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寫好幼兒園教學活動案例及反思
①保證教學的科學性;
②發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視補充有價值的資料、事例或錄像;
④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思想修養。
⑵ 幼兒園中班古詩明日歌教案反思
【教學要求】 1、仔細看圖,明白三個小夥伴及三個小和尚的故事,然後再用幾句話寫下想法,不會寫的字可以查字典。最後議一議:三個小和尚該怎麼做。 2、照樣子,練寫「轟、蒜、森」三個字。 3、背熟四條成語和《明日歌》。 4、選擇最感興趣的主題辦一份手抄報,班級展覽並交流。 5、學寫毛筆字。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學用字詞句) 1、審題,明確練習要求。 2、指導。 (1)出示第二組連環畫圖:請學生仔細看圖,想想三個小和尚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結果怎麼樣。 (2)教師講述三個小和尚的故事。 (3)出示第一幅連環畫:同桌討論,說說圖中內容,注意把故事的結果說清楚。 (4)全班交流:你是喜歡「三個小夥伴」呢,還是喜歡「三個小和尚」?為什麼? 老師相機指導,引導學生把話說清楚,理由說充分。 遇到學生說的精彩字、詞、句,可板書在黑板上,有選擇地帶領學生讀一讀,學生可自主積累。 3、練習。 (1)指名說說讀了兩個小故事後的想法。 (2)大家評議,學生各抒己見,只要有想法,說得有道理就行。 (3)請學生用幾句話寫下自己的想法,不會寫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詢問老師、同學。 (4)請幾位同學讀自己寫的句子,師生共同評議。指導學生圍繞一個意思寫。發現學生寫的生動形象的句子或板書或表揚。 (5)其他同學可與小夥伴交流,修改意思不明確的句子。 4、議一議。 (1)請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豐富的想像,說說「三個小和尚」該怎麼做才能讓廟里的小缸總是滿滿的。 (2)合作夥伴間先交流。 (3)組織全班交流,師生、生生對話。 二、教學第二題(寫好鋼筆字) 1、審題。 2、指導。 (1)出示三個字:轟、蒜、森。 (2)請學生仔細觀察字形,談發現。 (3)出示:(書上)我的發現:下半部分要寫得左小右大才好看。 3、練習。 (1)學生練習描紅。 (2)根據描紅情況,教師及時小結,再讓學生仿寫。 4、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字,請該同學介紹寫好這個字要注意什麼。 (2)對寫得不好的字,進行糾正,強化練習。 三、教學第三題(讀讀背背) 1、熟記成語。 (1)請學生說說想怎樣學習成語。 (2)學生自主學習成語。 (3)指名匯報學習成果,老師相機指導讀准字音,引導學生發現成語意思及用法並歸類。(難解的字或詞可讓學生當即查字典,必要時老師講解。) (4)學生練習朗讀和背誦。 (5)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2、背誦《明日歌》。 (1)學生自由讀這首詩,談談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問題。 (2)全班交流,明白這首詩的意思。 (3)指導學生正確斷句,讀出節奏。 (4)指導學生朗讀全詩,並能正確、有節奏、有感情地背誦。 (5)課外拓展:課後可收集表達同樣意思的詩或名言警句。 第二課時 教學第四題(想想做做) 1、談話,交流自己的愛好。 2、明確學習任務:辦一份手抄報,請學生談談打算怎麼辦小報。 老師引導從選取主題、收集資料、編排設計、分工合作幾方面談。 3、學生自主選取主題,給小報取名字。 4、全班交流,指導抓住主題命題。 5、自由組成編報小組,分工合作,自主辦報。 6、學生完成後帶來,組織學生評議,准備辦一個小報展覽。 (1)組織一個記者招待會,請各位同學拿出自己辦的小報,以推銷員的身份向大家推銷小報。要求:把小報的特色說清楚。 (2)師生共同參與欣賞、評議,可吸取優點,也可提出建議。 (3)評選出銷量前幾名的小報,布置張貼。 (4)辦得不理想的,可再進行修改。 第三課時 一、教學第五題:學寫毛筆字 1、出示優秀書法作品(含書上的一幅)讓學生欣賞。 2、學生談感受。 3、審題。 明確本次學寫的筆畫:「豎折撇」「豎折折鉤」。 4、指導。 (1)教師邊范寫邊講解書寫方法。 (2)學生練習、反饋,發現問題再指導。 (3)教師提示讀時要把握各人物的特點,讀出語氣並范讀。 5、練習。 (1)學生再次臨摹,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2)指導練習書寫「專、考」兩個字,注意「豎折撇」「豎折折鉤」在米字格中的位置及大小。 6、反饋。
⑶ 幼兒園中班教學案例與反思 急要謝謝!
