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教學論文
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個當老師的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每位教師都想取得優異的教學成績。教學成績是對自己辛勤付出的回報,是對一個教師工作的最直接的肯定。我們學校的老師,有許多人的教學成績優異,教學水平高超,他們對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努力工作的忘我精神,都值得我學習.下面我就自己在工作中的一點體會,談談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一、把40分鍾的課堂作為提高成績的主陣地
課堂是教師實現自我,展現自己的舞台;是學生學習知識,不斷成長的聖地,是師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學成績的主陣地、主戰場。「主戰場」的仗打好了,教學的效率和教學的質量都有了。因此,我們當教師的要把課堂教學當作頭等大事對待。
1、 做好課前准備活動。這里說的准備不光是教案、課件、教、學具的准備,更重要的是教師自我心理上的准備。上課前想一想「我是否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這節課;我是否有信心上好這節課;我對我的學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們能和我配合默切……。
2、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一節課的好壞,教學設計是很重要的,要想設計出流暢、簡潔,且重難點突出、新穎的教案,鑽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學環節必須簡潔、有可操作性,要適合本班學生,要利於學生接受。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教師怎樣教,還要考慮到學生怎樣去學。
2、 上好每一節課。上好一節課不難,但上好每一節課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首先,上課時老師要創造和諧、濃厚的學習氣氛,要懷著愉快的心情面對學生、面對課堂。只有學生想學、樂學了,課堂才會有效率,效率高了,教學質量自然就提高了。其次,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數學就是一個有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多動手,增強學生感性認識,讓數學課堂「活」起來。第三,放手讓學生多討論疑難問題,自主學習意識,學生能自己總結、自己解決的問題,老師絕不包辦、不幫忙。讓學生去感受獨立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功感、自豪感。
3、 注重課堂評價,多表揚學生,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優點,,促使學生在老師的表揚下繼續應用、發揚這種優點。同時要特別注意培養那些內向、膽小的學生的自信心。在我們的學生中有一些學生,他們的成績一般、上課認真聽講、也按時完成作業,但上課回答問題時,聲音很小,或從不主動回答問題。這樣的學生其實是有很大潛力的,只要我們老師抓住機會,適時表揚,他們的成績肯定會有一個飛躍。另外,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了解自己、認識自我、有利於增強學習信心,有利於學生體會自我的價值。
二、 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慾的源泉,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所以,要想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必須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愛上數學課,愛上老師。學生們年齡小,在學校里總把老師當成他們的榜樣、崇敬不以。這也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幫助。只要我們當老師的多去關心他們,上課時多用親切的語言和他們溝通、多表揚少批評,多說幾個「好孩子」「你真棒」「老師真喜歡你」……用商量代替命令。課下多和他們做游戲、多和他們聊天,從生活上多照顧他們,那孩子們肯定會喜歡上你,進而喜歡上你的課。
三、 重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
我們都知道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學生人生中最基礎的學習。在小學階段學生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還將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發展,且而會影響到學生一生的學習與發展。因此我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責無旁貸的首要任務。
(1)、聽講習慣的培養。
上課時專心聽講,集中注意力,是孩子聽懂一節課的前提。從開學的第一節課起,我就對學生提了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認真聽老師講課,每個知識點、每個要求老師只說一遍,不會重復。
二是學會聽同學們發言,小孩子年齡小往往只注意聽老師的講課而忽視同伴的發言,別人一說就接話,如果讓他來說其實他說得還不如別人。這個習慣的修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我常常要求學生在同學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注意聽,邊聽邊思考:同學回答得對不對?如果不對錯在什麼地方,如果讓自己回答該怎樣說好。如果同意別人的觀點,可以輕輕點頭表示贊同,若需要補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舉手,經允許再站起來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並且明確規定舉手發言的意思是:舉手經允許方可發言
(2、)課堂上說的習慣培養。
孩子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大膽發言,是件很好的事情,大膽發言的孩子一般都成績優異,聰明好學。這是因為上課舉手發言既可以培養孩子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所以在課堂上我要求孩子回答問題時,首先要做到語言完整,然後是表達流利,還要求聲音適度。
