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美術保護文物微格教學

小學美術保護文物微格教學

發布時間:2021-01-24 00:22:37

1. 關於保護文物的手抄報資料~

文物保護技術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Cultural Relics文物保護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知識,包括文物製作、保護以及與防治有關的科學技術、材料性能、操作工藝和各種勘察、檢測等。文物在保存過程中,經受著兩種因素的破壞,即:①人為的破壞。如古建築、石窟寺、古墓葬被戰火焚毀、被拆除或維修不當失去原貌;銅鐵器、書畫、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護、搬運不當被損壞。②風、雨、雷、電、火、地震、光線、蟲害、黴菌等自然因素對文物造成的破壞。
中國文物保護方面的技藝歷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撥正歪閃古建築梁架的記載,另據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載,成都曾遷移三堵牆的壁畫,經過 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畫保護的揭裱技術,到唐代已相當成熟。「漆粘石頭,鰾粘木」更是流傳很久的修復石質文物和木質文物的傳統技藝。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檢測技術逐漸引進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
歐洲一些國家在18世紀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賽因修復壁畫的傳統技藝,一直流傳到現在。
防護技術 文物保護應遵照預防為主,維修為輔的方針。不可移動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術來解決,而防蟲害、鳥害等,則主要採用工程技術與化學處理相結合的辦法。
大氣中的粉塵、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對文物的污染超過國家規定標准時,應解除污染源,在國家標准許可范圍內的,應綠化環境、減輕污染,同時要嚴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動文物的防護,應首先注意博物館庫房和陳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護措施,然後再對不同質地的各類文物分別進行防護,如銅鐵器的防銹,磚石質地文物的防風化,絲綢紙張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復技術 木構建築物整體歪閃,打牮撥正後,再作加固處理。構件局部殘損應剔補、墩接。大構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飽和聚酯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嚴重的按原制更換。
磚石結構古建築,整體歪閃,應先做定點、定期觀測,經加固後穩定的,就不再做地基處理。裂縫可採用加箍和灌漿的方法加固,砌體殘缺可剔補,如無法剔補可局部或全部拆除並按原樣重砌。石窟寺的山體裂隙,採用噴鉚加固或灌漿加固,滲水漏水處要疏導、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質文物表面風化應用有機硅類的高分子材料封護。
古建築的修復,應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盡量保留原構件,以保留古建築的歷史價值。對於古建築中帶有雕刻的瓦獸件、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要慎重處理,盡量做到不換或少換。對塑像、壁畫、彩畫等附屬藝術品,更不能隨意修補。
可移動文物的修復,可採取傳統技藝與近代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如銅器害銹,可用機械取除或用電解還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脫水,可用自然乾燥法,或用醇醚聯浸、冰凍升華、高分子材料滲透聚合法;殘毀的書畫多採用傳統的揭裱方法修復;近代書刊可用絲網加固;古代絲網絹帛可用熏蒸法殺菌;脆弱紡織品可用絲網加固或傳統的裝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斷裂用蟲膠或環氧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復中採用的新材料、新工藝必須保證不損害文物的歷史價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質、色澤、強度等,同時還要有可逆性。古建築構件維修時所用的新材料還應遵守只能加強不能代替的原則。
檢測技術 主要用於對文物殘傷痕跡的探測、質地結構化學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測定。探傷常用 X光、超聲波等;質地結構的分析常用電子顯微鏡、金相顯微鏡觀測;文物的化學成分常用光譜、質譜分析;模糊不清、顯示反差甚小的墨跡繪畫等,可採取紅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質可用碳十四測定年代;陶瓷磚瓦等可用熱釋光測定年代。

