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師范學院的老師如何講授幼兒教學法的教案
一節課上得好還是不好,關鍵是看幼兒園教師怎麼教。那麼,如何上好一節活動課呢?以下為幼兒園教師列舉了「上好幼兒園活動課」的一些小技巧,幼師們很有必要來了解一下哦! 一、一節好課也是有標準的 同樣一節課,幼師們組織的方式卻五花八門,你說你上得好,我說我上得好,大家都在說自己上得好,究竟,什麼樣的課才稱得上是一節好課呢?以下為你逐一道來,希望幼師們能給幼兒一個真實、自然、簡單的課堂。 (一)從教師方面 1、教態親切、自然、大方,語言生動簡練、適中、不啰嗦,並注意與幼兒進行溝通和交流交流。 2、多運用並恰當運用表揚和鼓勵;加強對幼兒的常規管理。 3、加強對幼兒的常規管理,不放縱幼兒的不良行為,並及時、巧妙地進行制止。 4、課前進行充分地准備。 ①把握幼兒的年齡特徵 熟悉教材和教案; ②熟悉教材和教案,把握教學重難點 充分准備教學具; ③充分准備教學具,製作實用的教具。 (二)從幼兒方面 一節好課,離不開幼兒園在課堂上的表現。因此幼兒園教師要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動起來,都能參與進來,不要有等待的現象,這樣的課才稱得上是一節好課。 (三)從課堂設計方面 一節好課,常常依賴於課堂活動設計。活動設計得新穎、獨特、有趣,符合幼兒年齡特徵,是上好課的前提。因此,幼師們在設計活動課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活動課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為開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三大部分,並合理分配各部分時間,把握重點,注意目標達成度。 2、導入新穎,能夠吸引幼兒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及年齡特點。可採用直接、間接、情景表演、圖片導入、實物或謎語等等與課程有關的導入方式進行導入。但時間要把握在2分鍾以內,因為我們的主要目的為接下來的課程做准備。 3、目標明確,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及接受能力。 4、教學過程,各環節聯系緊密,語言連貫,流程清晰。符合教學的大綱要求。 5、有游戲的環節。幼兒園的課程多數是藉助游戲的形式來實現的教學目標,因此,游戲一定是為輔助教學內容而准備的,我們要為目標而游戲,不是為游戲而游戲。可以通過游戲或分組游戲的方式檢測孩子掌握的程度,從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小班幼兒一般是10-15分鍾,中班幼兒一般20-25分鍾,大班和學前班孩子是30分鍾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狀態,也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 7、上好一節幼兒園活動課,還要藉助一些相關的教具,由於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認知特點的局限性,就需要我們老師在生活實際中,搜集與課程有關的材料作為教具,來幫助幼兒理解,從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幼兒園課堂組織,要緊湊,不拖沓;教學活動注意麵向全體、因材施教;教學要有主線,要一氣呵成。 上好課,還要做好以下幾點: 好的課堂設計是一節好課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師作秀,或者安排了很多內容,導致教學任務沒有完成,或者走馬觀花……由於幼師們過於做作,影響了課的質量。在課堂設計方面,幼師們除了要考慮課堂教學思路要清晰外,還要做好以下幾點: 1、少一點「堆砌型」,多一點「放射型」—— 「放射型」的課是指一節課圍繞一個點展開,各環節的設置都是為這個重點服務的。 如:《和時間賽跑》 教學點:體驗時間的長短,發現時間的價值和自身的努力有關系。 環節一:早上7點和8點之間你做了哪些事?(洗臉、刷牙、去幼兒園、鍛煉……,感知一下時間與做事情之間的聯系,為下面的活動做下鋪墊) 環節二:一分鍾裡面插雪花片。先是無意識地插——這時幼兒自身處於一種自然狀態,還沒有把自身的努力放進去;然後比較誰插得多與少,有意識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時間還是一分鍾。