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實施為什麼要貫徹審美性,創造性和實踐性原則
在美術教育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幼兒一味地模仿學習,是被動的學習者,沒有范畫,就不知道該怎麼畫;另一種是接受教育改革思想後,走入誤區,在創造性美術活動中教師始終持肯定的態度,孩子想畫什麼就畫什麼,讓幼兒盲目地創造,放任自由片面強調個人情緒情感的抒發,忽視教師的輔導,使得幼兒失去美術的興趣,因為他們沒有一定的表現技能,難於用美術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可見,這兩種傾向培養出來的幼兒都是不成功的,是不會適應社會發展的。《綱要》指出:教師在幼兒美術教育應視幼兒為創造的主體,給幼兒創造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美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的快樂,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技巧。那麼,如何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落實創新教育呢?幼兒園美術創新教育中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在實踐教育工作中,我進行了些嘗試。現與大家分享。 一、親近生活,進行美的熏陶,激發幼兒創造美的情趣。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沒有形象的呈現,就沒有創造活動。」一切的創造都源於生活,新《綱要》也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要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就要讓孩子盡可能多地親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去感受美、發現美。從而萌發創作慾望。 (一)、選擇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貼近幼兒生活的教學內容。 在選擇小年齡段美術活動教材時,我根據該段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及其生活經驗,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挖掘好的題材,選擇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題材。如幼兒喜歡小動物,我就設計「可愛的小兔」、「小花貓玩球」等繪畫內容,「可愛的蝸牛」作為紙工、泥工的內容。還可選擇他們熟悉的玩具、物品為題材,如「會變魔術的紐扣」等。除教師預設外,可在幼兒的興趣點上,讓幼兒生成自己想創作的東西,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二)、引導幼兒感受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的美。 1、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界萬物的形態,運用各種感官去了解周圍的一切,獲得深刻細致的生活感受:還可到生活中觀察建築、環境設計等。運用照相機拍攝各種圖片、對幼兒感興趣的動畫片各鏡頭進行定格引導幼兒去發現,培養生活情趣,提高審美修養,讓幼兒在生活游戲中隨時隨地觀察美、欣賞美,還能隨意及時地表現美、創造美。如我組織的綜合活動「螃蟹」,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創作,事先讓幼兒收集各種圖片,通過飼養觀察實物,聽自創音樂《螃蟹》,做手指游戲,滲透看、聽、說、做多種感官,讓幼兒在功夫外創作。 2、引導幼兒欣賞一些經典名畫。因為美術創作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些美術作品的內容包括了題材內容的創新和表現手法的創新。在美術角放上梵谷的《向日葵》,希菲樂德的名著《鮮艷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鮮艷,認識顏色的種類。另外通過觀察大師的傑作,使幼兒感受美,從而大膽想像創作。也可將教師創作的作品、優秀兒童作品張貼在小畫廊里,用滲透式的方式讓幼兒感受大師的作品。 二、引導幼兒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美術活動中自主創新,自由表達。 (一)、用新穎的組織方式,激發幼兒美術創造的慾望。 1、用添加法發展創造性思維 例一:圓形,可以啟發、引導不同年齡的幼兒用添畫的方法畫出氣球、蘋果、車輪、太陽、笑眯眯的臉、救生圈、表、皮球、盤子、貓、兔子等物體。到了中、大班還可以進行圓的暢想。我不僅要求幼兒現出來,還要求幼兒用語言描述,從不同的角度發展幼兒的創造力、想像力。 例二:教師只提供基本部分示範,讓幼兒發揮想像,添枝加葉。如教師示範一隻小兔,小班時讓幼兒聯想小草及綠色的草地,中大班聯想到兩只、三隻,聯想至蘿卜、白菜、田野、森林,烏龜、小鳥等,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躍然紙上。 2、情景再現,幫助理解主題,大膽創作。 教師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再現情景,進行情緒的渲染,有助於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創作,充分想像。