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參考文獻有哪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語言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並與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與體驗。」「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學語文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朗讀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和語言的敏銳性。同時,朗讀對於鍛煉學生口才,促進學生記憶,豐富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增強對語言藝術的欣賞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古人早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說。朱自清先生在《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體會出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義蘊, 同時吟味它們的節奏。」教育家葉聖陶就朗讀也曾說過:「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務必盡情的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當時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當時的心靈溝通。」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就主張: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可見朗讀的重要性。
讀書的過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儲備語言營養的過程。一篇好文章,不經過反復閱讀,就很難掌握其中的含義。讀得越熟悉,領會越深,作者在文中所體現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學生所理解,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以指導學生讀書為核心,要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
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教學策略有哪些
有可能你正在為怎樣提高小學閱讀水平而覺得苦惱,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提高小學閱讀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讀,注重讀書的方法和步驟。下面就帶你了解小學閱讀輔導提高閱讀水平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從小開始)以上的五次閱讀法以及閱讀的三個步驟都是非常實用的提高語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夠拿去實踐,那麼學生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小學閱讀輔導其實並不難,只要用對方法,學生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得到提高。
3. 在小學語文教學有哪些策略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記得好多位著名教育專家都曾經說過:「教學 有方,但教無定方.」至於選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有很好的促進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生,就會造成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阻礙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因此,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會選教法,能讓學生在你的引導下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當今教育強調知識學習的探索性和創新性,教師不能再襲用傳統的以情節分析為中心的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模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據這些教育理念,教師採用怎樣的閱讀教學方法與學生獲得怎樣的學習效果是密切聯系的,因為每一種閱讀教學方法都應由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一、「讀、思、議、導」結合法 閱讀教學不能僅限於現成的教材,那樣學生的閱讀量會太少,閱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但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的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在一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最後由教師「點撥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就是讓學生先把課文「讀一讀」,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能發現問題,做到整體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一個大概意思是什麼;然後讓學生「想一想」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目的是什麼;再「議一議」,不僅要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還要「議一議」你對哪些問題或哪個句段、人物、環節感興趣,感興趣的原因是什麼?最後教師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不僅能解決課文中的問題,而且有一個明確的閱讀思路,掌握了這種閱讀方法,學生對閱讀課文的理解會感覺輕松許多.以前那種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需要5課時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只需1課時學生就能輕松駕馭.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感到閱讀量的不足,因此,他們的閱讀內容就會從課內拓展到課外,他們需要從課外讀物中獲得閱讀知識,汲取豐富的閱讀營養.我們連續10多年組織學生成立「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范圍由課內擴展到課外,由教材拓展到圖書角、學校閱覽室以及圖書館、書店乃至網上閱讀等等.我特別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多讀、多看、多想. 例如,在學習了《七顆鑽石》這篇童話故事之後,同學們主動找來許多童話故事進行閱讀.《大灰狼》、《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許多童話故事和故事集紛紛在同學們中傳閱.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擴大了學生們的閱讀量,還大大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更可喜的是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二、「讀、寫」結合法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這里說的寫,並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恆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於動手,勤於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准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並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慾,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灰雀》一課時,先讓學生預習課文,找出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並說明喜歡的原因.許多同學找了描寫灰雀外型及活動的句子「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他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的歌唱,非常惹人喜愛.」當我讓他們說明喜歡的原因時,他們爭先恐後地說開了.有的同學說:「作者不但用詞用得好,還進行了詳細的觀察.」有的同學說:「作者的觀察重點突出,重點觀察了胸脯的顏色.」還有同學接著說:「我看作者太喜歡灰雀了,他把灰雀當成人來寫.」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學的發言,他說:「老師,我認為婉轉的歌唱中的『婉轉』和惹人喜愛中的『惹』這兩個詞用得非常恰當、生動.婉轉不僅寫出了灰雀歌唱的聲音,同時也引導我們把灰雀歌唱時的動作想像出來了.它不光脖子一伸頭一抬,還有可能是翅膀和頭很協調地扭來扭去才能發出婉轉的聲音.『惹』字是在寫了外型和唱歌之後你想不喜歡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發表自
