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我錯了的教學反思
「課後思」抄: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Ⅱ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活動評析與反思怎麼寫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性,不要事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Ⅲ 幼兒園大班數學反思500
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可能也會有難度,而對於中班的幼兒來說可能更難。但它既然出現在了幼兒園中班的教材里,就說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還是能夠理解的,因而在今天的活動中我決定選擇《我的鄰居朋友》這一課,為了上好這一課讓幼兒能夠學會這一知識,我做了精心的設計和准備,活動一結束就發現許多的問題。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特對此次活動作以反思: 一、藉助故事,激發幼兒學數學的興趣 本次活動我嘗試打破傳統教學的模式,把幼兒數學活動與故事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充分結合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讓幼兒在輕松地在故事情節中自然將問題解決,為幼兒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機會。 二、調整教學順序,分解知識難點 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教材中對學習相鄰數的安排是先認識比本數多1的數,再認識比"本數"少1的數,最後總結出比本數多1或少1的數是它的相鄰數。我覺得這種教學不利於幼兒掌握相鄰數這一知識,本課的重點應該是先學會找相鄰數,然後再認識相鄰屬於本數的關系,幼兒接受起來也就更加容易。 三、游戲化的教學過程,促進幼兒對知識的掌握 雖然因個體差異有的幼兒不能脫口而出某一數字的相鄰數,但一定會用一節課中的學習方法,然後慢慢找出答案 一堂課下來我收獲頗多,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要勤於動腦思考選擇好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語言的嚴謹性和規范性,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傾聽和應變能力也顯得尤為重要。讓幼兒真正意義上做到"玩中學,學中樂",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Ⅳ 幼兒園大班教育教學反思三月
一、教育教學: 本月開展了主題活動為《花兒開》主要讓孩子: 1、通過欣賞和觀察大自然,讓幼兒了解春天的天氣。 2、通過講故事等的形式讓幼兒知道春天的天氣情況。 3、讓幼兒認識青蛙、蜜蜂和小鳥。 4、引導幼兒學習解決困難。 通過每周活動的滲透與操作:例如參觀幼兒園的花草樹木,家庭合作戶外觀察春天,觀看圖片讓幼兒了解青蛙的形成過程,通過植物角的種植讓幼兒了解綠豆,紅豆,黃豆,並讓孩子自己觀察並隨時記錄等等,幼兒對這一主題很感興趣,並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之中,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識字和兒,古詩的學習中,與主題活動相結合,通過摘果子,小草變綠了等游戲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幼兒學習情況不錯,部分年齡較小的孩子還需要鞏固復習。打擊樂與曲的學習方面,培養了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並強調了音樂學習及欣賞的常規要求,大部分幼兒基本能達到,但少數較活躍的孩子還需要加強。在情景數學的學習過程之中,大部分幼兒能操作並能掌握其學習內容,家園並進共同促進幼兒的學習,幼兒基本情況不錯。 二、保育保健: 春季為發病較多的季節,本月出勤率總的來說不及上個月,針對春季的季節特徵,我們採取了一系列的辦法: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清潔與消毒工作,教育幼兒多喝水,勤洗手,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來避免病毒性的感冒。一日生活中注重清潔與消毒的工作,一周保證用紫外線燈消毒一到兩次,經常將孩子的圖書進行暴曬,玩具進行清洗消毒,孩子的椅子,桌子等用八四液進行擦洗消毒來預防疾病的侵襲,並加強戶外活動的鍛煉,提高幼兒的身體抵抗能力,通知家長少帶或不帶孩子去公共場所等人多的地方,可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戶外的鍛煉活動來增強幼兒的體質。 三、園內活動 本月參加了幼兒園的區域環境布置活動評比,在全班教師和小朋友的共同參與下,本班的區域環境布置得到了一致好評,本班的自然角和音樂角獲得優秀角區。 四、家長工作: 積極做好常規性的家長工作:家園欄內及時更換新內容讓家長了解本月幼兒的學習情況與我們本月的工作重點,對於一天不來園的幼兒進行溝通等等,並利用下班時間在幼兒園進行談話,家訪等及時了解幼兒在家的教育情況和反映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家園合作來促進部分個性孩子的良性發展。家長工作開展較好。 總的來說,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希望本班的各項工作也能推陳出新,腳踏實地,越來越好。
