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知識的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2011年版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修訂)中,對這門學科的課程性質作了如下描述——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綜合性 本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品德和規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 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並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實踐性 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開放性 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課程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不以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 因此,《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中高年級(3~6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它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上,並與初中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課銜接的過渡的課程.它的.課程基本理念(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3.設計思路 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家鄉(社區)、祖國、世界是他們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等是存在於這些領域中的幾個主要因素.兒童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社會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實現的. 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階段,學生的認識范圍不同,因而《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在設置時按照兒童社會生活圈的擴大,以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祖國——世界為線索來進行內容設置.又因為地理是兒童真實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兒童形成與世界聯系的重要智力紐帶.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的同時,協調環境與「我」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學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號、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規律都是對真實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兒童通過由淺入深地接觸這一系列的知識,逐漸建立起自身的空間感和存在感,從而在空間維度上還原和體驗真實的生活.同時,地理打開了兒童接觸世界的窗口,極大地拓展了兒童的生活空間,在兒童和世界之間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橋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重視地理和生活的關系,讓地理知識服務於生活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歷史」從時間角度來看人類事物不同.「地理」是從空間角度出發來看人類事物的.地理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是兒童現實生活的需要,是兒童整體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小學德育課中地理教學是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地理、社會地理,而並非傳授給他們非常專業的、系統的地理知識(這個任務自有中學的「地理」等專門課程來承擔).總之,小學品德課程中的地理教學旨在幫助兒童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而不是要把兒童培養成地理學家.
由上述分析不難發現,解決地理教學中的難題,要求德育教師能牢牢把握住「兒童的社會生活」這條主線,通過兒童的社會生活來引導兒童學習生活地理、社會地理.「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教學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緊密兒童的現實生活進行地理教學 首先,教學過程必須以兒童自己(而不是教師或他人)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重視利用兒童的現實經驗和親身體驗.例如,在教育兒童節約用水、愛護環境時,不能僅僅利用別人(別的地方)缺水或環境破壞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的事例,更重要的是激起兒童自己的親身體驗,如,自己口渴的經歷,家裡停水、居住地附近的環境污染給自己帶來的不便等.在講到祖國或家鄉的美景和壯麗山河時,不僅是用到書本、資料上的圖片、描述介紹等「外在資源」,更要重視利用兒童自己已有的外出旅遊經驗等「內在資源」 . 其次,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著力於將地理教學同兒童的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如根據兒童思維的感性、直觀性等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將一些抽象的概念、數字「生活化」──轉換成兒童能夠體驗的形式.如,我們祖國的陸地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如果將其轉換成兒童能夠體驗的形式,如拿它同兒童日常生活中能夠感知的某一具體地方的面積對比(例如,兒童所在城市面積的多少倍),無疑比僅憑空洞的數字更能在兒童心中形成有效的概念.另外應該注意的一些細節,如在兒童學看平面圖時,在平面圖上用長方形等表示房屋等建築肯定比直接用圓點表示更適合於兒童的思維特點.同樣,我們還可以藉助兒童的想像來培養兒童的定位等能力,如,「把我們祖國的版圖想像成一隻邁著闊步的雄雞,那麼你(兒童)的家鄉在這只雄雞的什麼部位呢?」「遺憾的是,作為我們祖國這只雄雞邁出的前腳──我們的寶島台灣還沒有回歸,因此,等台灣回歸祖國以後,祖國這只雄雞是不是將在前進的道路上邁出更大的步子呢?」這樣不僅能幫助兒童記住祖國版圖的形狀和快速定位某個城市在祖國的什麼位置,也能培養和保持兒童的興趣和求知慾.同時,這樣還能有效地融愛國主義教育於地理教學之中,實現在地理教學中育德,「促進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的目標. 二.有效處理和拓展教學內容 老師們在一起討論時,大家經常說新教材存在著缺乏系統的地理知識體系,知識內容材料繁雜、難度偏高等問題.由於學生甚至教師都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使得教材難以駕馭,教師和學生均感到無所適從. 我以為,這些問題是由於老師們仍以傳統的課程和教材觀對待新的德育課程和教材所造成的.很明顯,傳統的德育課程觀,是以追求對教材中的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的教授為目的的.這種傳統觀念最終忽視了德育課程的經驗性,造成德育的知識化,存在諸多問題.
