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一
、
什麼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就是對你將要上的那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
設計。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即在上品德與社會課之前,
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
活動規律,
強調研究教對學的指導,
重視教學活動整體功能而形成的課堂教學方
案。它有別於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必須是課前的。
二
、
為什麼要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
「
主
動發展
」
,這里的
「
發展
」
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其次是提高
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三、怎樣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一份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第二部
分是學情分析,
第三部分是教學目標制定,
最後部分是教學過程及說明。
四個環
節解決兩大問題:一,發展什麼,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解
決的問題;二,怎樣發展,通過教學過程及說明來解決。
下面結合展茅小學王志賢老師就六
(
上
)
年級《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課的
教學設計作具體說明。
1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個要素:一,教材提供的內容,要求全而簡;二,教材的要
求,
即編寫者的意圖;
三,
教材前後聯系,
在整冊教材中的地位,
即教材的體系。
比如《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課的
「
教材分析
」
這樣表述: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
慣》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崇尚科學》第
1
課。
教科書先以
3
幅圖片引出
3
種不良生活習慣,
讓學生對典型的不良生活習慣
有一個整體、
感性的初步認識,
再以一個好學生因迷戀網路而最終一步一步淪為
階下囚的事例,敲響了「警世鍾」
,教育學生引以為戒。而後,以「審判」的形
式,列舉了煙的種種危害,較為形象直觀。對於「世界無煙日」和「禁止吸煙的
標志」
,學生應該不會太陌生,所以課文中沒有直接出示,而是讓學生自行去查
詢。少量飲酒可以增進人體的血液循環、抵禦寒冷,是有益的,但酗酒則是百害
而無一益。因此,在「警示欄」中羅列了酗酒的部分危害,留下一些空白,為學
生探究學習提供平台。
教科書的最後設置了小調查,
讓學生在調查實踐中更深刻
地認識到這些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
從而堅定遠離惡習的信心。
本教材主要讓學
生認識抽煙、
酗酒和泡網吧等不良習慣的危害。
與本教材相關的:
五上第四單元
《安全伴我行》
:第
1
課
「
我是小小安全員
」
(確保居家安全的生活習慣)
第
2
課
「
小心
„
電老虎
‟」
(確保用電安全的生活習慣)
2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敘述的是學生學習本教材的起始情況。
學情分析應盡可能從
「
三維
」
角度分析,
盡量做到詳盡。
由於少年兒童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弱,
對於抽煙、
酗酒、
沉溺網路世界、
毒品和邪教宣傳等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禦能力。
一些成年人的消
極生活方式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在各種消極因素影響下,
少數
未成年人精神空虛,
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歧途。
因此,
培養一種良好的生活習
慣,幫助學生認識不良習慣帶來的危害,從而樹立積極的生命觀,熱愛生命、熱
愛生活,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就顯得尤為必要。
3
、教學目標的制定
㈡ 小學品德與社會公開課教案
