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幼兒韻律活動中,體態律動和舞蹈有什麼區別
1、目的來不同。
體態律動是以訓自練聽音樂、感受音樂為主。以身體為樂器,根據音樂的速度、節奏、力度、分句、感情等變化,有控制地作出各種幅度和力度的動作,表達聽到的樂曲。
舞蹈是對為了鍛煉出身體的柔韌度、平衡力、協調力,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開發藝術潛能,改善形態以及氣質。
2、訓練效果不同。
體態律動既培養節奏感,又有助於對音樂的全面感受,加強表演的自信心。
舞蹈啟迪幼兒的藝術天賦,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從而達到培養少兒形體美與藝術氣質的效果。
3、難度不同。
體態律動難度較低,日常學習可以很快見到成果。
舞蹈難度較高,需要進行系統細致地訓練,長久學習可見效果。
(1)幼兒園律動教學擴展閱讀:
少兒舞蹈分為國際舞蹈與形體舞蹈兩種。
國際舞蹈通過規范化、系統化的教學系統,以科學系統的形體芭蕾訓練為基礎,學習世界各國代表性舞蹈、了解世界各國的藝術。
形體舞蹈通過啟蒙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幼兒對舞蹈、聲樂的熱愛,提升學生的藝術氣質和藝術視野。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
網路-少兒舞蹈
❷ 幼兒園中班小律動
1、點點頭,插插腰,我的表現最最好 2. 小腳,小腳,跺一跺,你的表現真不錯 3. 小手轉一轉,你棒,我棒,大家棒 4. 叮叮當,叮叮當,大拇哥送你,你最棒 5. very very good,very very cool 6. 你的表現好,你的表象棒,你的表現是No 1 7. 左邊小紅花,右邊小紅花,獎給我們小朋友頂呱呱 8. 請你伸左手,請你伸右手,變成奧運選手耶耶耶 9. 唧唧唧唧,小雞小雞喜歡你,也來表揚你 10. 金咕嚕棒,銀咕嚕棒,我是寶寶我最棒 1 1.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碰! 1 2. 小河流水嘩啦啦,老師表揚你頂呱呱 1 3. 拍拍我的小手,請你吃菠菜,變成大力水手,耶耶耶 1 4. 拍拍我的小手,我可真不賴,我是拼音能手,耶耶耶 律動 1. 我有一雙小小手,我說走來它就走,快快走到頭頂上, 接著走到鼻子上,然後走到肩膀上,最後把它放腿上。 2. 老鷹展翅飛,小雞吃小米,別問我是誰 (開始老師說其中一句,小朋友說下面一句,然後加大難度, 老師說其中一句,小朋友說和這句不一樣的一句) 3. 1, 2,3爬上山,4,5,6翻跟頭,7,8,9拍皮球,一共十根手指頭 4. 五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一條鱷魚游過來,嗷,嗷.鱷魚高興的遊了. 5.一節:一隻小雞嘰嘰,抵抵頭(雞嘴狀點桌面三下)吃米米(碰碰食指三下); 來了(先伸出右手手心向下)一群(再伸出左手手心向下,放在右手上)小鴨鴨(做鴨嘴狀三下),游游泳(兩個大拇指交杈,其餘手指並攏晃動)呷呷呷(做鴨嘴狀三下); 二隻小象(兩只手的食指和小指同時伸直)走過來(放在桌面做走的動作),鉤鉤鼻(大拇指碰碰)做游戲(兩個大拇指繞一繞);一群(先伸右手)小魚(再伸左手)游過來,游到東游到西,游到(兩手游泳狀打開)大海媽媽的環抱(兩手交杈放胸前)里。 