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優秀案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教學設計與反思
本節課是教學「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通過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既能加深學生對倍的含義的認識,又能為以後學習解答「求比一個數的幾倍多(少)幾」等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1.例題出示了「楊樹有 5 棵」和「柳樹的棵數是楊樹的 3 倍」這兩個條件,要求「柳樹有多少棵」這一問題。我先讓每位學生用小棒擺一擺,先在第1 行擺5 根小棒表示楊樹的5 棵,再在第2 行擺小棒表示柳樹的棵數是楊樹的3 倍,這一過程讓學生獨立操作。巡視中我發現,學生基本上都知道要在第2 行一共擺15 根,但大部分學生都是把這15 根放在了一起。於是在我的要求下,孩子們開始調整小棒的位置,也就是把每一份中的小棒靠得緊一些,份與份之間離得遠一些,這樣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樹的棵數是楊樹的3 倍。這也是為後面將「幾倍」轉化為「幾個幾」做好准備。
2.「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方法的關鍵就是「幾倍」轉化為「幾個幾」。學生擺好小棒後,教師可以結合小棒圖講述:柳樹的棵數是楊樹的3 倍,也就是說柳樹有3 個5 棵。並讓學生看圖練習說一說這樣的話。整個過程是由直觀操作到抽象思考,引導學生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算。之後的練習也要讓學生分析每題的數量關系,加深對「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理解,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把「幾倍」轉化為「幾個幾」去想。
B. 小學數學優質課《什麼是周長》教學設計及課後反思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計算的基礎.本節課在小學數學「空間圖形」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周長」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抽象,這是由於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比較少.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這樣的設計很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和具體圖形和物體,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並能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
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與態度: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
(一) 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秋天是樹葉飄落的季節.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美麗的葉子圖片!多漂亮的葉子呀!可愛的螞蟻看到它,高興極了!它說它會畫樹葉,一筆就能畫成美麗的樹葉!看!(出示課件)仔細觀察兩只小螞蟻是怎麼畫的?誰畫的好?
師:這樣由一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一圈,在數學中叫做一周.這外面的邊叫做邊線.
師: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圈,一個美麗的葉片圖案就出現了.現在誰再來說說,螞蟻是怎麼畫的?
生: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周,最後又回到起點.
師:小螞蟻也能做老師,它教我們畫出漂亮的葉子,你們學會了嗎?
請你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來.開始吧!
2.好!誰願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麼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裡開始的,又到哪裡結束.)
3.小結:看來,不管從哪裡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請看(動態演示).你們知道樹葉邊線的一周的長度在數學上叫什麼嗎?這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4.再來看(出示圖),你能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嗎?
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
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C.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比多少教學設計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版典型性,不要事權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D. 小學數學優秀案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教學設計與反思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倍」的概念的教學內容,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並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學情分析
1、教師的主觀分析:對於初次接觸「倍」的學生來說「倍」的概念是比較抽象的,難以理解。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此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7的乘法口決》後的一個學習內容,而學習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基礎就是乘法,為此應將乘法作為本節課學生學習的基礎來展開教學,以舊引新,化難為簡。
3、學生認知障礙點分析:本節內容是學生初次接觸「倍」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時候思維遷移存在一定的難度。
綜上所述,本節課應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結合直觀的方式構建新知,以學習活動為載體,通過探究學習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多給學生感知的機會,讓學生親身經歷做的過程,體驗「倍」的意義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並接受新的知識,體驗數學即生活,感受數學的樂趣,數學的價值。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義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設置情境,復習舊知,引出新知。通過擺一擺的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新知的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倍」的意義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積極動腦的學習習慣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體驗數學即生活,感受數學的樂趣,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並建立「倍」的意義,
2、理解並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E.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教案到底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一、概念區分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包括教案、學案、評價方式,甚至學生問題的創設、教具的應用等,所有的與教學設計有關的內容都是。所以,教學設計是一個泛化的概念,不能是一個東東。教學設計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
教學設計,是准備課,特別是公開課等需要全面考慮的一份文檔,附件可能有電子類輔助.