石質文物保護技術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Stone Cultural Relics石質文物因受到日照、水浸蝕、地震等自然營力作用和環境污染、小氣候改變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粉化、變色、生霉、起甲、酥鹼、劈裂、蝕空、凝漿、崩塌、傾覆等破壞形態。
石窟寺保護技術 首先應調查病害。調查工作有以下幾個步驟:①測繪地形圖、窟區平面圖、立面圖、縱橫剖面圖等。測圖方法有經緯儀導線測量、控制網測量、小平板測量。在進行立面測量、窟內石雕藝術品測繪時,可採用近景攝影測量的方法。②環境質量評價。包括文物所在山體的地層、岩性、構造,水文地質條件,氣象、水文、地震資料,污染源及造成的危害等。應指出文物受到的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③地球物理勘探。為解決某個特殊目的而用,要在滿足物理前提與必需的工作條件下才能收效。目前利用的物探方法有:直流電阻率法尋找滲水途徑,微電極系法探測石窟表面風化層厚度,聲波法測石窟風化程度,地震勘探進行窟前考古等。④穩定性分析。許多石窟位於陡立的邊坡內,屬於陡坡與洞室相結合的三向空間。分析其穩定性應從文物所在山體的岩性、裂隙、變形破壞過程、力學分析計算等方面進行研究,預測其變形破壞規律。對於體量較大的危險岩體還應進行結構面的分析、計算。
預防措施是指改善文物所處的環境,避免各種風化應力的繼續破壞。主要措施是在石窟崖頂作防滲排水,改變並疏通地表水流的流向、位置並切斷與洞窟的聯系;查清裂隙走向、范圍,杜絕地表水流沿裂隙滲入窟內;採用窟前地面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窟內潮濕結露,防止劇烈的干濕交替變化等辦法,防止水對文物的侵蝕。為避免藝術品受日光、雨水、風沙的直接侵襲,還可修建窟檐進行保護。
石窟寺的加固主要為防止石窟的崩坍和藝術品風化。
措施有:①用護壁、擋牆、大型砌體或澆築體阻止裂隙的發展,防止懸岩塌落和抵禦岩體開裂。此法難以保持石窟現狀,易破壞崖壁的歷史遺存,在不得已情況下才使用。②噴錨加固。以不同長度的錨桿(粗鋼筋)採用水平或傾斜的不同方向穿過裂隙岩體,將不穩定岩體錨固在穩定岩體上,然後將錨桿端與細鋼筋網焊接,表面用高壓噴 5~15厘米厚的混凝土,再用山體岩粉罩面做舊。
沿一定間距留設排水孔,使少量滲水仍能排出。此法適合已經鬆弛、多裂隙、洞窟密集而岩體破碎的石窟山體。
它可起到加固、支撐、防風化作用,具有很大的承載力和安全儲備。缺點是會局部改變石窟外貌和掩蓋一些歷史遺存。③灌漿粘結。為石窟中雕刻藝術品斷裂、洞窟崖壁開裂、崩坍的加固保護方法之一。目前使用的灌漿粘結材料主要有環氧樹脂類、丙烯酸酯類及無機化學材料等。對材料性能要求接近於被加固岩石的物理力學性狀,並符合粘結性好、粘度低、可灌性好、室溫下可固化、耐凍融性、耐水性等要求。灌漿設備主要是用空氣壓縮機和特製灌漿桶。 檢查時要對灌漿的深度、 范圍、岩體強度、變形特性等進行檢查,保證灌漿加固的質量。
露天石質文物保護技術 先從研究石雕的風化形態著手,進行風化成因分類,然後據氣象要素、水害及潮濕環境的長期觀測與記錄,按石雕風化的深度系統取樣,並進行岩石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岩石氧化物的化學分析、薄片鑒定及風化產物的差熱分析、 X射線衍射分析、光譜分析、掃描電鏡觀察等工作,找出石雕風化的主要病因後,採用點荷載強度試驗及超聲波試驗,檢測石雕風化的程度,再根據岩石化學成分隨深度的變化,用物探電法及岩相鑒定等手段檢測石雕風化深度。
一般較完整,風化不嚴重的露天文物,應改善保護環境。對風化嚴重、不進行保護,無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護材料。防護材料的使用應明確主要防止哪幾種風化營力,提出保護後應達到的主要指標,並要求材料無色、透明、不反光、不酥鹼、化學穩定性好、滲透能力強,具有抗風化能力,有一定固結強度等。一般使用的防護材料有高分子有機聚合材料(有機硅、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類、硅酮等)及無機化學材料。
為了文物的安全,必須慎重地對石雕防護層材料的性能進行各項檢測,包括:①防護層內的材料形態、充填程度及沿深度方向的變化;②物理力學性能:如孔隙率,透氣性,固結強度,耐磨蝕強度等;③抵禦水侵蝕的能力:如表面吸水率(毛細吸水率)、最大吸水率、憎水性、透水性等;④抗風化能力:如耐老化性能 (包括人工老化試驗及自然曝曬場 ),抗凍融試驗,安定性試驗,干濕交替試驗等;⑤化學穩定性:如耐酸性,可溶鹽、中溶鹽含量,抗污染能力等;⑥重塗性:為後人提供保護的可能性。
館藏石質文物保護技術 從墓葬或由野外放入博物館內收藏的石質文物需要表面除垢,清除內含的各種鹽類或微生物。主要方法有:①清除可溶鹽。一般是先在流水中較長時間浸洗,再用去離子水浸洗。體量大的石器,可用紙漿塗敷,干後揭取。②表面去垢。放入超聲波清洗器中,快速洗除。大理石銹殼可用二甲樹脂將其周圍封護後用稀酸腐蝕銹處,再用機械法剔除。其他石器可用稀酸軟化溶蝕污垢,最後用非離子水洗凈。③粘接修復。粘接材料一般用環氧樹脂類調入石粉摻少量顏料混合而成的粘合劑,也可用硝基纖維素或聚醋酸乙烯酯類粘合風化嚴重的石器。已相當疏鬆或表面有彩繪的石質文物,粘接前選用丙烯酸甲酯和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酯酸乙烯酯、環氧類、有機硅類及氫氧化鋇等材料進行滲透加固。修補材料常用的有熟石膏加纖維素,丙酮和乙酸戊酯混合劑配成 10% 賽璐珞溶液再調以細石粉,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加入岩粉及無定形二氧化硅,將顏料調成糊狀進行修補。
石窟壁畫修復技術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f Grotto Paintings石窟壁畫一般是在洞窟開鑿後,在高低不平的石壁上先作草泥層地仗,然後作畫。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的壁畫地仗,多抹麥草泥兩層,不塗底色,直接在比較粗糙的泥壁上施彩作畫。地仗的草泥層之間及顏料層與草泥層之間相互結合比較緊密,一般不產生起皮剝落的病變,但局部壁面會有細小裂紋出現。
唐宋時代壁畫地仗泥層一般為3至4層,泥層種類增多,除麥草泥層外,還有麻刀、棉花、蒲絨等泥層。在施彩作畫之前,先在地仗表面塗刷一層很薄的白粉。這種白粉畫層受潮後會產生開裂起皮並呈鱗狀小片剝落,一般稱為龜裂起甲性病變。潮濕嚴重時,連同地仗泥層一起酥鬆,稱為酥粉性病變。
