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怎樣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創造輕松愉快的環境,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要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必須設法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使幼兒心情舒暢,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首先,無論幼兒的表達水平怎樣,教師都應抱著積極、鼓勵的態度,增強幼兒說的信心和勇氣。尤其是對少言寡語的幼兒,更應給予關心和幫助。同時應豐富幼兒的生活,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和條件。例如:晨間接待幼兒入園時,教師觀察每個幼兒的表現及情緒變化,尋找話題與幼兒做一次簡單對話。又如: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做前說」——先說說自己的計劃、打算,然後按自己的構想去做;「做中說」——邊做邊說,藉助說,推動游戲情節展開,豐富游戲內容;「做後說」——活動結束後,讓幼兒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對自己的活動做一個簡單的評價。 二、通過和幼兒進行有主題的「話題」,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選擇主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一)據幼兒的知識經驗來確定談話的主題幼兒的知識經驗越多,談話的內容便越豐富。比如進行關於「春天特徵」的談話,就必須在春天特徵明顯的時候,在幼兒對春天特徵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充分了解後才能進行。談話時可從氣候、植物、動物以及人的服飾和活動等方面的變化著手,將春天的特徵准確地描述出來,將春天的知識系統化。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概括力、記憶力,又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圍繞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徵確定談話的主題如參觀旅行後的談話,教師可以圍繞參觀對象的主要特徵有順序地提問,讓幼兒按照參觀順序講參觀的印象。當然教師的提問要盡量明確、具體,富於啟發性和興趣性。在主題談話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充分發展幼兒的概括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三、引導幼兒「講述」,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幼兒的「講述」是一種比談話復雜、周密的口頭語言表達方式,它要求幼兒用比較完整連貫的語言詳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講述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看圖講述看圖講述是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兒講述的興趣,同時有利於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引導:1、提問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幫助幼兒理解圖片,最終用恰當的詞語講述出圖片的內容來。這就要求教師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備,想好了先問什麼,後問什麼,怎麼問。提問要注意三點:第一要圍繞圖片的主題;第二要有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從主要情節到次要情節,從具體到抽象;第三要有啟發性,促使幼兒積極思維,有利於發展幼兒的語言。2、示範1教師做好個別詞句、發音方面的示範和段落的部分示範,讓幼兒模仿著說。幼兒說完後教師再用簡單、扼要、完整、生動的語言講述,講述後不要求幼兒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兒理解,會用自己的話連貫、完整地講就行了。看圖講述結束後,可以讓幼兒給圖片取名,以培養幼兒語言的概括能力。 (二)拼圖講述教師提供各種拼圖材料,如各種動物、幾何形體的圖形卡片,以及拼板積木、雪花積木、小太陽設計師積木等結構型玩具,讓幼兒自己拼插成各種立體結構的物體或畫面,然後進行講述。由於拼圖講述的內容是由幼兒自己創作設計出來的,用語言表達出來,既容易,又具有濃厚的興趣。拼圖講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兒邊玩邊講,動靜自然結合,這樣的方法符合幼兒好奇、好問、好動手的心理特點,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手、腦、口同時並用,能使幼兒得到全面發展。 (三)繪畫講述美術課能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由於畫面的內容是幼兒自己構思的,課後讓幼兒講述自己的畫面,能充分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利用捏泥、手工製作、剪貼畫等多種機會讓幼兒進行講述,發展幼兒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四)除以上三種方法外,聽音樂講述,排列圖片講述,看展覽講述等都是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好方法。 