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去立德樹人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師的形象。做好老師,是每一個老師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也是每一個老師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師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顯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
第一,做好一名老師,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老師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重要責任。正確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不能想像一個沒有正確理想信念的人能夠成為好老師。
第二,做好一名老師,要有道德情操。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良好的價值觀。一個老師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老出問題,怎麼能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別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三,做好一名老師,要有扎實學識和技能。老師自古就被稱為「智者」。俗話說,前人強不如後人強,家庭如此,國家、民族更是如此。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學生往往可以原諒老師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老師學識淺薄。
第四,做好一名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愛心是學生打開知識之門、啟迪心智的開始,愛心能夠滋潤澆開學生美麗的心靈之花。老師的愛,既包括愛崗位、愛學生,也包括愛一切美好的事物。
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衷心祝願每個教師都能成為符合黨和人民要求、學生喜歡和敬佩的好老師,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師。
中國歷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求學者一般尊稱教育者為「師父」,他的涵義是以師為父,還有一種說法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迫使每個學生去檢點自己,思考自己的行為和管住自己的行為,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由此可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舉手投足均會列入學生的求知視野,並且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發展,關繫到學生的未來。
以上。
『貳』 作為未來小學教師,如何運用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習效率
作為小學教師,可以採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學做結合來提高教學質量
『叄』 哪些學校在採用三環五步教學模式
很多
五步:來
1、預習自源學,探究問題:每位同學根據學習目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靜下心來、動起腦來,認真預習、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用紅色筆標出自己解決不了的疑問。
2、完成學案,訓練應用:在預習之後,由學生自主完成學案,學案中大部分內容,中等以上學生通過自學後都能完成,但是一些綜合思考性題目或答案不唯一的題目需討論解決,要注意標記。做學案一要強化思考和規范,二要書寫認真、標注清楚,一定用紅色筆記出自己不會的問題,注重題型、思路、規律的總結。
3、分組合作,討論解疑:這是學生相互學習共同促進的關鍵環節。在這個環節中不僅是優秀學生幫助後進生,更是讓全體學生把思路打開,每個同學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觀點。教師全面掌控,有小組長負責組織,圍繞問題進行交流、討論甚至爭論。首先在組內三個層次中分層一對一討論,共同研究解決問題,仍然解決不了的向上一層同學請教,這樣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解決問題。注意討論時要控制好時間,進行有效討論,要做好勾畫記錄。同時注意總結本組好的解題方法和規律,以便展示。老師要巡迴收集學生討論中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以備針對性點撥。
『肆』 小學數學五步教學法指是什麼
一、實驗課題的提出
針對小學數學教學兩多兩少兩忽視(課內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課外學生作業多,自由活動少;忽視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獲取知識過程的教學,忽視學生思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的現象,從1988年起,我們開始倡導「五階段練習教學法」,並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實驗,旨在徹底改變小學數學教學重講輕練、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學生是否認真聽講輕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的現象,切實減輕學生課外負擔,真正體現現代教學思想,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五階段練習教學法或稱五階段問題解決教學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通過五個階段的練習(或問題解決),去主動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想、培養能力。它的課堂結構是:
附圖{圖}
二、實驗的依據
本課題研究與實驗在教育理論與實踐上的主要依據有如下四點:
第一,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規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規律。因此課堂教學的各個階段都應強調學生的實踐(練習),在實踐的基礎上認識客觀事物(數學知識)。
第二,小學數學教材和小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特點。小學數學教材的特點是:範例傳授新知;小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途徑是:解答例題與習題。基於這一顯爾易見的事實,我們的教學應該強調以學生練習為主,以老師講授為輔。
第三,現代教育理論。1982年北京教育行政學院編的《普通教育學》指出:學生掌握知識技能一般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等基本階段。依據這一觀點和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我們把一節課分成新知導入、新知形成、新知理解、新知運用、後知孕伏等五個階段。新知導入的練習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心向;新知形成的練習要引導學生主動獲取新知;新知理解與應用的練習要側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後知孕伏的練習要為後繼教學奠定較好的基礎。
第四,數學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1984年4月,美國數學教師協會公布了題為《關於行動的議程》的文件。該文件指出:「數學課程應當圍繞『問題解決』來組織。」「數學教師應當創造一種使『問題解決』得以蓬勃發展的課堂環境」。爾後,美國數學科學教育委員會、數學科學委員會以及2000年數學科學委員會指出的《人人有份》(Everybobycounts)這份報告中指出:數學教學將從「傳授知識」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以激勵學生學習為特徵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圍繞「問題解決」來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這將是數學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基於此,我們試圖用五階段練習教學法的實驗構建一種以激勵學生自我學習為特徵的教學實踐模式。
三、教學的基本程序與實施要求
五階段練習教學法的基本精神是:通過練習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確保學生主動獲取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能力。它的基本做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課前精心設計五個階段的練習與指導措施,課內激勵與指導學生練習與思考。它的教學基本程序如下:
1.舊知遷移練習
在學生接受新知識前,教師應該考察學生是否具備了與新知識有關的知識與技能,這是開展新知探索的必要前提。舊知遷移階段的練習就是為了達此目的而安排的,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新知作鋪墊。如應用題「相遇問題」的教學,在舊知遷移階段,教師可設計如下三道題:(1)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基本關系式是什麼?(2)用簡便方法計算:18×4 12×4。(3)甲乙兩個小朋友相距10千米,甲每小時行3千米,乙每小時行2千米,兩人同時相對行走1小時後還相距多遠?2小時後呢?這三道題中,第一題主要為學生小結相遇問題的求解公式「速度和×時間=共走的路程」進行鋪墊,第二題則為比較例1的兩種解法進行孕伏,第三題為導入新課作準備,並啟發學生理解「相遇」的意義和必備條件。
在舊知遷移練習的基礎上,如何巧妙地導入新課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在組織本階段教學活動時應考慮的重點。舊知遷移階段的教學時間要控制在5分鍾之內。
2.新知形成練習
「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所以數學教學應是「數學活動(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知識)的教學。」故新知形成階段的練習一定要呈現概念的形成過程,或結論的發現過程,或公式的推導過程,或解題思路的優選過程。
我們認為,把練習僅僅局限於學生解答練習題的活動上,這是對「練習」含義的一種狹義理解。士兵在長官帶領下的所有訓練叫做練兵,所以我們認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探索、思考、實驗、操作、解題等活動均可視為練習。因此新知形成階段的練習,依教材內容的特徵,教師可設計閱讀思考題、新知探索的台階題、新知探索的實驗操作題或新知發現題。如「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教師可設計如下一組練習題:
(1)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2)想一想:正方形或長方形對折後分成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3)量一量: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的每一個內角,看三個內角的和是多少度?(4)拼一拼:把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來拼在一起,看拼成了一個什麼角?