(通過這個前後兩次插雪花片的比較讓幼兒體驗時間的價值和自身努力的關系) 環節三:創設活動情景:一分鍾拋接球、一分鍾拋接沙包、一分鍾把呼啦圈從腳套到頭,並記錄。(體驗:抓緊時間一分鍾里也能做很多事) 環節四:討論:平時我們應該怎樣抓緊時間? 這個活動圍繞一個重點展開教學,教學過程設計得自然、流暢,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課是指一節課內容太多,有些相關的內容全部湊合在一起,重點較多,容量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環節:分組起名,講規則。 第二環節:認識蔬菜(10種左右),多數是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然後看圖片的。 第三環節:游戲「找蔬菜」,按圖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後對應放在圖片上。 第四環節:蔬菜分類,把找來的蔬菜排隊,分成瓜類、菜類、豆類、蘿卜類等等。 第五環節:蔬菜可以怎麼吃?介紹蔬菜的營養。 (時間很長,每個環節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點來組織活動,可以以主題活動的形式開展,這樣每個點都能深入地了解與學習了:各種各樣的蔬菜、蔬菜的分類、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過類似的一節課: 第一環節:樹葉的名稱(芭蕉葉、銀杏葉……) 第二環節:感知樹葉的不同(形狀、大小、顏色、氣味等) 第三環節:游戲樹葉找朋友(找相同特徵進行分類) 第四環節:樹葉的作用(做葯……) 第五環節:樹葉粘貼畫。 這其中,幾乎每個環節都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教學點來組織教學,容量之大與沒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兒產生了思維的疲勞,活動時間的過多延長幼兒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聽了,教師好的出發點未必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2、少想一點「怎麼教」,多想一點「怎麼學」。 如果老師在上課時老想著「怎麼教」,那就會只想著教案,只顧著趕環節,而忽視了課堂中現場幼兒學習時的一種動態的表現,老想著「怎麼教」的老師不願意出現「節外生枝」的現象,甚至惱火幼兒與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師隨堂課中班音樂《拍手唱歌笑呵呵》 設計的教學流程是:問好練聲——完整聽錄音歌曲——教師清唱示範——隨音樂節奏朗讀歌詞——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紹新的唱法(領唱)——自編動作圍成圓圈表演唱。 當教師逐句教唱時,有幾個幼兒情不自禁站了起來,邊唱邊做動作(這首歌曲表演性很強,易唱易做動作)這時,老師也看到了,她讓幼兒坐了下來,因為她設計的動作表演在最後一個環節呢,幼兒坐了下來,繼續一句一句地跟學,按原定計劃一環一環地進行著…… 例2:小班《可愛的兔子》 思考幾個現象: 20人左右上課,只提供一隻小兔給觀察; 喂兔子環節:教師發給每人一根青菜或一個胡蘿卜,每個幼兒拿一樣東西去喂小兔子,讓幼兒去觀察兔子喜歡吃什麼。 幼兒座位:坐在教室中間的一塊墊子上,面積很小,幼兒擠得很緊。回答問題時要站起來,每次活動都要再爬起來。 分析:教師更多的是考慮「怎麼教」,考慮這個教的過程怎麼一步一步往下進行,如果她更多考慮到幼兒的學,就會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夠會引起秩序的混亂,有很多幼兒都不能就近觀察,只能在邊上推來擠去。 2、那麼多東西喂一隻小兔子太不科學,結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嗎) 3、幼兒爬起來回答問題、去觀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較費力,而且人為的擠來擠去使得幼兒注意力轉移,不利於良好學習常規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視「如何學」的課的特點:環節分明,但較為生硬、機械。 3、多一些真實,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節課之前,我們都得做一定的准備,包括物質的准備、知識經驗的准備等,但這准備不能過度。幾年前,有陣風颳得挺盛的:公開上的課或比賽課內容事先讓幼兒知道