四、運用兒童文學作品,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故事、兒歌、繞口令、相聲等文學作品的語言簡練、生動而富於情感。教師通過講述這些文學作品,可以讓幼兒從中掌握描述自然現象、動植物特徵、人的外貌的形容詞;可以學習一些描寫行為、動作及描寫人的心理活動狀態的動詞等。兒童文學作品生動的情節和形象的描述,能很好地幫助幼兒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五、讓幼兒在想說、敢說、會說的同時語言得以發展 在相互滲透的各科領域中學。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等其他方面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互相滲透各個領域的教育是發展語言的重要途徑。 在開學初發現班級的幼兒在語言方面較為不足,表現在:同伴間缺少交流,上課多數幼兒不願上來發言、不敢大方地面對集體發言,講述時不完整等。而要改變這種現狀,要做的就是首先讓孩子想說,只有有了說的慾望,孩子才會忘卻害怕勇敢地把自己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意思大膽地說出來,有了交流,孩子之間、孩子與成人之間的溝通也就多了,語言也就在這種自然的交流、溝通里得到了發展。一學期來,我們就是本著這種思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班級幼兒從不願說到想說,從不敢說到爭著說,從不會說到完整講述,整個課堂呈現出活躍的狀態,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一)讓孩子想說。依據班級幼兒好表揚,喜歡小禮物的特點,用鼓勵的方式、互相激勵的辦法讓幼兒產生說的慾望。如,對於能積極發言的幼兒及時地以貼紅點、擁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給予肯定,同時以點帶面刺激其他幼兒也積極上台發言;針對個別性格內向的孩子,不急於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樣一開始就能站出來說,而是進行個別交談,一步一步地去引導,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從能站出來——能和老師或其他小朋友一起說——獨立說——大聲地說,最後大方地與人交談。 (二)讓孩子敢說。其實有些孩子他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因此我們通過為幼兒提供多種表現自我的機會、說的機會,來逐步消除幼兒獨立表現的恐懼,增強幼兒大膽表現的慾望。如,開展「開心小主持」、「餐前播報」、「故事大王」、「自由交談」等活動,讓幼兒學會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學通過自己的表現及說來傳達給周圍的人,與他人一起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同時也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提高了幼兒表達能力,樹立了幼兒的自信心。 (三)讓孩子會說。在孩子想說、敢說的基礎上我們就要引導孩子說好話,也就是把要說的話講清楚、講完整、講的生動、貼切些。怎樣去引導呢?我們是這樣做的: 1、在日常生活中學。如秋天來了,帶幼兒散步時,讓幼兒觀察各種樹木、花的變化。幼兒在尋找過程中發現好多樹變了樣,「銀杏樹的葉子黃了,像一把金色的小扇子」「有樹葉落下來想小船」、「松樹好是很綠,看上去像一頂尖尖的帽子」、幼兒在觀察議論、想像中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總之,幼兒一日生活中,如戶外活動、談話、種植等都是幼兒語言學習的有益資源,師要善於抓住契機,引導幼兒學習和發展語言。 2、在游戲中學。如在角色游戲中鼓勵幼兒積極地用語言交流活動,從而獲得語言的發展。 3、在相互滲透的各科領域中學。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等其他方面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互相滲透各個領域的教育是發展語言的重要途徑。如在音樂活動中,讓幼兒邊聽音樂邊聯想感覺到了什麼?然後讓幼兒用語言描述出來;在美術活動中讓幼兒用語言講述自己繪畫的內容。讓幼兒在輕松愉快、自然的氛圍中獲得語言能力的發展。 總之,幼兒期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幼兒階段是人一生中掌握口語最迅速的時期。
2. 幼兒園語言教學如何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世紀萬成教育幼兒國學課程跟語言教學有相同也有不同,我們老師通過將國學文字專簡化為淺顯易屬懂的故事,輔以多媒體生動教學,為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提高識字量,通過長期學習,使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規范行為,懂禮儀。
3. 淺析幼兒園語言教學如何有效開展
(參考範文)