(3、)「思」的習慣培養。
低年級學生中能夠主動向老師提問質疑的孩子比較少,這主要是我們當教師的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落實忽視問題意識和思考能力的培養。為改變這種現狀,課堂上我多給學生提出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每節新授課結束前,都留下點時間請孩子們說一說本節課講課的內容,你還有什麼疑問。給孩子總結、思考、質疑的時間。長此以往孩子養成自己總結學習要點和質疑的習慣。養成了善於思考提出問題的習慣。
(4、)培養認真做作業的習慣。
培養孩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首先要培養做作業時的良好心態。我經常教育學生要愛惜作業本,「作業本上都有你的名字,它不僅代表你,而且還代表我們的班級。如果你把它弄的臟兮兮的,寫的亂七八糟,別人看了你不光彩,我們班級的同學也不會高興。這樣就讓學生在心理上重視起來。其次我要求學生做作業時輕輕地拿出作業本、鉛筆、文具盒。每次作業的格式和布局都先安排好,使作業看上去干凈,整齊,正確。
四、 培優輔差,持之以衡。
由於學生先天條件、所受學前教育以及生活環境的不同,所以出現差異在所難免,既然差異存在,那麼我們就要想辦法減少差異,這就需要培優輔差。首先、培優輔差要有一個計劃,但是我覺的人數不用確定、培補的內容也不需要每個人都一樣,因為優生和優生之間,差生差生之間其實也是存在差異的,只是他們之間的差異小一些。比如,我們一年級在學習退位減法的時候,有一種方法叫做「破十法」,我們班的幾個學困生都沒有學會這種方法。我就讓他們分別做了兩道退位減法的題目,結果發現有兩個同學由於數的組成沒有學好,不知該如何去破出十,那我就給他們補習「20以內數的組成」以及數位的知識;有兩個同學是把「破十法」與「湊十法」混淆了,那我就多讓他們做幾道加法、減法都有的題目加以區分;還有一個學生不明白破十的過程與算理,那就讓他多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慢慢抽象出算式。其次、培優輔差要持之以恆。特別在補差方面,數學知識都是一環扣一環的,如果有一環知識脫節沒跟上,那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知識欠帳就會越來越多,再去補就難度加大了。最後、要讓培優補差的對象之間形成競爭趨勢,無論是優生還是差生,給他們每個人都確立一個競爭對手,讓他們互相追趕。比如每次練習課,我總會留幾道題目給優生讓他們去做,而且我還會對他們說「快做,誰誰已經開始做了,我看到他做的很好」,每次考試結束,我都會私下裡給幾個同學談心「你這次考的不錯」、「這次你和誰誰考的一樣好,下次能不能超過他」,這樣一來,許多同學每次考試、作業不用我去比較,就自己開始打聽「
❷ 如何教好小學數學論文
數學這門學科,自古以來就被認為為是理性最強的學科,需要聰明的大腦和天賦才能學好的,其實不然,對於天真浪漫的小學生來講,他們接受各種文化知識的能力是等同的,那麼如何才能學好數學呢?我認為關鍵在於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分析,不論學生自身的因素還是學校、家庭環境對學生自身興趣的影響都與教師有直接關系,就像鄧小平曾說的:「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同樣,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關鍵也是在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學數學的積極性呢?教師在學生學習中又處於什麼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淺見:
一、先從本身著手,讓學生喜歡上你,從而喜歡上你的課.
作為教者本身來講,要從各方面來完善自己,比如,師德修養,文體方面等等,讓學生從內心尊重你,要和學生結交成各方面的朋友,從而使他們喜歡你的同時,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現在很多教師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時,經常考慮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卻忽視了自身的素質要求,如果自身不修邊幅、口無遮攔的,如何讓學生喜歡上你,更不用說喜歡上你的課了.學生一開始就抵觸你,即使你再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只是「剃頭擔子一頭熱」.
二、其次先要誘發興趣,通過游戲性活動,讓學生喜歡上你上的數學課.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智力開發的原動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誘發學生從新課剛開始時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是至關重要的.愉快的游戲能喚起學生的愉悅感,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並由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發展間接興趣.因此,教師導入新課時,根據教學內容,可選擇組織學生做數學游戲的方法,讓學生人人參加,能很快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習100以內二位數加減二位數中,我讓一部分學生當作售貨員,一部分學生當作買東西的顧客,讓他們從實際出發,從一買一賣中得到樂趣,更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更讓學生們懂得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三、再次要設計疑點,激發思維火花,「勾引」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起於思,思起於源」.心理學認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例如:我在教學中,經常會問,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樣?通過換位思考,改變以前學生被動學習的境況,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思考問題,讓學生產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學習的開始.疑問使學生萌發出求知的慾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對新知識的探求.