有一些壁畫地仗泥層過厚或後代在前代壁畫上增修的重層壁畫,因受潮濕、地震、岩體裂隙等影響,部分地仗與岩壁脫離,形成裂隙和空鼓,壁畫隨時有大面積脫落的危險。
五代時期有一種製作在窟外岩面上的壁畫,又稱露天壁畫。其地仗是在岩壁上先抹草泥兩層,再抹麻刀石灰膏一層,也有直接將石灰膏抹於岩壁上的,然後施彩作畫。這種石灰地仗也會出現空鼓或小面積脫離岩體的病變。
以上幾種病變的修復方法如下:
①壁畫白粉畫層龜裂起甲性病變的修復方法。先清除起甲白粉畫層內外的塵土和積沙,向起甲白粉畫層與泥層之間注射體積比為 4∶1的2.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配製而成的混合膠粘劑,將白粉畫層貼回地仗,再用外包白絲綢的棉拍壓實,等注入白粉畫層內部的膠粘劑中水分收定,再向壁畫表面噴塗一次體積比為4∶1的1.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劑。如有病變遺漏處,噴後會出現鼓泡,可再注射膠粘劑修復。待噴塗劑稍干,將白絲綢鋪於壁畫表面,用軟膠滾普遍均勻地滾壓一遍即成。用此法修復後的壁畫顏色無損傷、無眩光、能保持壁畫原貌,葯劑有可逆性,不影響再修復。中國敦煌莫高窟 1千多平方米龜裂起甲壁畫就是用此法修復成功的,已經受了25年的考驗,沒有重新起甲。
②壁畫泥層酥粉性病變的修復方法。與白粉畫層龜裂起甲性病變的修復工藝基本相同,只是需根據對象向泥層深處注射不同濃度的聚乙烯醇水溶液與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劑或單純的聚醋酸乙烯乳液以及丙烯酸酯乳液,然後壓實。
③壁畫地仗脫離岩體和畫壁空鼓的修復方法。壁畫部分草泥地仗脫離岩體,先將其邊沿塗刷一層聚醋酸乙烯乳液,再以15%聚醋酸乙烯乳液調粘土、砂粒、麻刀或麥草等成膏狀,往地仗邊沿處填塞,使畫壁與岩體粘貼牢固。為了使修復處與壁畫色調一致,可向泥內加添適當的顏料。
畫壁大面積空鼓,可採用壓力灌漿(粘合劑)粘貼或採取灌漿與鉚固相結合的修復方法。
石灰地仗壁畫小面積空鼓,可用浸有環氧樹脂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的紗布條從畫壁破口處填入地仗與岩體間的空鼓部分,均勻地施加適當壓力,使畫壁與岩體貼緊,待膠粘劑干固後便可粘牢。畫壁破口處用15%聚醋酸乙烯乳液調砂粒和石灰膏填補。填補前也要向畫壁邊緣抹一層聚醋酸乙烯乳液。這樣不僅可以使其粘合得更加牢固,同時還可以避免石灰膏中的水分滲到壁畫表面,留下斑跡。
古建築古墓葬壁畫保護與維修技術
Preservation and Repair Techniques of WallPaintings in Ancient Buildings and Tombs古建築古墓葬壁畫一般情況下應原地保護,特殊情況,可遷移保護。
原地保護 在加固壁畫後,還需改善室內通風、防潮、防日曬等保護設施。墓葬壁畫多採用加固後在自然條件下封閉保存,壁畫加固方法根據損壞情況而定。
當畫面嚴重脫膠時,用2~3%膠礬水或2~5聚乙烯醇縮丁醛等高分子材料噴塗1~2遍。畫面表皮酥鹼時加固葯劑與脫膠處理相同,但葯劑的濃度加大,噴塗次數增多。當壁畫表層薄而脆,里層酥鹼時,需採用打針注射的方法,葯劑與脫膠處理相同。工作時需一方寸一方寸的逐片進行,注射次數依畫面情況而定,所用葯劑應先稀後濃。
壁畫泥層空鼓時,應用干泥鉚固。在無線條的畫面上,每平方米內鑽小孔2~3個,用白灰或砂土摻聚醋酸乙烯乳液或聚乙烯醇縮丁醛,製成干硬灰條或泥條擠入孔內,將壁畫泥層與牆體粘牢;嚴重裂縫處,用同樣的干泥材料擠入裂縫內粘牢。部分畫面脫落處按原壁畫泥層做法補抹平整,塗色作舊。
遷移保護 分揭取、修復、安裝三個步驟進行。
揭取 將壁畫與牆體完整地分離,壁畫面積小的可單塊揭取,面積大的要分塊揭取,每塊以 1~3 平方米為宜;畫面高在 2.5米以上時需分上下兩層或三層揭取。
揭取前應做好一系列的准備工作,主要有壁畫的臨摹,壁畫與牆體構造的調查,繪制揭取壁畫的分塊編號尺寸圖,分塊關系尺寸圖等。然後再依據分塊的大小、壁畫與牆體的構造情況確定揭取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拆牆揭取。先在畫面用 40% 桃膠水溶液或10~20%聚乙烯醇縮丁醛滿貼一層白色紗布,保護畫面。干後靠畫面安裝前壁板和揭取台。用刀鋸鋸開壁板四邊的邊縫,縫寬5~8毫米,然後在壁畫背面自上而下地分段拆除牆體砌塊,每段高50~70厘米。接近底邊時需迅速轉動前壁板,連同壁畫泥層向內推倒,平放在揭取台上。
運到修復室以待修復。
②鋸取。當壁畫有兩層以上的泥層、厚度超過 2厘米時用鋸條將泥層與牆體鋸開。
③撬取。當壁畫泥層有空鼓時,用平鏟將壁畫撬離牆體。
④震取。當壁畫局部泥層與牆體牢固粘連時,用鐵鑽在泥層與牆體之間輕輕鑿擊,主要靠震動使壁畫離開牆體。鋸取、撬取和震取,常在同一畫塊的揭取中混合使用。
⑤套取。當壁畫是土壁牆體時,可以採用木箱套取。
在前壁的四邊釘邊板成箱形,嵌入土壁內將壁畫套入箱內,再鋸開土壁使壁畫離開牆體。
⑥粘取。當壁畫直接畫在磚牆或石牆上,可用膠布粘取。用塗有10~15%聚乙烯醇縮丁醛等高分子材料的白色布,貼在畫面上,使壁畫的顏色層粘牢在膠布上,干後揭取膠布,壁畫隨膠布就被揭取下來。
修復 有泥層的壁畫,修復時應背面向上,用小平鏟鏟除壁畫底部泥層,保留壁畫的表面泥層,用2~5%膠礬水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等高分子材料噴塗1~2遍加固,加固葯劑不能滲透到壁畫面上。干後補抹新泥層,連同表層厚度一般為1.5~2.5厘米。新泥層的材料配比與表層相同,用白灰或砂土摻蟲膠或聚乙烯醇等高分子材料和制。再用環氧樹脂貼一層紗布防震。背面最後用環氧樹脂粘成承托壁畫的底托,式樣為十字格式的木櫃或輕金屬櫃。櫃子預留安裝用的鐵活卯眼。背面修好後,反轉壁面向上,除紗布,清除殘留膠液,殘損處用原材料補抹齊平,待安裝後統一補色。
用膠布粘取無泥層壁畫時,應先按畫塊大小製作底托,面上釘板仿原牆體刷色作舊,然後將膠布有畫的一面貼在底托平板上,再用粘取材料的稀釋溶劑將膠布刷濕,輕輕揭取膠布,使壁畫的顏色層留在底托平板上。
安裝 博物館陳列的小幅壁畫或由數塊拼合的壁畫,只須在修復好的壁畫背面,安裝上適合參觀的支架即可。
安裝到原建築物內原來位置時,應先根據建築物的結構情況,在牆體下肩以上安裝懸掛壁畫的木支架或金屬支架。牆體一面有畫時採用單面支架,兩面有畫時採用雙面支架。支架是由若干立柱和橫向撐桿組成,立柱需與建築構架連接牢固,然後按編號順序,一面牆、一面牆的進行安裝。先將壁畫背面底托用鐵活與支架的撐桿連接,同時用壁畫分塊關系尺寸圖,反復核對無誤後,再將鐵活固定。
安裝時還應考慮壁畫的防潮、通風,牆體底部應加防潮層。在無畫的一側砌較薄的實體外牆,外牆與支架之間要有 5~10厘米的空隙,可使壁畫背面通風;重要壁畫安裝時,此段空隙一般不小於50厘米,以備工作人員進入檢查安全情況。
最後由美術工作者補抹各畫塊之間的鋸縫,並依臨摹品補線著色,恢復揭取前的原貌。