二節:一個手指(右手)一個(左手)手指變成大山(兩食指*一起),二個(右手)手指二個手指變成剪刀(剪二下),三個手(左手)指三個手指變成水母(兩食指*一起、中指無名指並攏動一動),四個(右手)手指四個手指(左手)變成胡須(合並放下吧位置),五個(右手)手指五個(左手)手指變成海鷗(手心面向自己、大拇指交杈向上飛)。 三節:一個手指(先伸右手)五個手指(再伸左手合攏當做小碗)小朋友(右手有節奏上下運動)吃水果,二個手指(右手筷子)五個(左手)手指小朋友吃面條,三個手指(右手--杈子)五個手指(左手)小朋友吃蛋糕,四個手指(右手勺子)五個手指(左手)小朋友吃米飯,五個手指(先伸右手)五個手指(再伸左手)小朋友做饅頭(雙手左右晃動),大家一起吃(兩手胸前換位拍手,最後啊嗚吃掉)。 四節:你拍一我拍 一,伸出大拇哥碰碰頭,你拍二我拍 二,伸出食指哥擺一擺,你拍三我拍 三,伸出中指哥彎彎腰,你拍四我拍 四,伸出無名指搭拱橋,你拍五我拍 五,伸出小指頭拉拉鉤,五個手指伸出來,小朋友(兩手胸前交杈)來做玩樂操(翻手腕後伸出兩大拇指)。 五節:(兩手並攏)一門開(兩個小指頭先開)進不來,二門開(兩個無名指再開)進不來,三門開(兩個中指開)進不來,四門開(兩個食指開)進不來,五門開開(手指都開)我進來了(手腕*一起做花狀、小朋友的頭對著手心點點頭),見到我的好朋友(十個手指彎彎動動),拉拉鉤(拉小指)敬個禮(除大拇指外手指動動)碰碰頭(大拇指碰碰),相親相愛(手腕磨擦)不分手(兩手握一起)。 六節:一個手點點(二個食指碰碰),二個手指剪剪(做剪刀狀橫剪一下豎剪一下),三個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彎彎,四個手指插插(二手交插),五指開花(做花狀托住下吧)。
❸ 幼兒園律動教學步驟有哪幾個規律
首先要根據歌詞,節奏,情境等創編律動,注意動作的難度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
然後內由老師示容範一遍給孩子們看。
之後分解動作教給孩子們,教學過程要根據孩子們的掌握程度調整節奏。最好有一個教學老師,一個場內指導老師。
動作要領掌握之後與孩子們一起跟著音樂練習。
最後不斷重復練習,熟練掌握就可以了。不過重復練習的過程一定要盡量活潑有趣一些,孩子們不喜歡簡單的重復,容易失去興趣,分散注意力。
❹ 組織韻律活動教案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英國課程學家勞頓認為,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有三個:教學思想的變化、教學內容的變化以及教學技術的變化,而關鍵在於教師教學技術的跟進。 對瑞吉歐教育來說,教師的角色既不是母親、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同伴,而是「以專業的眼光賦予學習者和學習以價值的人」(霍欽斯語) 任何教育活動都是由一個一個的細節構成的,細節雖小,卻能夠投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注重教育的細節,使之成為課堂的閃光點,是教師教育智慧與教學能力的體現。有些細節看似信手拈來,實陳上是匠心獨運,他的背後閃爍著教學理念與教學智慧的光芒。讓我們用智慧預約一些細節,預約一些精彩,帶給孩子更多的快樂與成長。
一、音樂教材選擇與處理的智慧
智慧1:分析音樂的特點與變化並巧妙運用
獨特的眼光就是一種智慧以《兄弟們》為例,看音樂的特點與動作設計音樂是-rABACAD的迴旋曲式,A段音樂比較流暢,適合圍成一個圈跳優美的動作;B、C、D段音樂都是鼓點,節奏不同。(打的是即興的節奏)不同節奏能力的幼兒可以如何調整?