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新課標中提供的幾個都是,《同心圓》、《南極考察》,主要是提供實際的教學例子,而不是所有教學的細節。以其範例
與教學的配合為主進行設計
教學案例是主要用來交流,或者自我教學實例積累的。
案例相對比較簡單,把教學的內容實例和教學設計意圖表現出來就行了。這個例指的是教的內容「例」,而不是這堂課作為例。(蒼山子)
教案
教案: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是教學設計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課堂實錄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對教學目標、內容、環節進行備課。教案是指導老師自己上課用的。也是考察一個教師備課的一個依據。(蒼山子)
信息技術教育課教學設計與其他學科的教學設計稍有不同,但基本原則是類似的。主要的原則還是突出「設計思想」、「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忌諱流水賬。
雖然文章的格式多樣化,但開篇要介紹: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難點、難點突破方法,或者再加上設計此文的背景,即解決的問題。
常見的格式有:一、表格式如: ------------------- ------------------- ------------------- ------------------- ------------------- -------------------
教學環節 | 教學內容 | 雙邊活動 | 設計意圖 |
------------------ ------------------- ------------------- ------------------- ------------------- -------------------
教學環節 包括:課堂引入、教學過程(分課題)、練習、總結等。
雙邊活動包括:教師活動、學生操作、提問與回答等。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目的。
樣文:http://222.132.51.46/waswz/yz/itw/sjk.htm(蒼山子)
二 課例(教學實例式)
特別是報紙比較喜歡篇幅短小的課例模式,不要求全面、詳細地論述教學的過程,只要突出教學的主要特色與主要思想就行了。
通過需要介紹清楚地內容包括:課題、設計思想、教學思路。
由於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可以從思想、過程的側重不同進行設計,甚至只針對評價也可以寫成一個課題,這類文章的很大不同就在於局部地、重點地體現教與學的思路。
重在講思想的案例:
http://222.132.51.46/waswz/yz/itw/fs.htm
重在講過程的案例:
http://222.132.51.46/waswz/yz/itw/zhk.htm(蒼山子)
三 課堂實錄的寫法與不足的彌補
課堂實錄就是對教學過程進行文字記錄,主要格式是:
師:-------
生:-------
師:------
生:-------
課堂實錄有較大的優點,能夠看出整個課堂的上法,可以看出教學設計之外的很多實際的細節。但是,課堂實錄存在很大的缺點,讀者、編輯都不宜看出其中蘊涵的教學意圖和教學方法。我的一篇《先聲奪人第一課》很大原因就是看著很熱鬧,但看不出方法與目的,結果試投過多處都沒有中稿。時隔一年,一個編輯在我的網站上看到,感覺很有意思擬修改後採用。當然這還是本實錄寫的不夠好,實錄發表得也很多。
常見的彌補方法:
(1)在篇首先介紹明白你的授課方法 ,可以針對過程進行預先簡介。
(2)在每一個課堂實錄的環節之後加註解,對本環節進行簡單的解釋,說明教學的意圖。
沒改過的《先聲奪人第一課
F. 小學數學優質課《什麼是周長》教學設計及課後反思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和具體圖形和物體,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並能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
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與態度: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
(一) 看一看,描一描。
1. 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秋天是樹葉飄落的季節。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美麗的葉子圖片!多漂亮的葉子呀!可愛的螞蟻看到它,高興極了!它說它會畫樹葉,一筆就能畫成美麗的樹葉!看!(出示課件)仔細觀察兩只小螞蟻是怎麼畫的?誰畫的好?
師:這樣由一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一圈,在數學中叫做一周。這外面的邊叫做邊線。
師: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圈,一個美麗的葉片圖案就出現了。現在誰再來說說,螞蟻是怎麼畫的?
生: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周,最後又回到起點。
師:小螞蟻也能做老師,它教我們畫出漂亮的葉子,你們學會了嗎?
請你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來。開始吧!
2. 好!誰願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麼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裡開始的,又到哪裡結束。)
3.小結:看來,不管從哪裡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請看(動態演示)。你們知道樹葉邊線的一周的長度在數學上叫什麼嗎?這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4.再來看(出示圖),你能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嗎?
