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文言文的教學要達到什麼程度
1 正確來、流利的朗讀,有的要自求背誦。
2 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詞語的意思(就是文言文下面的解釋)。
3 知道這篇文言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升學一般不太考這個。小學文言文比較簡單,我認為教給他們如何學的方法,簡單體會一下,為以後打基礎。
2. 小學文言文教學應該注意什麼
一、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潛能的動力,小學生尤為如此,而小學語文教學則表現得更加突出。教師要充分利用文言文里豐富的知識、優美的景物、動人的故事,通過辦手抄報、開故事會、演課本劇等多種形式激發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介紹學生讀一讀四大名著,看一看古裝電視劇,其中有的環節是學生非常喜愛的,教師可以介紹部分章節來提高他們的興趣,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如:學習《學奕》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筆畫一畫小連環畫,並配以簡單文字進行說明,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感;學習《兩小兒辨日》時,由於本文是以對話形式為主,教師可以讓三個學生飾演一個課本劇,一人為孔子,另兩個人演兩小兒,語言可為古今交融(只要能表達文章意思即可),再配上一些基本動作,一個新的學習方式就誕生了。這樣做,不僅增加了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而且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消除了文言文對師生的壓力。
二、堅持「文道合一」,進行綜合性學習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光輝的一篇,是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媒介,是幾千年凝結而成的。因此,在讓小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的同時,也幫助學生了解了古人的思想觀念,並幫助學生解釋一些感興趣的問題。
3. 小學文言文的教學方法
小學文言文教學。對小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對於繼承祖國出色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及人文主義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言文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步:讀准字音注意節奏
大部分的文言文都會有一些生僻字,這就要求學生在開始學習文言文時先看注釋、查工具書或聽老師讀來幫助其正音。字音讀准之後,還要讓學生把握好文章的節奏。如果把握不好,便很難把握文意。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應該讀「悅」音,是愉快的意思。這樣,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時候就能准確的理解「說」的意思。。
語文言文教學方法
第二步:理解重點詞語翻譯句子
這一步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結合注釋或查找資料弄懂詞義、句義。其中包括通假字、詞類的活用、各種句式等文言知識,然後書面譯出意思。以達到初步感知課文的目的。例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的「恕」書上的解釋是:儒家的推己及人,人愛待人。
學生並不能真正的理解其意思。這時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告訴學生「恕」的意思是寬容、用仁愛之心去對待別人。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三步:深入理解重點品味
在理解了句義、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抓住重點語段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例如:學習《論語十則》時,學生在理解了課文意思的基礎上,教師應讓學生思考:在孔子及弟子談論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修身做人幾個方面,哪句話或哪幾句話給你的印象最深?談談你的見解。這樣,學生就會抓住重點的語段去分析課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四步:升華感情、重新感悟
一篇文言文,我們弄懂了課文的意思、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之後,還應該再深層次的感悟,讓學生聯系歷史故事中、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來進行討論,讓他們在討論中受到人文主義的教育,得到感情上的升華。例如,學完課文之後,讓學生思考:從歷史上或我們的生活中找出文章中說的「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樣的人,並說說你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了哪些高尚的品質。
學生可能會想到李時珍二十七年如一日,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寫成了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還可以讓學生思考:我們應該學習松柏(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哪些品質,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去做?這樣,讓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從生活感悟了語文。
4. 小學如何進行古詩教學
一、誦讀古詩,理解其義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中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國宋代作家蘇軾也說道:「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作為古詩需要多讀,只有多讀、熟讀,才能夠理解其義。因此,教者要引導學生多讀熟讀,善解其意。
1.激發誦讀興趣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必須要增強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古詩具有音樂感(韻律、和諧音調、抑揚頓挫、平仄交錯),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激發他們的誦讀潛在能力,營造一種和諧、民主、愉悅、快樂的朗讀氛圍。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應該運用鼓勵的手段,尊重學生的朗讀,特別是對那些朗讀比較差的學生,不能諷刺挖苦,而是要委婉地指出他們的不足,讓他們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要面向全體,讓朗讀優秀的學生幫帶朗讀較差的學生。要開展一些能夠促進朗讀教學的活動,比如,詩歌朗讀大賽、背誦詩歌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朗讀熱情。採用多種朗讀形式促進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例如,單獨朗讀、二人對讀、分小組讀、男女生分讀、師生賽讀、配音朗讀等等,通過各種朗讀樣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樂趣貫穿到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朗讀,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進入到自覺誦讀的狀態中,深深地被詩歌的美吸引住,陶醉在詩歌美妙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激發了他們的朗讀欲,自覺地感悟到了詩歌的內涵,領略到了詩歌的偉大與神奇。
2.培養學生朗讀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指出:「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想讓學生學習好古詩就要養成從小喜歡學習古詩的習慣,只有形成了習慣才能夠自覺地去朗讀、體味、咀嚼、感觸和欣賞,從中享受到它的內在美。一是讓學生能夠正確而標准地朗讀古詩,做到不丟落字,也不添字,不破句讀,練成讀音準確、發音洪亮、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效果。二是達到眼、心、口統一步調,使他們不斷提高靈感性。三是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只有通過持久的訓練和堅持才能夠真正培養出愛好古詩、學習古詩、欣賞古詩、能寫詩歌的能力來。就像清朝孫洙所說的那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二、引領學生,走進情景
1.詩歌都是通過意象來體現的
也就是通過景象和物象來表達作者的意旨,因此,我們做到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內涵,就必須把握詩歌的意象,也就是要走進詩歌的情境中,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情景里。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抓住詩歌中的重點詞,理解詩歌的境界,進而達到理解詩歌的意旨。比如:在學習《小池》一詩的時候,就要抓住詩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兩句,就會清楚地看到美好春天到來,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景象啊!進而表達出詩人觀察的細膩、用詞的精練。因此,只有抓住這樣的詞句才能更好地了解詩歌的意旨,也能夠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學好詩歌的重要條件,因為詩歌具有審美性,它靠語言的凝練濃縮了語言的高度表達力,具有跳躍性,它的內在美需要欣賞者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升華到令人陶醉的意境美。因此,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去發揮自己的主觀想像力,達到真正地學好詩歌的目的。比如,我在執教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一詩的時候,就是讓學生去注意對「人家、紅葉、山路、雲彩」等意象的挖掘,從而看出一幅壯美秋天的畫面。我通過多媒體把這些美景都展現在屏幕上,學生由此增強了對詩歌的理解。
總之,對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還有很多的方法。限於文章的篇幅只談這兩個方面。不管怎麼樣教學都要把握詩歌的特徵來強化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詩歌,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促進古詩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望採納,謝謝!