孤單的呼吸 劉忻 韓承羽
⑷ 幼兒園中班圖形拼擺教學反思
中班數學活動《有趣的圖形》教案及反思 活動目標: 1、在認識圖形的基礎上,使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 2、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准備:自製的「小路」,上面鏤刻出大小不同的幾何圖形;供幼兒操作的圖形、小筐若干;小熊頭飾、小動物的家;音樂磁帶等。 活動過程: 一、引入環節,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石頭」的不同。 2、引導幼兒撿起自己喜歡的石頭,並與同伴進行交流。 二、創設情境,引發幼兒探索、操作。 1、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境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2、引導幼兒觀察小路,說說小路上的坑是什麼樣子的,啟發幼兒想辦法把坑填好。 3、幼兒思考並嘗試操作,教師根據情況適時引導。 4、引導幼兒發現,用幾個不同形狀的圖形能變出一個新的圖形來。從而理解圖形之間存在的轉換關系。 三、伴隨著音樂,幼兒和教師一同歡快地走出活動室。活動自然結束。 有趣的圖形活動反思: 在認識了多種幾何圖形以後,在智力區我們投放了許多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的圖形供幼兒拼擺,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每天都會到這兒來利用圖形拼擺出各種畫面:如火車、汽車、飛機、房子、大樹、小鳥等。可是在一次游戲中,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吵,原因是自己擺的房子都需要一個大一點的正方形,而當時盒子中只有一個合適的,兩人都握著正方形,誰也不願松開。於是在我的引導下,一名幼兒用兩個三角形組合在一起拼出了正方形,其他幼兒看見了覺得很有意思也紛紛來嘗試。這時我突然意識到,長期以來幼兒在拼擺過程中都是用圖形直接來當作物體某一部分的,如果下次三角形不夠了或是長方形不夠了,孩子就只會爭搶。我想應該讓孩子理解圖形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就可以用別的圖形組合在一起來替換所需要的圖形,如果獲得了這種經驗,孩子們的拼擺活動會更加豐富,思維也會變得靈活起來。因此我設計了今天的數學活動:有趣的圖形。此次教育活動的目標是: 1、在認識圖形的基礎上,使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 2、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我主要考慮到以下幾點: 一、復習、鞏固認識的圖形: 活動開始我鼓勵幼兒撿一些不同的石頭,並與同伴進行交流,自己的小石頭是什麼形狀的,這樣對每個圖形的外形特徵加深印象,為他之後的填坑活動奠定基礎。 二、在玩兒中學 為了使枯燥無味的數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在引導幼兒撿圖形的環節上我設計成撿石頭要去建房子,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景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萌發他們助人為樂的情感;創設小動物的家這樣溫馨的背景環境,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活動氛圍;直接利用小路作為活動場所,讓孩子們在邊玩兒填坑的游戲中邊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 三、提供幼兒充分探索、嘗試、思考的空間和條件。 1、在填坑之前,教師先引導幼兒觀察路上的坑是什麼樣子的,如:是什麼形狀的、有大又有小。為的是讓孩子明白要想辦法來獲得這些圖形。同時教師提出要求,引導幼兒坐在小路的兩邊,把身邊的坑填滿,不能漏洞,也不能讓石頭疊放在一起,這些提示語會引導著他們不斷嘗試、思考把坑填好。 2、路面上我所設計的坑多數都大於幼兒手中現有的圖形或是沒有這樣的圖形,一塊石頭不可能直接填滿,這就給孩子創設了難題,促使他們想辦法用多個圖形拼在一起來解決問題。可是哪些圖形更合適呢?這就激發了幼兒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過程。 3、考慮到難易程度的不同,有的坑用2—4個圖形就可以拼成,而有的坑就需要更多的圖形,這讓能力強的和能力較弱一些的孩子都能獲得成功,願意參與活動。 四、活動中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及時鼓勵。重在啟發、引導幼兒嘗試操作: 在幼兒嘗試、探索、發現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的表現,看到好的做法及時鼓勵、肯定;看到幼兒遇到困難時,啟發全體幼兒共同想辦法解決,並不斷地歸納、總結,引導幼兒感知圖形間的轉換關 系。
⑸ 幼兒園中班《認識大樹》教案的設計意圖,重難點,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分享與樹相處的經驗。 2、認識大樹的不同部位,了解他們的作用。 3、知道四季樹木的變化。 【重點難點】 認識大樹的不同部位,了解他們的作用。 【活動准備】 樹葉、樹枝、樹皮、樹根、花、果實分別裝盒子里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利用各種感官感知大樹的各個部分。 1、出示神秘的盒子,激發幼兒興趣。 2、幼兒利用各種感官來感知,猜猜是什麼?先聞一聞有什麼氣味,再摸一摸是什麼感覺。 3、打開盒子看看樹葉、樹枝、樹皮、樹根、花、果實,這些是什麼,在哪裡見過? 4、小結:這些東西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就是大樹。
⑹ 幼兒園中班教學案例與反思 急要謝謝!
