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園教師如何寫好觀察記錄
「經驗+反思=成長」這一教師專業發展途徑已經深入人心,教師惟有將自己的實踐「對象化」版,加以審視、反思權,才有可能不斷改進、不斷提高。「觀察記錄」作為教師行動研究的主要工具應在教師的教育實踐中或者教育行動研究的現場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是當代教師所必須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功。它們要求我們教師要以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來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成功的觀察者和教育者。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觀察記錄方法和形式,如:開展「幼兒成長手冊」的記錄工作。
2、隨即式的觀察記錄,變「憶」事記錄為軼事記錄。
3、敘述式與原始口述式的觀察記錄,變「浮光掠影」為詳細記錄。
『貳』 幼兒園教師如何寫好觀察記錄
(一)記錄的內容的選擇:觀察記錄的內容要有依據,能夠反映幼兒的年齡特點。它是做好觀察記錄的先決條件。
(二)記錄的方法:運用白描的手法進行記錄,
教師要記錄的是某一個孩子在某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表現,讓別人看了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不是老師的轉述,不要添加任何感情色彩。
對事件的描述要盡可能客觀、准確,這就意味著要用具體的、非評判性的語言來敘述。教師要避免使用帶有強烈感情色彩和主觀推測的語言:如傷心,憤怒、害羞、敵對、固執、自私和懶惰等,教師在原始真實的記錄中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
就是記錄中沒有老師對孩子的定義,自始至終記錄的內容都是老師用眼睛看到的東西。
(三)分析的方法:在記錄的基礎上,教師要以專業的知識為依託進行分析,找出幼兒出現這種表現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葯。
在分析中,教師不要輕易的給孩子下結論,更忌諱在開始就給孩子插上一種標簽,然後再進行記錄。老師對孩子的認識不能有先入為主的做法,如果老師在開始就對孩子有了評價,那麼後來的觀察記錄就很難做到客觀,這樣的記錄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教師要說明一個問題,要對孩子這方面的發展做追蹤記錄,多次相同的表現才能讓教師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四)教育措施:教師應該利用幼兒的興趣,挖掘相應的教育價值,實施有效的教育,寫記錄的目的是發現其中的教育價值,讓教育效果達到最佳,單純的記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總結一下記錄的要求
1觀察記錄要有核心的事情、核心的人物、和要反映的集中問題。所以觀察記錄要有側重點。繁簡適當:圍繞中心問題細致描寫,還要適當簡練,把與主題無關的記錄盡量簡化,重點突出
2觀察記錄要的是第一手的資料,看到觀察記錄的老師會有和記錄人相似的評價,不用在觀察中過多闡述,教師對幼兒的評論不能放到記錄里
3教師的分析要有依託:教師的觀察記錄中分析到的孩子的性格、行為、此年齡段的幼兒的年齡特點、孩子的發展水平、發展到這個水平的原因、相關的理論知識。這些要素是互相制約、互為條件的
4對幼兒的重要的行為和心理變化、生理變化、情感變化等做精確的分析。
5記錄要及時。
最好選在活動區活動時進行記錄,這樣便於老師對孩子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做細致的觀察,做翔實的紀錄,能夠專注於一個孩子充足的時間。
給個觀察記錄實例
6月2日
一次戶外活動時,琪琪發現我們班上有一輛平衡車,於是就把平衡車搬到了操場上去玩,但他不知道怎麼玩,以為只要用手去推,然後人跟著車走就行了。但推出去幾步後,他覺得很沒趣,便把車停下,和想玩平衡車的小朋友交換玩具,玩起了推球走的游戲。
6月3日
戶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紛紛自選玩具,小朋友都對新投放的平衡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別的小朋友玩的過程中,他似乎觀察到平衡車上的兩個腳踏板的作用了,他跑過去攔住了正在玩的小朋友說:"我們輪流玩下好嗎?"對方點點頭並松開手把車遞給了他。於是他嘗試著把一隻腳放上去,另一隻腳就向後蹬,車子向前滑動了,這樣一來,他似乎覺得有趣多了,老是用腳往後蹬是很累的,玩了一會兒,他就停下來喘氣。他嘗試著將另一隻腳也放在踏板上,並小心地用手扶著車把,這樣做並不容易,重心沒把握好,他整個人就向前倒了下去。他嘗試了一次,還是不行。他又反復嘗試了幾次,都沒能讓兩腳站穩在平衡車上。張傲捷過來了,他看見琪琪不能再平衡車上站穩,就給他做了一個示範。他還告訴琪琪一個訣竅:"要先把一隻腳放在較低的踏板上,雙手要扶穩扶手,然後再把另外一隻腳也放上去,像騎車一樣,雙腳上下蹬踏板。"看了張傲婕的示範,照著他的指示,琪琪再次做了嘗試。這一下果然有效果了,他踏著車開始慢慢地向前進了。平衡車雖然走的很慢,但他似乎覺得也比剛才好玩多了,雖然張傲婕只有四歲半,但是他卻像個小老師,在旁邊不斷的鼓勵著琪琪:"對了,就像這樣子,慢慢就行了。"琪琪的感覺越來越好了,他已經能夠站在平衡車上,他開始挑戰自己,加快了蹬車的速度。
教師的評價與分析:
1皇子琪是動作發展比較弱的一個孩子。但在這個玩平衡車的案例中,可以發現琪琪的動作發展仍有很大的潛力。首先,他有很強烈的嘗試慾望和解決困難的信心,第一次他失敗之後,還是很密切的關注著玩平衡車的方法,仔細觀察同伴的動作。雖然遇到困難,但是也能在同伴的幫助下重拾信心,勇於嘗試,從而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而此時教師的細心觀察和耐心等待尤為重要,如若一開始他失敗後教師就及時的指導他,就發現不了他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自學的潛質。因此問題並不在於孩子的發展水平怎麼樣,而在於有沒有機會讓他去發展