「猜一猜」是為了在新課一開始,提出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起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與當前研究課題的認知沖突,促使他們以躍躍欲試的態度去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後面的「想一想」、「量一量」、「拼一拼」等練習,既展現了數學家發現與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過程,又為學生主動獲取新知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新知形成練習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的探索、練習活動進行具體的指導和適當的提示,誘導他們在練習的基礎上小結出新的知識與技能。這一階段的時間以15分鍾左右為宜。
3.新知鞏固練習
學生通過上一階段練習形成的知識,一般來說還不完善、不準確,認識也還比較膚淺。新知鞏固練習就是要學生通過練習與思考,比較全面、准確地認識新知、理解新知。
新知鞏固練習的設計,練習題要緊扣新知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教師可通過變換教材上範例的條件、結論,或轉換新知的表述形式、內容,設計出一道道練習題,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去認識新知的本質特徵。如「比的意義」的教學,在新知鞏固練習階段,教師可設計如下思考題:「4比7的結果是『4/7』,而4比7也可以寫成『4/7』,這兩個4/7表示的意思一樣嗎?」並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學生可以從意義上、從表示方法上、從讀法上弄清二者的聯系和區別。
新知鞏固練習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釋疑、解惑」。教師要善於在學生練習的基礎上捕捉有利時機進行提高、誘導。這一階段大致安排10分鍾左右的時間。
4.新知應用練習
這一階段就是我們常說的課堂作業,時間一般安排10分鍾左右。
設計這一階段的練習要體現三多:多層次,練習題由淺入深,呈台階式;多形式,動態練習與靜態練習有機結合,創造生動活潑的練習氣氛;多題型,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練習題還要盡量與日常生活或工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掛鉤,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是學生一開始做課堂作業,教師的講解就完全結束了。這樣把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截然分開,信息反饋閉塞,學生做題中出現的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時間一久,兩極分化現象就特別嚴重。因此五階段練習教學法強調教師在學生解題後要進行講解,要用學生中的普遍錯例把有關問題講清講透,要扶植學生中的獨特見解,鼓勵學生中的創造性思維。
5.後知孕伏練習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每一知識塊都處在一定層次的系統中。這樣,無論從縱的還是橫的聯繫上看都存在教學上的先後順序問題,所以每一節課的教學都應做到知識上前有聯系,後有孕伏。據此,五階段練習教學法要求教師在下課時布置幾道與本節新知識緊密相關的後知孕伏題,讓學生在課外去做,從而為後繼教學奠定較好的基礎。如「小數的性質」新授課的教學,後知孕伏階段的練習可這樣設計:(1)31.30與31.31誰大誰小?(2)1.39十分位上的數字是幾?1.40十分位上的數字是幾?(3)1.39與1.40誰大誰小?1.40與1.41呢?顯然,這三道題是在為下一節課上小數的大小比較進行知識鋪墊。
把一節課分成五個階段進行教學,這勢必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注意各個階段之間必要的過渡和銜接。用五階段練習教學法進行教學,要注重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使各個階段的安排科學合理,結構嚴密緊湊,一環緊扣一環,從感性到理性,從舊知到新知,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從基礎到發展,層層鋪墊,循序漸進,最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四、實驗的設計
1.實驗過程的設計
整個實驗分五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探索階段(1988年9月—1989年6月),這一階段主要是根據教育教學理論與教學現狀,設計出基本的課堂教學結構與實施要求;第二階段:零星實驗階段(1989年9月—1990年6月),這一階段主要是對設計出的基本教學程序與實施要求,用課堂教學的實踐來檢驗和修正;第三階段:初步驗證階段(1990年6月—1991年6月),選一個基礎較差的班用「五階段練習教學法」教學一年,看教學效果如何;第四階段:對比實驗階段(1991年9月—1993年6月),嚴格考察「五階段練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方法之間的教學效果有無顯著差異;第五階段(1994年9月—1996年6月),實驗推廣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對我們的實驗在全縣、全省、全國進行推廣。
2.實驗方案的設計
上述五個階段的實驗,我們在實驗開始時都認真的制定了實驗方案。為了節省篇幅,下面只簡要地介紹一下第四階段的實驗方案。
(1)實驗目的:考察「五階段練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方法之間的教學效果存不存在顯著差異。
(2)實驗對象的選擇:在一所普通小學(安鄉縣城關鎮城東小學)五年級四個班中選出的兩個班;分別作實驗班和對照班。
(3)實驗課題組的成員組成:實驗課題組組長由實驗倡導者潘能鈞同志擔任,實驗班的任課教師由謝先榮老師擔任,教育局管教學的副局長、教研室主任、實驗學校的校長都是實驗課題組的成員。
(4)實驗因子的控制:實驗的自變數是:五階段練習教學法,對其它主要無關變數採取如下控制辦法:
a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教學由兩個教學水平、過去的教學效果基本相同的小學高級教師擔任。