四、通過讓學生進行「爭吵」,在爭論中提出問題,開拓思維能力升華興趣.
學習數學是一項艱苦而又細致的勞動.學習的直接興趣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學生在刻苦學習,認真鑽研的學習活動中得到發展升華的.一個懶於學習,不願思考的學生,是很難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條件,讓學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發表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培養學生善於獨立思考的習慣,要求學生遇事要勤於思考,善於思考,豐富想像,開拓思維.這樣,對升華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其次,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是開拓學生思維能力,升華興趣的一個好辦法.因此,教師可採用同桌、小組、全班等討論形式,組織學生對某一個問題進行開放式的討論,讓學生思維的火花互相觸發,交流各自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概括.利用這個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鑽研某些問題的更高興趣.
五、最後通過表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喜悅,延長學習的興趣.
學生有了興趣,還要想方設法使興趣持久.因為小學生的興趣既不穩定,又不長久.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意念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發追求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這種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學生興趣的源泉.對學生來說,老師的一點點鼓勵,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揚,都是他成功的標志,他都能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時學生的興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會濃厚、持久.綜上所述,是我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認真鑽研教材,把握學生的學習心態,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就能激發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
❸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論文 24
一、提供巨大的探索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嘗試、解決
對小學生而言,凡是人的可能性得到開發,潛在能力得到實現,都可謂是一種創新。小學已有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獨自探索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性,也為創新奠定了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可給予學生提供巨大的探索時間與空間,直接讓學生嘗試、解決,防止教材示範和教師講解對學生思維的抑制定勢,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大有裨益。在教學加減法的一些簡便演算法時,出示113+59,教師不作提示拋開教材,鼓勵學生勇於思考,積極討論、大膽嘗試,比比誰的方法多,誰的方法最簡便,可出現各種解法:110+59+13,100+59+10+13,
113+50+9,113+60-1,120+59-7??這樣,消除了學生依賴心理,培養了進取、自信的精神,培養了思維的創造性。
二、鼓勵學生探索發現,給予成就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就在於發揮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們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應注意創設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學生的閃光點,使學生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例如:讓學生計算,一圓柱形水桶,底面直徑2.8分米,高3分米,做這只水桶至少要用多少鐵皮?至少能裝多少升水?(得數保留一位小數)解答:①底面積3.14×(2.8÷2)(2.8÷2)=6.1544(平方分米)側面積
3.14×2.8×3=26.376(平方分米)需要鐵皮6.1544+26.376=32.504(平方分米)≈32.5(平方分米)②容積:6.1544×3=18.4632(立方分米)=18.4632升≈18.5升
這時有位同學提出疑問,所需鐵皮取近似值32.5平方分米,還差0.0304平方分米鐵皮才能做成這只水桶,容積取近似值18.5升,則水會從桶中溢出。這位學生以事實說話,能獨立思考,正是創新意思的表現,應熱情鼓勵,使成功的快樂激勵著學生。
三、鼓勵學生勇於發表不同的意見