2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同伴的幫助和示範很重要。這不僅是因為同伴之間的互動是在比較接近的發展水平之上,使幼兒的學習更為有效,而且也因為這樣做有益於發展兒童的社會性,與他人建立很好的同伴關系,因為他可能會認識到自己既可以從同伴那裡獲得幫助,也可以去幫助別人,是他們在合作中共同學習和關愛。(對自己的做法的肯定的依據)
教育措施:在發展孩子相關動作的教育活動或戶外活動中,適當多關注一下琪琪,幫助他找到正確的方法,在成功中提升自信心。同時,要繼續注重同伴間的互助教育,這樣,是兩個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希望有用
『叄』 幼兒教師如何撰寫觀察記錄
怎樣寫觀察記錄
1.確定觀察目標。
觀察前,幼兒教師要圍繞幼兒身體動作、語言表 達、智力發展、情緒情感與社會性互動等發展領域,對自己的觀察范圍和目標進行明確界定,弄清自己為什麼觀察、觀察什麼、想發現什麼和期望解決什麼問題。
2.掌握觀察記錄要點。
觀察目標、觀察時間、觀察地點、 觀察者、觀察對象(性別、年齡)、 觀察實錄、觀察分析、反思、措施等。
3.恰運當用觀察的基本方法。
隨機觀察:是指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任何時間、場合、環節都可以進行觀察。
有目的觀察:主要是根據事先設定的幼兒各種行為的發展水平指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
4.觀察記錄須找准問題的「眼」。
教師要做好觀察記錄須找准問題「眼」——所研究問題的由來,惟有如此,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觀察記錄。但有些教師不能找准所要觀察記錄的問題的「眼」,致使所做的觀察記錄難以在教學中發揮作用。
以兩則觀察記錄片斷為例,來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案例一】 2013年6月25日下午,媛媛翻了會兒書,又去玩沙區看了看。最後,她去了音樂活動區。
【點 評】 教師觀察記錄的僅僅是幼兒單純的物理行為,對其 在活動過程中是否有興趣、如何進行活動、結果如何等全部忽略不記。而恰恰正是這些信息,最有助於教師發現研究問題的邏輯起點。
【案例二】
上海市某幼兒園老師在2013年12月17日下午3時50分 對Alice 的活動記錄。
當時正在美工區用一次性餐盤做撥浪鼓。Alice 坐在他喜歡的黃椅子上,右手拿著水彩筆,左手按住紙畫星星和大樓。他用積木做模板描出了一個三角形,然後轉動紙張,在紙的另一邊畫了一個較大的長方形。在給三角形塗紅色時,Alice 笑著對老師說:「這是媽媽的大樓。」在 塗長方形時,Alice 告訴好朋友Mary:「爸爸在這里書。」
【點 評】 現場討論
5.詳盡記錄觀察情況。
記錄觀察過程和結果可以採用文字描述或敘事、表格與圖表、圖文結合等方式,還可以藉助錄像、照相、錄音、作品分析等輔助方式,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記錄。
記錄應做到:
一是要原始、客觀、真實;
(1) 真實 記錄的內容一定是真實發生的事件,不要因為要完成記錄的篇數,隨便編造或根據孩子反應的情況瞎寫,這樣的記錄沒有任何意義。真實記錄觀察到的情境,包括觀察對象的神態、語言、動作、表情、情 緒等多方面的內容;
(2) 客觀 客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記錄時要客觀描述幼兒行為、動作、語言表情等真實情況,不要從自己角度給幼兒貼標簽。如,某某是個淘氣、攻擊性強、不會與同伴相處的孩子,這種描述就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是不可取的。二是分析要客觀,策略要具體、得當,表明針對問題的做法,而不僅僅是一些虛話、套話。如,不要只說「幼兒自理能力有待加強」等套話,要對具體用什麼方法提高幼兒自理能力有思考和闡述。
二是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三是要及時准確記錄,一般用現在時態;
四是記錄語言要具體、清 晰、簡練、准確。
(3) 深入 觀察到各種現象後,要分析幼兒行為背後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在實施策略的過程中,進一步觀察驗證策略是否得當,從而使觀察層層深入。分析問題切忌就事論事,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分析幼兒的特點、需要和問題,而不僅僅是表現化、形式化地記錄和進行無關痛癢的分析。
6.科學分析觀察記錄資料。
一是分析觀察的過程,包括幼兒能夠做什麼,達到了什麼水平。
二是對照《指南》,從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角度解讀幼兒的行為,分析幼兒的需要和經驗,以及促進幼兒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三是圍繞觀察目標,結合文化、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以及幼兒成長經歷等方面,分析幼兒行為的原因,明確幼兒的深層需求。
四是將觀察得到的發現和自己的工作實踐聯系起來進行分析。
7.制定科學的教育措施。
教師依據觀察記錄分析,反思自己現行的教學 策略,深入思考如何更好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和可能,如何為幼兒提供更加適宜的幫助、指導和支持,如何從內容、方式、策略、環境、條件等方面 來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決策和行為,並以此為 基礎,制定出支持幼兒發展的科學措施。