智慧2:預見幼兒的學習困難並巧妙處理
例1:《小瓢蟲飛》音樂的處理。速度上的變化、加上兩拍子的反應時
例2:《歡沁》音樂的編輯。根據小班幼兒對節奏感知的發展水平,音樂的特點是節奏清晰、工整、速度適中,樂曲共四句,每一樂句八拍,但是感知最後一拍始終感到困難。
第一次調整:在音樂最後一拍加上「嘰嘰嘰」。幼兒的問題與困難:幼兒基本是等到「嘰嘰嘰」念完後才跟念,難以主動感受音樂。第二次調整:在每一樂句第七拍時加上火車叫「嗚」,幼兒很快就能跟上音樂節奏。
二、引導幼兒與音樂共鳴的智慧
智慧1:篩選的智慧
一首音樂名曲中往往蘊含許多豐富的信息,但不是都要讓孩子全盤感受,教師需要在活動前進行篩選,選取最有特色、最易被幼兒感知、最符合幼兒需要的信息傳遞給孩子。(教學的重點)《野蜂飛舞》:音樂緊張的情緒;大黃蜂在空中飛舞的故事;一群;《驚愕交響曲》:音樂中的重音,以及前後段落的比較。《蝸牛與黃鸝鳥》:感受台灣兒童歌曲中的文化元素。《小白船》音樂在托班與大班均可以用,但是重點不同。
智慧2:搭橋的智慧:教師要在欣賞活動中選取合適的策略建構起「作品」、「教師理解」與「幼兒理解」三者之間的橋梁。如果三者間沒有建立恰如其分的聯系,音樂欣賞就會失去它的意義。
多通道引導幼兒感知音樂:立體、全方位地感知。聽覺、視覺、運動覺都能調動起來。
最後一遍,一定要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幼兒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幼兒表達作品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使活動收到最好的效果。《野蜂飛舞滲:引導幼兒用線條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獅王進行曲》:加入語言,幫助幼兒很快理解獅王威猛的形象。《快樂舞會》:語言的巧妙運用《種子托比的故事》:教師語言、動作、動畫、吹畫的運用《編制夢想》、《時鍾》:體態動作的巧妙運用
三、語言提問與引導的智慧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互動活動。西方學者德加默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提問得好即教得好」,這種看法不無道理。教師准確、恰當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思維進入積極狀態。師生間的相互交流與理解同教學效率的高低息息相關。因此,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決於教師提問的技巧與質量。
誤區:不少教師將集體性提問等同於啟發式提問,他們認為,提問越多就越能夠啟發幼兒,不提問或少提問就是灌輸,就是注入式教學。
智慧1:精心設計不同類型的提問,使提問富有成效
音樂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教師精心設計、合理規劃的,好的提問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研究,與幼兒的知識經驗與智力水平相適應,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實現教學目標,富有啟發性,並能促進幼兒自我反省。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提問主要有六種類型:回憶陛提問、理解性提問、分析性提問、綜合牲提問、評價性提問、運用性提問。實例分析:音樂欣賞《小烏鴉愛媽媽》
智慧2:巧妙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以適應各種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教學中的每一個幼兒都是平等的,他們應該享受平等參與集體教學活動的權利和機會,教師也理應保證每一個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並沒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師提問喜歡用請「能幹」、「聰明」的幼兒回答,用「能幹」、「聰明」幼兒的思維代替全班幼兒的思維,一節課中有些幼兒獲得了5-6次回答問題的機會,而40%以上的幼兒沒有獲得一次機會,成為教學活動中的「邊緣人』,甚至脫離了教學活動,這樣,教學活動的提問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極影響。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方式可以有以下幾種類型:陳述性提問、填空性提問、選擇性提問和判斷性提問四種。實例分析:音樂欣賞《獅王進行曲》