陳鶴琴先生在創立「活教育」理論時,提出「教師要活」。所謂「活」,就是指教師在師幼互動中要具備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學手段﹑尋找活的教材、培養活幼兒。並且我認為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形態,存在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並對幼兒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怎樣的師幼互動才是積極有效的,才是能發展幼兒的」引發了我的思考。
一、擺脫教條式觀念,建立平等的師幼關系
自古以來人們就提倡尊師,相反的,老師也應該尊重幼兒、愛護幼兒,尊重他們的人格,才能建立和諧、平等、相互信賴的師幼關系。進而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歸屬感,促進他們與老師、同伴正常交往。在生活和學習活動中,我認為我們必須以參與者的身份融入其中,才能縮短與孩子間的距離,進而激發孩子與你互動的願望。
在小班語言活動「小兔乖乖」中我深深的體會到這一點,在我班幼兒已經基本掌握內容的情況下,我請幼兒表演這個故事。第一次故事中的人物我全部請幼兒扮演,我幫助幼兒念旁白。我發現情況不妙,客觀原因可能是剛入園的小班的孩子都不太敢大膽的表達,主觀原因可能是老師沒有加入其中烘托出故事氛圍。等旁白念完後小朋友還是沒什麼反映,或者聲音很小。於是在第二次表演時我就扮演了大灰狼,我用誇張的動作模仿大灰狼,以及用很粗很低沉的聲音模仿那句「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兒開開我要進來」小朋友一下子就進入情境中,嚇的連忙說「不開不開」。特別是當大灰狼的尾巴夾住時,我誇張的動作小朋友們覺得自己很厲害,都哈哈大笑。下面的小朋友都舉手要上來。因此如果老師能以夥伴的身份參與,幼兒會積極的與你展開朋友式互動。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抓住孩子的興趣點
根據小班年齡特點,小班孩子的學習多是以游戲貫穿。孩子們也喜歡在玩中學,如果教師一味照本宣科,相信幼兒也不會按你的思路走下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自我反思,敏銳地發現存在的問題。努力挖掘隱藏在問題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本質原因,及時調整不適應的教育教學策略,並應用於教育實踐中,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及時捕捉孩子興奮點。以幼兒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
在活動「猜猜我是誰」中,我請一名幼兒躲起來,發出小動物的聲音,讓小朋友猜是什麼動物的聲音,然後再讓小朋友猜猜誰在模仿小動物的聲音。一開始我只是讓一名幼兒躲在櫃子後面,其餘小朋友眼睛閉好,但是我發現很多孩子都會偷看,玩了兩次就不搭理我了。我想可能是沒有給幼兒創設良好的情景,沒有足夠地神秘感。於是我拿來了一個屏風,這回孩子看不到了,小頭探來探去的很好奇。而我就躲在後面模仿小貓的聲音,當我說:「猜猜我是誰」後,孩子們想了好一會猜出來後都很有成就感。很多孩子都急著說:「我來我來」。抓住孩子們的這一心理特點,我適當地調整情景,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藉助肢體動作,運用富有童趣的語言
幼兒教師的語言應注重生動形象和富有感情,尤其是在教學活動中,更需要這樣抑揚頓挫的語言節奏來引起幼兒充分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高昂情緒。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生動、有趣、形象、活潑的語言,特別是再加上一些豐富的表情和誇張的動作,更容易為幼兒所接受和模仿。
在語言活動「點點愛上幼兒園」中,我記得這是小班入園的第二天上的一節課。當時我本以為幼兒的情緒波動比較大,上課效果應該不會太理想。但是卻出乎意料,當我講到故事中的對話時我把人物的語氣模仿了出來,點點和媽媽的對話區分的很清楚。幼兒聽得很認真,以及故事中點點遇到的幼兒園我都以動作的形式模仿給幼兒看,我發現小班的孩子很容易就融入情境中。我問:「點點來幼兒園的路上碰到了哪幾個幼兒園?」幼兒馬上能回答上來。
四、保持一種開放心態,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
《綱要》指出:「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所以就要求我們教師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所謂開放的心態,指的是教師並不要自以為是的幫幼兒想問題,而是要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幼兒,欣賞幼兒,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
在語言活動《落葉》中,當問到「落葉」象什麼?小朋友滔滔不絕的說:像下雨、像小鳥飛、像小船,更有孩子說落葉像怪獸來了一樣。我也高興地和孩子們一起展開了豐富的想像。不管孩子們用怎樣的語言表達對落葉的感受,我們首先都應用一種平和的心態接納它,而不應只用傳統的對不對,好不好這一標准去衡量幼兒。教師應建立、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環境,允許幼兒有按自己意願進行活動的自由與選擇的權利,能使幼兒產生積極活動的慾望,與幼兒形成欣賞式互動。
在語言教學中,注重創設寬松的心理氛圍,走近幼兒的心靈。在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能走進幼兒的心靈與幼兒交流,便能生成出支持性的互動、欣賞式的互動、朋友式的互動、多角度和多層面等有效的師幼互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活動的質量。