『肆』 幼兒教師要觀察記錄幼兒哪些行為
觀察記錄是用自然的方法觀察幼兒,如實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分析、評估、理解幼兒的各方面需要,有效地運用評估結果,制定幼兒進一步發展的指導方案,為幼兒的學習、活動和發展提供有價值支持的一種方法。幼兒教師在編寫觀察記錄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確定觀察目標。觀察前,幼兒教師要圍繞幼兒身體動作、語言表達、智力發展、情緒情感與社會性互動等發展領域,對自己的觀察范圍、目的和目標進行明確界定,弄清自己為什麼觀察、觀察什麼、想發現什麼和期望解決什麼問題。
掌握觀察記錄結構。一般包括5個部分:一是觀察基本情況,如觀察日期、觀察起止時間、觀察地點、觀察對象的基本情況等;二是觀察的目的、目標和方法;三是觀察過程實錄;四是觀察結論與分析;五是幼兒持續發展的指導方案或建議。
恰當運用觀察的基本方法。觀察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隨機觀察和有計劃觀察。隨機觀察是指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任何時間、場合、環節都可以進行觀察。有計劃觀察是指事先對觀察的目標、對象、場合、時間、次數、觀察人員、記錄方式等做出具體的安排,按計劃進行觀察記錄。
詳盡記錄觀察情況。記錄觀察過程和結果可以採用文字描述或敘事、表格與圖表、圖文結合等方式,還可以藉助錄像、照相、錄音、作品分析等輔助方式,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記錄。記錄應做到:一是要原始、客觀、真實;二是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三是要及時准確記錄,一般用現在時態;四是記錄語言要具體、清晰、簡練、准確。
科學分析觀察記錄資料。分析觀察記錄要以幼兒為本,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保教活動規律,用科學的兒童發展理論和學前教育觀來分析:一是分析觀察的過程,包括幼兒能夠做什麼,達到了什麼水平;二是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角度解讀幼兒的行為,分析幼兒的需要和經驗,以及促進幼兒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三是圍繞觀察目標,結合文化、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以及幼兒成長經歷等方面,分析幼兒行為的原因,明確幼兒的深層訴求;四是將觀察得到的發現和自己的工作實踐聯系起來進行分析。
制定支持幼兒進一步發展指導方案。幼兒教師依據觀察記錄分析,反思自己現行的教學策略,深入思考如何更好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和可能,如何為幼兒提供更加適宜的幫助、指導和支持,如何從內容、方式、策略、環境、條件等方面來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決策和行為,並以此為基礎,制定出支持幼兒發展的方案。
『伍』 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
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
「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導語:觀察是幼兒教師走進幼兒心靈的主要手段,寫好幼兒園觀察記錄是幼兒教師分析幼兒行為背後原因的一條通道,同時也是幼兒教師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
可是,如何觀察?如何分析和記錄?幼兒園觀察記錄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觀察?每一種觀察記錄需要從哪方面來記錄?……許多問題卻常常困擾著老師們。以下為您介紹「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
一、觀察記錄的性質和意義
就教師局部的行為而言,有些觀察顯然是不需要做記錄的――如果教師的觀察是為了眼下的判斷和即刻要採取的教學行動的話。而就教師全部的教學行為而言,從有意識的程度來排列,則是從無觀察的教學行為、以觀察為基礎但無記錄的教學行為,最後到以有記錄的觀察乃至以系統的長期觀察記錄為基礎的教學行為。
所以,從這個序列上來看,要建立教學活動的規范和科學的充分依據,僅僅知道要觀察、觀察什麼和如何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合適的記錄工具的觀察,就像沒有反思和計劃的教學一樣,很難保證有切實的進步。
(一)觀察記錄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
記錄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於它是觀察的一個輔助環節,是觀察的一個因素或後期的延續。因此,常見的情況是,要觀察什麼,就要記什麼。當然,從記錄的過程中產生新的觀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記錄還有一個朝後看的目的,這就是,記錄是為了給教師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長提供反饋。從功能上來看,它作為觀察和反饋之間的中間環節而存在。教師的全部記錄文本可以保存在一個特別的地方,但是記錄內容本身是沒有任何獨立性的。如果一種行為和現象被記錄下來之後,這些記錄不在當時和以後得到利用、分析、整理,並從中獲得有關啟示,那麼之前的記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但是,由於記錄本身的特點,是形成物質的、靜止的文件,不是稍縱即逝的場景和觀念,也不是某種用於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復利用,當然也就可以跳出單純的教學流程之外,被派作別的用途,比如用於研究,用來和家長交流或進行匯報,用於同事之間的討論,以及各種評價或評比活動。
