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教學敘事範文

小學教學敘事範文

發布時間:2020-12-18 04:48:14

A. 小學勞技教學敘事

隨著「教師專業化」、「行動研究」、「校本研究」、「科研興校」、「反思性教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等教育觀念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開始與大學教育研究者一起開展「合作研究」。在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的過程中,不少大學研究者鼓勵教師留心收集自己的研究資料,然後整理成「教育論文」並爭取公開發表。中小學教師最初對「發表教育論文」往往很有興趣,熱心地請大學研究者幫助他們「修改」文章,大學研究者也很樂意提供這種「專業支持」。

可是,發表教育論文似乎並不能促進教師教育實踐的改進,也很難說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於是,經過較長時間的「合作研究」之後,合作研究中的雙方對這種以發表「教育論文」為目的的「教育科研」不免發生懷疑。

我們也曾與中小學教師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研究」,在我們的合作研究中,也曾遭遇過類似的尷尬。不過,在一次與教師對話的過程中,我們意外地發現教師在「謙虛」地承認自己「理論水平不夠,不會寫論文」的同時,他們很善於講述自己經歷的教育故事。他們敘說出來的「教育故事」很真實,且令人感動。

於是,我們開始改變合作研究的策略,把合作的重點從原來的「給教師做教育講座」轉移到「聽教師講述自己的故事」。我們建議教師「講述」自己是否遇到了什麼教育問題或教育困惑,自己遇到這個教育問題的情境;問題發生之後,又是怎樣想辦法解決的,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是否發生了一些有意義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敘說的細節。

那次對話使我們意識到,教師做研究可以採用「敘述教育故事」的方式,我們甚至在某些合作研究中提出「教師做研究就是講教育故事」。在我們的合作研究中,不少教師很願意接受這種研究策略,並感受到「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對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的作用。

不過,我們也不斷地遇到中小學教師提出來的質問:敘述出來的教育故事是否算教育論文呢?

我們的解釋是:敘述出來的教育故事顯然不是教育論文,它毋寧說是一種「教育記敘文」,我們稱之為「教育敘事」。但又有誰能夠說只有教育論文才算是教育成果呢?

就實際效果來看,「敘述」包括口述和書面描述,教育故事對教師本人確實是比較有效的研究方式。如果教師引經據典地寫「教育論文」而對自己所發表的「教育論文」中的觀念並不相信的話,這種「教育論文」不僅不能說比「教育敘事」更有理論水平,而且簡直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相反,如果教師將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敘述出來,這種敘述不僅可以啟示他人,引起共鳴,而且可以在自我敘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並在反思中回過頭來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通過敘述教育事件來改進、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這才是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

基於這些考慮,我們在合作研究中常常建議教師以多種方式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們將這種研究方式稱為「敘事研究」或「敘事的行動研究」。敘事研究的內容包括教學敘事、管理敘事或德育敘事。由於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我們將教學敘事作為所有敘事研究的重點。

「教學敘事」即教師將自己的某節「課堂教學」敘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相對完整的案例。為了讓教師有話可說,學校可以配合「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或稱之為「研討課制度」)個人將自己的這節「公開課」(或稱之為「研討課」)相對完整地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用鋼筆錄像」。在我們與中小學老師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師將這個過程總結為「集體備課——集體聽課——集體討論——個人敘事」。

但「用鋼筆錄像」只是教學敘事的第一個步驟,這個步驟使「教學敘事」僅僅落實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由於「課堂教學實錄」很難反映教師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後所引起的「教學改進」與「教學重建」,所以,我們建議教師可以「夾敘夾議」,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這一節課某個「教學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關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用「當時我想……」、「現在想起來……」、「如果再有機會上這一節課,我會……」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教學改進」、「教學重建」的考慮。在我們與中小學教師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師將這種「夾敘夾議」的方式稱為「插入」或「塗抹」,即教師將自己對本節課的感想「插入」到課堂教學實錄中,將自己對整個教育或相關教育理念的理解「塗抹」到相關的課堂教學實錄中。

之所以強調要配合學校的「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主要考慮到這兩種制度有利於教師之間相互合作,而且經過集體備課和公開課之後,教師可以根據討論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討論中所發現的教學收獲與教學遺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學。

