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器晚成(文言文)百度百科
《老子》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質真若渝⑤。大方無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⑦。
【注釋】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嶇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說此名應在「大方無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偷,意為惰。
5、質真若渝:渝,變污。質朴而純真好像渾濁。
6、大方無隅:隅,角落、牆角。最方整的東西卻沒有角。
7、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伸為幫助、輔助之意。此句意為:道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朴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題解】
這一章列舉了一系列構成矛盾的事物雙方,表明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統一關系,它們彼此相異,互相對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統一性,從矛盾的觀點,說明相反相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這里,老子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聞道」的態度: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漠不動心、將信將疑,下士聽了以後哈哈大笑。說明「下士」只見現象不見本質還要抓住一些表面現象來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淺薄之人嘲笑的。
【申論】
本章先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後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為「道」。在後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語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後六句的「質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質。所以引完這十二句格言以後,用一句話加以歸納:「道」是幽隱無名的,它的本質是前者,而表象是後者。這十二句,從有形與無形、存在與意識、自然與社會各個領域多種事物的本質和現象中,論證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辯證法的真諦。這是極富智慧的。
B. 大器源於小成典故
大器復免成,大器是自然而制然就成就了的,不是由於人工刻意而為。來自老子道德經。
大器晚成,一個成語,指要做大器或大事,需要長時間的准備和努力,不可能一掇而就。
大器源於小成如何解釋?大器物是由一部分一部分的小項目組合而來的?
C. 《大器晚成》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提綱
大器晚抄成是一個漢語成語襲,拼音是dà qì wǎn chéng,原意「鑄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鍾)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出自《老子》。
《韓非子·喻老》記載:「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沒有發號一項政令,也沒有一樣政績上的作為。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話,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庄王不因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聲;沒有事先顯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績。所以說:「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D. 大器源於小成的理解是什麼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句講的是順勢而為,善於審時度勢,創新性的解決問題,回不要拘泥於小羈絆。強調答做事的方法。拘小節者難成大器:這句講的是做事要踏實,不要一開始就好高騖遠。強調做事的態度。題主好好去理解這兩句話,講的都不是一個方面的事,沒有矛盾,兩句都有道理
E. 《王弼道德經注》中對「大器晚成」的解釋是:「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請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王弼對道德經的解釋是不對的,因為他本人並不是一個道家的修行者,只是從世俗的方面予專以支離破碎屬的解釋。按帛書甲本原文是 大器免成。專指修行而達到最高的境界是要通過主觀上避免達到成功的方式進行修行,才能最終達到的一種反促的修行方式。所謂反也者,道之動也
F. 有沒有大器早成的例子
1、霍去病
西漢名將霍去病,十七歲被漢武帝任命為嫖姚校尉,隨衛青在漠南抗擊匈奴,斬敵千人,受封冠軍候;十九歲被漢武帝任命為驃騎將軍,出兵河西,斬殺變亂者,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了基礎。狼居胥山一戰,漢軍大敗匈奴,也是漢軍進擊匈奴最遠的一次。
2、王勃
唐代詩人王勃,六歲能寫文章,九歲讀顏師古注《漢書》糾正其錯,十歲飽讀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跟隨老師學醫;十六歲應試及第,成為朝廷最年少的的命官。王勃所作詩歌眾多,這些詩歌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昂。其中《滕王閣序》一篇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堪稱絕句。
3、晏殊
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晏殊,十四歲以神童入試,應試的考生有千人之多,晏殊卻絲毫不畏懼。他的才華受到當時的皇帝真宗贊賞,賜同進士出身。而後又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
(6)大器源於小成教學計劃制定擴展閱讀:
大器早成的含義: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這是指要在年輕的時候為自己的理想奮斗,建功立業,不然在時代的變遷下,有生之年你都不會成名。這句話出自張愛玲的《傳奇》。
張愛玲說這句話時,其實不單單是字面上的意思,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有關系的。我們知道張愛玲其實政治立場上不是很堅定,她是一個更專注於寫作的作家,更希望通過出書賺錢來滿足她有情調有品位的生活。當時時代瞬息萬變,她也是希望能在穩定的時期內趕快成功,否則個人的名聲很容易被時代的大浪所淹沒。
年輕人的思維更活躍,對事業更有激情,同時也更有本錢去拼,趁現在身上沒有那麼多責任和負擔時還可以放手去拼搏,等年老體衰時有這個心也沒這個能力了。
不過太早出名也不好,你看現在很多小明星小天才,年紀輕輕就出名了,可是沒幾年你可能就忘了。過早顯示的才能還沒醞釀成型就曝光,很容易早夭。出人頭地的契機要把握好,最好是在你正當壯年心智成熟最有精力,並且確實具備堅強的實力的時候,讓大家記住你。
G. 什麼成大器成語
沒有這樣的成語的
『包含有「大器」字的成語』 (共2則)
[d] 大器晚成
[s] 上根回大器
『上根大器』答
『拼音』 shàng gēn dà qì
『首拼』 sgdq
『釋義』 佛家語。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資、才能極高的人。
『康熙字典』 上、根、大、器。
『出處』 無
『示例』 無
H. 成語《大器晚成》講的是誰的故事
我搜索的,應該是這樣的。
其實你看網路就好,更詳細。
袁紹身邊的一位專門客,名叫崔琰,他屬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於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I. 「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人的情況實行不同的培養方式和方法,以達到每個人均成材的目的。
因材施教
拼音:yīn cái shī jiào
詞義: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 處:《論語·先進篇》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9)大器源於小成教學計劃制定擴展閱讀:
「因性而教」
古代女子是不能同男子一樣受教育的,所以當時不存在「因性而教」的問題。但社會發展到今天,顯然「因材施教」應涵蓋「因性而教」。本來,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確存在著差異,女生在生理發展上較男生一般早熟一、二年,在小學和初中低年級時,
女生的語言能力和機械識記能力一般優於男生,再加上本身學習的內容中抽象思維的成分比較少,所以此時女生的學習成績普遍高於男生,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機械識記成份減少,相應地抽象思維的要求越來越高,男生的優勢開始發展。
所以,教師應看到男女生各自的優勢,因勢利導,幫助他們分別保持和發展各自的優勢,共同進步。
「因齡而教」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四階段說,各年齡階段都各有其特徵,因此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教師要因年齡特徵而教。
1.因能力的個別差異而教
學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態分布:兩頭小,中間大;能力的充分發揮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結構上也有差異,有的長於想像,有的長於記憶;等等。故我們應因學生能力的個別差異而教。
2.「因材施教」與「因教而學」、「因材擇學」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授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客觀地存在著相互適應。師「因材施教」,生也應「因教而學」,擇其善從之,不善而改之;
還應允許學生「因材擇學」,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等特殊情況進行自由的發展。三者結合,既重視教師的「教」,又重視學生的「學」,使之達到和諧統一。
3. 因性格施教,每個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學習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對於學習的方式和內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樣。
J.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出自哪兒
詞目
大器晚成
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釋義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專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屬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出處
《老子》:「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示例
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的。(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大音希聲,大象希形」語出《老子》,其意思簡單說就是,最大的聲音我們往往聽不見,最大的形象我們往往看不見。這是老子對有與無、大與小的辨證哲理的深刻思考和生動表達。簡單的例子:沉默有時比怒吼更具震撼力,這是「大音希聲」;宇宙是最大的形,但誰能看見?這是「大象希形」。「大美無言」這句《老子》原文中沒有,應是你所看到的文章作者由《老子》原文意思生發開來的,其意思大約應是:最美的東西不需張揚,自身也不會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