《我家的綠色生活》教學設計鎮江小學 居海燕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綠色生活,與爸爸媽媽一起討論如何選擇綠色生活。2.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對綠色生活的嚮往之情。活動准備教師准備課件,學生課前到超市、菜市場尋找綠色食品。活動過程一、導入教師:同學們,我們不光自己要積極參加環保活動,還要將環保意識帶回家中,與爸爸媽媽一起行動起來,共同選擇綠色生活,爭當綠色家庭。(板書:我家的綠色生活)二、家庭里的污染1.教師:東東同學自從學習了「我的綠色日記」單元以來,更加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了,她從此成了一個保護環境的有心人。可是她沒有意識到,還有一個地方更值得她關注,這就是自己的家。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看看東東一家人的生活。2.播放錄像。錄像內容如下:這是一套裝修豪華的新公寓。一家三口,母親在用洗滌劑洗碗;父親邊抽煙邊看電視(煙霧彌漫),電視音量比較大;女兒在強光下寫作業;窗外不時傳來刺耳的鳴笛聲。雖然是白天,但室內燈火通明。門口有一裝垃圾的大塑料袋。3.學生看完錄像後討論:她們家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存在著環境問題?4.教師:你們家的生活有沒有類似的情況?三、走向綠色生活1.教師:這種生活方式既會影響身體健康,又會對環境造成破壞。那麼,我們應該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請大家再看看西西家的生活。2.播放錄像。(錄像內容如下:西西和爸爸在布置得溫馨、簡朴的家中談話。家中擺放有綠色植物。媽媽在用熱水洗碗,沒有用洗滌劑)3.討論:西西家的生活方式的好處。4.教師小結:西西家可以說過的是「綠色生活」。他們家的每一位成員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對環境沒有造成任何污染,他們一家為環保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就是「綠色家庭」。5.交流:要走進「綠色生活」,讓自己的家庭變成「綠色家庭」,我們在生活中還應該做的事和應該注意的事。四、綠色食品1.教師:課前大家到超市去尋找綠色食品,有什麼收獲嗎?2.學生匯報在超市尋找綠色食品的情況。3.出示綠色食品的標志,引導學生進一步弄清什麼是綠色食品。五、我心中的綠色家園1.交流:在你的心目中,你希望未來的綠色生活的情景。2.教師:同學們心目中未來的綠色生活真是豐富多彩,十分迷人。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筆將自己心中的綠色家園畫出來、寫出來,完成我們的第五篇綠色日記呢?3.學生設計未來的綠色家園。(1)分小組合作,有的同學畫,有的同學寫。(2)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作簡單介紹。(3)師生共同評議。(4)交流:我們心中未來的綠色家園。六、總結保護環境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讓我們共同呵護綠色家園。願家鄉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山川更秀美,泥土永芬芳。七、課外拓展1.與父母交流,訂立家庭綠色生活公約,並堅持寫家庭綠色生活日記。2.在居住小區開展環保活動,設立宣傳欄,倡導綠色生活,創建綠色小區,讓自己成為社區綠色使者。
㈢ 小學品德與社會:《規則是怎麼來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通過做游戲,讓學生明白規則存在的意義;了解與小學生相關的規則,明白生活中處處有規則,人人要自覺遵守;明確規則的重要性,積極探索規則的奧秘;自己遵守規則,見到有不遵守規則的行為要批評和勸阻。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懂得規則的意義,理解小學生相關的規則,遵守規則,按規則辦事;教育學生遵守規則,懂得規則的重要性。
課前准備:教學課件;布置學生收集有關遵守規則的圖片;活動用的氣球和學生辦報的紙張。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游戲體驗
師:我知道大家都愛玩游戲,對嗎?現在我們來玩一個「吹氣球」游戲,比比誰吹得大,誰願意參加?
(教師挑選男女同學各三名參加游戲。)
師:我們分組吹氣球,先請男同學,然後再請女同學,吹得最多的小組獲勝。沒有參加游戲的同學認真觀察游戲,看看你們能發現什麼?
(男生組老師給5秒鍾就叫停,女生組老師給10秒,結果女生組獲勝。)
師:不用數都知道,女生吹得又大,又多,女生獲勝。
(男生急得大聲說:不公平。)
討論:怎麼做才能讓這個游戲公平呢?
師:原來問題出在我們沒有給這個游戲制定游戲規則。那你們願意按游戲規則再玩一次嗎?能說說玩「吹氣球」時有哪些具體的游戲規則嗎?(生講規則,再重新玩游戲。)
師:沒有規則,我們連一個小小的游戲都無法進行。看來規則真挺重要的。剛才咱們通過游戲,知道了規則在我們的游戲中。那麼,規則在哪兒呢?這節課我們活動的主題就是一起來找找:規則在哪裡?(板書:規則在哪裡)
(評析:以學生感興趣的游戲作為切入點,在兒童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積極討論和探索,了解規則的重要性。從無規則的混亂到有規則的公平、合理,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規則概念」也在學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二、找一找,規則在哪裡
(一)尋找生活中的規則。
1.師:(課件出示教材內容)這是教材第46、47頁的內容,請大家仔細觀察,找找規則都在哪裡?都有哪些規則?
