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生藝術與數學讀後感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做為一名一線小學數學教師,每天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也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時常反思自己的課堂,有時也有精彩,有時也有遺憾!
有幸讀到蕾鈴主編的《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這本書,讓我得以在家中領略名師的風采,感受名師們的課堂教學藝術。本書共為讀者介紹了八位小學數學界的名師:有追尋常態下生命課堂的劉可欽老師,有抒寫課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師,有展示瘋狂數學和諧魅力的華應龍老師,也有表現課堂樸素之美的徐斌老師,有注重「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師,有引領讀者感受數學課堂魅力的錢守旺老師,有一切服務與學生讓數學教育更有價值的夏青峰老師,還有以「為學生所需而教為樂」的田立莉老師。品讀著他們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絕。
激動於名師們在書中留下的真知灼見:多問「怎麼想的」少問「為什麼」;簡單的錯,不簡單的處理;讓學生學會選擇、學會探究、學會玩、學會發現、學會應用、學會欣賞;為學生所需而教;放開手,他(她)們走得很好……
感慨於課堂說真實話比說正確話更重要,追求朴實無華有實效的劉可欽老師;感慨於將責任和追求寫進課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師;也感慨於立足學生個體差異,促使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的田立莉老師……
欽佩於徐斌老師的智慧、華應龍老師的「瘋狂」;也欽佩於在同一個地方不重復講同樣課的錢守旺老師;更欽佩於「從打工仔」到「全國數學課堂教學第一名」的夏青峰老師……
如:劉可欽: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雙基」,使之扎實到位;用居家過日子的心態,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與學生共度分分秒秒,讓課堂生活回歸常態;用自己的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真心鼓勵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感到來自教師的關愛和激勵;用積極的行動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樹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已經選擇的這份工作,不斷豐富自我,適應變化,追求變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節課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課堂的每一分鍾里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讓學生去說、去想、去討論、去對話、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探索和獲取新知……。劉老師上課,並沒有依賴精妙的課件,用的大多是傳統的教育媒介,但她與學生的交流自然、流暢,給學生充分的發表風解的機會,關注每個孩子的心靈感受。比如劉老師認為「某某同學說得很,誰能比他說得更好?」這樣的話傳遞給發言的學生的是何心情?「誰能比他說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恰恰忽略了發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正是經常重復這樣的錯誤嗎?劉老師認為不妨換成這樣的話語:「某某同學讀得相當好,還有誰也想試一試?」這樣才會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用劉老師的這種方法,關注每一位學生。
要笑著做老師,把陽光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蹲著看學生,學生會回報你每天的驚喜;樂著做同事,盡享工作帶來的友情,不斷吸收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長的快樂。
細細品讀每一位專家的觀點都讓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為學生所需而教。他們都是站在生命成長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無私的愛去澆灌每一位學生,注重用恰當的方式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
每次讀到這些文字都觸動著我的心靈,感動的同時,暗自下決心也要做一名這樣的教師,為了學生的成長,給予他們最有價值的東西。
縱觀專家們的成長之路無一不是辛勤伴著汗水,耕耘伴著收獲。最讓我們學習的是專家們對教育孜孜以求的態度和如痴如醉的迷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以大師為榜樣,學習-實踐-反思,在三尺講台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