Ⅳ 幼兒園大班教學反思 水有變化嗎
這個活動的內容來自於主題活動「大自然的語言」中的一個科學探索活動《小水滴哪兒去了》。水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玩,經常使用的東西,水的三態變化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平時幼兒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冬天,路上為什麼會有冰;什麼時候會下雪?水開了為什麼有那麼多霧氣等等。為揭開這些謎團,我們開展了科學探索活動「水的變化」,這個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孩子的生活。現將本次在教學實踐中所出現的一些情況做以下深入反思。
反思一:預設教學效果,有助於提升教學質量。
在執教之前,教師能將活動中預設所要發生的問題在腦海中羅列一遍,例如:有什麼辦法讓冰融化成水?可以引導幼兒想一想除了借用一些輔助材料外,還能用什麼方法讓冰很快融化成水?這樣在第一次探索中讓幼兒主動感知,獲得經驗,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在第二次嘗試中,教師為孩子提供充分探索的時間和機會,讓孩子進一步在探索的過程中知道讓冰融化的方法,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了幼兒的探究能力,激發了幼兒熱愛、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反思二:合理制定目標,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在第一次開展這個活動時,制定的目標:1.知道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產生變化。2.養成仔細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當執教下來發現只有讓幼兒來感知水的三種形態和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產生變化,才能使幼兒更好的來理解、掌握。於是,目標修改為:1.初步感知水的三種形態及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產生變化。2.通過觀察、操作,讓幼兒了解冰的融化與溫度之間的關系。有了明確的目標後,教師要容易拿捏活動中的重難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反思三:教學方法明確,為幼兒創造學習的條件。
《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在本活動里,幼兒具體的學法是:
1.嘗試操作法: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要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發現不同的材料使冰融化水的速度也是不同的。
2.體驗交流法:在為幼兒提供嘗試、探索空間的同時,引導幼兒去觀察、發現,並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水在不同條件下的變化情況,使孩子的知識經驗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反思四:合理提問,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在以自主性學習為主的科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以問題的層層設置而得到體現的。在這次活動中,教師的問題是:1.冰是怎樣形成的?水在怎樣的條件下才會變成冰?直接進入活動主題以及有效、合理的提問是開展科學活動的方向,為第一環節服務。2.我把這塊冰放在紙上,看看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在引導幼兒觀察中,初步感知室內的溫度要比冰的溫度高,所以冰會慢慢的融化。3.你們有什麼好辦法讓冰很快融化成水嗎?你們可以試試用這些材料能不能讓冰很快融化?如果不用這些材料,只要藉助一定的溫度,能不能讓冰很快融化成水呢?這三個層層遞進具有梯度的問題,讓幼兒一步一步地投入到觀察與創造的操作之中,從而明白溫度越高,冰融化成水的速度就越快。4.冰遇熱融化成水,那水遇熱會變成什麼?水蒸氣還會變回水嗎?在這些問題的啟發下,引起幼兒進一步研究觀察,發現水隱藏著的小秘密,同時幼兒的知識經驗得到更多的提升。
反思五:可操作材料性強,能發展幼兒的探究思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目標為:「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我想,在一個科學活動中,教師提供的材料具有可操作性強,不但為活動本身帶來精彩,而且還充分發揮了幼兒的動腦思考力。
本次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的實驗操作材料有:幼兒人手一個小碗、2塊冰;每組籃子里投放紙、熱水、毛巾、沙等。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操作,幼兒能在觀察、比較中發現、獲取實驗結果,直接幫助幼兒獲得有效知識經驗。