2. 小學美術教育實習日誌怎麼寫

美術教師實習報告
主要讓同學們製作和設計傢具模型因為前面的許多挫折,我很早就為這個課做好准備,我努力回想我在初中時對美術課的期望,和那個時候對房子裝扮的一些幻想。搜索了大量而又精美的手工製作,我也事先做好了幾個范品。我也想著讓音樂融進美術課堂,音樂美術本相通
00回首過去的一個多月,我們每日與旭日同起,伴著皓月而歸。生活充實而有規律。
00在實習之前,我迷茫過,壓抑過。要成為一個老師,除了知識淵博,說話必會需要一定的魅力。但一直以來,我始終有個無法克服的缺點,在眾人面前說話我常會緊張,或是聲音顫抖,或是說話太快。因此越接近實習,我心裡越緊張。到了實習動員大會上,我們院的指導老師的一句話,留給我很深的感受:實習,我們就是去失敗的,去成功的。這句話讓我釋放了許多。
00來到實習學校,見到穿著統一白色服裝的學生,特別是第一天就聽到一句很真摯的「老師好」,我的心裡已平穩了許多,很自然的,接受了另一個身份。也開始了這不同尋常的八個星期的有著雙重身份的學習生活。
00一.教學體會。
00我任教初三級的美術。之前在學校的十節微格教學訓練,在這里變得有點微不足道。
基礎技能課。
00第一堂課,我抱著敢死的心態,沒有緊張。聲音自我感覺也比較響亮,而且教的內容是基礎技能課,這樣的課堂彷彿有個形去抓,目的非常明確。我結合我的經驗和初學者易犯的錯誤,分步驟去教。同學們的專注的眼神不斷地給我動力和勇氣,這讓我感覺很實在。
00但是,一個星期下來有五節的重復課,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課堂反應,活躍或沉悶。這相當考驗老師的應變能力。根據課堂上的反應,我也做出相對的改變。一個星期下來我有了一個小總結
00(1).聲調表情是控制課堂氣氛的方向盤。
00(2).別想著一節課你說完了就了事,那是完了你的事,別忽略了學生。
00(3).盡早摸索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接受能力,學習美術興趣等。
00(4).別老在簡單的問題上搞太多花樣。
00(5)學生喜歡實際例子的引導。
00於是,接下來的時間,我以這幾點去要求自己,在課堂上多了幾分自然,也漸漸加強了隨意發揮的能力。而且在改了大量的學生作業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批改作業的作用是如此的大。它讓我更清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面對學生的時候,讓我有個底。在上課之前,評論分析同學們的作業,可以讓課程分階段性,更加系統性。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更高。
002.作品鑒賞課。
00可以說鑒賞課是美術教育裡面最難以把握的課堂,像水中月,霧里花,你知道她的美,卻難以展現在學生面前。
00在備課階段,我盡量想像優美的語句,或搜索大師的一些幽默的小故事來渲染課堂氣氛,我把課堂盡量設成我的想像中那樣完美。
00而到了真正的課堂上,才發現以上准備的這些,需要你的語言藝術,你的真正的感受去感染學生。但我的感覺是,我像是把剛發現的新聞報告給觀眾聽一樣。我放不開,無論是動作,表情或是語調。每一節課,我的指導老師顏老師都全程跟蹤。顏老師意見比較簡短,她讓我注意與學生互動,像這種課留多點時間讓學生去說.還有聲調沒有控制好,整節課就平了。
00我抓住這兩個意見,反思。的確,幾節課,我都上得比較吃力,想盡量帶學生進入那個大師的崇高的藝術境界當中去。卻沒注意到學生的感受。就像前面總結的別忽略了學生。
00接下來,我嘗試讓學生去說大師的故事,或是怎麼欣賞大師的畫。有一個男同學給我的印象很深刻,他把達芬奇的畫模糊地總結了一下,雖然聽起來有點稚氣,但著實讓我產生了點小佩服,課堂氣氛也比較好,那是從他們理解的世界出發,比較容易帶動同學。課堂氣氛也比較好。我也更加註意了什麼時候用什麼聲調,適當停頓或留個空白,會讓課堂更富有節奏感。
00幾節課下來,我多了點體會和一些思考。
00(1.)課堂就像匹野馬,需要你的點點積累去慢慢馴服。
00(2.)要想去感染學生,你必須要有真實的感受。
00(3.)教好美術,需要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包括你對藝術不斷的探索,還有對學生的一份愛心,守護學生的天性並加以引導。
00(4.)把你對學生的愛融入到你對藝術的熱愛。這樣你的教學質量才能不斷上升。
003.手工製作課。
00最後的一個星期是手工製作課,主要讓同學們製作和設計傢具模型因為前面的許多挫折,我很早就為這個課做好准備,我努力回想我在初中時對美術課的期望,和那個時候對房子裝扮的一些幻想。搜索了大量而又精美的手工製作,我也事先做好了幾個范品。我也想著讓音樂融進美術課堂,音樂美術本相通。有些音樂就是有種無形的力量,激發著人的情感。
00在真正的課堂上,效果都不錯。我把初中時的一些幻想陳述或轉為提問放在導入部分。這給課堂起了個很好的展開,在展示樣品時,同學們的眼睛都亮起來了,氣氛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同學們的製作過程當中,我慢慢推放原先准備好的一首節奏輕松的鋼琴曲,沒有人發問我為什麼播放音樂,我也沒故意說明。整個課堂情境,輕松流暢。師生能得到較好的交流。上完這個課以後,我發現和同學們的感情更親切了。一部分同學的作品都不錯。看著她們的作品,我彷彿回到了我的中學時代。
00藝術是一種語言,藝術探索的是人類情感的奧秘。在美術教育中我深深體會到:必須注重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盡全力、用愛心喚醒和鼓舞學生對生活的感受,講方法、抓契機引導他們用美術語言去表現內心的情感,豐富生活、陶冶情操,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能夠身心和諧地健康成長。
00