與此不同的是:新德育觀認為,課程和教材是兒童探索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平台,旨在幫助兒童解決他們在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惑.同時「新課標要求教科書、實現的功能是『激活』,是要成為一種『活性因子』,它的主要功能是要能提高、增強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構的機能──『造血機能』」「學生憑借教科書所呈現的話題、範例來組織自己的思想和知識,學習人類的文化成果」.即是說,教材只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範例,它只是學生學習人類文化的一根拐棍」.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完全可以(也應該)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如對有些超出兒童實際能力和實際生活需要的內容可適當刪減;相反,對兒童實際生活需要而教材中沒能考慮到的地方應該適當加以豐富充實.總之,地理教學應該抓住「兒童的社會生活」這條主線,結合兒童現實生活的實際,依據教材而又超越它,是一種創造性的使用.在將到我的家鄉這一單元時,請學生回答自己的家鄉在哪裡,有何特產,有哪些和普通話不一樣的地方,大家交流,學生興趣較高,都參與進來.在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宣傳家鄉,寫廣告語.這樣處理是不是就做到了做到了「不再過分追求規范,而是真實展現學生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豐富的活動代替講解.大膽重組教材,重視師生互動,使自己自然融入學生之中」.同時也完全可以通過師生合作開發鄉土教學資源,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開發出真正適合於自己需要而又有鄉土特點的社會地理、生活地理學習資源.三、地理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德育課程的經驗性、生活性也必然要求德育課的地理教學能突破傳統德育課教學的課堂講授的單一模式,實現教學形式的生活化、多樣化.至少,除了課堂講授、討論外,還有如下形式可供參考:1. 游戲競賽活動是把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地理知識教學於游戲之中,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並獲得知識的過程.一般用於教學中的讀圖析圖、地理謎語競猜、地理知識競賽、地圖旅遊、政區拼圖等方面.如學習人教版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的祖國多遼闊」一課時,為讓學生進一步加深了解個省級行政區的相對位置、輪廓特點,可進行拼圖比賽活動.這種游戲比賽活動可以創設一種愉悅的氛圍,既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掌握知識,又能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可以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2.參觀訪談:在「我的家鄉」的相關章節中學習有關兒童家鄉地理知識時,通過組織兒童參觀自己家鄉的風景名勝,向家鄉父老做訪談,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等.這樣不僅能幫助兒童更好地認識家鄉的自然生態環境、風俗習慣、經濟特點以及人們之間的生活關系等,而且在培養熱愛家鄉之情的同時,也培養兒童發現生活中的美的眼光.3.社會調查:引導兒童親身進行社會調查活動,如引導兒童對家鄉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進行社會調查.這可以讓兒童對與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又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見怪不怪、逐漸麻木的問題有切身體會,從而認識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社會調查之後,引導兒童通過協作形成調查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向相關職能部門提出建議或進行環保宣傳等.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兒童樹立環保意識.還有利於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精神,更有助於讓兒童明白「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學習最終是要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自己的社會生活中,而不是紙上談兵.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學校開展德育決不是要為兒童提供一個只能看見美好事物的「溫室」.德育課程與兒童的現實生活建立聯系,關鍵在於幫助兒童在發現生活的美好的同時,也能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並能培養在必要時置身事中,尋求措施解決問題的「參與生活」的精神.其它形式又如,地理小製作(如製作我們國家從東到西三級台階的地理走勢模型等,這有利於兒童理解我國的地理走勢特徵)、游戲或表演、組織兒童外出旅遊等.總之,地理教學完全應該採取多種形式靈活地進行,實現德育課教學與兒童真實生活建立聯系,育德於生活之中.4.淡化教育痕跡,「育德」於無形之中「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取代原來的思想品德、生活、社會等課程,旨在根據德育的本質特徵,實現德育回歸生活,育德於生活之中,以幫助兒童「過有道德的生活」.回歸生活的德育主張品德教育和社會生活常識教育在新課程中不搞「兩張皮」,而是融為一體.因此要盡可能淡化品德教育的痕跡,避免將德育從生活中抽離出來進行純學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說教.歸結到德育課程中的地理教學上來,也就是在對兒童進行生活地理、社會地理常識的教育過程中,要避免地理教學中每一個知識點都生硬地往「德目」(如勤儉節約、熱愛祖國等)上靠.