這種「教學敘事」的方式同樣適合於學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可分別稱之為「德育敘事」、「管理敘事」。比如教師可以將班級管理中發生的某些學生生活事件敘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有教育意義的「班級管理敘事」。如果教師針對某個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蹤研究,那麼,這種「班級管理敘事」會顯得更有價值。同樣,這種敘事也適應於校本的行動研究。校本的行動研究或敘事的行動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第一,「敘述」其實是一種行動方式,如果教師不行動,如果教師不改變自己的教學,教師就無話可說。第二,教師「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實質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教師參與教育研究不只是為了發表教育論文,不是為了炫耀某種研究成果。第三,對大學研究者而言,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最好是「聽教師講述自己的故事」。

目前,寫教育論文是每個教師在成長過程中都要面對的事情,也確實有許多教師在寫論文的時候犯了難。教師到底要不要寫論文也引起過有褒有貶的爭論。本文作者提出的教師做研究要關注發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並通過對這些故事的敘述去反思自己的教學,從而改進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而不是去寫那些有時是連自己也不理解的觀念性的論文。這種方式與其說是教育論文,毋寧說是教育記敘文。以此類推,可以提出教學敘事、德育敘事、管理敘事等等,在這些敘述中尋找那些有意義的細節,然後進行反思與分析。這也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B. 求盼小學一年級教育敘事範文

小學數學教育敘事和案例稿寫作範例介紹

一、教育敘事、案例稿寫作稿要求

教育敘事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定義教育是什麼,也不直接規定教育應該做什麼,它只是給讀者講一個或多個故事,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教育是什麼或應該做什麼。教育敘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讓讀者有心靈的觸動。情感交流;喚醒教師主體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案例編寫要按照題目、背景介紹、案例描述、案例反思、案例點評來寫。其中題目要求體現反思主題,案例描述要寫出課程片段,反思要求有問題思考和反思的分析,案例點評要分析通過案例得到的經驗或者教訓。案例可以是寫教學的反思,也可以是教學中對教育的反思。

二、參考格式

1、 教育敘事

我和學生有個小秘密

XXXX學校 XXX

新接到2年級語文實驗班數學,看到那些可愛小不點,我什麼都不擔心,就怕他們對數學沒有興趣,因為他們對語文的興趣實在濃厚,七、八歲能洋洋灑灑寫出千字文章,爸爸媽媽懲罰孩子的辦法是不讓他看書,想來都有點害怕!

開學以後,最擔心的事也就出現了,班上一部分孩子反映出對數學的「淡漠」,家長也和我交換意見,怎麼才能讓孩子對數學有興趣呢?實在的,面對一群聰明的孩子,怎樣才能讓他們喜歡數學呢?對我真是一個挑戰!

我除了上課盡量使用電教手段,做一些動畫,講一些故事,「放寬」對他們的管教,讓他們慢慢親近我外,我與學生還有一個小秘密。

只要有家長與我交換意見,我就給他們講:「學生對數學的沒有興趣,關鍵在於他們對數學的那份自信的喪失!我們要給予他們自信,他們才會喜歡數學!我打算把考題提前叫一些同學先做一遍」 。有的家長問我這樣好嗎?我說:「其實,考試不是目的,目的是怎樣讓他們今後學得更好。」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要考試的題都會在考前3到5天發布到網上,然後一個一個單獨對「需要自信」的學生說:「我們隔2天要考試,題老師已經發到網上,你去下來做吧!老師只對你一個人講了,千萬別給其他人說。」於是他們都回去認真的做了一次,還有家長幫忙,考試時他們再次輕松愉快的做了一次。評講試卷時,我大大的表揚了一番突飛猛進的同學,那時我分明看到了他們開心的笑容!