智慧3:控制問題數量,並及時反饋
每次問題以1-2個為宜,一般不超過3個。提完問題後要及時檢查,避免幼兒充耳不聞。
智慧4:悅納不同答案,與幼兒探討不同答案所蘊含的價值並予以提升
過去,許多教師在提問前往往心中都有一個預期的答案,通俗地說:教師事先設計了_一個「套子」,等著幼兒來鑽。當幼兒的固答與教師答案相一致的時候,教師就很快地予以肯定;當幼兒的回答與教師答案不一致的時候,教師就會予以否定或不置可否。這種處理方式抑制了幼兒思維的發展,同時,也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要。教師要能接納幼兒的不同答案,並且學會與幼兒共同探討答案中蘊含的價值,對幼兒的答案進行提升,就可以讓幼兒既獲得成功的體驗,又獲得成長的經驗。例1:音樂欣賞中對幼兒的孫導,幼兒對音樂的不同元素有了各種層次的感知;韻律活動對幼兒動作的提升。以中班音樂欣賞《水族館》為例。
四、圖譜設計使用的細節智慧
智慧1:巧妙將音樂學習的內容與重難點蘊藏在圖譜中
例1:說唱活動《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圖譜
例2:打擊樂《快樂女戰士》的演奏圖譜
例3:韻律活動《小哪吒》的圖譜
智慧2:引導幼兒參與圖譜的設計
與教師共同商量,一起設計;教師設計一部分幼兒補充一部分;完全幼兒設計(家長可以參與)
智慧3: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圖譜
要引導幼兒發現圖譜中蘊含的學習內容,並自主學習
智慧4:引導幼兒排出圖譜的順序
從《巡邏兵進行曲》圖譜的四次調整透析音樂圖譜設計與運用的智慧:
第一次:平鋪直敘,所有內容都放上去,密密麻麻。幼兒看得眼花繚亂。
第二次:去除重復的部分,圖譜變得清晰、美觀
第三次:增加了重復記號。(理解反復記號的意義)
第四次:讓幼兒自己擺放重復記號。主動傾聽,在理解反復記號的意義基礎上主動運用。
五、啟發與提升幼兒動作的智慧
幼兒的困難:一是不知道從何下手創編,二是創編的動作經常重復不變,如拍手、招手、扭胯等。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掌握創作的規律,在幼兒創編不同造型時不能給予具體、有效的指導,致使幼兒在同一層次上變化,最終也不清楚創新的途徑與方法。
幼兒的動作從來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關鍵一是找到有魚的池塘或河流,二是要「授之以漁」。
智慧1:引導幼兒掌握動作探索的關鍵
例1:韻律活動《機器人》機器人的動作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從人的動作轉化而來,關鍵是要讓幼兒理解機器人的動作與人的異同。這不僅幫助幼兒創編,更是學習能力與思維方式的的培養。教師指導語言的指向性要明確,啟發性要強。(讓幼兒探索的東西是有方向的,而不是漫無目的地亂猜、瞎掰)
例2:韻律活動《蹺蹺板》蹺蹺板動作的關鍵是—上--F,所以可以引導幼兒探索身體的各個部位,包括眼鏡、頭部、手臂、手措以及大動作;還可以兩兩合作,表現一上一下。
智慧2:豐富幼兒動作的表現方式
例1:韻律活動《毛毛蟲和花蝴蝶》
例2:韻律活動《小蝌蚪》
幼兒的動作經驗源於生活,應在生活與觀察中豐富動作圖式。許多時候幼兒無法探索,是因為沒有相關的經驗。探索就成了無源之水了。
智慧3:選擇恰當的探索點
各個環節、具體的內容、音樂是否適合幼兒的探索,避免無所事事地探索、漫無邊際地創造。
智慧4:處理好示範與探究的尺度
許多教師認為,示範會影響、限制幼兒的自主探究,其實,適度、恰當的示範能夠促進幼兒有效地探索。
智慧5:巧妙記錄自己探索的動作。
智慧6:積極有效的鼓勵與引導
在探索性活動中,幼兒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或答案,或是表現了自己的創編動作時,教師應及時予以總結、歸納、引導。讓幼兒明確自己好在哪裡,不夠在哪裡。幼兒的發展不僅需要鼓勵,也需要教師引導。教師需要不斷地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幼兒體驗成長的幸福。
❺ 急需一篇幼兒園優秀音樂律動教案!拜託了!