相反,要重視讓兒童自己從生活地理、社會地理常識中去體驗和感悟(如大自然的神奇、自然資源的珍貴等),以達到一種「潤物無聲」的效果.同時,在教育學生節約和環保的時候,應注意利用「身教重於言傳」的「不言之教」,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學生.在地理教學中其它方面應注意的問題,難以盡述.總之,作為地理題材的品社課,知識目標要求准確規范,但不求系統化;過程與方法目標,提倡多元綜合,但注重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則貫穿教學始終,是核心和關鍵.品德與社會中地理教學的目標不只是機械的記住一些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進而產生熱愛地理、學習地理的積極動機.總之,在課堂上,要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創設多種學生樂於接受的活動,力圖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將活動過程最優化.教師的知識儲備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長期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讓我們認識到:要想上好地理題材的品德與社會課,需要老師構建多元的知識結構.為了准確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識點,我們老師必須在課前充分的查閱資料,有時甚至要向專業人士虛心請教,只有自己鑽研透了,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不至於誤人子弟.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日的工作中多讀書學習,豐富自己,使自己能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② 求支教小學四年級地理教案。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最好選擇和生活相關的,也比較有趣些。
比如天氣,看那裡是專南方屬還是北方,一年四季會出現哪些天氣,然後重點介紹,和當地出現的天氣聯系起來說更好。
還有地勢等,比如處在平原地區的就跟他們講平原的地理只是,處在山區的就講山區。
最近幾天很忙,沒時間寫教案出來,先給你點方向性的意見吧。
③ 初中的地理教師資格證能考小學的什麼
初中教師資格可以考小學教師,至於可以考什麼這具體要看職位表所招老師是否有專業限制
④ 英國小學課程中為什麼還要必須學地理
英國小學大綱教學科目包括:英語、數學、科學、藝術、音樂、體育、地理、歷專史、計算機、現代外屬語、個人、社會與健康教育、宗教知識。這份乍看大綱裡面的教學內容太過豐富,但仔細研究一下,不難發現:每個學期的教學內容並不是太多,並且教學方法循序漸進、鞏固而知新。
根據英國國家規定,在公立學校所有的5~14歲的孩子都必須要學習地理,課時占所有課程的10%左右。學習地理的三個主要目的是讓孩子了解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索能力;通過學習英國及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分辨能力。
英國小學的地理課應該算是社科研究類課程的一部分,這個跨學科的課程把地理、歷史、時事、社會常識都融入到人文課里,揉成一個整體。
英國小學的地理課主要是通過5個方面來達成學習目標:地理技能、區域知識與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環境地理。
⑤ 教育部對中學各科每周的標准課時量的規定
中學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學教師周課時量
高中: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1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0節;政治、歷史、地理周課時不少於10節,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4節。
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0節
初中:
①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3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2節;政治、歷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地理、生物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音樂任教8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6節,體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美術、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8節。
②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2節。
③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周課時不少於2節(一校兩址或學生數在2000人以上的減半),副校長周課時不少於4節,中層幹部周課時不少於6節、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
④對跨年級、跨學科教學的,可在上述規定課時減少1-2節;
⑤對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老教師,在規定課時中相應減少20%。
⑥對因病、懷孕待產及處於哺乳期的教師,可酌情減少課時量。
⑦專職教輔人員每校不超過3-4人;實驗室教師為專職教師。
(5)小學地理教學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等。意見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集中攻堅、綜合改革、重點突破,擴大改革受益面,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機會,始終被列入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目標;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始終是中國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重要維度。教師隊伍有力支撐著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