4.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指導朗讀
寧夏中衛市第二小學校 常玉琴 朗讀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它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學語文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朗讀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強化語言的敏銳性,這就是有效性朗讀。縱觀大多數語文課堂,在朗讀教學中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朗讀指導的機械匱乏,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某某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熔「導」、「練」於一爐,不能集理解、感悟於一體。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語文課中想讀、能讀、樂於讀、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 營造氛圍 讀出情趣 1、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並用。朗讀不是簡單地吧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而這種情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小學生往往對直觀、生動的事物最感興趣,課堂上我們可以適當的運用一些多媒體、音樂、圖片以及老師的范讀來渲染課文情景,可以激起學生心靈的共鳴,讓學生帶著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慾望。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灕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灕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二、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品評朗讀,讀出時效。 在很多閱讀教學課堂中常常存在朗讀時間不充分的現象,充斥於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准生字新詞,但實際上還有不少同學連一篇課文都未讀完,老師就示意學生停下來,馬上轉入到下一個程序了,朗讀成子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而我們常常觀摩學習的名師課堂中,老師往往要讓學生在文中走幾個來回,熟讀課文後才進入學習理解環節。所以我們要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勿勿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緒,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學生朗讀完畢後,老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撥,給予鼓勵,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在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 三、教師可適當對學生進行示範點撥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范讀,並作相關的提問,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通過老師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范讀,可以把文字上無法表達的內在情感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充分表達出來,或把學生吸引到優美的語境中,或使學生對語言有所頓悟,或給學生以整體的感知,或給學生樹立朗讀的榜樣,或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有所反省,或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啟迪……雖然朗讀指導離不開一定的技術指導,但不能只靠「輕、重、停、連」等技術行為去支撐朗讀,要先從文本中喚起內心的情感波動,產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師的示範點撥下,運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讀技法,表達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只有情動於中方能聲情並茂。 四、讀得有效,需要教師激勵性地評價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不斷地縮短學生與「文本」間距離,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設身處地地感受「文本」所要傳達的情感。當學生與「文本」存在障礙時,教師要盡可能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和心理上的激勵,使學生自主地排除障礙,達到與「文本」零距離接觸的目標。評價是促進學習的有效手段,在朗讀訓練中教師對學生開展的激勵性評價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朗讀得十分出色時,教師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當學生朗讀得不盡人意時,教師要予以點撥,給予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課文,必要時教師進行示範,學生稍有進步再次鼓勵,幫學生樹立朗讀的自信心。在《去年的樹》教學中,我組幾組教師能不時地送上激勵性的評價和幾句贊賞的語言,學生朗讀得更加投入,課堂的氣氛會更加和諧,朗讀訓練的效果自然更加理想。課文外顯的是小鳥對大樹的友情,這一般通過朗讀可以體會得到。而友情的另一端——大樹的情感卻因為描寫角度的不同留下了空白,這恰巧為學生建構文本留下了空間。讓老師和學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參與文本的建構,從大樹的角度來表達,我覺得並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常有必要。因為這不僅利於學生對課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體驗,更有助於全面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總之,朗讀訓練在閱讀教學中佔有重要的一席,朗讀訓練的切實有效直接影響著閱讀教學的效率。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朗讀訓練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努力做到「讀得有效」,把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5.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實施經典誦讀策略
教育復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制生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提高,這也是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的關系,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起點,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幫助,讓他們都有自我表現、自我成功的機會,都能獲得知識、能力和自信心。這既是小學數學教學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對暫時後進的學生充滿愛心和信心,用滿腔摯愛和熱忱,營造出祥和的心理環境,消除他們學習的心理障礙,使他們置身於教師的期望之中,在無卑無怯、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中抬起頭來學習。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說明,師愛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不僅能激起後進生學習的良好興趣,而且能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內部動機,從而提高智力活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