活動預備: 頭飾:(豬小弟、豬媽媽、小羊、小兔)。 活動過程: 1、猜謎語。 教師請幼兒猜謎:「肥頭大耳一身膘,天天吃飽睡大覺,走路搖著小尾巴,嘴裡唱著哼哼調。」猜一動物名稱。 2、學唱新歌 1) 聽音樂《豬小弟》,進行提問:「豬小弟去找了誰?發生了什麼事?分別又說了什麼?」幼兒進行模擬小動物們所說...的話及進行發明其動作。 2)幼兒跟著錄音機唱新歌1~3段,並唱出其切分音及念出對白處-「臟死啦!走開」念出其厭惡、討厭(與幼兒進行討論) 2) 啟發幼兒用不同的表情和方式演唱,教師進行提問: 1、豬小弟找朋友玩時,他的心裡怎樣(興奮)應該怎麼來唱(稍快且跳躍) 2、豬小弟哭著回家時他的心裡又是怎樣(傷心)應該怎麼來唱(慢且較連貫) 3) 隨音樂〈洗澡歌〉做洗澡的 動作。 師:「聽!這是什麼聲音啊?哦是小豬在洗澡!讓我們一起來跟著音樂做一做洗澡的動作。」(隨音樂與幼兒做洗澡動作) 4、創編第4段歌詞,讓幼兒知道干凈的孩子人人愛。 1)音樂結束,出示干凈小豬。師:「澡洗完啦!小豬變得怎麼樣啦?(與幼兒進行討論)這時的小豬再去找他的朋友玩時,他的朋友會怎樣來看待他呢?豬小弟變干凈了,他的心情怎麼樣?會說些什麼?」 2)教師幫助幼兒創編歌詞並填入歌曲中。 5、分角色進行表演 豬小弟(3) 活動目標: 1、學慣用快且跳躍和慢且連貫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歌唱,唱出其切分音,以表示歌曲的形象、內容、情感。 2、在老師的啟發幫助下 ,學習為歌曲創編第4段歌詞。 3、學習體驗在歌唱活動中進行發明、合作表演、游戲的快樂。通過 歌曲《豬小弟》讓幼兒知道干凈的孩子人人愛,建立幼兒愛清潔講衛生的觀念。 活動預備: 1、頭飾:(豬小弟、豬媽媽、小羊、小兔)。 2、圖片:豬小弟(正反面)。音樂〈〈洗澡歌〉〉 3、各種不同小動物的紙偶。 活動過程: 2、猜謎語。 教師請幼兒猜謎:「肥頭大耳一身膘,天天吃飽睡大覺,走路搖著小尾巴,嘴裡唱著哼哼調。」猜一動物名稱。 3、導入 教師出示一隻臟豬,進行提問:「這是只什麼?你們覺得他怎麼樣?這只小豬要去找朋友玩,請幼兒想想看會發生什麼事情(幼兒進行討論) 3、學唱新歌4) 聽音樂《豬小弟》,進行提問:「豬小弟去找了誰?發生了什麼事?分別又說了什麼?」幼兒進行模擬小動物們所說的話及進行發明其動作。豬小弟 (1) 活動目標: 1、學慣用快且跳躍和慢且連貫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歌唱,以表示歌曲的形象、內容、情感。進一步感受和表示歌曲的前奏、間奏和尾奏。 2、在老師的啟發幫助下 ,學習為歌曲創編第4段歌詞,並努力發明出與他人不同的表示親熱的動作。 3、學習體驗在歌唱活動中進行發明、合作表演、游戲的快樂。 活動預備: 請大班小朋友學會分角色有表情地進行歌表演。 活動過程: 1、猜謎語。 教師請幼兒猜謎:「肥頭大耳一身膘,天天吃飽睡大覺,走路搖著小尾巴,嘴裡唱著哼哼調。」猜一動物名稱。 2、欣賞歌表演。 (1) 教師請大班小朋友分角色(小豬、小羊、兔子、豬媽媽)有表情地進行歌表演1~3段,並組織本班幼兒欣賞,知道歌曲中的人物、事件。 (2) 請幼兒再次欣賞歌表演,並要求幼兒一起隨節奏念中間對白處臟死啦,走開!念時應表示出厭惡的情感。 3、學唱新歌。 (1) 教師帶領幼兒學唱新歌1~3段,並提醒幼兒在間奏和尾奏部分的等待。 (2) 啟發幼兒用不同的表情和方式演唱,教師提問: 1)豬小弟去找朋友玩的時候,他的心裡怎樣?(興奮)應該怎麼唱(稍快且稍跳躍) 2)豬小弟哭著回家時,他的心裡又是怎樣?(傷心)應該怎麼唱(慢且較連貫) 4、創編第4段歌詞及尾奏部分的親密動作。 1) 師:「大家都喜歡干凈的孩子,現在小豬洗干凈了,他的朋友會怎樣看待他呢?」請幼兒一起討論 2) 教師幫助幼兒創編第4段歌詞並填入歌曲中。 3) 教師鼓勵幼兒在尾奏部分發明出與他人不同的親密動作(如擁抱、觸摸等),並請幼兒中做得比較好的面對大家單獨表演。 5、分角色進行歌表演 (1) 教師請幼兒再次欣賞大班小朋友分角色歌表演(1~4段),引導幼兒觀摩時,注重觀察大班小朋友的表情。 (2) 教師請幼兒自由結伴,自己分配角色模擬大班小朋友進行歌表演,並在尾奏部分盡量想出與他人不同的親密動作,並有感情的表演出來。 