3. 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師生面貌煥然一新,教師的教學行為漸趨理性化和人文化,學生的自主地位和自主意識、能力不斷增強,成果豐碩。但新課程的實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有出現。從客觀上講,出現這些問題大多是正常的、通過努力可以調整和改變的;但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敷衍了事。
要知道,審美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指出:"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由此可見,審美能力是一種專門訓練所產生的特殊能力。
那麼,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呢?
一、鑽研教材,精心設計。

常言說:功在課前,效在課內。課前的功夫,我們一定要做足、做充分。
首先,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分析教材圖片和文字,恰當評估學生現有的審美知識水平,並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制訂出合理的教學目標。我們要整體地看待審美教育,把審美教育目標納入到整體教學目標之中。既給審美教育以應有的地位,又使教學目標內部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協調,優化組合,不得厚此薄彼或隨意替代,以求互補增效,強化教學目標指向的全面性和實施的有效性。
其次,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審美因素,多方位開發資源,進行大膽、靈活、務實的審美預設,精心設計好審美活動。這些是能成功實施審美教育的必要保證。

二、激發興趣,開拓思維。
興趣是進行審美活動的源動力。教師可以運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
如,筆者在指導學生欣賞完書本上的范圖後,出示自己利用廢舊紙盒、彩紙、瓶蓋等材料製作的海洋怪獸。由於立體的海洋怪獸具有較強的「真實感」,給學生以多方面的視覺及心理沖擊,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教師由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師抓住有利時機,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從材質、色彩、造型和工藝製作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賞析,並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觀感和興趣出發,不拘成見,打破常規,努力開拓思維空間,大膽進行審美想像。結果,學生妙語連珠,美不勝言。

另外,教師可通過故事、猜謎等方式將靜態的畫面「還原」為真實可感的美麗「情境」,由外到內地給學生以情緒感染,學生則會興趣漸濃,積極參與審美活動。教師也可大膽引進廣告、建築、傢具、時裝等生活中鮮活的、美的形象作為欣賞內容。因為它們的時尚、現代和新穎,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學生興趣盎然,審美活動也就能應時展開。教師還可針對某一件美術作品,拋出頗有爭議的兩種觀點,請學生做評委。學生為了要證明自己的觀點,一定非常樂意多方去尋找有力的證據和理由。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審美慾望被迅速激活,變「要」我欣賞為我「要」欣賞,迫不及待地「走」入作品細細品味。通過教師的引領和激烈的辯論,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和審美情趣、生命意識等都會得到切實提高。

由此可見,興趣一旦被激發,學生的審美活動就會從「他主」變為自主,從自發走向自覺,其境界和效果都不可同日而語。

三、精選內容,豐富形象。

人類美術文化博大精深,在有限的美術課堂教學時間內,要讓學生學會審美,具備起碼的鑒賞美的能力,教師就要積極實施「名著課程」,盡可能向學生展示人類美術文化的精品。因為經典美術作品代表了人類文化的最高成就,經歷了歷史的考驗。當然,我們並不能因此窄化欣賞范圍,還要兼顧到大眾美術和民間美術,努力做到寬泛與精到、大眾與經典相統一,切實體現審美教育的人文性、多元性和時代性。

為此,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大力開發各種美術資源,採取各種方式,努力讓學生接觸大量優秀的美術作品,以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豐富學生審美形象的貯存,積累並提升學生的審美經驗,以促進學生逐步向高層次的審美活動過渡。
1、專題欣賞,點上深入。

如,筆者在指導學生欣賞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過程中,巧妙引用學生課前收集的有關考古發現、介紹欣賞方法的短文等,在交流討論中,把學生引領進那神秘而遙遠的時代,多方面直觀感受先民強悍的生命、豐富的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和非凡的創造力,充分領略先民高超的青銅器鑄造工藝,大膽闡釋作品內涵,幫助學生由表及裡地體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導學生建立、豐富先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和拼搏抗爭的藝術形象,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指導學生欣賞現代建築時,筆者充分利用課本上的圖片資源,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感受現代建築的豐富性,再自主選擇喜歡的建築,從材料、技術、結構、造型和環境等方面進行自由評述,在學生嘖嘖贊嘆現代建築標新立異和協調統一的時代美的同時,也充分認識到了建築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大大豐富了學生頭腦中關於現代建築藝術的形象,完善了學生藝術形象結構,提高了學生對現代建築的欣賞能力。

2、內部整合,面上拓寬。

我們除了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專題欣賞外,更多的應通過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等領域的學習,採取美術學科內有機整合的優化策略,挖掘學科內部潛力,開發潛在資源,最大限度地為審美教育「擴容」,積極組織學生進行隨堂欣賞,使欣賞活動或隱或顯、因地制宜地滲透到美術各學習領域活動的各個環節,所謂細水長流,注重審美熏陶,努力豐富學生的審美形象貯存,大大增強審美活動的時效性。

如,筆者鼓勵學生發揮想像,採用多種繪畫方式和材料,大膽表現自己喜歡的有趣的太陽和月亮,具體表現一些豐富而有趣的細節,並嘗試編個關於太陽和月亮的美麗小童話,講給自己的同桌聽聽。筆者指導學生通過動手畫、動腦想、用口講的方式,把文學與美術有機融合,讓學生感受到了畫面形象的美、語言聲音的美和故事情景的美,從種類、數量和質量等方面優化、完善了學生的審美形象結構,體驗到了創造美的成功和快樂。

此外,筆者還通過指導學生製作可愛的浮雕小泥人,美麗的盤子裝飾教室的課業活動,將審美內容合理分解和重點細化、深化,從時間和空間上拓展審美活動,豐富視覺形象,增強了學生用美術作品美化居室環境的意識和能力。
3、欣賞展覽,有效補充。

平時,我們可利用重大節日、學校的重大或日常活動(如藝術節、迎新春書畫筆會、學生優秀美術作品展等),鼓勵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觀賞在展版上、櫥窗中陳列的師生優秀美術作品,相互交流,指導學生撰寫觀後感或賞評短文,可以大大豐富學生頭腦中美的形象的儲存。這也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4、參觀訪問,學習佳徑。

有條件的地區,教師可以經常帶領學生去附近的博物館、美術館,觀賞館藏文物,欣賞優秀美術作品。若能訪問一些知名畫家,參觀畫家工作室,當面請教,則一定受益非淺。這些都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的絕好途徑和機會。