根據需要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對師生提出的問題開展辯論,從而有力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筆者在教學圓周長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導圓的公式s=πr?,然後向學生提問:「計算圓的面積要知道什麼條件才能進行計算?」大多數同學回答必須知道半徑r才能求出面積,我也作了肯定和小結,有一個同學舉手錶示不同意老師的意見。認為s=πr?,知道d,則d=c/π,r=d/z。
對這個同學的回答立即向全班同學作出肯定,並向學生說明使用s√:的最終結果是知道r,但我們在求r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尋找答案。
四、靈活多變,提高創新思維
一般來說小學階段大多數應用題都可以用算術、方程、比例解答。例如:「安裝隊安裝一條長275米的水管,前3天安裝165米,照這樣計算,其餘的還要幾天安裝完?」通過學生討論後,得出以下解題思路:
4.1用算術方法解。要求其餘還要幾天安裝完,必須知道還剩下多少米水管,以及剩下的每天安裝多少米。上寫的水管米數是
(275-165)米,而剩下的每天安裝米數又與前三天安裝速度相同即(165÷3)米,由此得出算式(275-165)+(165÷3)
4.2用方程解。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題中有如下的等量關系:前3天安裝的米數+其餘每二個安裝的米數=水管的總長度。解:設其餘的還需要x天安裝完,則165+(165÷3)x=275
4.3用比例解。通過分析知道,當每天安裝的米數一定時,安裝的米數與所需的天數成正比例。解:設其餘水管還需要x天安裝完,則165/3=(275-165)/x
五、藉助教材,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藉助課本內容,學生在求異中不斷獲得解決問題的簡捷方法,並逐步趨向創新,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低年級的學生看20以內的進位加法表,看它的排列規律;教學口算時,讓學生想出不
同的口算方法;學習百分數應用題後出示:修一條長8000米長的公路,6天修了全長的60%,照這樣計算,還需幾天才能完成?學生解答這道題時,既可以用上「8000米」這個數量,列式8000÷(8000÷60%÷6)-6,也可以不用數量1÷(60%÷6)-6,還可以列為6×[(1-60%)÷60%]。可讓學生分組討論這樣一道題的列式:修一條長120米的水渠,前4天修了全長的40%。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水渠還需要多少天?學生討論交流發現這道題的解法很多,既可以又能夠具體數量,列式為120÷(120×40%÷4)-4,也可以不用具體數量,列式為1÷(40%÷4)-4等。用具體數量和不用具體數量都可以找到幾種解法,然後再通過分析、比較、優選,學生會發現最佳的思路和方法。
六、藉助課外材料,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中引入一則實例讓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華羅庚和他妻子去買西瓜,他們樓下有一個賣西瓜的店鋪,店鋪擺放著兩種價位的西瓜,小的2元一個,稍大一點的5元一個,大家都圍著買小的,華羅庚則讓他老婆挑大的,買完他妻子不解的問他為什麼買大的,小的比大的便宜。華羅庚卻說他吃西瓜是吃的它的體積,從這方面算,三個小的也沒有一個大的體積大,他妻子又問大的西瓜皮厚呀,華羅庚說論大小起來說你吃的卻是三個西瓜皮呀!他妻子也笑起來。講完故事後我問同學,球的體積如何去算?筆者舉出兩個球體半徑5,7讓學生去算。
❹ 小學數學教學方面的論文,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學數學論文
解題策略
——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
2002年推出的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與原大綱相比,有很多新的內容,其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鼓勵「猜測」和「探索」,可以說是「新課標」中的靈魂」。「新課標」 雖然僅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中提到「重視學生檢驗的習慣」,但我認為,作為數學檢驗習慣和數學檢驗能力的培養,理應貫穿數學教學內容的全部,理應貫穿數學教學的始終。而且如果把探索、猜測和檢驗有機結合起來,將構成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解題策略。這種解題策略可公式化為: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種解題策略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解題策略中的「猜測」當然不是毫無依據的瞎猜,而是在探索(至少是初步探索)基礎上有一定根據的猜測。既然是猜測,就不一定正確,就有必要進行檢驗。通過檢驗,又必然出現兩種可能:猜測正確和猜測有誤。如果猜測正確(經得起檢驗),則問題獲得解決;倘若猜測有誤,就應分析探索猜錯的原因,探索改善的途徑,並進一步作出新的較為合理的猜測。對新的猜測當然又必須進行新的檢驗,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求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就是「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的解題策略。
試看下面的例子:
一個籠子里有雞兔兩物,數一數有28個頭,有100個足,問雞兔各幾只?