意見提出,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意見同時要求,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⑥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讀圖能力
析圖是讀圖的提高
繪圖是讀圖的關鍵
記圖是讀圖的鞏固
填圖是讀圖的強化
素質教育以促進人的發展,培養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基本教育的最大課題。在傳統的自然地理教學中,教師往往擔心學生不能全面具體掌握知識點,就採取填鴨的方式,而忽略了學生主體注的發揮,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養,我國目前獨生子女多,大多數學生缺乏協作能力,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多,大多數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改變以上不符合素質教育,不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這種教學方式,就必須盡快更新觀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在地理教學中嘗試著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
看圖是讀圖的基礎
看圖是讀圖的第一步。為了讓學生正確讀圖,首先要幫助學生正確觀察地圖,但學生在看圖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學生缺乏地圖基礎知識,分不清圖上的東西南北,不了解各種地圖的意義;有的學生看圖沒有按一定的順序,沒有重點,沒有目的,眉毛鬍子一把抓;有的學生孤立地觀察地圖,忽視了地理環境的整體少於;有的學生不善於多角度觀察等,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了學生讀圖的有效性和准確性。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考慮讀圖的有序性,看圖不能雜亂無章,而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順序,一步一步地進行。如有一幅世界石油資源分布圖,此圖內容豐富,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分步觀察:第一步,看石油的分布是否均勻?是分布在北斗球,還是南半球?第二步,看石油主要分布在哪些國家?第三步,看石油的輸出和輸入,有哪些重要輸出路線?主要輸往哪些國家和地區?
其次,觀察地圖要有整體性。在看地圖時,特別是看區域性地圖,不能孤立地看一條線,或者一個點,而要進行綜合觀察,擴大到一個塊,或者一個面。如看中國鐵路分布圖,要沿線觀察途徑哪些地形區,交通樞紐、主要河流、省市、礦產地、工農業基地等;看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要顧及到它左鄰右舍的相對位置。這樣整體看圖,有助於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的正確觀念。
再次,看圖時要注意多變換幾個不同的角度。看圖一般總要觀察幾遍,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細的,應指導學生反復觀察,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進行圖解、勾勒,使主要地理事物更加突出明顯,加深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印象,這樣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一幅世界政區圖上,可以沿回歸線、赤道等有意義的線去找這些線經過的國家和地區,還可以沿北半球中續度帶,由東向西找出煤炭分布國等,這種變換角度的方法,會使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析圖是讀圖的深化
分析地圖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同時也要提倡團結合作,共同分析地圖;要充分放手,讓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各種地理現象之間是有聯系的,彼此之間是有規律的。這些互相關聯,被一定規律所支配的各種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都畫在地圖上面。如果認真分析地圖,就可以發現地理事物、現象之間的這種聯系和規律,從而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分析地圖,不僅可以加深記憶,還可以弄清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規律,就不會出現張冠李戴一類的問題。如拿到一幅四川省的地形圖,從出脈的分布和地勢的高低,就可以了解河流的分布和流向,因為水往低處流。四川北有岷山、大巴山,西有南北走向的邛崍山,大雪山,南有大、小涼山及鄰近雲貴境內的大婁山、烏蒙山,這種四周高、中間低的盆地地形,決定了嘉陵江、沱江、泯江、大渡河、烏江等都向盆地中央的長匯合。由高山環繞的盆地地形,造成了四川特有的水文和氣候現象。四川的大中城市如成都、宜賓、瀘州、南充等都是分布在江、河為城市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水源及交通條件。分析地圖是使用地圖、學好地理,使地與理統一起來的重要一步,應在地理學習中,不斷提高分析地圖的能力。
三、繪圖是讀圖的關鍵
繪圖是讀圖過程中的動手操作環節,能加強整幅地圖中細微特徵的認讀,在教學中往往被忽略,這在教學中應是一個重點,是我們目前地理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因此,教師除了要求學會用方格法縮放地圖外,還要積極鼓勵、引導示範學生描繪一些大陸、國家、地區的輪廓圖,導高線、等壓線圖,氣溫、河流流量的曲線圖,降水量的柱狀圖等,學生通過親手繪制,既使學生掌握一些描制地圖的基本技能技巧,又能加深學生對所繪圖中地理概念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採用兩種方法,具體的做法是:
一是彩繪。即利用課本插圖與空白的暗射圖,用彩筆勾畫出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如復習長江水系,可以先把幹流用彩色勾勒出來,一般來說,第一,要突出重點,目的明確,不要全面兼顧,描得琳琅滿目,而要有所側重。第二,要運用不同線條、顏色與表達方式。不同性質的地理界限可採用精細不同的線條,不同的地理事物可採用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別。如有的可以打點,有的可以劃斜線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第三,彩繪也應配以適當的注記。
二是畫簡圖。這是熟練掌握地理知識的一種行為之有效的方法,即把地理文字知識轉化為簡圖。如新疆的地形可概況為三山夾兩盆,可以用簡圖表達出來。或把繁雜的地圖進行分類簡化,以突出一種地理要素。第一,要做到簡圖輪廓盡量簡便,最好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組成。以降低作圖難度,要使每個學會都能適應,第二,圖中內容不宜過多、過繁,要突出主要地理事物,並以這些事物為基點,加以聯系和記憶。第三,一幅地圖中有時可能出現幾種地理要素,為加強知識間的聯系,我們可以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按先後主次的順序逐次畫出,使學生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
四、記圖是讀圖的鞏固
記圖是對讀圖中出現的重要信息再現的過程。地理課本中有很多分散的、零星的知識,要求學生准確掌握,把這些知識體現在地圖中,可以利用地理讀圖直觀的特點,採用默記、默畫的方法。事實證明:利用圖像進行記憶,印象深刻,容易形成空間概念,到需要回憶時,眼前似乎就會浮現出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這種現象也可稱之為心理圖像的再現。通常我們採用默繪法,教師可利用地理信息的頒布規律,把講授中分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引導學生按圖索記。如我國鐵礦資源分布圖,可沿長江幹流找出安徽的馬鞍山、湖北的大冶、四川的攀枝花等三大鐵礦,沿渤海沿岸串成遼寧的本溪、鞍山,河北的遷安三大鐵礦。這樣我國主要大型鐵礦在地圖上,就可以串聯成兩個系列,這樣學過以後,學生可以不看課本、地圖,自己就可以簡單給出了,使較為繁雜的地理知識,由難於記憶變成了易於掌握的圖像知識表現出來。
五、填圖是讀圖的強化
填圖是再現學生知識和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有效手段,讓學生逐漸養成動手操作的好習慣,師生互動合作共同完成填圖任務。具體做法是:以課堂教學為陣地,教師可利用邊講邊繪的方式,指導學生邊讀、邊填,要利用教材中配備的空白填充圖和填充圖冊,把課堂上的知識點落實到地圖上,使學生所學知識具體化,這樣學生在復習地理過程中,能自覺地使圖文結合,便於知識記憶,加深對地理事物概念的理解。
⑦ 初中教材都有什麼版本
1 語文:人教版 、 語文版 、 蘇教版 、 鄂教版 、 魯教版 、北師大版 、 滬教版 、 冀教版 、 浙教版 、河大版
2 數學:北師大版 、 人教版 、 蘇科版 、京教版 、 魯教版 、華師大版 、 浙教版 、 湘教版 、 冀教版
3 英語:新人教 、 外研版 、冀河版 、 魯教版 、 牛津版 、 湘教版 、 北師版
4 物理:新人教 、教科版、粵滬版 、 蘇科版 、北師大、 滬科版
5 化學:人教版 、 上海教育版 、 湘教版 、 粵教版 、 魯教版 、 北京義教版
6 政治:人教版 、湘教版 、蘇教版 、 科教版、 北師版 、 鄂教版 、 魯教版 、 陝教版 、 人民版
7 歷史:人教版 、 人教版社會 、 北師版 、 川教版
8 生物:新人教 、 濟南版 、 蘇教版 、 蘇科版 、 北師大 、 北京版
9 地理:新人教 、 湘教版 、 中圖版
(7)小學地理教學擴展閱讀: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簡稱為人教版。小學到高中都有這個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數學校所用的教材。
「人教版」一般是就教科書意義而言的,是相對於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而言的。如長春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稱為「長春版」、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稱為「粵教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稱為「滬教版」。可見所謂「人教」指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所謂「版」指的是教科書版本,而非「出版社」的「版」。
因此,「人教版」指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版本。比如我國中小學教育輔導報刊中,《語文報》、《中學生學習報》、《學苑新報》等均有著不同版本的教輔報紙,諸如人教大綱版、人教新課標版等。
這兩個版本名稱均是配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的報紙,是新課改前後的版本名稱。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前者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後者便統一稱為人教版。本套教科書是由課程教材研究所與xx(科目)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由新華書店集團發行。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的核心企業,成立於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為主體、以專業出版和大眾出版為兩翼的綜合性出版社。
30多年來,北師大出版社始終堅持「傳播科學真理,促進教育創新」、「弘揚中華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圖書萬余種,發行量達15億冊,出口圖書近千種,百餘種圖書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
