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淺談如何設計有趣的音樂教學活動
興趣,通常是一把打開通往只是大門和成功之路的金鑰匙。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愛好,喚起學生對音樂的深刻而長遠的興趣是音樂教室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實現音樂課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 我國具有悠久的音樂教育史,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所以他「歌『詩三百』,弦『詩三百』」,極盡「興」「觀」「群」「怨」之能事。而在孔子之後兩千餘年的封建文化教育中,《樂》一直被作為封建教育的經典文本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音樂一直作為中小學的必修科目。近年來,根據我國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需要,小學開設的音樂課程,較之以往的音樂課,在知識與能力的綜合性與實踐性方面大大增強,在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鍛煉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麼,如何才能讓音樂教育的種子在小學生稚嫩的心田中盡快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根據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個人從事小學音樂課教學的實踐經驗發現:興趣是兒童認知最好的老師。因此,我認為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音樂課學習習慣,進而激發其藝術的感悟、想像和創新能力,也必須從培養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抓起。一、興趣對小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重要影響 古今中外,許多教育理論家都闡述了興趣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作用。孔子就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更為強烈。」西方教育理論先驅霍爾巴特和杜威也十分重視興趣在知識獲得、保持和應用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有趣的學習能使知識轉變成學習者精神生活的因素、能夠成為吸引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和熱情的誘因,從而激勵其進一步的學習。更具體點說,也就是興趣能使學習者在學習中表現出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人格,感受到一種自身的智慧力量和熱情向上的動力。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看,初入學兒童的興趣愛好是其個性特徵形成的標志,也是其意識傾向的重要環節,又是其基本能力的體驗展現。在這個時期,他們對小學生的學習活動有著很大的興趣,他們對學習形式和內容感到新奇有趣,學校生活對他們還很新鮮,他們往往很喜歡學習,要求學習,但同時這種喜歡和要求又帶有極強的不穩定性,極易受到挫折而見異思遷,這一點在音樂課程教學中表現尤為突出(因為在目前的社會背景下,語文、數學等科目還有升學考試的眼前利益作學習驅動力,而音樂課一旦沒有了興趣,就極易被忽略甚至於徹底放棄)。因此,在音樂課程教學中注意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音樂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只有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以後,學生才會自願地、自覺地、愉快輕松地去學習,在不知不覺中感受、體驗、理解、表現音樂藝術的美,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作為小學音樂課教師更應該注意從兒童入學的時候起,就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地培養和激發工作,並使這項工作成為小學音樂課教育的一項長期的重要的任務。二、在小學音樂課教學中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學音樂課教師,在過去十年來的音樂課教學過程實踐中,我深深感到:傳統的教學大綱、課程教材、教學方法都存在著重樂理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弊端,從而使許多感性重於理性的小學生對音樂課始愛終棄。所以,我認為要培養學習音樂課的興趣,必須從調整教學計劃,革新教學方法入手。我個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1、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對學生總是傾注著愛,努力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才能使學生覺得老師就像媽媽一樣和藹可親,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並「敬而受教」。正是基於這一點,在平時音樂課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喚起學生響應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自然而然進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並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和樂趣。 例如,我在《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曲的教學導入時,先是用慈愛的表情、期盼的眼神、溫和的語言編講《遊子吟》故事,並配以計算機製作的幻燈片,創設母子情深的意境,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進入角色,用心靈去感受、觸摸詩歌中媽媽的愛,真正體驗歌曲意境中所蘊涵的藝術美。其次,我引導學生回憶想像日常生活中媽媽慈愛的神情、媽媽輕柔的歌聲、媽媽溫柔的愛撫、媽媽溫暖的懷抱對自己的呵護和關愛,從而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極大幸福感和滿足感,達到精神境界上和諧共鳴,進而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課後的作業布置中,我還鼓勵學生回家把這首歌唱給媽媽聽,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小紅帽》這首歌曲時,一開始我採用學生喜歡的律動配以優美動聽的樂曲進教室;繼而以《小紅帽》的伴奏樂曲為背景音
㈡ 誰有關於小學活動課的一個設計方案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創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局面。根據上級相關文件精神,從本期起以每周3—4個學時的課外活動時間。開設以「體驗新課標、新課程」為重點的,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新穎性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為了激發學生參加活動的願望和要求,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他們具有自覺接受教育和鍛煉的最佳心理狀態,使學生每次參加活動都能既滿足各自需要,樂意參加,又確實增長見識,有所得益。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本期的課外活動開展情況如下:
一、 活動課程設置:
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本著「活動應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照顧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因地、因校制宜」的五大原則。切實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全校師生人人參與,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進步,分成低段組(1—3年級)、高段組(4—6年級)同時開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及興趣愛好,低段組課程設置如下:
1.體育游戲;2. 跳繩; 3.乒乓球 ; 4.棋類(以軍棋、跳棋為主)
5.羽毛球; 6.口語交際 ; 7.美術、手工實踐(以繪畫、折紙為主)
8.書法 ; 9. 信息技術 ; 10數學樂園 ; 11少兒舞蹈;
12快樂英語
注:《口語交際》與《數學樂園》交叉進行.
高段組課程設置如下:
1.乒乓球; 2.羽毛球;3.田徑;4.籃球隊;5.跳繩;6.棋類(以中國象棋為主);7.文學習作與欣賞(創作理論與實踐);8.美術、手工實踐(以繪畫、剪紙為主);9.書法;10信息技術;11趣味數學;12舞蹈(欣賞與實踐);13快樂英語
注:《文學習作與欣賞》和《趣味數學》交叉進行.
二、 課外活動具體安排:(見附表)
三、 活動時間安排:
日期
活動時間
活動內容
備注
星期二
每天下午
4:05教師組織學生
4:15活動開始
5:00活動結束
(打掃清潔)
低段組分組活動
高段組集中活動
下雨天,學生回各班教室,由語數教師各上一節輪流進行。
星期三
低段組集中活動
高段組分組活動
星期四
低段組分組活動
高段組集中活動
星期五
低段組集中活動
高段組分組活動
四、 後勤保障組:
負責教學、活動設備的調劑和添置,保障課外活動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