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美術教師個人研修計劃怎麼寫
這樣的教學活動,我認為你最好是上網搜一下,用復制和粘貼就能搞定。一般學校關注的重點是有與沒有,不會過多的關注質量的。
❷ 如何在美術課堂提高成效
你好
【內容提來要】小學美術教學源中,如何進行高效教學是當前課程改革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三個例證說明:高效的美術教學應建立在本學科的特性基礎之上,從發展的學生個性角度出發,美術學科課堂教學結構應靈活多樣,充分體現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真正起到美術學科課程的價值。本文力爭闡述成功高效的教學在於教師和諧、開明、智慧的工作,在於學生能從中獲取受益終生的知識、能力財富。【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高效教學【正文】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我們面臨改變原有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新要求。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形成高效、持久的課堂教學效益,越來越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我認為所謂高效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在一定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最大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是檢驗教師教學成果的重要標准,是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最大收獲,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最大效益。高效教學不一定是教師認真負責程度的具體體現,而是要看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作為美術教研員回顧和觀察小學美術教學課程改革
滿意請採納
❸ 小學美術教學近年來取得哪些成果
你提出的問題過於寬泛。針對小學美術教學所取得的成果,在地域間、各校間是有內差距的,而且差距很大容。總體看,以下四方面成就是普遍性的,有目共睹的:
1、在美術教學中,重視教育理論的應用。原先美術教師特別看重自身的美術技能和創作,總認為只要畫得好就能教得好,不重視理論修養,尤其不關心教學理論的學習。現在則越來越重視看書和學習理論,知道現代教學沒有美術和教學理論的支撐什麼都上不去。
2、在美術教學中,對美術教育性質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原先認為美術課僅僅是學習美術技能。現在了解到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完善人格,是為了讓學生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學技能,知道能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去解決技能學習中的問題。
3、在美術教學中,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原先課堂教學普遍採用老師「一言堂」的講課和臨摹課本或教師范畫的技能學習。而課改之後則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採用啟發式教學、合作學習和建構主義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模式。
4、在美術教學中,教學技術和方法發生變化。原先美術教學只有一張范畫、一支粉筆,而現在普遍運用多媒體、多材料、多工具,以及體驗、互動、參與、研究等多種新型的教學方法。
❹ 如何做好中小學美術教學設計學習體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美術教學設計提出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還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過去的單純重視基礎知識和技能,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難度加大。學生學的很累,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就必然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培養。教師教學設計時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使學生的能力等不到全面的發展。因此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過程與方法不改革,課程改革就等於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課程內容的改革,還要重視教學過程與方法的改革。 美術課程標准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改革做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 (一)課改後目前美術教學中存在的新誤區 教師們普遍認為,新的課程觀必須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對課程標准所提出的理念和評價要求也都能認同,教師們對新課程的實施有著高漲的熱情,但是缺少的還是一些具體的可供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操作簡便又有推廣價值的教學方法。有個別美術教師的教育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在教學中習慣於要在學生中分個你高我低,習慣於教師 一言堂的教學方法。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誤區: 1.誤解自主學習,忽視教師主導。有的教師上課在沒有作具體指導、具體要求的情況下,便讓學生自己動手創作。這種自流式的教學,缺少教師啟發學生對知識技能進行藝術探求的機會,缺少思維的啟迪,缺少想像力的開發,表面上學生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不明顯。 