㈡ 怎樣才能上好幼兒園中班課
1.仔細看其他老師怎樣上課的,先看一下教案,想一想如果是你自己上的話,應該怎麼講。 2.一定要多練習,先模仿,等熟悉以後可以有自己的風格 3.上完一節課總結一下,哪裡上的不好,可以請其他老師給你意見。
㈢ 幼兒園體質能教案怎麼寫
小班體智能教案: 【設計意圖】 小班階段幼兒的平衡能力還較弱,平衡板是發展此項運動能力的一種很有效的體育器械,
幼兒園,體智能,教案
。小班的孩子喜歡新鮮有趣的活動,本設計根據幼兒這一特點,在培養幼兒平衡能力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孩子們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以及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活動目標】 1.在體育活動中能自主活動,大膽探索平衡板的多種新玩法,發展平衡能力及爬、走等基本技能。 2.探索平衡板和球結合的多種玩法,提高動作的靈巧性、協調性,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愉快。 【活動准備】 平衡板、球各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一、准備活動 以故事形式引導幼兒做准備運動。 教師:春天來了,小燕子飛來了(上肢運動——兩臂在體側上下擺動),多開心。 飛到樹林裏,許多小樹被春姑娘吹得擺呀擺的(體轉——身體左右、前後轉動),真帶勁。 小燕子飛到公園裏,看到許多小朋友在玩蹺蹺板,一上一下真好玩(下蹲運動),有趣極了。 小燕子飛到動物園裏,看到許多大象,大象的鼻子長又長(腹背運動——身體前屈學長鼻子大象走) 像老爺爺拄著拐杖往前行。小燕子飛到幼稚園裏,看到許多小朋友在玩皮球(跳躍運動),它們也學著跳上跳下。 小燕子還看到爺爺奶奶在做運動(捶捶背、敲敲腿、拍拍屁股),輕松輕松。 准備活動可視具體情況重復一次。 二、基本部分 1.探索平衡板的多種新玩法。 (1)幼兒自主探索。 (2)教師小結,請個別幼兒介紹、示範自己的新玩法。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做了嘗試,老師看到有很多小朋友想出了很多種新的玩法,現在,誰來告訴大家你剛剛是怎麼玩的? 讓我們一起來學學這些新的玩法,好嗎?(請幼兒介紹、示範自己的玩法,教師及時給予鼓勵。) (3)幼兒用新玩法玩游戲(游戲交換兩次)。 幼兒自由分成三組玩: ①站在兩張平衡板上走(兩張合拼增加寬度再接長)。 ②在平衡板的反面上走(平衡板反面有弧型,增加了難度)。 ③在平衡板的反面上爬。 2.探索平衡板和球結合的多種玩法。 (1)幼兒自主探索。 師:皮球也想玩了,我們也請它跟我們一起玩好嗎?請你們每人拿一個球和板,想想這兩種玩具可以怎麼玩。 (2)小結,請幼兒示範自己的玩法。 師:你們真聰明,還可以把球和平衡板當成朋友一起玩,想出那麼好玩的游戲。現在,請一個小老師上來示範一下(幼兒示範)。 (3)重點練習板上拋接球、板上運球、趴在板上推球。 ①板上拋接球:雙手抱球站在平衡板上,把球向上拋出,等球下落時馬上把球接住,
②板上運球:把平衡板一個接一個地連成小路,中間相距30厘米,幼兒抱球從平衡板上走過,把球投入筐中。 ③趴在板上推球:兩人一組,趴在平衡板上,相距一米左右進行推接球游戲。 三、結束部分 師:我們把球放在平衡板上,手扶住平衡板的兩邊不碰到球,把它們都送回家吧,好嗎?看誰的球一直都不會掉下來。 【設計總結】 孩子通過自由或結伴玩平衡板,充分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初步的與同伴合作的意識。 他們會兩三個人合作把平衡板反過來拼在一起,變成可以攀爬的樓梯;把兩張平衡板疊在一起,變成蹺蹺板; 把許多張拼起來,變成獨木橋……在加進球的環節中,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動作的靈巧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思維也更活躍了。
㈣ 幼兒園小班紙杯猴子教案