4. 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一)啟發性原則。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應避免提問中包含著答案或者只有一個答案。如果教師經常提不必動腦筋的問題,便會抑制幼兒的創造力。提出的問題應該是能啟發幼兒朝許多不同的方向思考,即啟發幼兒思維的求異性、獨特性,然後教師引導幼兒討論、評價,通過集中思維,選擇出最好的結論。 (二)科學性原則。一...個好的問題首先要難易適度,注意科學性。提問前,教師既要熟悉幼兒教材,又要熟悉幼兒。要掌握提問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讓幼兒答不出,也不能簡單地答「對」與「不對」,即問題的難易程度應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過於簡單的不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太難太深奧又會使幼兒不知從何下手,打擊積極性和自信心。要使幼兒「跳起來摘果子」。難度過大的問題應注意設計鋪墊性提問。 (三)面向全體幼兒的原則。幼兒園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要時時處處落實「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提問設計也不例外。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面向全班每一個幼兒的,要使每個幼兒都能感覺到這個問題是教師向我提出的,從而願意參與問答活動。如故事《三隻小豬》的教學活動,一開始,教師出示圖片後就提出:「這三隻小豬有什麼不同?」的問題,因為三隻小豬身上有太多容易發現的不同之處,所以對每一個幼兒來說都能根據顏色、高矮、胖瘦等來找出它們的不同,進而來參與回答。由於這個提問,既面向全班幼兒,又激發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所以孩子們回答問題非常踴躍。
5. 組織幼兒園語言活動有什麼方法
一、根據語言文學要素組織設計 語言文學要素,是反映語言文學現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語音、語詞、語句、語段、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等。通過利用這些要素,組織設計語言教育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言語能力。具體來說: 1、利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語言文學經驗學習新要素。 2、完整地向幼兒介紹一個新要素,一般...經過三個階段:引入階段──正式學習階段──學習遷移階段。 3、將要素逐個加上,形成一個階梯,使幼兒沿著階梯上升,形成某種言語能力。 例如,發展幼兒對兒童文學作品中敘事作品的理解力。基本要素:情節。 引入階段: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積累有關經驗;許多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有序的,如植物的生長,小朋友的成長,一件事情的經過等。 正式學習階段:使幼兒了解,連續發展變化的事物是可以分成一段一段的,故事的情節也可以分成一段一段,故事有開頭、中間、結尾。通過聽故事、給故事圖片排序的活動,使幼兒能初步把握故事情節及其發展脈絡,聽懂故事大意。 學習遷移的階段:能獨立地將散亂的故事圖片技情節發展的順序排好,並講出故事大意。從聽出情節發展脈絡到看出情節發展順序,並按情節發展過程講出大意,實現能力的遷移,解決新的問題。即從會聽到會看到會講。 再如,發展幼兒的講述能力。基本要素:人物、環境(背景)、情節。 講述能力的培養,引導幼兒沿以下階梯上升。 其中,重述,是較為容易的,幼兒通過聽,記住了詩歌、散文、故事的內容,將它們朗讀、復述出來即可,不需要自己構思和組織語言。觀察講述,通過指導幼兒學會觀察,把看到的事物敘述、描述出來。被觀察的對象可以是生活、游戲中真實的人、物、事件,也可以是圖片、特設的情景或特定的生活事件。它需要幼兒自己進行構思、選擇內容和組織語言。觀察講述能力的培養,開始時,讓幼兒在觀察了人物的活動或無背景的單幅人物活動的圖片後,只說一句話:「誰,在干什麼?」經過一段時間後,每個幼兒經觀察都會推測人物的行動,會說出一句話後,再進行第二個要素的學習。觀察現實生活場景或沒有人物的背景圖後,指導幼兒學會描述背景,「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季節,天氣如何?」待每個幼兒都基本掌握後,再將 一、二個要素合在一起,指導幼兒觀察有背景的人物活動單幅圖片或特設情景中人物的某個行為表現後,講出「誰在什麼時間、地點干什麼?」最後,指導幼兒在觀察了2-4幅圖片、情景表演或特定的生活事件後,講出人物在背景中的活動過程,即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操作講述,指在幼兒操作擺弄玩具、學具時,根據需要,指導幼兒說出通過操作「發現了什麼,用什麼方法發現的,怎樣做的?」或「計劃、打算做什麼,怎樣做?」等,它需要幼兒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用語言整理自己探索認識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或用語言表述自己的設想和構思。 二、語言與非語言互相置換 指語言與表象相互置換,或者說,言語與非言語手段相互置換,用這種方法發展幼兒聽和說的能力。 