(二)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
當我們說教育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的時候,並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發的情況。但是我們現在也已經知道,生成的靈活性,並不完全是計劃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計劃為基礎、為根據的,或者有時候是作為計劃的補充。同樣道理,當我們說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時,並不排除少數情況下臨時偶發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記錄,並且有些不成熟的計劃是很容易發生變化的。
觀察記錄的計劃性在於它需要有一定時間安排和方式進程等方面的規劃,其中包括記錄的規模、頻率、時間段、總時間長度、輔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種機器設備)的設計與使用、保存與整理,等等。
(三)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豐富意義的行為
有規律的記錄和良好的記錄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產生許多附帶的、有時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 書面的記錄比大腦的記憶,在客觀性和真實性上更有保證,更不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
2. 書面的記錄可以進一步加深大腦的記憶。
3. 記錄是對現象進行重新整理、在意識中進行澄清和思考的過程。
對於教師的記錄而言,這個思考的過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其一,可以增進和加深教師對於幼兒當前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的了解,把握他們的興趣、交往和人際關系情況、所面臨的問題和各種生長中的能力;其二,可以發現課程生成的來源,或者滲透某些教育教學內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規范和要求進行的記錄,本身內含著教師對於其教學行為的反思過程和對於師生互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的理解過程,幫助教師清理有關目的是否明確、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麼地方還需要改進、幼兒的反應是否合乎教育教學的預期、為何幼兒會有這樣的反應等等問題。
4. 記錄還可以幫助教師。
思考一個目前沒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個問題:教育過程中的許多現象、教育環境中的許多材料缺乏合適的命名。這是因為具體的進行中的教育教學過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動性和場景性的,所以它要麼不需要概念,要麼由於實物和場景的幫助,不需要准確的或事先得到公認的概念、然而記錄則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脫離具體行動和場景的,而且是用規范化的書面語言來進行的活動,所以有關現象和實物的命名問題,就成為了現實的不方便,進而在反思中直接成為了教師把握的對象。
5. 記錄對於觀察行為的反作用:它規范、便利教師的觀察,使觀察成為教師的習慣,保證有效省時,它也使得教師在以後觀察的時候更有方向性。
6. 長期記錄的積累,可以產生多方面的效益:在總體上了解資源的使用情況,了解幼兒的興趣和在某些方面的發展水平,了解幼兒之間的個別差異;在局部上了解個別幼兒的現象背後的原因,了解其發展的歷程,了解某些材料發揮作用的規律、原理。
7. 持續的、有方向的記錄,可以檢驗教師的某些假設、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進行調整。
8. 它對於教研活動、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園信息之間的溝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 它是教師個人的檔案庫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後進行自我反思和專業提升的歷史基礎。
『陸』 幼兒園教師如何寫好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是教師觀察記錄教育教學中真實情景,收集相關教育信息,反思教專育行為,更新屬教育觀念、升華經驗理論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之一。在幼兒園,不管是有經驗的教師,還是經驗不足的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都將通過觀察記錄,客觀地、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幼兒,通過記錄教育故事,體悟教育真滴,開展對教育現象的思考、教育問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