b為了排除師生心理因素的干擾,採取「雙盲」實驗,即讓學生和不從事實驗的教師都不知道在進行對比實驗,只講學校要重點考察這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及其效果。
c實驗班與對照班採用相同的教材,授課時數完全相同。
d教學要求相同,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教學都要完成「大綱」中規定的內容,達到「大綱」中提出的各項要求。
e嚴格控制實驗班學生的課外作業時間,每天作業時間不超過15分鍾。對照班學生課外作業時間可不受限制。
(5)統計分析的方法:使用獨立樣本的檢驗方法,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測驗平均成績進行差異檢驗。
五、實驗結果
初步驗證實驗階段由城東小學謝先榮老師在該校四·二班進行了一年的實驗。該校當時四年共三個班,實驗前四·二班是全年級成績最差的一個班。從下表可以看出實驗一年後,該班成績提高十分顯著。
『伍』 小學自然教學提出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教學目標是什麼
所謂「情·知教學」,概括地說就是把認知因素與情性因素辯證統一起來進行教學。它與傳統教學有著明 顯的區別。傳統教學只把教學的著眼點集中於認知目標,重視認知因素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作用,但往往以犧 牲情性目標為代價。盡管傳統教學理論有時也講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過是當作認知的輔助手段而 已,並不把它作為教學目標看待。「情·知教學」與之不同之處是,主張教學目標應當是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 的統一。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和諧共進,從而實現學生的素質培養。正是這種鮮明 的特點,決定了它已經成為指導教育教學的先進的指導思想。
「情·知教學」的教學思想與《小學自然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所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大綱》
要求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這是教學的認知目標;要
求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科學態度等,這是教學的情性目標。在低年級的自然教學活動中,如何將「情·知教
學」和《大綱》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更好地完成自然課的教學任務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七個方面來完善 自然課的「情·知教學」。
1.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2.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
3.給學生以充分表現的機會;
4.實施信息傳遞的「立體結構」;
5.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6.教會學生學習;
7.「學」與「習」的統一。
下面結合《磁鐵游戲》一課談談在小學低年級自然課中應如何實施「情·知教學」。
一、明確目標,做到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同時並舉
正因為「情·知教學」要求認知因素與情性因素辯證統一,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既要明確認知目標(掌握知
識、開發智力),又要明確情性目標(培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素質),使二者同時並舉,
統一實現。根據《大綱》要求並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明確《磁鐵游戲》一課的認知目標和情性目 標。
(一)認知目標
1.讓學生了解磁鐵的形狀;
2.知道磁鐵能吸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磁鐵吸鐵的實驗,教給學生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
(二)情性目標
1.引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培養一年級學生持久地進行學習活動的意志品質和敢想、敢做、會做的自信心。
只有明確了目標並將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統一於教學過程中,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
二、創造條件,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性過程和諧共進
「情·知教學」理論認為,情與知的健康發展應該是和諧共進的。要達到和諧共進,必須藉助一定的手段 或創造一定的條件,根據《磁》一課的教材特點,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來創造條件,達到認知過程 與情性過程的和諧統一。
(一)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知心理因素是先天素質在後天環境中逐漸養成和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創 設良好的物理環境,人際關系環境和問題情境等,學生的心理素質才能得以較好的形成和發展。因為低年級兒 童的心理特點是活潑、愛動、好奇心強、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讓他們老老實實坐上一堂課確實不易,所以在 教學中努力創設適宜低年級兒童學習的環境尤為重要。只有利用各種手段使學生產生興趣、產生好奇心。才能 引導學生進行各種認知活動,同時實現情性因素的培養。從這一點出發,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筆者創設了一種 適宜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環境。