如初次學習畫人—可愛的海騰,教師:海騰去廣州已有半個月了,我很想他,你們呢?幼:想,我都想死他了。教師:那我們來畫下笑眯眯的他留作紀念,好嗎?幼:好。教師:怎麼畫呢?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邊用手摸身體的各部分邊感知如何用美術語言表達人物。在水泥地上,可愛的海騰形態萬種:有大頭小身卡通式的、有坐在地上的、有兩腳*開手長在頭上的、有單腳側身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子琪的畫,他的表達是又高又大的是嘉嘉,小一點的是海騰,最小的是我,他是那麼形象地再現了他們三的關系和他們的身高比較。 3、游戲法激發創造的熱情 根據幼兒好玩好動的特點,應力求繪畫活動游戲化。如開展「小小攝影家」的游戲,游戲前,教師發給每位幼兒一架玩具照相機,請他們做小攝影家,他們的顧客是教師事先放在教室各個地方的漂亮的布娃娃,積木房、小雞、小鴨等玩具,要求每給它們照一張相就要畫一比張照片。當幼兒聽說要當攝影家時,高興得又蹦又跳,按下快門前還要向小動物們提醒道:「不要動,笑一笑。」模仿起成人來惟妙惟肖,津津有味,並認真畫下每一張照片。這樣不僅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創作熱情,而且使幼兒陶醉在游戲當中,他們玩得是那樣的開心。其它的還有繪畫接力,合作畫等游戲形式,幼兒都很喜歡,樂於參與。 4、多種領域活動相結合,啟動想像的翅膀 美術活動中,多採用與多種領域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激發的情緒感,將繪畫與音樂、散文、故事、詩歌相結合,調動幼兒的聽覺,根據聽到的引起聯想和想像,啟動幼兒想像的翅膀。欣賞一些名曲,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並把所聽所感畫下來,如:欣賞《獅王進行曲》時,讓幼兒隨著音樂進行表演,幼兒自信、自如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各種動物的走路姿態,幼兒展開想像,筆下的動物也就千姿百態躍然於畫紙上。幼兒還喜歡聽故事,利用這一愛好,要求幼兒聽完故事後,回憶故事情節及主要角色特徵、動態,給幼兒計講童話《小兔歷險記》引導幼兒大膽想像故事高潮後將會發生什麼,鼓勵多種設想,幼兒敢想了,創造性思維活躍了,自然而然孩子們的繪畫表現就會更加積極投入,所表現的內容豐富奇妙,充滿熱情。 5、動手做做玩玩,感受創作樂趣 美術動手操作能力對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幼兒發展創造力有著重大的意義。多給幼兒動手的機會,讓幼兒手和腦並用,是美術創新教育的必要的途徑。幼兒動手動腦,獨出心裁地創作,能感受到美術創作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應積極為幼兒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盡可能開展多種手工操作活動,如:紙團印畫、印章畫、吸管吹畫,樹葉粘貼、泥工塑造、蔬菜拼盤……在「蘿卜黃瓜拼盤」中可見幼兒的創造想像是多麼豐富的,他們無拘無束的隨心所欲增將現實和想像的東西拼制出來。 6、幼兒做幼兒講,在自我表達中提高創造表現。 「小孩子得到了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我在美術活動中,給幼兒以充分的機會,讓幼兒積極地提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感。給幼兒講的機會,讓幼兒能充分的表達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利於教師讀「懂」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繼續創造。如:在繪畫「秋天的果實」活動中,一個幼兒在畫好的大樹上畫滿了各種各樣的水果,教師問:「你的水果樹很漂亮,你為什麼這么畫?」這個孩子樂滋滋地回答
2. 陳鶴琴的實踐精神和理論探索哪些應該繼承發揚
(一)學習——領會精髓,融會貫通
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和今天我們提倡的自主游戲、綜合課程、愉快教育、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強調游戲的作用、重視幼兒實踐能力的培養等異曲同工。
「活教育」理論是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人」,認為應該「愛國家、愛人類、愛真理」。這也是當今對孩子進行德育的目的之一。他主張把大自然、大社會作為出發點,讓幼兒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把孩子引向生活,將生活引向孩子也是如今所倡導的課程理念。他不完全否定課本.他所追求的是讓自然、社會、兒童生活和幼兒園教育內容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這與如今所倡導的「綜合課程」非常相似。他還提倡「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這與現在提出的重視幼兒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一致的,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而在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中體現出來的熱愛兒童、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更是如今幼兒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中有關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等均與新《綱要》相通相融,如: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的劃分。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發展。」領域劃分是相對的,整合進行是絕對的。陳老倡導的五指活動則形象地表達了這個意思。他的課程論、游戲論、藝術教育論等也強調這個觀點。