設計意圖: 小班的孩子很喜歡參加戶外活動,但動作還不協調,很容易摔跤。為了鍛煉孩子身體的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我設計了一節戶外活動《好玩的球》。想通過本次活動,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鍛煉和發展,讓每個孩子學習到新的玩法,感受游戲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學習拍球,拋接球,滾球,踢靜止球等多種球的玩法,發展幼兒的綜合運動技能。 2、培養幼兒對玩球和體育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3、培養幼兒合作意識,提高幼兒合作能力。 活動准備: 平整寬闊的場地,彩色的小皮球、貼有猴子圖片的球門、小猴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和幼兒一起做准備活動,邊唱兒歌邊活動四肢 春天天氣真好,(雙手高高舉起,左右搖擺。) 花兒都開了,(兩手張開放在下巴下,像兩片小葉子) 楊柳樹枝對著我們彎彎腰,(做彎腰動作) 蝴蝶姑娘飛來了,蜜蜂嗡嗡叫。(張開雙臂學蝴蝶飛。) 小白兔兒一跳一跳又一跳。(學小白兔跳) 二、導入 1.以兒歌《大皮球》導入,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大皮球 媽媽買個皮球, 上面畫個小猴, 我來拍拍皮球, 小猴翻個跟斗。 請每個小朋友自選一個皮球,說說自己的皮球是什麼顏色?有什麼圖案?自己拍一拍皮球。 三、教師示範幾種球的玩法,指導幼兒自由玩球。 1、追球 兩名幼兒一隻球,甲幼兒為滾球人將球滾出,乙幼兒為追球人,當甲幼兒將球滾出後,乙馬上向前去追球,追到球後交換角色。注意球要挨地滾動。 2、反彈球 兩名幼兒一隻球,一人將球往地上用力拍,球往上反彈時,對方立即去接住球。然後交換角色,繼續玩。 3、滾球過門 把幼兒分組,戴上猴子頭飾,幼兒距球門三米處,對准球門滾出球,進球為勝,交換角色,繼續進行。 4、我來拍,你來接 兩名幼兒一隻球,幼兒甲邊拍球邊說:「一二三四五,請你來接住。」當說到「住」時把球拋給幼兒乙,幼兒乙接著球後,邊拍球邊說:「一二三四五,請你來接住。」將球再拋給甲。 活動延伸: 幼兒回家後,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玩皮球,並把自己學習的新玩法表演給爸爸媽媽。
㈤ 幼兒園小班體育游戲兩個小朋友用肚子運皮球的教案怎麼寫
【設計意圖】 小班的孩子很喜歡參加戶外活動,但動作還不協調,很容易摔跤。為了鍛煉孩子身體的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我設計了一節戶外活動《好玩的球》。想通過本次活動,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鍛煉和發展,讓每個孩子學習到新的玩法,感受游戲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學習拍球,拋接球,滾球,踢靜止球等多種球的玩法,發展幼兒的綜合運動技能。 2.培養幼兒對玩球和體育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3.培養幼兒合作意識,提高幼兒合作能力。 4、通過想各種玩球的方法,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活動准備】 平整寬闊的場地,彩色的小皮球。 【活動過程】 一、教師和幼兒一起做准備活動,邊唱兒歌邊活動四肢 秋天天氣真好,(雙手高高舉起,左右搖擺。) 菊花都開了,(兩手張開放在下巴下,像兩片小葉子) 菊花朵朵對著我們彎彎腰,(做彎腰動作) 秋姑娘飛來了,對著我們笑。(張開雙臂學秋姑娘飛。) 小白兔兒一跳一跳又一跳。(學小白兔跳) 二、導入 1.以兒歌《大皮球》導入,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大皮球,圓溜溜,你也玩,我也玩,大家一起玩玩玩,玩得心裡樂悠悠。 三、教師示範幾種球的玩法,指導幼兒自由玩球。 1、滾球 幼兒圍著大圓圈,教師站在圓圈的中間,帶領幼兒邊滾球邊念兒歌。 2.追球 兩名幼兒一隻球,甲幼兒為滾球人將球滾出,乙幼兒為追球人,當甲幼兒將球滾出後,乙馬上向前去追球,追到球後交換角色。注意球要挨地滾動。 3.反彈球 兩名幼兒一隻球,一人將球往地上用力拍,球往上反彈時,對方立即去接住球。然後交換角色,繼續玩。 4.滾球過門 兩人一球,一幼兒兩腿開立做球門,另一幼兒距三米處,對准球門滾出球,進球為勝,交換角色,繼續進行。 5.我來拍,你來接 兩名幼兒一隻球,幼兒甲邊拍球邊說:「一二三四五,請你來接住。」當說到「住」時把球拋給幼兒乙,幼兒乙接著球後,邊拍球邊說:「一二三四五,請你來接住。」將球再拋給甲。 【活動延伸】 幼兒回家後,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玩皮球,並把自己學習的新玩法表演給爸爸媽媽看,請爸爸媽媽也表演幾種新玩法。