1.充分利用各種教具和學具。有趣的、形象直觀的教具最能吸引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好奇, 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筆者自製了新穎的魔術教具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物教具,並為 學生准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如各種形狀的磁鐵、小木塊、橡皮、鐵片、鐵釘、螺絲帽、玻璃、塑料尺、燒杯 、鋸末等。諸多的教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繪制顏色鮮艷、直觀形象的圖片。筆者針對磁鐵常見的形狀製作了顏色鮮艷、形象逼真的卡片,結合 磁鐵的性質設計了三幅直觀的、易為學生理解的掛圖。
3.創設集知識與趣味於一體的游戲活動。根據本課的三個性質筆者設計了三個游戲,寓知識於游戲之中 。
4.運用先進的電化教學手段。筆者准備了一段擬人化的電視片,將磁鐵的應用知識通過聲、像途徑傳遞 給學生。
5.舉行饒有趣味的競賽活動。本課採用了分組競賽的教學形式,鞏固學生已學得的知識,並開發學生的 思維。
學生在教師創設的這種適宜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興趣盎然,回答問題爭先恐後,就連學習比較差的學生也 躍躍欲試。可見,認知過程與情性過程在這種條件下能夠和諧共進。
(二)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教材的思考性因素是指教材內涵或由教材所引發的在「教」與「學」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因素。教材的情緒 性因素是指教材內容能引發學習者情緒變化的因素。教材既是認知因素的載體,也是情性因素的載體,為了使 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同時活躍起來,就必須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比如,在導入《磁鐵游戲》一課時,筆者根據教材內容編了一個小魔術,這個小魔術利用磁鐵隔著紙能吸
鐵的原理將鐵末吸到紙上,同時在紙上顯示出課題的拼音字母。這樣做的目的是:其一,引出了本課課題;其
二,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驚奇不已;其三,驚奇之後,學生頭腦中會出現「為什麼」,他們的思維處於極
其活躍的狀態。為了找到答案,學生產生了認知的需求,為本課的教學打下了基礎。這個小魔術利用了教材的
情緒性因素,通過磁鐵在學生心中的神秘感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活躍了學生的思 維,激發學生去探索,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開發智力。可見,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自覺並充分地發掘和 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才能達到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統一實現的目的。
(三)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 的這種精神。要達到這種目的,就必須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只有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才會提高學生獨 立思索、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1.給學生群ti表現的機會。為了落實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 參與學習,都有表現的機會。在《磁》一課中,筆者設計了多個分組實驗,讓實驗組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次或 兩次動手操作的機會。為了體現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凡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都讓學生自己去想、去 說、去做,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如在講授磁鐵的性質時,教師將抽象的知識融於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
通過做一做、說一說發現磁鐵能吸鐵。教師只在必要的時候進行講解、示範和指導。這樣做既強調了學生的主
體作用,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如在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後,他們實驗用的鐵釘需要收拾,教師並不直接
命令學生如何把釘子裝好,而是將表現的機會充分地給予學生,讓他們自己想一個又快又方便的方法把鐵釘收
拾好,學生通過運用學得的知識把問題自行解決了。這樣做既鞏固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 學生積極表現的心理需求。
2.給學生成功表現的機會。成功的表現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高昂的學習熱情。這一點對於 後進生更為重要。在上課時,難度較小的問題,筆者盡量讓學習差的學生回答,並且多表揚他們。通過成功的 表現讓他們在老師同學中「抬起頭來走路」,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起自己能學好自然的自信心。
總之,上述的種種做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認知過程與情性過程和諧共進,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三、辯證統一,促使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健康發展