豬小弟(2) 活動目標: 1、學慣用快且跳躍和慢且連貫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歌唱,以表示歌曲的形象、內容、情感。進一步感受和表示歌曲的前奏、間奏和尾奏。 2、在老師的啟發幫助下 ,學習為歌曲創編第4段歌詞。 3、學習體驗在歌唱活動中進行發明、合作表演、游戲的快樂。2)幼兒跟著錄音機唱新歌1~3段,並唱出其切分音及念出對白處-「臟死啦!走開」念出其厭惡、討厭(與幼兒進行討論) 5) 啟發幼兒 用不同的表情和方式演唱,教師進行提問: 1、豬小弟找朋友玩時,他的心裡怎樣(興奮)應該怎麼來唱(稍快且跳躍)可以做什麼動作? 2、豬小弟哭著回家時他的心裡又是怎樣(傷心)應該怎麼來唱(慢且較連貫)可以做什麼動作? 6、隨音樂〈洗澡歌〉做洗澡的動作。 師:「聽!這是什麼聲音啊?哦是小豬在洗澡!讓我們一起來跟著音樂做一做洗澡的動作。」(隨音樂與幼兒做洗澡動作) 7、創編第4段歌詞,讓幼兒知道干凈的孩子人人愛。 1)音樂結束,出示干凈小豬。師:「澡洗完啦!小豬變得怎麼樣啦?(與幼兒進行討論)這時的小豬再去找他的朋友玩時,他的朋友會怎樣來看待他呢?豬小弟變干凈了,他的心情怎麼樣?會說些什麼?」 2)教師幫助幼兒創編歌詞並填入歌曲中。 8、分角色進行表演 1)引導幼兒觀看時,注重觀察其表情。 2)分組進行表演(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紙偶做道具)。 大新中心幼兒園「三課一評」活動記錄 活動名稱 豬小弟 日期 2005、5 執教者 周潔、吳麗娟、曹芳 參加人員 李桂芹、李英、吳麗娟、王芳 活動情況記錄李英: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有趣的聲音能夠大大吸引幼兒的注重力。可讓幼兒先聽聲音再猜小動物。猜到了再讓幼兒學一學動物走路的樣子。並說一說。李桂芹:教學具的預備不夠精巧,如歌譜的字有的大、有的小,沒有美感,游戲時的指偶分配不科學,應該4個人一組,兩個小動物,一個豬小弟,一個豬媽媽,這樣就可以與音樂匹配表演。吳麗娟:《豬小弟》,這是一首表演歌曲,在幼兒初步了解歌詞內容的基礎上,利用頭飾開展情境表演,讓孩子體會到小動物們不喜歡小豬的原因是小豬不講衛生,不洗澡,後來小豬知錯能改,把自己洗干凈,小動物們又接收了它。王芳:雖然這則情境表演語言不多,但 幼兒能充分展開想像,用各種各樣的動作表示歌詞或故事情節,充分體會其情感變更,把握了歌曲內容,使後面的完整學唱變得輕松自如。通過歌曲豬小弟,讓幼兒知道干凈的孩子人人愛。 反思:這堂課的容量太大,難度量不適合中班幼兒,上下來覺得幼兒有點不能完全的接收。應該把重點放在引導幼兒表演和創編上,會唱豬小弟這首歌應該放在預備里。幼兒在創編過程中還有所欠缺。在整堂課中,大部分幼兒對角色表演愛好很濃,能夠較好的進行表演。
❻ 什麼是幼兒園律動教學怎麼評價
律動教學 幼兒喜愛音樂舞蹈,聽到有規律的節奏,他們會手舞足蹈;聽到喜歡的樂曲,他們會拍手合奏;看到別人跳舞,他們更會跟著比劃。而這些生理本能正是向幼兒開展律動活動的前提。律動沒有既定的程序、框框,它鼓勵幼兒對音樂做出自然的反應,並在此基礎上誘導、啟發幼兒主動的以身體動態感受和表現音樂,而這些都能使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音樂、舞蹈的潛能得以發展,更能促進幼兒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所以說,律動是一項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和音樂能力發展的活動。因此我進行了中班幼兒律動教學的嘗試。 一、教師首先要選擇容易啟發幼兒情緒、聯想、想像的樂曲 在我們進行律動教學時,教師必須注意到幼兒身心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體力、動作發展以及心理發展水平都不相同,因此我們選用的教材應該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樣能保持幼兒主動參與的熱度,啟發幼兒情緒、聯想和想像。