有個學生在網上這樣寫到:「昨天, 姜老師把試卷發下來了,我看了一下,等級是A+,錯了兩道小問題,分數就說明是95分—99分,我唉聲嘆氣地說:要是得了A++就好了,分數是100,平時上課要專心聽講、積極發言,成績會越來越好。啊!這真是我最滿意的數學試卷啊。」還有學生這樣寫:「今天是11月5日,星期三。上午,我們第一節是數學課,姜老師先問:你們是願意上課還是願意考試呀?有很多同學都說願意考試,姜老師一聽,就說:數學書放進書包里,把文具盒留在外面,我們一聽,異口同聲地說:耶!數學考試嘍!一會兒,姜老師把試卷發了下來,我們就開始做題了,我做到最後一題的時候,我一看,哈哈!我全會做!我一定能得到100分!」

要知道他們都是數學有點「問題」的孩子,看到她們對數學自信的回歸,我心裡激動不已。就這樣,班裡幾個上期數學不好的孩子,都「考」到了很好的成績,上課他們特別的認真,作業雖不算很好,卻能較好的掌握新內容。

真正的單元測查更令我高興,上期班上補考也不及格的A同學也考了84分,他已經成為班上聽課認真、積極舉手的一員了,也成為了一名自信的孩子。不過我和他的秘密還要進行下去,直到他考得更好。

2、教學案例

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XXXXX學校 XXX

背景介紹: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老師不可避免的要經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描繪它。第一是我們學生的情感……」,因此關注孩子的情感變化是我們所特別需要注意的。

案例描述:

我教學「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一課時,2個教學班我都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在班上選擇了全班公認數學最優秀的和最差的進行口算「比賽」,兩組題目如下:1、324+198 5968-3999 396+498 2、324+200 5968-4000 400+500比賽的結果當然是成績差的獲勝,頓時全班學生從疑惑不解到熱情高漲,紛紛舉手錶達自己的意見, 「氣憤」比賽的不公平:兩組題中,加減整百、整千當然簡單一些……

課的發展如設計一樣順暢,但是 「比賽」學生的表現卻令我時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靜:2名「優秀」學生都在不發表任何意見的基礎上獨自傷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現大同小異:眼裡閃過一絲得意,但是臉上沒有一絲的笑容,他們體現出的「榮辱不驚」令我記憶猶新,那不是許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嗎?

當學生作業時,我立即叫過「優生」,向他進行了簡單的解釋。課後我向學生道歉(老師沒有考慮你的感受),並重點幫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難時,變得更堅強和從容。對差生我問他為什麼勝了不高興呢?我表揚了他的進步,鼓勵他繼續努力,那時我看到了他開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學應該更多的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數學課程標准解讀》有這樣一段:「作為促進學生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學習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生非智力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本節課的情景創設目的是為了激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差生比優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發現題目特徵,理解簡便演算法的實質是「湊整」。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對於多數學生而言,課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當我看到「優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時,我知道對他們我失敗了,顯然這不是他們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學中應該考慮對差生更多鼓勵,對優生進行挫折教育

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使我想到了「小學數學教育網」上網友講的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師到農貿市場去買菜,遇到當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發了財的學生,正在賣雞蛋的學生熱情的邀請老師去吃飯,老師說:「賣雞蛋這樣的工作你不覺得難為情嗎?」學生說:「這和當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麼……」。

這個故事主要諷刺老師對待差生教學行為,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正如學生比賽勝了也不敢「聲張」,是啊!我們真的應該給差生更多的陽光,不僅讓他們可以經受挫折,還能正常的沐浴燦爛的陽光,擁有健全的人格。

從另一個層面看:學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師的「關照」。他在無數次的挫折和打擊面前變得堅強,而這種品質將使他終生都會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而學習上一帆風順的優生,卻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會在一次不正規的比賽「輸」掉後哭泣不已。有人專門研究過國外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發現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過重大的挫折。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的說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難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兒童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對於優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學片斷,教師對自己忽視尊重學生人格的無意識行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動明顯是傾向於優生。在家庭和學校環境中,「優生」幾乎是在「優待」中成長。身上存在害怕困難、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點。事實上,孩子們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師有責任早一點讓他們具有「免疫」能力。讓他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從容不迫,不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消極的情緒反應。面對挫折能夠從容不迫僅靠說教是無法達到的,兒童必須經歷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師在教育教學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學生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教育環境,更不要阻礙他們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練的機會。

案例點評:

1、該課例思考的問題有前瞻性。本次課程改革提出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領域,體現了當代教育對學生情感領域的重視性,本文體現了一線老師對本領域的深刻理解。

2、一個好的教學情景設計,應該在考慮教學的同時,更全面的考慮對學生全面發展所起的作用。

3、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尋找差生的閃光點,讓他們回答簡單問題,讓他們重塑自信;同時我們要尋找「優生」的弱點,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C. 小學數學教學敘事和案例

記得在教學《一位數乘兩、三位數》時,我曾安排學生完成一道看似平常的改錯題,(即如下幾題)

12 52 476

× 7 × 2 × 8

74 104 3808

由於班上的學生非常活潑外向,當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於是我順勢將話鋒一轉:「今天,有幾個數學病人懷疑自己生病了,來到我們班求醫,看看哪位數學醫生的醫術高,為他們解決病痛?」話音一落,課堂氣氛一下子進入了新的高潮,學生們紛紛埋頭認真分析,並很快地一一舉手,嘴裡喊著:「老師,我知道該怎麼給他們治病了,讓我來吧!」有的坐在前排的學生甚至都離開座位,把手舉到我的面前來了,一副惟恐我不讓他們「治病」似的。於是,我叫了其中一名學生,名叫張曉丹:「張醫生,請你上來為第一個病人看看。」 張曉丹同學一聽到我這么稱呼她,剛開始一楞,後來馬上領悟了我這么稱呼她的用意,非常高興地上台,開始分析「病情」:「這個病人的病因出在忘記在這里進位了。」一邊說,一邊還拿著紅色粉筆指著個位和十位之間的位置,並補上「1」,接著就在積的十位上將「7」改成「8」,說:「這樣就治好了。」這時,還沒等我講話,下面的學生已經紛紛說道:「對了,對了,和我的看法一樣。」既然學生們都已經發表了看法,並且這個「病人」 的確治好了病,我就趁勢表揚:「看來我們班有許多和張醫生一樣醫術高明的醫生,謝謝張醫生。」 張曉丹同學十分高興地回到座位,其他同學這時居然也一個個都稱呼她為「張醫生」,弄得張曉丹同學一副「英雄凱旋歸來」的模樣,氣氛既熱烈又有趣。

到了第二題時,由於剛才那題營造的氛圍還籠罩著學生們,學生們舉手更積極了。這一次我叫了一名平時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現在有請郭凱凱醫生上來為第二個病人瞧瞧。」 郭凱凱同學顯然很意外我會請他上來,但馬上就配合我,十分開心地上台「看病」了。他十分認真地再看了看題目,肯定地告訴我:「這個病人其實沒有生病。」於是,我故作驚訝地問台下學生:「郭醫生診斷得對嗎?」 台下的方正同學馬上站起來說道:「他診斷得沒錯,這道題確實沒錯。」其他學生也紛紛點頭稱是。我高興地說道:「有了方醫生和郭醫生以及這么多的醫生一塊診斷,確定這個病人確實沒問題,我想他應該放心了。謝謝郭醫生。」第三題也和第一題一樣,請了一個學生「看病、治病」。

最後,做總結時,我對學生說道:「其實我們在應用新知識解決問題時難免會出錯,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數學醫生,及時地找出病因,然後對症下葯,避免小病變成大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樣的病。當然,是否能及時地發現問題,與我們的檢查習慣有關。對於那些沒有做錯的題目,我們就當作給他免費體檢一次吧!同學們,希望大家不僅能做好別人的數學醫生,更能做好自己的醫生,好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好!」聲音響亮,但其中那種堅定而又自信的語氣更令我感動。

其實,我只是將該錯的題目設置「數學醫院」的糾錯情境,沒想到孩子們表現出如此高的積極性,如此跳躍的思維能力,讓我深深為之驚訝和感動。是的,在數學學習中,很多練習枯燥乏味,形式單一,學生們常常有淹沒在題海里的感覺,十分被動。即使做對了,也沒有太大的成功喜悅感。這時就要求我們教師多注意練習設計的形式,只要形式多樣了,有趣了,貼近學生生活了,學生自然就願意做練習,並能從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學習興趣也將大大地提高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學敘事範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