1、言語刺激,非言語反應 幼兒受到言語刺激,用非言語手段:動作、行為、繪畫、表演等反應對語言的理解。用這種方法發展幼兒對語言的聽辨能力、理解力、聯想力。教師則可以在這樣的活動形式中,觀察到幼兒對語意的理解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1)聽指令做動作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游戲的形式完成不同難度的要求。如,「我請小朋友扮做小兔」教師發出指令,幼兒隨指令作出反應: 小兔正在跳,小兔正要跳,小兔沒有跳; 小白兔站在小黑兔的後邊,小黑兔站在小白兔的前邊。 (2)聽指令做事情 教師向幼兒發出連續性指令,幼兒遵照指令所表明的操作程序,完成一件任務。對此,教師可設計專門的活動,也可以結合一日生活內容,要求幼兒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 (3)聽兒歌、故事找圖片 清幼兒根據詩歌或故事的內容,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找出與兒歌、故事內容相對應的圖片。 (4)聽故事排序 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請幼兒找出相關的圖片,並將次序排好。 (5)聽詩歌、故事畫故事 在感受詩歌、故事所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的基礎上,將文學作品所描繪的社會生活情景畫出來或拼擺、粘貼出來。如,尋找春天的顏色,欣賞詩歌《春天的顏色》,畫出春天的顏色。 (6)聽故事演故事 欣賞故事後,用木偶、紙偶,或人體本身將故事表演出來。 2、非言語刺激,言語反應 幼兒受到實物、動作、行為、場景、圖畫、聲音、符號標記等方面的刺激,用語言表述所感受到的事物,用這種方法發展幼兒自己組織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 (1)觀察講述 包括游戲情景講述、參觀游覽講述、看圖講述、生活經驗講述、情景講述、想像講述、圖畫書講述等。 (2)聽聲音講述 包括聽各種不同聲音後的講述、聽人物對話後的講述、聽音樂講述等。 (3)操作講述 包括操作玩具、學具等所進行的講述。 三、根據語言結構組織設計 發展幼兒對語言結構(語法結構、章法結構)的敏感性,並學習運用、語言結構表達思想、感情和感知印象。 1、語法結構 (1)組詞 使幼兒感受詞的構成,發展初步的組詞、用詞能力。如,語詞接龍、接尾青等語言游戲。 (2)說句 發展幼兒對語句(句型)結構的敏感性,學習說句。如,看圖說句、說句游戲等。 2、章法結構 (1)編詩歌 讓幼兒感受詩歌的小節(段落)結構、句式結構,並仿照範例,填換新內容,編謎語、仿編詩歌等。 (2)編故事 引導幼兒了解放事的基本結構:開頭、中間、結尾,仿照範例,編故事結尾、開頭或編完整的故事。 上面幾種方法,在實際的組織設計教育活動時可以配合使用。
6. 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選擇怎樣的活動組織形式來進行有效教學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兒童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最迅速的時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由此可見,語言環境對孩子是何等的重要。在幼兒園教學中創設適宜的環境氛...圍,提高幼兒語言能力,促使幼兒個性化語言的發展,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一、分析教材要透,注重提問的設計 要明確教材僅僅起一個橋梁作用,主要是決定於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學的方式和方法要為教材的內容服務,要注重對語言理解能力的培養,讓孩子聽懂作品,並善於把握整體信息。提問不能過於模式化,教師的主體地位主要是體現在提問上,要盡可能地考慮到孩子們的發散性思維,因此在提問的設計上能大則大,能變則變。提問要注重個體差異,要符合幼兒現階段的發展水平。注重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使幼兒具有積極參加語言活動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幼兒語言的運用能力。 二、創設情境,構築語言學習的新舞台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運用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而創設讓幼兒有話可說的教學情境,就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幼兒特點,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教室的擺設、教具等都可作為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素材,讓孩子在訓練中提高動手能力,對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維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語言情境,孩子們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角色,有了說話的機會和說話的內容。我帶的是小班,針對小班年齡特點,我經常給予主動與老師交談的孩子以表揚和擁抱。這樣做以後,他們都非常親近老師,都主動地將自己生活中的快樂與不高興都與老師講。孩子們與人交往的意識有了,而且他們的語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效果非常好。 