陳鶴琴先生在半個世紀前對幼兒園課程的思考和實踐依然能在今天引起共鳴,說明其形成與發展是符合我國幼兒教育發展規律的,他反映了兒童的幸福要求、人文精神、兒童發展和教育創新的要求,也和當代世界教育發展息息相通。
(二)融合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在當今世界一體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從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中得到的啟示,那就是立足於本國、本地、本園、本班的實際情況,在向外學習和汲取各種外來文化精華的同時,要使之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堅持在借鑒的基礎上創新,創造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三)弘揚——繼承發揚,開拓創新
3. 教師資格證面試都考哪些內容啊
面試都考什麼?
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
結構化面試:主要考核教師的師德+應急處理能力回
例子:上課學生說話答,吵鬧如何處理?4
作為班主任,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等。
試講:針對自身學科進行一堂課程講授
答辯:針對試講的內容提問
4. 如何做好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工作
「家庭」的管教管導、衣食住行等繁瑣事物正切實反映出幼兒園工作的多面性、復雜性和細致性;如何使這個「大家庭」團結齊心、與時俱進?作為一名管理者,我覺得,抓好教師隊伍建設,才能促進幼兒園良性的健康的成長。多年來,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我做了很多積極的探索,頗有心得。 一、重情感投入,關心尊重教師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基本層次,其中之四是尊重的需要,在交往中渴望別人的認可,不僅自尊,而且也期望別人尊重。孟子也曾說過一句話:「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幼兒園教師是由女性組成的特殊群體,感情細膩,上進心強,自信自尊是共同的特點。在工作當中,我們把自己定位在與其他教職工平等的位置上,以愛換心,真心實意地去尊重每位教師,關心和幫助她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問題。如每年「三八」節和「教師節」,為全園教職員工慶祝集體生日,並要求每個教師把自己最拿手的節目展示給大家,然後以沙龍活動的形式讓每一位員工暢所欲言,為幼兒園的發展策謀劃策,讓她們暢談家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每個教職員工生日當天,送上一份蛋糕和愛心紅包,讓她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五一」節和「十一」節帶領教職員工到外面散心,體會世界的美好。有句話說得好:「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關心,關心要真心。」這種真誠的關心,真誠的情感投入,不僅增進了與教師們的友誼,同時極大地調動了她們為教育事業發展創造的積極性。 二、重管理藝術,營造良好氛圍 在教育管理中,突現自我管理的思想符合當今時代的要求。在發達國家,幼兒、家長作為教育的消費者,擁有挑選幼兒園的權利。幼兒園要保證生源和財源,就必須向管理要效益,要質量,以求得發展,這也是我們幼教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如何突現自我管理呢?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我覺得首先應轉變觀念,增強教師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的意識。比如在制定規章制度時,可以組織教職工參與研究、討論,形成「制度為我們服務」的共識,所確定的考核制度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維持了有序的工作秩序,使教職工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各盡其職、各顯其能,促使全園教師的教育觀念不斷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變化而變化。為了在管理中真正體現管理的有效性,在不違背大原則的情況下,還可以在工作中實施彈性管理,為教職工們營造一個寬松的良好的氛圍,給予她們更多的創造空間,讓她們自主教學、自主創造,以應對即將面臨的激烈的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