2.誤解能力培養,忽視雙基落實。為了強調自我表現,有的教師將美術學習等同於游戲,忽視引導學生學習美術的知識與技能,這種做法顯然是不正確的。有的教師片面理解《標准》的精神,認為新課程不以傳授美術知識、技能為目的,而要降低美術作業的難度,強調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活動方式,於是出現了課堂上學生興高采烈、熱熱鬧鬧,但整個教學即沒有難度也缺乏美術學科的內涵,不能為學生提供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現象,背離了《標准》總目標的要求: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還要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美術素養。 我們知道教學的難度通常指學生在知識的理解上或操作技能上所難以達到的程度。 教學的深度通常指學生對美術本質規律的認識程度,具體又表現在對各種美術作品的形式規律、主題內容及其文化意蘊的認識程度。三者之間,我們主要關心的是作品的主題內容,比較忽視作品的形式規律和深層的文化意蘊。 但遺憾的是,我們有的教師在上欣賞課時,停留在引導學生只是關注作品內容的表現,如畫的是什麼(風景、景物還是人物),畫了什麼故事,或作品的題目是什麼。一旦作品的主題內容與題目相符,就產生一種看懂了的滿足感。可以認為,這樣的觀賞很膚淺,沒有深度。因此,要提高學生對美術及其作品的理解深度,僅僅停留在主題內容這個層面是不夠的,還需要從美術作品的形式規律及其文化意蘊兩個緯度進行探索。 當然,新美術課程的知識不僅僅指製作美術作品的技能,還包括美術與文化、美術與自然相關聯的知識;而技能也不僅僅指製作美術作品的技能,還包括欣賞、評述美術作品的技能,學生自主學習美術的技能,運用美術知識技能於其他學科學習中,或解決生活中所遇到問題的技能等等。 4.誤解合作探究,忽視活動成效。教師片面追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里討論。討論時間沒保證,任務沒有分工,有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任務繁重,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進入合作學習的狀態。誤解了合作探究,忽視了活動的成效。參與者少,旁聽者多。課堂上,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教室里亂糟糟、鬧哄哄,這種活動目的性差,有活動沒有體驗,沒有反思。缺少活動實踐的外顯活動與內隱活動的統一,操作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統一,教師對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親自體驗過程的實踐指導不夠。 小組學習,由於缺乏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結果往往是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和想法,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成了陪襯,他們更多的時候是聽眾,即使他們發表了意見也得不到重視,在小組匯報時成績差的學生的意見往往被忽視。 5.誤解學科綜合,忽視視覺審美。個別教師由於過於強調學科之間的綜合,出現了知識容量過多、時間不夠、學科特點不明顯,而匆匆過場的現象。教學時因對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處理欠妥,有時過於強調專業知識的技能要求,有時又忽視了學科知識的落實,教學指導只重表面現象,缺少對學生視覺審美的感受和體驗,美術課上的不倫不類。 新課程實驗區大多數學校的美術教室,還沒有配備相應的多媒體設施,尤其是農村學校,即使該校有著素質較好的美術教師,有了相應的美術課件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對於以視覺審美為主要特點的美術學科,其課堂教學的效果影響就更大。 6.濫用現代媒體,忽視傳統手段。有的美術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還只是停留在把計算機當作普通的打字機和投影機使用,對計算機強大的美術功能效果,對相應美術軟體的應用和開發知之甚少。有的教師有了課件後,就忽視了對傳統美術教具的使用,缺少了對實踐操作的示範和指導。電教媒體引入課堂,用好了,能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但媒體畢竟是手段而決非目的,為媒體而媒體的做法,不但吃力不討好,還會弄巧成拙。 上述誤區導致了我們的教學設計過於強調學科中心,過於關注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我們應該認識到,在中小學進行的美術教育只是一種國民美術教育,我們的教育對象中絕大多數人目前不可能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美術上,將來也不一定以美術專業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我們對學生所實施的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應該是生活美術教育。我們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對學生未來生活有幫助的,有利於他們身心發展的。這次美術課程改革中一個重要的任務是要轉變我們的觀念,要更多地從教育的角度來認識美術課程,而不是從美術的角度來看待美術教育。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更多地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組織課程內容,才會淡化學科中心,才會關注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才會努力將美術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才會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傳統的美術課,同學們似乎已經習慣在書桌前寫寫畫畫。這次,孩子們聽我說這節美術課要由教室搬到學校操場的沙坑裡上,頓時歡呼起來,他們就像一群快樂的小鳥,從教室里飛了出去。
❺ 《怎樣培養小學生美術學習中的美感》小課題研究結題報