幼兒不會以太簡單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會以太復雜而感到縮手縮腳,中班幼兒可以掌握律動「蝴蝶飛」、「摘果子」「手腕轉動」。這樣,孩子們才會感到親切,易學、易掌握,有了成功感,他們以後進行活動時,就會情緒歡樂,學習積極性高,興趣濃極了。 二、組織幼兒傾聽、分析、體驗音樂,用語言引導幼兒回憶有關的經驗 幼兒理解音樂,首先要學會傾聽,因為傾聽是幼兒感知和理解音樂的行為表現,是幼兒音樂學習和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行為能力。只有懂得傾聽、樂於傾聽並且善於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音樂的內容、音樂的形式和音樂的運用方式。美國著名的音樂家艾倫- 科普蘭說得好「你要理解音樂,在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因此我在組織幼兒傾聽的活動時: 首先是為幼兒創設自然和安靜的「靜聽」環境。關注每一名幼兒的情緒狀態,然後輕輕地說:「閉上眼睛,什麼也不去想,休息一會兒。」然後靜靜地說:「請小朋友找一個寬敞的地方,用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坐好。」同時注意關注幼兒之間的是否相互影響。然後再引領幼兒,讓幼兒「愛聽、樂聽」。聲音的多變性,音樂的豐富內涵和所表達內容具有的不確定性,給人以更多的想像的空間。因此,我在組織幼兒傾聽律動音樂時,不是單一的「解剖」。而是在活動中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同時還是幼兒學習的「欣賞者」,嘗試著走進幼兒聽的世界,並不是擅自走進幼兒,更不能以自己認為「豐富而資深的閱歷」來限制和更改幼兒的表現。 就如我在組織中班幼兒的律動「士兵進行曲」時,活動開始,我靜靜的放出音樂,讓幼兒初步感受、體驗音樂,喚起幼兒情緒(包括肢體)的反應,然後通過談話、提示的方式誘導幼兒想像:「呀,你們知道是誰來了嗎?」在幼兒自由充分表述、表現之後,教師將全體幼兒的聯想導向同一主題:「噢,看你們走路這樣的精神就知道是一隊英勇的小士兵!」緊接著教師就通過組織幼兒討論:「小士兵都幹些什麼呢?」並組織幼兒分段探索、創編出小士兵在走步,是那樣的精神威武;小士兵在瞄準打槍是那樣的一絲不苟;小士兵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等等。 三、讓幼兒自己探索、創編出相應的動作,來表現音樂中反應的形象、情節、情緒 律動作為一項創造性活動,提倡的是喚起幼兒的聯想、想像,讓幼兒自由的創作。但由於幼兒對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這其中就離不開老師的引導策略,在既不代替幼兒思考,又能使幼兒得到適度的幫助去同化知識的同時,推動幼兒的經驗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所以在律動教學中,提倡的是老師提供適宜的樂(歌)曲讓幼兒先進行自由創編。老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動作、表情,尋找幼兒的興趣點和表現點,將自己的經驗和幼兒的經驗相融合,有選擇的對幼兒稍加點撥,從而引伸和擴展出新的動作。 (一)模仿是幼兒創造性發展的模式 幼兒的創造開始於模仿,脫離了知識經驗、技能技巧、思維方式等這些「創造工具」,創造性發展就等於一紙空談。所以在此模式中,首先由教師直接提出主題,或引導幼兒回憶有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主題,然後由教師直接根據主題引出基本動作,並引導幼兒學習基本動作,最後再引導幼兒用集體討論探索的形式,創造出各種新的動作。 