四、親近自然,發現真美。

如,筆者引領學生走進自然,近觀綠樹紅花,撫葉聞香心醉;聆聽鳥歌蟲曲,俯看魚翔淺底;遠眺藍天白雲,青山綿延如龍。置身於如詩如畫的家鄉美景,面對繽紛亮麗的色彩,學生被深深陶醉了,像發現新大陸似的格外興奮,贊美聲不絕於耳。筆者在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後,啟發學生思考:「你發現什麼景物最美?為什麼?」 「看到這么美的景物,你的心情怎樣?請你對大自然說一句心裡最想說的話。」學生熱情高漲,各抒己見。通過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和開放式的心靈對話,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了,發現、欣賞自然之美和親近自然的內心需要得到了滿足,內心情感得以升華,心靈得到凈化。

在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培養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的同時,教師還要啟發、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關注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讓每個學生都擁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能感受美的心靈,不斷增強學生欣賞生活美的意識和能力。

五、遵循規律,感悟提高。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遵循審美教育規律,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正確的審美程序和方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分析美術作品,多給學生創造主動探索、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審美活動。

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滿足不同學段學生審美活動的要求,體現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螺旋遞進關系,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形象和審美經驗。如在低年級,主要鼓勵學生以直觀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術作品的造型與色彩之美,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到中年級,可逐步要求學生能對美術作品進行簡單的形式分析,學慣用短文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而對於高年級學生,要引導他們關注美術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認識材料的形狀、色彩、質地、性能和作用,並適當學習國內外美術史的知識,對中西藝術進行感悟和對比分析,學會寫一些短小的賞評文章,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獨特感受和個性化認識,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如,在引導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中的木橋時,筆者啟發學生聯系宋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橋梁建造的歷史背景(課前查找、收集有關資料)來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橋梁設計的獨特和建造水平的高超。基於小學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世界地理、歷史的知識,筆者熱情鼓勵學生將凡·高的《吊橋》與宋代木橋進行比較,從橋梁的設計風格、造型、材料和建造工藝、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中西藝術的對比分析,深入感悟橋梁建築藝術之美,並學習寫出簡短的賞析短文,大膽表達自己對中西橋梁藝術的感受和認識,使學生對中西橋梁藝術的特點和風格的差異有了直觀形象的了解,充分領略了中西繪畫迥異的繪畫風格和迷人魅力,增強了學生的多元美術文化觀念和對世界文化藝術的尊重意識。

由於學生認知能力的局限和審美經驗的不足,以及知識水平的差異,學生在審美活動中的表現並不都能盡如人意。對此,教師要有正確、清醒的認識,理性處置,給學生充分的參與、歷練的機會和時間,保持耐心,熱情鼓勵,而千萬不要急於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教師可採取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加強感悟交流,體驗審美快樂,積累審美經驗,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最終實現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高和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

4. 六年級上冊美術保護文物的手抄報

圖片來:自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B1%A3%BB%A4%CE%C4%CE%EF&z=0

文字:
http://..com/q?ct=17&pn=0&tn=ikaslist&rn=10&word=%B1%A3%BB%A4%CE%C4%CE%EF&fr=imgt

5. 人教版小學6年級的美術教案

六年級美術全冊備課

一、教學目的、要求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學習領域目標
1.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體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激發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願望。
2.設計應用學習領域
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易的創作意圖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它美術活動的區別。
3.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南語言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
4.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造型游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並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學重點
1. 學習色彩的明度漸變和純度漸變等色彩知識,體驗色彩的表現力,並能有目的地加以運用。
2. 能用日記畫的形式表現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義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情感。
用各種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膽想像並設計製作簡單的立體或半立體造型。
(二)教學難點
1. 利用多種媒體,如蛋殼、廢包裝、稻草等材料製作作品。
2. 欣賞情節性比較強的中外作品,認識該美術作品的藝術特點。
3. 用水粉、水彩顏料表現周圍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興趣與願望。
4. 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通過植物籽粒,纖維線材、織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貼進行造型設計。
5.能運用紫沙泥等材料進行立體造型,並用水粉顏料加工、裝飾。
三、教學措施
1.應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術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2.多種形式,組織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寬容和尊重。
3. 採用多種辦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以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意識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
四、課時安排
周次 課題 主要內容 課時
第1周 遠近的奧秘 了解近大遠小的透視變化規律,學習平行線和消失點的透視概念。 2 課時
第2周 風景寫生 學習利用簡單的構圖知識,並進行風景寫生,以提高造型能力與構圖能力。 2 課時
第3周 心中的風景 根據記憶或者想像,表現心中的風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2 課時
第3周 會動的剪影 了解皮影藝術特點,學會用卡紙製作剪影人物。 2 課時
第3周 水墨畫—動物 了解中國畫的特點,學慣用皴法來畫動物 2 課時
第6周 形體挖切 用泥在六面體或者圓柱體上進行切挖。 1課時
第7周 我們做樂器 學習運用不同的材料製作樂器,培養創造力和設計意識。 2課時
第9-10周 宇宙之旅 了解飛船結構,利用廢棄物製作宇宙飛船,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3課時
第11周 保護文物 通過欣賞、繪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3課時
第12-13周 愛護古建築 了解古建築的特點及保護古建築的意義,增強對傳承文化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 3課時
第14周 電腦美術 熟練運用Wingdows繪圖板中的繪畫工具,進一步了解各種工具的使用。 1課時
第16周 中國畫與油畫 了解中國畫和油畫的使用工具、材料以及在表現方式、表現內容等方面的區別。 2課時