5.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小學生的文言文積累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小學生的文言文積累
劉亞光
摘 要:為了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小學生的文言文積累,提出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學,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多積累文言文,也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列舉了增加閱讀的文言文篇目,提出了教學方法上的建議。
關鍵詞:課堂教學;小學生;文言文;積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對小學文言文做了相關的要求,可在後邊的「附錄1」中卻沒有推薦小學階段應該背誦的文言文,這一空白給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提供了極大的創造空間。人教版和語文S版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四篇文言文進入小學語文教材。人教版是《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兩小兒辯日》;語文S版是《自相矛盾》《畫蛇添足》《誇父逐日》《兩小兒辯日》。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在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學,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多積累文言文,也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一
在選擇要增加閱讀(也可以稱為拓展閱讀)的文言文時,一般是選擇和課文內容的主題相關聯的文言文。如《楊氏之子》,課文內容是: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時期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饒有情趣。與課文主題「言語之妙」相同,還有這本書中的《徐孺子賞月》: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在此認識的基礎上,筆者整理出一些適合增加閱讀的文言文,又囿於筆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語文S版的小學教材,因此,有如下幾篇,僅供參考:
1.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0課《楊氏之子》(主題:言語之妙)
增加閱讀其二,《世說新語·言語·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2.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主題:友誼)
增加閱讀《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耶?」敵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敵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3.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課《學弈》(主題:學習)
增加閱讀清朝彭端淑的《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4.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第2課《自相矛盾》(主題:寓言)
增加閱讀《韓非子·內儲說上·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5.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第2課《畫蛇添足》
增加閱讀《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6.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第3課《誇父逐日》(主題:悲劇神話,鍥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閱讀《精衛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二
下面列舉一個在教學中增加閱讀的案例,希望能給教師的具體教學帶來一些啟示。
案例,師延峰發表於2009年第12期《中學語文教學》的《誇父逐日》教學實錄:
師:人們經常和「誇父逐日」這個神話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劇神話還有「精衛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衛本來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兒,在游泳的時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為一隻精衛鳥,經常從西山上銜一些微小的土、石、木頭,要把淹死她的東海填平。
這兩個神話的結尾有什麼不同呢?「精衛填海」沒有結果,沒准今天她還在堅持填海呢,只是我們沒有看見而已,但誇父有結果,是個明確的悲劇性的結果。
同時,這兩個故事也有明顯的共同點,是什麼呢?(都想試圖經過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夢想)或許遠古人類在創造這些神話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將無法實現這些夢想,但他們還是要創造人物替自己去實現。
……
三
根據以上的看法,筆者還想提兩點建議:一是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課文,以滿足學生學習祖國傳統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議有關部門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的附錄中,增加一些小學階段推薦背誦的文言文,或明確提出要學習的文言文。這樣,小學生不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也能抑揚頓挫地背誦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名篇,這豈不是很好。
最後,在課內增加文言文的教學方法肯定不止這些,但囿於筆者的學識淺薄,只能談到這個程度,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羅建霞.淺談小學文言文教學[J].才智,2011(2).
[2]亢素格.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3(5).
6. 小學三年級古詩教學方法
小學三年級的古詩,主要是朗讀和講授法,要讓學生正確斷句,結合注釋能夠理解詩歌大意,掌握詩人的生平,結合老師的講解感受詩歌情感。
7. 淺談小學文言文的教學方法 是誰
題目:淺談小學文言文的教學方法
作者:王復紅
摘要: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秀專文化的寶貴屬遺產,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因此,小學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並為進入初中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教學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更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懂得我們的歷史,從而繼承和發揚我們的文化。
出版源:中華創新教育論壇, 2007
8. 小學文言文的教學要達到什麼程度
1 正確、流利的朗讀,有的要求背誦.
2 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詞語的版意思(就是文言文下面的解釋).
3 知道這權篇文言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升學一般不太考這個.小學文言文比較簡單,我認為教給他們如何學的方法,簡單體會一下,為以後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