㈥ 幼兒園中班有用的工具,工具的寶庫科學教案
幼兒園中班抄科學區的常見的工具襲如下:1. 磁鐵套裝—分子電流;2. 放大鏡5倍—物體放大;3. 昆蟲觀察器—動物觀察;4.量杯—液體體積和形態;5. 量筒—液體體積和形態; 6. 探索靜電—磨擦起電;7. 天平組—杠桿原理;8. 重力軌道車—慣性;9. 小孔成像—光的直線傳播;10. 棉花生長史—植物標本;11. 玉米生長史—植物標本;12. 花生生長史—植物標本;13. 磁懸浮—磁鐵同極相斥;14. 種子發芽—種子和發芽;15. 鑷子;
16. 滴管;17. 降落傘—風的作用; 18. 紅綠燈—電流;19.拋接球-重力作用 ;20.漏斗 ;21.地球儀(地理發現);22. 齒輪—輪軸原理;
㈦ 幼兒園中班數學巜好玩的跳跳球教學反思
設計意圖: 每次晨練的自由活動時間,大部分幼兒爭先恐後地選擇玩球,部分幼兒常為沒選到球或球沒氣來找老師幫助.鑒於幼兒喜愛球以及球有多種玩法,我便設計了《好玩的球》這一活動方案,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中獲得新知識新技能並掌握新玩法. 一、活動目標 1.練習夾球跳,增強幼兒腿部力量。 2.樂意參加體育活動,體驗玩球的樂趣。 二、活動准備: 皮球人手一個錄音音樂。 三、活動過程: 1.准備活動. 帶領幼兒練習自編球操:上肢運動,下肢運動,體側運動,體轉運動,跳躍運動。 2.供各種不同的球,讓幼兒運用感官,發現球的外形特徵. 師:今天有許多漂亮的球寶寶來和我們交朋友,你們願意嗎 (幼兒自選一個喜歡的球)請你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的球寶寶長得怎麼樣 等會兒介紹給大家。 師:你們的球寶寶真漂亮,都是圓圓的,都有顏色或花紋,有的硬,有的軟,有的大,有的小。 3.幼兒探索玩球方法. 幼兒自由玩球,,鼓勵幼兒想出多種玩球的方法. 師:我們的球寶寶除了漂亮,還有很多本領呢!可以和我們小朋友做很多游戲,你知道我們用球可以玩哪些游戲嗎?請大家想一想,玩一玩。 4.幼兒逐個介紹自己的玩球方法,其他幼兒模仿練習。 師:剛才你是怎麼玩的 你願意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一起玩嗎? (1)用手拍著玩的.(教師組織幼兒集體練習拍球) (2)把皮球放在地上滾來滾去玩的. (3)把皮球扔高再接住 鼓勵幼兒練習各種不同的拋接方法,引導幼兒兩人一組練習相互拋接球. 5.夾球跳 師:小朋友們真棒想出了這么多玩球的方法,老師今天也帶來了一個新的玩球的辦法,你們想看一看,學一學嗎? 教師示範:把球夾在兩腿之間,然後跳起來,這叫夾球跳。 幼兒練習2-3次 6.集體游戲:《送球寶寶回家》,鞏固夾球跳。 師: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一項新的本領,現在我們來比比看誰學的最好。 比賽規則:分成四隊,每隊第一個小朋友出發到終點後,跑回來打下第二個小朋友的手,哪隊先完成任務,哪隊就為勝。 7.結束 師:這些球寶寶真好玩,它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是我們游戲時的好朋友,以後我們可以找出更好玩,更有趣的玩球方法,好嗎? 8.放鬆運動 師:好累啊,跟老師一起放鬆放鬆吧! 活動反思: 這是一次探索性的體育活動,探索球的不同玩法,球是幼兒最感興趣的體育器材,所以設計了這節課。這節課主要介紹夾球跳,可能要求說的不是很明確,幼兒操作練習是很混亂,根本聽不清老師的安排,也是我語言組織不夠干練所導致。聽課老師都給予了很多寶貴意見,經過兩次反復的修改,在最後一次教研課中,改變課堂氣氛過於拘謹,幼兒不能充分活動開的局面,在這次課中,幼兒思維都比較活躍,可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練習夾球跳的時候沒能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場地,以至於幼兒們沒能很好的掌握技巧。我想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一如既往地關注幼兒的一些興趣點生成類似的一系列活動。也希望領導、師傅和老師們多給我指點和批評,讓我進步的更快!