三、溝通心靈,撩開語言學習的燦爛天空 有句話說得好,教育是一顆心撼動另一顆心的事業。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離不開循循善誘,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法則,如果只顧齊步走、搞一刀切,那麼就會傷害到許多幼小的心靈:進步快的吃不飽,進步慢的則跟不上。尤其對一些後進的幼兒來說,由於教師的一時疏忽,教學策略上的粗枝大葉,說不定,從此就會了斷了孩子語言學習的興趣與願望。舉一個例子:當我每次組織孩子聽錄音故事的時候,我經常這樣邊做動作邊說:插上電源,再按鍵,好聽的故事就出來。教師的多次重復,孩子們就自然而然會說這句話了,不會再對我說:老師,這個,這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四、走向生活,尋找語言學習的活水源頭 語言,源於生活,源於實踐。語言是人們開展思維活動、進行交流的工具。人們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積累各種精神財富都主要利用語言來完成。為了引領孩子走向生活,在天廣地闊的生活空間里,尋找學習的活水源頭,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孩子的個性化語言的發展,饒有興趣地去學習語言,熱愛語言。如每周可舉行一次活動,活動形式應豐富多樣,有:新聞角、口述稿、繪畫日記等,人人參與、個個發言。這是孩子們亮相的大舞台,也是語言訓練的極好機會,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自己在一周的所得,全心全意地捧到同伴和老師的面前,這樣,每一次活動,就顯得特別生動有趣,因為,這一天是孩子捕捉語言的好日子。通過交流,既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潛意識地培養了幼兒關心周圍事物變化的習慣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孩子們已不把學習看作負擔,而處於一種主動探求知識的境地。因為,這樣的學習,使他們輕松愉悅,樂趣無窮。 五、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原動力 我們也應嘗試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擴展幼兒的經驗,從而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處處採用不同的活動方式,為孩子提供一定的游戲材料,模擬和創設特定的情景,使幼兒能在游戲中觸景生情,邊玩邊說,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故事大王評選、做廣告、演啞劇、創編故事、猜謎語、說相聲等,幫助幼兒學習語言。在游戲中,幼兒可以說他們在實際生活不可能遇到的事情,這也是幼兒個性化語言能力提高非常重要的途徑。同時,也應注意在一些日常小事上發掘幼兒的語言能力,如:當一個人拿起一張廢紙正准備扔掉的時候,很隨意的卷了一下,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扔掉廢紙。但是,對於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那完全成了他認識事物,學習知識和語言的小小一課。 在我的班上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小朋友快放學的時候,老師在整理小朋友的東西,把一張不要的廢紙,很隨意的卷了起來,准備扔的時候,一個叫貝貝的小朋友,很高興的跑到老師面前說:老師,你看,你做了一個圓!我還沒有反映過來,就問她:哪裡像呢?她拿起那張我已經捲起來的紙,放在左眼上說:你看,我看見你了,這個是圓的。我很高興,立即表揚了他,也許是我的鼓勵讓班上的孩子有了興趣,你一句我一句,通過自己的動作和語言表示出了自己理解的圓。有的用手做了一個OK放在眼睛上,告訴大家:這也是圓。有的說:眼睛裡的眼珠是圓的有的指著自己衣服的圓形的圖案說:我也有圓的,看,還有紅色的圓形,黃色的圓行我這還有一個紅色的我的幾個扣子都是圓的當時我除了驚訝,就是喜悅,整個過程我一直作為一個傾聽者,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鍾,但我確定孩子們已經能夠把圓形理解了,而且通過語言表達了出來,與此同時,在數數方面,認識顏色上,也有小小的進步,這和小朋友坐在凳子上,然後老師拿著一個圓形告訴小朋友這是圓形,然後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顏色,有幾個呢?比起來,相信不用說孩子們會選擇前者,從效果上來說,同樣是前者更有實際的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思維、社會參與水平、交流技能、知識經驗等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教育應當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素質的核心就是能力,能力是不會遺忘的,記憶卻是要退化的、遺忘的。因此我們在語言教學中不應拘泥於孩子會講多少故事,會背多少兒歌,而是更要注重對孩子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知識不斷更新的今天,我們有必要、有義務通過語言教育,讓孩子們擁有與人交往的語言交際能力,更好的掌握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使其成為終身學習的手段和工具,讓每一名孩子享受到語言表達與交流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