比如我在進行律動「小鴨的舞」的律動活動時,我在准備好相應的歌曲之後,請幼兒自由的創編,孩子們有的擺尾、有的浮游、有的撲閃翅膀、還有的開閉扁嘴巴,一幅姿態各異、可愛的小鴨畫面剎時呈現在我們面前,但是,孩子們的動作雖然不相同,卻只局限於單獨動作,此時我只是稍加引導「哎呀,小鴨子一個人玩多寂寞呀,這可怎麼辦?它們會怎麼做呢?」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之下,很快進入新一輪的創編,有的雙手相對,模仿扁嘴一開一合打招呼;有的頭頂頭圍著圓在嬉水;還有的一個跟著一個好像母鴨帶小鴨……,在此輪創編中孩子們不但隨著音樂打開記憶的閘門,展開充分的想像,而且還加入了更多同伴間的合作,使自己的動作經驗得到了較好的提升。 (二)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正確,要給幼兒留有自由的、富有個性的創作空間 「教師是主導,幼兒是主體」,這種描述十分精闢的概括了教育活動應有的正確的師生關系。也就是說,在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幼兒的主動學習。為此,教師必須按照《綱要》精神,對自身的角色定位進行調整。在整個律動教學活動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指揮者、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而應把創作、表現的機會和空間留給活動的主體——幼兒。因為讓幼兒自由創作的關鍵是「自由」、「放手」,所以,當幼兒表現出可以單獨進行活動時,教師應減少參與指導,過多的干預會抑制幼兒情緒的反應和動作的產生。而當幼兒表現出需要幫助時,再適當參與,給予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才會引發出一連串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身體動態。因此,要想使幼兒真正全身心的投入自然律動,富有個性的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從而獲得健康的發展,教師就要正確確立自己的角色,努力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幫助者和促進者。 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我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表現的機會。清晨,孩子們在充滿情趣的音樂中自由的做律動;在輕松、優美的音樂伴隨下進餐;中午,他們聽著恬靜的搖籃曲進入夢想,下午,他們又被歡快的樂曲從睡夢中叫醒,孩子們在音樂的海洋中快樂的成長。音樂能力在一天天的提高。幼兒在生活中創編著律動,我就和孩子們一起創編有趣的律動有:《睡吧,我的小寶貝》、《洗洗我的小小手》、《漱口歌》、《穿鞋歌》 等等。 (三)、加強同伴交流,吸收間接經驗,並以發現典型,帶動全面 包括律動在內的幼兒音樂教育活動,多為教師組織、引導下的一種集體活動形式。在活動中盡可能的為幼兒提供同伴交流與合作,顯得十分必要。因為幼兒在身心兩方面都處於基本相同的水平,他們間的交流是平等的、雙向的,雙方在交流過程中,心理上相互影響,情感上相互支持,行為上相互模仿,經過認同、內化,融入自己的經驗,從而促進自己的發展,表現的慾望和信心會更足。另外,通過同伴間的交流,幼兒可以在不斷的輸出和輸入信息、自學和互學的過程中,積極吸收來自同伴的經驗,而對自身的發展發揮作用,動作自然也就更加豐富。所以,在律動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為幼兒提供同伴間充分交流的機會,並善於捕捉幼兒創作中好的範例,引導幼兒相互學習、相互觀摩、相互借鑒。因為,這個好的「範例」,對其他孩子來說是一個很直接的啟發,他們可能模仿這個好的動作,也可能在此啟發下,創作出更新的、更獨特的動作,從而更好的以「典型」帶動「全面」。
❼ 幼兒園教育教學主要方法是什麼
觀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