2011 年 10月 13日 一、晨間接待 二、集體活動 語言 活動名稱 : xxxx 活動目標: 1 培養幼兒xxxxxx,,,,,,,,2 發展幼兒xxxxxxxx 活動准備: 省編幼兒用書,教具 xxx 活動過程: 1. 故事導入,吸引幼兒注意力, ,,,,,,,, 2.xxxxxxxxxxx... 活動小結:通過活動幼兒能夠xxxxxxx,鍛煉了幼兒的xxxxxxx 教學反思: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發現了幼兒對語言的了解只是片面的xxxxxxxxxxxxx,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更加的xxxxxxxx。
⑺ 幼兒園教學案例秩序感反思
小班幼兒剛入園,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的呵護接觸群體生活,他們自我意識較強,不懂得謙讓,在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容易出現爭搶、擁擠的現象。這給教師的組織管理帶來了許多的困難,也潛藏著諸多安全隱患。良好的秩序是幼兒在園的安全保障,也有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學習習慣,為他們一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幾個月的實踐與探索,我總結了兩點培養幼兒秩序感的方法。 一、自編兒歌和律動,幫助幼兒理解並遵守秩序。 在培養幼兒良好秩序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老師已經強調過多次的事情,但幼兒總是記不住,還總是出錯。鑒於此,我們可以將一些比較深奧,難記憶的內容編成易記易誦的兒歌,效果很好。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統一入廁多次,在入廁的過程中幼兒不免出現擠、推、搶等各種現象,也存在著安全隱患。為了讓幼兒懂得如何有序地入廁,我編了兒歌:「小朋友,要牢記。上廁所,講秩序。排好隊,挨個去。你不推,我不擠,文明寶寶就是你。」入完廁要洗手,如果孩子一窩蜂地擠過去,搶著洗手,那麼這個環節就會一片混亂,所以洗手也要講究秩序。在洗手過程中,我也引導幼兒邊念兒歌:「小朋友,排好隊;入完廁,要洗手;一個一個接著洗,挽起袖,淋濕手,搓完手心搓手背,洗手池裡甩甩手,洗完小手慢慢走」。通過自編兒歌很容易讓幼兒掌握了一日生活中的秩序要求,減少了不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精心安排教育活動,避免秩序混亂。 常聽到早班教師抱怨,早晨的幾個小時難以組織和管理,尤其是小班幼兒坐沒坐相,沒有形成良好的課堂習慣,吵吵鬧鬧一大片,早班教師的確難熬。這就需要主班教師提前安排好各個環節的內容,晨間活動、教育活動、課間休息等均不可馬虎。尤其是教育活動,教師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吸引幼兒注意力,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自然就會秩序井然。倘若僅僅依賴副班教師管理幼兒紀律,也只能治標不治本。在入廁、喝水、餐前准備時,孩子往往異常煩躁,大聲吵鬧,教師不停地吆三喝四也無濟於事。這個時候兩位教師要做好分工,副班教師輕聲組織 幼兒入廁、喝水,主班教師可以引導其他幼兒做新穎的手指游戲,繪聲繪色地講講孩子們愛聽的故事,自然就讓他們安靜下來。許多幼兒上完廁所、喝完水便悄悄回到座位安靜傾聽。餐前故事不可小覷,讓孩子們在端飯前就安靜下來,既避免了排隊端飯的混亂局面,又讓幼兒自然過渡到安靜用餐。副班教師提飯菜時,主班教師可以挑選一些與吃飯不挑食、不掉飯粒等用餐習慣相關的故事講給幼兒聽。 總之,一日常規皆課程,幼兒秩序感的建立,需要教師耐心引導,反復訓練,教師要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以便尋求更行之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