㈧ 小孩剛上幼兒園要注意的問題,老師該怎樣做中班有什麼游戲吸引小孩子!例如幾個,我對幼兒陌生
幼兒園的小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如果老師要求小孩子規規矩矩的在板凳上坐滿幾十分鍾的時間是絕對不現實的,最好的方法是盡量跟孩子們多做一些活動,然後在活動中把一些需要傳授的知識貫通其中,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的學習到一些知識,這樣不僅能有利於教育工作的推進,更進一步的作用是讓孩子能夠更有興趣去幼兒園,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里所說的「課」指的是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 今天我們提倡真實、自然、簡單的課堂,幼兒園的一節課,怎樣才能上好?什麼樣的課才能稱為一節好課?今天就這點想與大家交流一下。 就目前,我們周邊地區的教學總體狀況來看,要上好一節好課,可能還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少一點「堆砌型」,多一點「放射型」。 這點主要是針對課的設計而言的。好的設計是一節好課的前提。 「放射型」的課是指一節課圍繞一個點展開,各環節的設置都是為這個重點服務的。 例如:省級一等獎的課《和時間賽跑》 教學點:體驗時間的長短,發現時間的價值和自身的努力有關系。 環節一:早上7點和8點之間你做了哪些事?(洗臉、刷牙、去幼兒園、鍛煉……,感知一下時間與做事情之間的聯系,為下面的活動做下鋪墊) 環節二:一分鍾裡面插雪花片。先是無意識地插——這時幼兒自身處於一種自然狀態,還沒有把自身的努力放進去;然後比較誰插得多與少,有意識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時間還是一分鍾。(通過這個前後兩次插雪花片的比較讓幼兒體驗時間的價值和自身努力的關系) 環節三:創設活動情景:一分鍾拋接球、一分鍾拋接沙包、一分鍾把呼啦圈從腳套到頭,並記錄。(體驗:抓緊時間一分鍾里也能做很多事) 環節四:討論:平時我們應該怎樣抓緊時間? 這個活動圍繞一個重點展開教學,教學過程設計得自然、流暢,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課指的是一節課內容太多,有些相關的內容全部湊合在一起,重點較多,容量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環節:分組起名,講規則。 第二環節:認識蔬菜(10種左右),多數是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然後看圖片的。 第三環節:游戲「找蔬菜」,按圖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後對應放在圖片上。 第四環節:蔬菜分類,把找來的蔬菜排隊,分成瓜類、菜類、豆類、蘿卜類等等。 第五環節:蔬菜可以怎麼吃?介紹蔬菜的營養。 (時間很長,每個環節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點來組織活動,可以以主題活動的形式開展,這樣每個點都能深入地了解與學習了:各種各樣的蔬菜、蔬菜的分類、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過類似的一節課: 第一環節:樹葉的名稱(芭蕉葉、銀杏葉……) 第二環節:感知樹葉的不同(形狀、大小、顏色、氣味等) 第三環節:游戲樹葉找朋友(找相同特徵進行分類) 第四環節:樹葉的作用(做葯……) 第五環節:樹葉粘貼畫。 這其中,幾乎每個環節都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教學點來組織教學,容量之大與沒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兒產生了思維的疲勞,活動時間的過多延長幼兒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聽了,教師好的出發點未必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少想一點「怎麼教」,多想一點「怎麼學」。 如果老師在上課時老想著「怎麼教」,那就會只想著教案,只顧著趕環節,而忽視了課堂中現場幼兒學習時的一種動態的表現,老想著「怎麼教」的老師不願意出現「節外生枝」的現象,甚至惱火幼兒與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師隨堂課中班音樂《認識你呀真高興》 設計的教學流程是:問好練聲——完整聽錄音歌曲——教師清唱示範——隨音樂節奏朗讀歌詞——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紹新的唱法(領唱)——自編動作圍成圓圈表演唱。 