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
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二)找一找,摸一摸。
1. 你能從我們身邊找一個例子說說什麼是周長嗎?下面請你們同桌合作找一找,並且摸一摸它的周長,也可以下位找。(指導:課桌面的周長、課本封面的周長、黑板面的周長、地面周長、水池池口周長。)
2. 誰來說一說你們找的結果?你可以邊說邊指一指。
(三)量一量。
1. 大家找到了很多,看來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周長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我們去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長,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腰圍。
2. 現在請大家估計一下老師的腰圍大約是多少厘米?
估計的准不準呢?誰來量一量?(注重測量方法的指導:腰圍怎麼測量?)告訴大家測量結果。
3.根據這個結果,請你估計一下自己的腰圍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
誰來說說自己的腰圍?看來同學們的腰圍大約在60 cm左右。
4.小結。
通過前面的學習,老師發現同學們善於觀察、愛動腦筋,所以想邀請你們參加下面的闖關比賽。有興趣嗎?
這里共有3關,每闖過一關都會得到相應的分值。最後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勝利者!有信心嗎?讓我們充滿自信迎接挑戰!
(四)闖關練習。
1. 先看第一關,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這里有3個圖形,請你選擇其中1個圖形。看課本45頁第2題,做在書上即可。
選擇長方形的能說說是怎麼測量和計算的嗎?有不同方法嗎?大家真聰明,關於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後面我們還要研究。
第一關誰成功了?請為自己加上100分!
2.下面我們來繼續闖第二關。怎樣量出樹葉的周長?誰闖過了這關加上200分。
3.第三關。 (課本45頁第3題)
課件出示圖:他們的周長一樣嗎?(指名說說)
我們來看看演示移動的方法。誰闖過了這一關?祝賀你們!每人加300分!
回想一下,剛才大家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圖形周長的?
這一關哪組闖過去了?請加上200分!
現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賀你們!其他同學不要灰心,有信心趕上他們嗎?希望你們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頭趕上!
(五)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有什麼收獲,你能談談自己還有什麼困惑嗎?
教學反思
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微機向學生展示了許多漂亮的樹葉,給了學生美的享受以後,學生有了得到樹葉的慾望;緊接著教師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描樹葉的輪廓,這樣教師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態,使課堂氣氛驟然升溫;然後教師又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活動,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後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藉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闖關比賽形式的練習,一下子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且將本節課的練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第一關中,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且為後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第二、三關比較圖形的周長,學生通過比較圖形的周長,掌握了比較的方法(移動、測量),再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下面的問題就容易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學生在測量自己的腰圍時,教師指導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學生對腰圍的認識還不夠,隔著很厚的衣服從外面測量腰圍,出現了很不準確的估算結果。
G. 小學數學優質課《什麼是周長》教學設計及課後反思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計算的基礎。本節課在小學數學「空間圖形」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周長」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抽象,這是由於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比較少。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這樣的設計很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和具體圖形和物體,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並能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
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與態度: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
(一) 看一看,描一描。
1. 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秋天是樹葉飄落的季節。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美麗的葉子圖片!多漂亮的葉子呀!可愛的螞蟻看到它,高興極了!它說它會畫樹葉,一筆就能畫成美麗的樹葉!看!(出示課件)仔細觀察兩只小螞蟻是怎麼畫的?誰畫的好?
師:這樣由一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一圈,在數學中叫做一周。這外面的邊叫做邊線。
師: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圈,一個美麗的葉片圖案就出現了。現在誰再來說說,螞蟻是怎麼畫的?
生: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周,最後又回到起點。
師:小螞蟻也能做老師,它教我們畫出漂亮的葉子,你們學會了嗎?
請你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來。開始吧!
2. 好!誰願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麼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裡開始的,又到哪裡結束。)
3.小結:看來,不管從哪裡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請看(動態演示)。你們知道樹葉邊線的一周的長度在數學上叫什麼嗎?這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4.再來看(出示圖),你能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嗎?
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
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二)找一找,摸一摸。
1. 你能從我們身邊找一個例子說說什麼是周長嗎?下面請你們同桌合作找一找,並且摸一摸它的周長,也可以下位找。(指導:課桌面的周長、課本封面的周長、黑板面的周長、地面周長、水池池口周長。)
2. 誰來說一說你們找的結果?你可以邊說邊指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