1、遠近的奧秘
授課班級:六年級
課業類型:造型•表現
課 時:2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變化規律。
2、學習、了解視平線和消失點的透視概念。
教學中難點:
重點: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觀察,發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能掌握簡單的原理和規律,將透視知識應用於繪畫中,使描繪的物象更貼近真實。
難點:在繪畫實踐中應用所掌握的透視原理和規律,提高兒童繪畫的基本技能,逐步發展兒童的觀察力、想像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教學具准備:
師:范圖、教學VCD、學生作業用紙
生:繪畫工具
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按常規進行。
二、過程設計:
1、導入新課
欣賞圖片,觀察投影片中路的寬窄、欄桿的密疏、樹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簡單的圖形在紙上表現這些事物嗎?
討論學生們的簡易畫,從中發現了什麼問題?
生:近大遠小。
2、講授新課
⑴師:是的,近大遠小,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遠近的奧秘》的基本規律。(出示課題:遠近的奧秘)
在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中,除了近大遠小的現象外,還有什麼現象? 近高遠低、近寬遠窄、近長遠短、近清晰遠模糊、近鮮明遠灰暗(色彩)
⑵什麼是透視呢?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同樣的物體,在不同的位置上,會產生近大遠小、近高遠低、遠寬遠窄的變化,這就是透視現象。
你們的在一望無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們向遠處眺望,天與地、天與水面之間產生了一條長長的水平線,這就是視平線。
當兩邊的樹木向遠處延伸時,就慢慢地消失在視平線的一點上,這點就是消失點。
⑶說說周圍環境中的透視現象?
⑷欣賞課本上的范圖,讓生找圖中的消失點。
⑸師示範
①先找到消失點。
②畫出主要的的透視線,如馬路。
③按近疏遠密、近粗遠細的規律,處理好各條豎線、斜線。
④將物體的外輪廓簡略表現出來。
3、本課練習臨摹課本上范圖
4、生作業,師巡視輔導
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5、作業展示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
按常規進行。
二、過程設計:
1、講評上節課作業
⑴透視現象是否准確
⑵近大遠小、近疏遠密、近粗遠細的規律,有沒有運用在畫中?
2、在繪畫上色時注意哪些問題?近的鮮明一些、遠的灰暗一些。
3、學生繼續完成作練習,教師輔導。
4、作業展示
師生共同評價。
教學反思

2、風景寫生
教學目標:
學習簡單的風景構圖知識,利用所學的透視和構圖知識進行風景寫生。
鞏固對透視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與構圖能力。
教學重點:了解簡單的風景構圖知識,鞏固對透視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如何把透視和構圖知識運用到繪畫實踐中。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10—12分鍾)
欣賞、分析課本圖例,鞏固對透視概念的理解。
師:「同學們學習了基本的透視知識。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組圖片,看看他們是如何運用哪些透視方法的。」鞏固、加深對平行透視(一點透視)和成角透視(兩點透視)的理解。引導學生分析他們的特點。
了解風景寫生的方法與步驟。
欣賞課本第2頁下方的圖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師:「這些方框我們稱之為取景框,在風景寫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機的鏡頭,照出來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攝者的所取的景構圖好不好有直接關系。所以畫面的美不美和你們的所取的景構圖好不好有直接關系。」師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並介紹其使用方法。同時介紹在沒有取景框的情況下,可用雙手架成「口」字形進行取景。
以圖片或照片資料為例或通過對窗外景物的觀察,講解風景寫生的方法和步驟,了解風景寫生中的近景、中景、遠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進行取景構圖。在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中房屋的各條棱邊會有什麼變化。如何在畫面中確定「視平線」和「消失點」。欣賞一些風景畫和學生習作。
步驟:觀察——取景——構圖——描繪——修改——收拾完成
(二)發展階段(28—30分鍾)
1、取景構圖實地風景寫生
選擇操場或頂樓陽台先集中引導學生進行取景,觀察建築物的透視變化,然後以小組的形式分散開進行實地風景寫生。
老師巡視輔導,及時幫助學生改正錯誤。
作業點評。
教學反思:3、心中的風景

課時:2-3課時
一、教學目標
初步了解和掌握色彩風景畫的一般特點和基本畫法,提高對色彩的運用能力,在作業過程中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培養審美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色彩畫風景的作畫要求和一般方法(通過教師講授指導與學生練習來解決)。
難點:色彩的調配和著色運筆(通過示範和學生實踐來突破)。
三、教具與學具准備
教具:教材,大掛歷風景掛圖,示範用水彩畫具材料等。
學具:教材,水粉畫工具材料和8開作業紙等。

四、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畫具准備情況,安定好學生精神,集中學生注意力。
(二)觀賞導人,板書課題。
1.出示觀賞風景畫作品。(可用優秀學生作業)
2.簡析畫面色彩與構圖特點。
3.提出並板書課題:用色彩畫風景。
(三)講授新課。(邊講邊示範)
1.選景構圖。
可用較大的彩色風景照片掛歷作為實景,也可將學生帶到室外,視具體情況來確定。用掛歷是方便易行且有效的辦法。告訴學生選景不可貪多,應簡單、有重點,主次得當,切不可將所見之景都畫上去。當選擇好景物之後開始勾畫草圖。可用鉛筆輕輕畫出,不要太詳細,應大方飽滿,注意取捨,可以挪動搬遷有些景物,符合自己的審美需要。主要的景物應安排在畫面視覺中心,占據較大空間。

2.從遠到近或從近至遠鋪畫景物色彩。以教材上的示範步驟為例。
(1)用藍色加少許紫色大筆觸畫天空大體色彩;黃色畫地面,接畫少許藍色,使地面有草地之感,也宜用大筆觸概括。(見步驟圖)
(2)用橘黃色畫秋樹,隨意點畫,與未乾之天空藍色相交處變黃綠,自然呈現樹葉之色 (見步驟圖)。
(3)用赭褐色加少許藍色畫樹干、樹枝和房子,房子陰暗處用淺藍色稍畫,整個畫面既有冷暖色對比,又是統一協調的,非常好看。
(4)可點畫出人物、門窗等細節,直至完成。

3.教師小結:剛才老師所畫的景物步驟是由遠至近畫出的,實際上是先畫遠景再畫中景後畫近景,同學們畫時也可由近到遠去畫。即近景一中景一遠景(天空、遠山等物)。
(四)布置學生作業,提出作業要求。
1.或參照掛歷照片(若干幅任選其一),或參照書上臨畫,或自行想像設計。
2.畫時應考慮畫面總的色彩傾向和冷暖對比,使之既生動又和諧。
3.由近至遠或由遠到近靈活進行。
4.構圖飽滿單純、主次有別,不要貪多。
(五)學生自行作業,教師指導完成。
(六)簡評作業,布置學生收拾好工具材料。宣布下課。

5水墨畫——動物

(第1-2 課時)
目標:復習、鞏固水墨畫的基礎知識。即,工具材料,用筆用墨。學習幾種動物的畫法。
重難點:訓練學生的用筆、用墨。用筆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動物的造型。
課前准備:學生准備幾張小動物的照片。准備好筆、墨、宣紙等。教師准備幾幅小動物的圖片。教師准備范圖。