教育科學出版社,是一家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科學專業出版社,由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實行總社架構(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音像出版社、教育科學電子出版社等)的管理模式。
自1980年成立以來,教育科學出版社始終堅持「為教育決策服務、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為教育科研服務、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的辦社宗旨和「弘揚教育學術,繁榮教育研究;傳播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
促進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出版理念,年出版圖書千餘種,重印率達到70%以上,出版物品種主要包括教育理論圖書、教師教育用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用書、中小學教材、幼兒教育用書和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學學生素質的助學讀物以及相關的電子音像產品等。
⑧ 教初中地理好還是小學語文好啊
教地理吧,既是你的強項又是你的愛好,況且我認為中學生沒你想像中那麼調皮啊,中學生懂事一點。[本人沒有看不起小學生的意思,如果你喜歡小孩子那就教語文好了]
⑨ 淺談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011年版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修訂)中,對這門學科的課程性質作了如下描述——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綜合性 本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品德和規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 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並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實踐性 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開放性 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課程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不以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 因此,《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中高年級(3~6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它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上,並與初中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課銜接的過渡的課程.它的.課程基本理念(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3.設計思路 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家鄉(社區)、祖國、世界是他們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等是存在於這些領域中的幾個主要因素.兒童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社會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實現的. 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階段,學生的認識范圍不同,因而《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在設置時按照兒童社會生活圈的擴大,以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祖國——世界為線索來進行內容設置.又因為地理是兒童真實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兒童形成與世界聯系的重要智力紐帶.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的同時,協調環境與「我」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學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號、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規律都是對真實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兒童通過由淺入深地接觸這一系列的知識,逐漸建立起自身的空間感和存在感,從而在空間維度上還原和體驗真實的生活.同時,地理打開了兒童接觸世界的窗口,極大地拓展了兒童的生活空間,在兒童和世界之間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橋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重視地理和生活的關系,讓地理知識服務於生活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歷史」從時間角度來看人類事物不同.「地理」是從空間角度出發來看人類事物的.地理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是兒童現實生活的需要,是兒童整體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小學德育課中地理教學是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地理、社會地理,而並非傳授給他們非常專業的、系統的地理知識(這個任務自有中學的「地理」等專門課程來承擔).總之,小學品德課程中的地理教學旨在幫助兒童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而不是要把兒童培養成地理學家.