這種「雞兔同籠」的問題,一般都是用「假設法」求解的,但「假設法」的思路(邏輯思維)難以被一般的小學生理解,如果我們運用「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解題策略。那麼我們可以得到小學低年級學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下列解答。
探索:因為100÷4=25,所以0<兔的只數<25。
猜測:取0~25的中間數13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3=15(只)
檢驗1:總足數=4×13+2×15=82
探索:因為82<100,所以13<兔只數<25。
猜測2:取13~25的中間數19作為兔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9=9(只)
檢驗2:總足數=4×19+2×9=94。
探索:因為94<100,所以19<兔只數<25。
猜測3:取19~25的中間數22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22=6(只)
檢驗3:總足數=4×22+2×6=100,正好符合題意。
所以籠中有兔22隻,有雞6隻。
上述解答雖然看似麻煩費時,但富含探索意識。其中的不斷合理猜測與檢驗,並對檢驗結果進行校正,從而逐步逼近,直至找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符合人類探索、發現、發明、創造的認識過程,體現了「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認識特點,對學生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真正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得到有效培養。選取中間數的方法,蘊涵了「中值」、「優選」等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是大有裨益的。通過這種解題鍛煉,直接使學生掌握了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在實踐中(在數學中當然也不例外)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這將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從事實踐工作的能力。
如果對第一次猜測導致的誤差執果溯因,進行分析並稍作邏輯推理,則可快捷獲得正確答案。
事實上通過探索和第一次猜測(13隻兔、15隻雞)並檢驗,得知足數82比實際少了100-82=18。導致這一誤差的原因雖然是猜測的兔子只數少於實際兔子只數。在總頭數28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1隻兔,這時相應地減少1隻雞(或者理解為把1隻雞換成1隻兔),總足數便增加2,要增加18隻足,就需要增加18÷2=9(只)兔,因此,兔的只數應為13+9=22(只),從而雞的只數為28-22=6(只),經檢驗,結論正確。
後一解法較前一解法多一點邏輯思維的含量,顯然也是一種優秀的解題方法(策略),如果說前一種解法適合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那麼後一種解法完全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精心設計一些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解題策略求解,將有利於對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❺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論文
一、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入手,積極促進學生的思維
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形成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然而,這方面的教學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途徑和信息來源。我在教學時,注意由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在教學「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於角的正確概念,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張開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接著再通過實物演示,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並讓學生用准備好的學具親自動手演示,用運動的觀點來闡明角的概念,並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備。
二、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入手,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引伸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我每教一點新知識都盡可能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如在教加減法各部分的關系時,我先復習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然後引導學生從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後兩算式的得數實際上分別是前一個算式中的加數,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加數的公式: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系統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三、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
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於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麼就想到什麼。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示範、引導、指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這樣就將每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激活起來,通過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新學習的知識。
四、進行說理訓練,推動學生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外殼,加強數學課堂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口頭說理訓練,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好辦法。在學習「小數和復名數」這一章節時,由於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需要綜合運用的知識較多,這些又恰恰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怎樣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好這一部分知識呢?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加強說理訓練。在學生學完例題後,啟發總結出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的方法,再讓學生根據方法講出做題的過程。通過這樣反復的說理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推動了思維能力的發展。
❻ 論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養孩子廣闊、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對開拓孩子的智慧極為重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提高感知和觀察力。人的思維活動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積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努力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不斷豐富和發展孩子去觀察,去認識、去思考、去體會,這樣可擴大孩子的印象范圍,使之容易形成對事物正確的概括,以發展思維能力。 啟發孩子積極思考。要善於給孩子提出些小問題,讓他積極運用已有的感知經驗去獨立思考和找答案。在孩子思考問題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啟發孩子的思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鍛煉和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好奇心比較強,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見到新鮮的東西就要摸一摸、問一問、拆一拆、裝一裝,這些都是孩子喜歡探究和旺盛求知慾的表現。家長切不可隨意禁止甚至恐嚇他們,以免挫傷孩子思維的積極性。應當因勢利導,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培養從小愛科學、勤動手、肯鑽研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讓孩子暢所欲言。要鼓勵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錯誤的也應讓他說完,適時而又恰當地給予指導,在民主平等的家庭關系下成長的孩子,思維比較活躍,分析問題也比較透徹,對某些問題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暗示。相反,在家長制氣氛下成長的孩子,往往顯得思維呆板,不敢暢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觀點,而是看家長的臉色行事,容易受家長的暗示而改變主意,或者動搖於各種見解之間,或是盲從附和隨大流,這就影響了思維獨立性的發展。 啟發孩子「異想天開」。在人們的長期生活過程中,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常規功能。例如,傳統觀念認為,碗是盛飯用的,暖瓶是盛熱水用的。如果我們變換一個視角去思考,就可發現碗還可當樂器,暖瓶還可放冰。這就是「發散思維」或「求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