反思六:教學細節重視,教學活動能順利開展。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為此,在一個科學活動中,不僅為幼兒提供有效地操作材料,還要對幼兒操作的要求、實驗結果的驗證及結果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如:該活動中,教師以最直接的導入方式來引出本活動的主題,這樣的處理及設計能夠較好的讓幼兒明確活動的意向,隱性浪費時間的概率大大減少,提高了活動的有效性、合理性。另外在幼兒操作完以後,教師能准備好一張大記錄表格,將幼兒的實驗結果呈現出來,這樣通過講解、驗證後,對於每個幼兒都能在一個輕松地氛圍中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點,十分自然。
存在的問題:
1.我在課前還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便於操作觀察的材料,如每組准備一杯熱水、一杯冷水、一塊毛巾等(把原本提供的塑料袋、沙一些材料取捨)並要求幼兒自由選擇好材料將冰投放其中排列桌子中間,安靜耐心的來觀察冰的變化,這樣才會更快的比較、發現,探索性強,而不會出現自顧自的現象。
2.在活動中還應認真的觀察幼兒,傾聽他們的談話,在與他們的談話中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經驗,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
3.及時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還不足,活動後立即反思顯得條理性不夠強。
總之,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怎樣有效指導幼兒?為幼兒提供何種有效材料等,這些問題還有待在今後的活動中進一步完善。
Ⅵ 幼兒園大班會飛的蒲公英教案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引導幼兒熟悉故事情節,學說對話。2.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活動准備:1.小動物頭飾。2.音樂《幸福拍手》。3.《幼兒用書》中班下2第20~21頁。活動過程:1.放音樂《幸福拍手》,師生在歡快的音樂中邊做動作邊體驗快樂的情緒。2.自主閱讀故事《快樂是什麼》。①.教師:幸福和快樂就像一對雙胞胎,非常親密。小朋友,你們感覺什麼是快樂?(吃好東西,接受禮物等)。小兔姐姐托著腮幫子,坐在大樹樁上,歪著腦袋,望著天,獃獃地在想快樂是什麼呢?②.引導幼兒打開幼兒用書,讓幼兒自主閱讀故事畫面。3.講故事《快樂是什麼》。⑴老師有感情地講述故事。一邊講,一邊跟幼兒對話。⑵這個故事的題目是什麼?(快樂是什麼)⑶小兔子是怎麼想的?(托著腮幫子,坐在大樹樁上,歪著腦袋,望著天,獃獃地想。)請幼兒模仿小兔子思考問題的樣子。⑷小鳥的快樂是什麼?(田野里有數不清的谷穗,隨時可以吃得飽飽的)請幼兒學說對話。⑸小螞蟻的快樂又是什麼呢?(晴天,可以不用老搬家)請幼兒學說對話。⑹後來小兔子又碰到誰呢?(小松鼠)⑺小松鼠的快樂又是什麼?(躺在媽媽的懷里數星星)請幼兒學說對話。⑻小鹿的快樂是什麼?(森林裡沒有獵人,我們很安全。)請幼兒學說對話。⑼最後小兔子看見誰呢?又是怎麼做的呢?(小熊孤單地坐在樹樁上,給小熊一個大大的擁抱。快樂就是好朋友一個大大的擁抱。)請幼兒學說對話,模仿動作。3.師生一起完整講述一遍故事,幼兒邊做動作邊講述。4.請幼兒扮演小動物來表演。5.在音樂《幸福拍手》中結束活動。一、說教材(一)教材故事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易接受並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故事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和明白事理,而且還能發展幼兒的聽說能力。故事《快樂是什麼》用淺顯的故事內容不僅能讓幼兒明白與他人分享,與他人合作是一種快樂。而且故事裡的動物對話,會激發幼兒學習藝術語言的慾望,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二)教學目標1.引導幼兒熟悉故事情節,學說對話。2.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三)教材重點、難點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指導幼兒大膽連貫的講述。因為中班幼兒的語言還很不豐富,所以要教師引導和教授幼兒用藝術的語言表述故事作為難點。二、說教法充分利用多種教育手段來引起幼兒注意,訓練聽說能力。主要採取直觀法、練習法和游戲法(扮小動物表演故事)。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採用直觀看圖引起幼兒注意,能讓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同時為幼兒的語言表達做充分的准備。通過練習法可以幼兒的表達慾望。根據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抽象邏輯思維正在發展的特點,採用對話的形式來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口語對話能力。三、說學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始終與聽說能力貫穿始終。逐句學習達到語言連貫表達故事內容。四、活動准備頭飾、錄音機等五、說教學過程(一)聽音樂《幸福拍手》,引起幼兒興趣。(二)直觀法:看圖,說圖理解故事內容加深印象幫助理解記憶。(三)示範法:教師講述故事內容,讓幼兒初步了解故事內容,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四)(重點)說動物的話。(五)分角色六人一組合作,表演故事。(六)布置作業,回家把故事講給家長聽。用激勵的語言讓幼兒舉手動起來,符合幼兒好動特點。用獎勵小紅點引起幼兒興趣和高興地心理,有益幼兒健康。(七)在音樂《幸福拍手》中結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