由上述分析不難發現,解決地理教學中的難題,要求德育教師能牢牢把握住「兒童的社會生活」這條主線,通過兒童的社會生活來引導兒童學習生活地理、社會地理.「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教學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緊密兒童的現實生活進行地理教學 首先,教學過程必須以兒童自己(而不是教師或他人)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重視利用兒童的現實經驗和親身體驗.例如,在教育兒童節約用水、愛護環境時,不能僅僅利用別人(別的地方)缺水或環境破壞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的事例,更重要的是激起兒童自己的親身體驗,如,自己口渴的經歷,家裡停水、居住地附近的環境污染給自己帶來的不便等.在講到祖國或家鄉的美景和壯麗山河時,不僅是用到書本、資料上的圖片、描述介紹等「外在資源」,更要重視利用兒童自己已有的外出旅遊經驗等「內在資源」 . 其次,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著力於將地理教學同兒童的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如根據兒童思維的感性、直觀性等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將一些抽象的概念、數
⑩ 如何培養小學生對地理科學的喜愛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如何使學生喜歡上科學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的。
一、 利用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經常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還要尋根覓底地追問這是為什麼?這種由好奇心產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慾是十分可貴的。從科學教學出發,就能推動科學知識的學習。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能使他們明確學好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如上「澱粉的蹤跡」一課,講到用碘酒檢驗澱粉,我讓每個同學把手指洗干凈,再把碘酒塗在手指上進行消毒,隨後讓每個同學把飯粒放在桌子上擺整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有同學報告,飯粒變臟了,手指也變臟了。飯粒和手指都出現了藍黑色,這是怎麼回事?此時此刻同學們都產生了奇妙的感覺,要研究的問題竟是如此奇妙,還能不情緒高昂,精神振奮?
二、通過展示動畫 ,引起學習興趣。科學課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一門新的課程,讓學生喜歡上這門課的關鍵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通過聲、光、圖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比如教學「鳥」這一課,首先放鳥的錄像,千姿百態的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百鳥之中,樂於跟隨老師去學習鳥的知識。
三、寓教於游戲中,培養學習興趣。游戲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適當採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十分歡迎,教學效果也比較好。導入新課就可以采游戲的方式,如教學「植物的果實」時教師先請學生猜幾則關於果實的謎語:「小小紅壇子,裝滿紅餃子,吃了紅餃子,吐出白珠子。」「身穿綠衣裳,肝里水汪汪,生的孩子多,個個黑臉堂。」學生猜出了很開心,並初步掌握了果實的特徵,然後再學習果實的知識更有興趣。講授新知識也可以採用游戲的方式,如教《磁鐵》時,教師可以用「磁鐵釣魚」、「巧取曲別針」的游戲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都可以採用游戲的方式,游戲的運用使學生由被動的看看聽聽變為主動的說說做做,效果十分明顯。
四、利用周圍環境,吸引學習興趣。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科學課的變化是很大的,改變了學生根本的學習方法,要以「探究」為核心,把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因此,在課堂上更多的時間要留給學生自己去「活動」,讓他們自由觀察、測量、發現、探索,並進行記錄。在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中,有很多課是需要到室外進行的。如上「尋找動物、植物」這課時,我把學生帶到學校的花池邊,小樹林等地,讓學生分小組帶上記錄本、昆蟲盒,放大鏡、捕捉工具等,自己去大自然中尋找動物、植物,學生的興趣馬上高漲起來。有的小組找到了螞蟻、蝸牛、桂花樹、榕樹、桃樹、柳樹……以及許多不認識的小動物和植物。當學生把哪些不認識的小動物和植物來問我時,我並不是把知道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把哪些不認識的動物和植物的特徵認真記錄下來,回家後上網查閱或到書店查閱有關的資料,下節課來和同學們一起交流。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周圍環境並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吸引了學生廣泛的學習興趣,發展了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五、組織動手實踐,激起學習興趣。好動是兒童的特點。他們拿到一些新奇的東西,總希望拆開來看個究竟。組織學生做一些實驗或製作一些東西,他們總是感到十分有趣。在科學教學中安排一些由學生動手的內容,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動手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有時也會感到自己的知識不足,從而引起新的學習需要。例如:我教學《電路》一課後,我布置給學生課外作業(實驗):用自選材料製作一個並聯電路。兩天後,一名男同學將自已的「得意之作」送來了。原來他用的燈座和電池夾都是用健力寶盒擰成的,而開關竟是用破舊的門插銷和橡皮筋兒做成的彈性開關。一名女同學受到電路組裝的啟發,將一開即響的音樂卡改裝到自己的**記本和文具盒上,給它們安上了「報警」裝置。 此外,還可圍繞教材利用活動課時間,認真組織有趣的科學課外活動,把學和做、學和玩、學和用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培養學生學習科學課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善於挖掘教材中的各種興趣因素,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充分地調動起來,學生就會喜歡上科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