當教師逐句教唱時,有幾個幼兒情不自禁站了起來,邊唱邊做動作(這首歌曲表演性很強,易唱易做動作)這時,老師也看到了,她讓幼兒坐了下來,因為她設計的動作表演在最後一個環節呢,幼兒坐了下來,繼續一句一句地跟學,按原定計劃一環一環地進行著…… 例2:小班《可愛的兔子》 思考幾個現象: 20人左右上課,只提供一隻小兔給觀察; 喂兔子環節:教師發給每人一根青菜或一個胡蘿卜,每個幼兒拿一樣東西去喂小兔子,讓幼兒去觀察兔子喜歡吃什麼; 幼兒座位:坐在教室中間的一塊墊子上,面積很小,幼兒擠得很緊。回答問題時要站起來,每次活動都要再爬起來。 分析:教師更多的是考慮「怎麼教」,考慮這個教的過程怎麼一步一步往下進行,如果她更多考慮到幼兒的學,就會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夠會引起秩序的混亂,有很多幼兒都不能就近觀察,只能在邊上推來擠去。 2、那麼多東西喂一隻小兔子太不科學,結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嗎) 3、幼兒爬起來回答問題、去觀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較費力,而且人為的擠來擠去使得幼兒注意力轉移,不利於良好學習常規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視「如何學」的課的特點:環節分明,但較為生硬、機械。 三、多一些真實,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節課之前,我們都得做一定的准備,包括物質的准備、知識經驗的准備等,但這准備不能過度。幾年前,有陣風颳得挺盛的:公開上的課或比賽課內容事先讓幼兒知道,有的甚至練得非常熟練,到正式上課時變成了排練後的演出。 最近去鄉鎮聽課,發現還是存在這樣的現象,試教時用自己班上的孩子。當時我問那老師:「你正式上課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嗎?」她回答說:「是的」。我又問:「那你試教時為什麼不用別的班的孩子?」她說:「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納悶:管不住孩子,課堂中出現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戲重要嗎?因為在我看來,虛假的課堂欺騙的問題是很嚴重的,雖然我能理解這些老師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 例如: 《樹葉》一課中,老師問:你知道哪些樹葉?……幼兒一個接一個說出許多許多,很多我都不知道。當老師問:樹葉有哪些作用?幼兒:琵琶葉可以做葯、銀杏樹葉可以…… 課後我了解到,這節課光是試教就已經三遍,老師絲毫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是不明智的教學行為,豪不隱瞞地告訴我,每次試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別說別的准備工作了。(在此我只對這種現象加以分析,不針對老師,其實老師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這樣的行為的)當時我對那老師說:「其實孩子說出那麼多樹葉的名稱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說不上才是正常的情況。」為了彌補幼兒表現出的無所不知的不正常情況,我設計了一張調查表,讓那老師發給幼兒帶回家,是讓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樹葉作用的資料,如果經過調查能說出樹葉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況了。當然,此乃下策,順序顛倒了。 還有節音樂課,當音樂一響,小朋友就能整齊地用做的樂器搖出節奏了…… 虛假的課堂有一個特點:幼兒非常熟悉活動,非常配合老師,過程進行比較順利,但是幼兒的眼中看不到生動、看不到興奮、好奇、投入,因為他們已經沒了挑戰,適度的挑戰才會有真實的興趣與愉悅,現在他們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機械地重復完成一項熟練的任務。 真實的課堂,才是最美麗的!我們要記住一點:我們上課不是給別人看的,不是取悅於誰的,而是帶著孩子們一起演繹一段發展的故事,是為自己和孩子在上課的。 真實的課堂是避免不了缺憾的,幼兒是活生生的人,你想得再周全,現場還有可能出現預料不到的狀況,這才是正常的現象。(我就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小班的數學課,有個孩子……結束後大家就圍繞這個孩子的狀況進行了研討,我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