美術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通過美術學習,不僅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可以令其美感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來培養學生的美感。
一、什麼是美感
所謂美感是指學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或通過繪畫等方式養成的對美的一種認知。它的初步建立能夠使學生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欣賞事物,產生愉悅感,積極面對生活。而通過小學美術教學正好能夠培養學生的美感,也能使小學生思考問題、看待問題有一個新的思路。
美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要通過後天的培養。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美感認知,還要滲透一些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相關知識,通過美術教學逐漸培養學生對自然美、藝術美的鑒賞能力,使他們提高審美能力。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美感
學生美感的培養並不簡單,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美感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靈活採取多種有效方法,以幫助學生建立對美的認知,更好地去欣賞生活中各種美的事物,從而逐漸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向學生展示世界上的優秀繪畫作品
世界上優秀的繪畫作品有許多,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欣賞它們,教師就要做好引導工作,挑選一些適合小學生欣賞的優秀繪畫作品,讓他們在課堂上感受這些優秀的繪畫作品有什麼樣的意境,並在教師的帶領下,品讀這些優秀的繪畫作品,弄清楚作品的創作意圖、蘊藏含義等,從而使學生對美產生初步的認知。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荷蘭的後印象派畫家梵高的經典作品《十五朵向日葵》,讓學生觀察之後,分組討論交流:這部作品中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給了人一種什麼感覺,你看到這幅畫時想到了什麼。學生眾說紛紜,各有各的看法。這就代表了在學生的心裏面美往往可以有不同方面的詮釋,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美術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優秀繪畫作品,使得更多的學生走進了藝術的殿堂,激發了他們內心對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從而使學生初步建立了美感。由此可見,向學生展示世界上的優秀繪畫作品是培養小學生美感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注重「美感」的知識傳授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不懈地對學生傳授與「美感」有關的知識,這可以讓學生正確理解什麼是美,並逐步形成美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色彩、質感、大小、空間等美術元素的講解,逐步引導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明白什麼才算是真正的美;教師可以通過美術實踐,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學生理解美的應用,形成審美情趣。
(三)走進大自然,欣賞自然之美
大自然作為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它是一種天然的美,是一種沒有經過雕琢的美,如春天的萬物復甦、鳥語花香,夏天的蟲鳴蟬叫、綠蔭如蓋,秋天的碩果累累、霜天紅葉,冬天的白雪皚皚、滴水成冰……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在自然中進行美術創作,將大自然千姿百態的美描繪於筆下,讓學生通過觀察、描繪等方法展現出他們眼中的大自然之美,從而使他們體驗到自然之美,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四)讓小學生走進美術評論
讓小學生走進美術評論是指讓學生對美術作品認真地進行理性觀察分析後,做出自己的判斷。這種判斷既能體現出學生個體的審美觀,也能體現出學生不同的審美標准。而他們學會了怎麼評論一幅作品,也就自然增加了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先出示一幅作品,並進行簡單介紹,再讓學生談談自己認為這幅作品想表達什麼、好在哪裡、不足在何處,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之後小組總結派代表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學生不僅能學會怎樣正確地鑒賞一幅作品,提高自身判斷能力,還能深化對美的認知。
三、結語
美感只能通過後天的實踐才能形成與發展,且不是短時間或者僅靠幾節美術課就能讓學生完全領悟的。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注重給學生灌輸美學的知識,將對學生美感的培養貫穿於美術課內外,始終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標。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對美的認知,真正實現美術教育的價值。
❻ 教師遠程教育初中美術實踐研修成果怎麼寫
要求:
1.作品要求必須為原創,如有抄襲,此成績為「0」分;
2.提交的作品必須與下方的實踐研修成果模版格式一致,並按照各環節要求進行實踐。
注意事項:
1.為了方便各位老師操作,請將附件中的模版下載到電腦本地進行編輯,注意要刪除內容說明(藍色部分),完成後再將內容全部粘到頁面上,不要以單一的附件形式上傳,避免輔導教師無法批閱;
2.如實踐研修成果中用到圖片,上傳到編輯器時不能直接粘貼,必須用插入的方式,點擊如下圖紅色線內的按鈕插入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