18節,其他學科每周18-20節。
2、初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每周10-12節,思想與品德、歷史、地理每周12-14節,其他學科每周14-16節。
3、擔任班主任工作的初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量,按照教育部《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執行,即:「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准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
網路-教師工作量制度
網路-山西省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作量參考標准(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