師:除了這些規則外,生活中還有很多規則。昨天,老師已經讓同學們去收集我們身邊的規則了,誰願意把自己收集的與大家交流一下。
2.調查,有哪些同學遵守了這些規則,有什麼感受。
(評析:「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社會的認識、體驗和感悟。」社會調查,作為一種學生主動了解、接觸社會的直接手段,可以讓學生在了解生活中處處有規則的基礎上,引發他們關注生活現象,思考不遵守規則的後果,促進其深入有效地理解規則的重要性。)
(二)尋找與學生緊密聯系的規則。
1.師:生活中處處有規則,那麼與我們小學生緊密聯系的規則有哪些呢?
2.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出示課件並相應補充。
與小學生相關的規則有:《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交通規則、社會行為規則……
3.師:規則在哪兒呢,你們發現了嗎,遵守了嗎?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這里有一些校園生活的圖片,看看誰最聰明,能馬上找到圖片中的規則。
(出示課件:進校門的規則、回答問題的規則、讀書的規則、小組討論的規則、寫字的規則、上下樓梯的規則、課間活動的規則等。)
4.師:你們能從圖片中發現這么多的規則,真是了不起。這些是在校園里、班級中隨處可見的規則,它幫助我們形成良好的文明舉止,幫助我們做一名懂文明、會學習的好學生。這些規則在咱們的學校生活中還真的少不了。
5.師(小結):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們發現,規則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規則在家庭生活中,規則在學校生活中,規則在社會生活中,真是生活中處處有規則。(板書:生活中處處有規則)
(評析:以學校生活作為課程資源,用圖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隱藏在校園里的規則,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規則,對比自己的行為,從而引導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做一個遵守規則、熱愛學校的孩子。)
三、延伸宣傳,遵守規則
師:為了更好地生活和學習,就要處處有規則,我們人人更要遵守規則。可是還有許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規則沒什麼,所以也出現了許多事故。你們願意當個「規則小宣傳員」,讓更多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和我們一起來遵守規則嗎?
師:請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將自己收集到的規則分類整理,並製作成剪貼報。課下我們把它貼到學校的校園文化宣傳欄里,並義務地當回小解說員好嗎?(學生活動。)
(評析:在處理資料的同時,由身處其外的觀察與調查,變為主動地參與和宣傳,學生體驗到了規則的重要性,把規則貼到卡紙上的過程,也印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四、結束教學,實踐規則
師:同學們可真棒,剛才我們交流了很多規則,那麼下課時有些什麼規則呢?比比看,誰做得最好。
(評析:細節決定成敗,行動是關鍵。課堂上處處是教育,教師關注到了每一次培養和教育的機會,給學生一個從現在做起的實踐空間。)
總評: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經歷「游戲引規則——生活中找規則——宣傳遵守規則——實踐應用規則」的過程。各個環節圍繞規則,從開課游戲的混亂到慢慢建立規則概念,到通過活動理解規則,再到最後的按規則做事,順理成章地按照兒童思維理解的順序完成了對規則的體驗、了解和內化。各項活動,緊緊抓住兒童的現實生活,採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與兒童的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孩子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使學生經歷了體驗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懂得生活處處有規則,我們要遵守規則的道理。
㈣ 怎樣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就是對你將要上的那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設計.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即在上品德與社會課之前,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規律,強調研究教對學的指導,重視教學活動整體功能而形成的課堂教學方案.它有別於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必須是課前的. 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里的「發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其次是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份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學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學目標制定,最後部分是教學過程及說明.四個環節解決兩大問題:一,發展什麼,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怎樣發展,通過教學過程及說明來解決. 下面我以一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一課的教學設計來具體體現以下三點. 《去同學家玩》教材分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里」.我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認識到,沒有情感作為人行動的動力機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為系統中的調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過程中的本源性基礎,個體的道德人格大廈將無從矗立.《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其本質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情感的體驗過程,使外部的文化結構、社會需求、道德意識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其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良好的品格.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這一活動主題,它強調了小學生在家裡要行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義的游戲.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長輩的關愛下,養成了「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