「情·知教學」理論認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有時認知在先,當認知心理活動高速進行時,情性心理便
得到相應的加強,儲蓄著新的能量,並培養著較為穩定的性格;有時情性在先,高昂的情緒和堅強的性格,在
一定條件下,又會把能量迴流給認知活動,激起智慧的火花;有時,認知與情性齊頭並進,互為條件,合而為
一。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情」與「知」的發展是互為條件的。在某些情況下,認識因素常常作為一種意識力
量啟迪著或抑制著情性的方向和能量;在另一種情況下,情性又常常以某一種心境,加強或抑制思維的強度和
效率。比如在課前,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認知活動還處於抑制狀態,這時教師有意安排的一個新穎、有趣的魔
術表演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學生的神態反映出學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促進思維進入了活躍的狀態,
這就是情性引起了認知活動的活躍,學生的興趣轉化為動機就可以推動認知活動的高速進行。學生掌握「磁鐵
的兩個性質」的過程,也並非是單純的認知過程,隨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生對磁鐵的好奇和興趣也越來越
濃,情性因素也相應地增強,以至於產生了想動手試一試的動機。所以當教師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收拾桌面上
的鐵釘時,學生一個個樂此不疲;當教師讓其停止時,還有些學生不肯放手,這正是認知因素對情性因素作用
的結果。在這節課中有時認知與情性同時活躍起來。如在教師操作玩具鵝的時候,學生臉上洋溢著天真的笑容
,同時手舉得高高的,不等教師發問學生已經在下面小聲嚷著:「老師手中有磁鐵!」這個時候,學生的情知
因素同時得到鞏固和發展。如果每一節課,認知過程和情性過程都能和諧相關,互相促進,保證認知目標和情
性目標的統一實現,久而久之,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就會健康發展,學生的素質將得到培養和提高。
『陸』 小學教學如何教
1、教育過程中避免過多強調物質獎勵:
過多的物質獎勵可能會使孩子原本對學習的興趣,變成為了獲得物質獎勵而學習。當學習變成為了獲得獎勵而不得不付出,學習就會變成一件苦差事。
此外,獎勵物要適當,物質獎勵不宜過多,物質獎勵過多會削弱內部驅動力,精神獎勵也很重要,比如一個愛的抱抱。獎勵物不選貴的,要選對的。如:對於喜歡畫畫的孩子,當他學習表現好的時候,獎勵他一盒好的油畫顏料,獎勵喜歡看書的孩子一套心儀已久的叢書都是非常好的。
2、教育過程中,孩子做的對的事情要及時獎勵:
及時獎勵更容易讓嬰幼兒將該行為與獎勵結果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增加該行為頻率的目的。當然,變化的獎勵頻率不僅能使兒童某種行為頻率增高,而且還有抵禦行為消退的能力。
不過,一味地表揚和過於吝嗇表揚都不利,在使用獎勵的時候多一點過程取向,多一些積極心理狀態,養成積極心理行為。
3、及時鼓勵孩子:
在遭遇挫折時,過程取向的表揚,使兒童的自我評價更積極、對自己在任務中的表現評價更客觀、情緒狀態更佳、也更願意堅持。表揚事實,拒絕虛假表揚。可以提供具體反饋信息的表揚有助於提高兒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評價。
4、給孩子適當提高要求:
為了避免孩子的水平停留在原來的高度,家長在肯定孩子、給孩子表揚的同時,也可以恰當地給孩子提出一點要求,讓還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5、讓孩子養成習慣:
習慣是不遺傳的。用平常心來養育孩子。「我小時候也是這樣。」不能用個例來代替全部,用這樣的理由來縱容孩子的壞習慣。習慣培養有關鍵期。語言語匯培養關鍵期就在中班大班,要多聽規范的語言,進行大量的語言刺激。
『柒』 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關鍵的三個環節是什麼
我認為要教好小學語文課程,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問題,但課前預習、講課方法、作業設計這三個環節尤為重要。抓好這三個環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課前預習的效率課前預習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效的課前預習有利於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加強講授的針對性,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改進教師的講課方法。課堂教學是師生信息雙向交流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摒棄枯燥乏味,平鋪直敘的做法,把陳述式教學變為問題式、啟發式、趣味式教學。即在抓住教材疑點、難點和重點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學生去提問、去思考、去琢磨。要鼓勵學生的質疑性和異想性,引導學生積極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要用富有感染力、能調動學生情趣的激情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作業設計要體現藝術性。教師在作業布置上要體現藝術性,做到少而精,避免多而繁。要在作業設計的靈活性、綜合性、階段性、趣味性和激發性上多研究、多思考。具體操作上不能老是叫學生讀幾遍和抄幾遍字、詞、句,而應根據各自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不能老是讓學生三番五次地抄做過的作業和課文,而應根據小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設計一些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慾望的作業,讓學生愛做作業,不把做作業看成是一種枯燥乏味的負擔。
『捌』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玖』 在小學階段如何算一個教學循環
小學的知識都有系統結構,一年到六年是一個大循環,一年到三年是一個小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