教學過程:
簡要地復習國畫的基礎知識和用筆用墨等作畫技巧。
教師出示幾幅動物的水墨畫,並結合課本的范圖,引導學生進行欣賞。
a.欣賞靈活多變的用筆,加深中鋒、側鋒以及點筆的了解。
b.欣賞用墨焦、濃、重、淡、輕五色,加深學生對墨色的了解。
c.構圖以及動物的造型。
d.欣賞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風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幾位畫壇大師,激發學生對傳統藝術的熱愛。
3.教師現場示範,讓學生直觀了解作畫的全過程,並歸納出步驟:
講解歸納動物的大形體。
講述調墨、調色。
分步作畫,講解畫動物的先後順序。
修改調整完成。
4.布置作業,畫兩幅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麻雀、蝦。
5.老師巡迴指導,主要是用筆、用墨以及動物的造型。
6.徵集作業、講評,提高審美能力。
(三)課後拓展
收集徐悲鴻、齊白石等畫家的資料,了解馬和蝦的畫法。

水墨畫——動物
(第3-4 課時)
目標:復習前一課時所學畫的小動物。學習螃蟹和松鼠的畫法。
重難點:筆墨的掌握和使用小動物的造型。
課前准備:布置學生收集松鼠和螃蟹的圖片。准備作畫用的工具和材料。教師准備好范圖以及工具材料。
課堂教學:
請兩位學生上台畫麻雀和蝦,老師進行講解,指出優缺點及應改正的地方。
老師現場示範講解松鼠及螃蟹的畫法,並歸納出作畫的步驟以及應該注意的事項。讓學生直觀感受作畫的全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布置作業,畫松鼠和螃蟹。
教師巡迴指導,主要是動物的造型及筆墨的處理。
徵集作品並講評、欣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課後拓展
要求學生畫一幅自己喜愛的小動物水墨畫。

7、我們做樂器
課時:2-3 課時
教學目的:
1、 讓學生通過欣賞了解樂器及樂器的發展,學習運用不同的材料製作樂器。
2、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設計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樂器
難點:設計樂器
教具准備:
教師:課件( 有關青銅編鍾、藏族大鼓、戰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樂器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
學生:准備製作樂器的竹筒、鐵管、鐵盒、陶泥…… 。

教學過程:
第1-2 課時
(一)、引導階段
1、 教師播放幾段樂曲讓學生欣賞。
2、 請學生猜一猜是什麼樂器發出的樂曲,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青銅編鍾、藏族大鼓、戰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樂器的不同音效。
3、 請學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樂器的資料。
4、 教師出示圖片並簡要介紹樂器的發展、樂器的種類,並讓學生欣賞不同的樂器發出的不同的音效。
5、
原始社會(用獸骨、陶泥等製作樂器)-----奴隸社會(青銅製作精美的樂器)-----封建社會(樂器的用料、工藝更為講究,多樣如:青銅編鍾、戰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國西南(雲南、貴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寧夏、甘肅、新疆、西藏)地區一些少數民族仍舊是用手工來製作樂器。如
:藏族大鼓,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韻味。
(二)、 發展階段
1、教師出示樂器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樂器的形狀及特徵。
2、教師啟發學生根據自己帶來的材料設計樂器,教師講解樂器的製作方法。
3、學生思考先畫出自己的設計草圖並進行小組交流。
4、教師根據學生的設計構思進行啟發性的講評。

學生製作,教師巡迴輔導。
作業:利用竹筒、鐵管、鐵盒、陶土等材料製作樂器。

交流與評價:
1、 展示學生製作的樂器並請學生說說自己的設計構思及製作過程中遇到過什麼問題,自己是怎樣解決的。
2、 師生交流評價。
3、 布置下節課工具。

第3課時
教學過程:
1、 教師復習上節課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從形和聲方面繼續加工樂器,讓自己的樂器更好。
2、 學生製作,教師巡迴輔導。
3、 學生展示樂器
①讓學生分組展示自己製作的樂器並吹一吹自己的樂器。
② 師生交流----比一比,誰的樂器造型好,誰的樂器能發出優美的聲音。
③教師評價,小結。
4、 課後拓展
讓學生嘗試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製作樂器。

8、宇宙之旅
課時:2 -3 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宇宙飛船的主要結構。
2.學習和利用各種廢棄物製作宇宙飛船。
3.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養成收集有關宇宙飛船的信息與資料習慣。
2.利用各種廢棄物製作各種宇宙飛船。
教學難點:
了解和掌握飛船的主要結構。
教學用具: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上天的影片,自製宇宙飛船的教具模型、掛圖等。
課前准備:
1.引導學生多途徑搜集相關載人飛船與宇航員的知識。
2.同時並准備一些廢棄材料(塑料瓶、紙盒、彩紙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組織教學。
2.欣賞
2003年10月15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把中國首位宇宙員楊利送上了太空後的一段影片,並講解有關「神舟五號」的發射情況。讓學生通過直觀的了解,親身感受中國人民實現了千年來的飛天夢。
3.導入課題。
4.引導學生欣賞宇宙飛船圖片作品,感受作品所體現的「宇宙飛船的形狀特徵」。
5.鼓勵學生說說形狀特徵是如何的?除了影片的宇宙飛船,你們是否還知道有關其他宇宙飛船的知識嗎?
6.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

二.發展階段
1.各組學生把各自搜集相關宇宙的各種資料及圖片進行展示然後回答。
2.師生共同找出飛船的主要結構,師邊講邊演示各種各樣宇宙飛船的主要結構造型。
3.師總結學生們搜集到有關宇宙飛船的相關知識,講述宇宙的多種造型特徵與設計原理,以及有關載人飛船、載人航天器組成的知識。
4.師重點邊講邊演示自做的教具模型一一分解幾種宇宙飛船的主要外型結構部件。
5.分組欣賞了解宇宙飛船的主要外型組成部分。
6.啟發每個小組應積極動腦,有創意地並要符合宇宙飛船的基本造型特點製作一艘宇宙飛船。
7.學生分組進行繪制草圖。
8.師到各小組給予指導。
9.各組學生開始製作活動。

三、展示評價階段
1.組織學生欣賞各小組展示自己組的作品,由各組組長闡釋本組所製作宇宙飛船模型的特點與優點。
2.引導學生自評與互相評。
3.收拾與整理:學生整理桌面與地面,保持教室環境整潔。

四.課後拓展:
鼓勵學生回家有機會製作衛星城,有一定的場景,有多種形狀的衛星,並配以一定的交通工具與自然景物。

閱讀全文

與小學美術保護文物微格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