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平均數是一組怎樣的數據 五年級上數學
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量數,是指在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回和再除以這組數答據的個數。它是反映數據集中趨勢的一項指標。解答平均數應用題的關鍵在於確定「總數量」以及和總數量對應的總份數。在統計工作中,平均數(均值)和標准差是描述數據資料集中趨勢和離散程度的兩個最重要的測度值。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小學數學里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據的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在統計中算術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位置的一個統計量。既可以用它來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和平均水平,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產量、平均成績等等。
❷ 小學數學平均問題
1、6+18*5-16*5=16;原來為16
2、4-(3*3-2*3)=1;原來為1
3、(21-7)/2=7;有7個同學在做花
4、(94-88)*5/(100-94)=5;連續考5次滿分
5、(100-95)/(95-94)=5,5+1=6,共考回了6門課。
式中*為乘號,/為除號答
❸ 小學數學平均數從什麼到什麼之間怎麼取
一般來說就把全襲部的數加起來再除以個數就行(不會錯,但麻煩)。如1、2、3、4、5、6、7、8或2、4、6、8、10、12這樣的有規律的用(首項加尾項)乘項數然後再除以2(小學課本的高斯快速計算1到100的所有數的和的故事,這叫等差數列),希望能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祝你好運!!!
❹ 小學數學平均數問題。不用方程,要講解。。。謝謝了 。急!
因為外語成績比五科平均成績低2分,所以一共就低了2*5=10分
所以外語成績內的四倍比四科(語文容+數學+地理+思想)總成績低10分
即外語成績為:(87+96+93+94-10)/4=90
所以五科平均成績為:(87+96+93+94+90)/5=92
(不信可以用方程驗證一下)
❺ 小學二年級數學平均數怎樣出題
1、有復20本書,平均分給笑笑和制她的4個小朋友,每人分幾本?
2、有52棵樹苗,每行栽9棵,可以栽幾行?還剩幾棵?
3、學校組織廣播體操比賽,二年級男生有18人,女生有17人,要站成5行,平均每行有多少人?
4、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百合6元,媽媽有100元,買了8枝玫瑰後,剩下的錢可以買幾枝百合?
5、有22箱蘋果,用小三輪車運,每輛最多裝8箱,一共要幾輛車才能運完?
6、在一次捐書活動中,小東捐了5本,笑笑捐了7本,淘氣捐了3本。平均每人捐幾本?
7、哪種飲料便宜些?
第一種:5瓶飲料35元,第二種:一瓶飲料9元。
8、王叔叔第一天跑了4千米,第二天跑了3千米,第三天跑了事5千米,第四天跑了4千米。王叔叔平均每天跑了多少年來千米?
按不同題型給你出了8題。題不在多,只要理解就行了。
❻ 小學數學平均數應用題,快快快!
第一種演算法是對的!
求
平均速度
就應該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
假如已知平均速度和時間,求路程怎麼求?按第二種演算法就不能求啦?其實我們平時說的
行程問題
3要素中的速度,就是指的平均速度。所以第二種演算法是完全錯誤的
❼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ppt
優質課 《平均數》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藉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教學准備 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引入。 以幻燈片形式出示教師家的書櫥。 現在,我的書架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們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課題。
(1)學生思考,想像移動的過程。
(2)教師操作並提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麼數?
(3)教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引發質疑,探索新知。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這節課學習到哪些知識? 預設:
(1)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麼用?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出示例1,為了保護環境,學校四年級1班的一組同學利用業余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做環保小衛士。 仔細觀察統計圖,從圖中知道了什麼?你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什麼問題?
預設: (1)小紅比小蘭多收集多少個瓶子?
(2)小明再給小亮幾瓶,他倆的瓶子就一樣多?
(3)他們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 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 學生匯報交流。
小結1:求平均數實際就是把多的補給少的,在數學上叫做「移多補少」。
小結2:求平均數也可以採用計算的方法,用他們一共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總和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14+12+11+15)÷4=13(個)。
【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小結: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教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麼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預設:
(1)本周平均最高氣溫6攝氏度。
(2)三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級2班五位同學平均每人捐10本圖書。
(4)李莉同學平均每天上學路上花費15分鍾。
【設計意圖】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於生活。
(三)知識應用
1.判斷。 (1)某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麼,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會超過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學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強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強矮。 ( )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感受平均數的特點: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比數據中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
2.選擇。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噸。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平均用水量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根據所求問題找准與總數相對應的份數。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獲? 再看看開始想解決的問題:
(1)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麼用?現在能解決了嗎?
內容來源:綠色圃中小學教育網-http://www.lspjy.com/
❽ 小學數學四年級平均數ppt
PPT(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軟公司的演示文稿軟體。用戶可以在投影儀或內者計算機上進行容演示,也可以將演示文稿列印出來,製作成膠片,以便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中。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不僅可以創建演示文稿,還可以在互聯網上召開面對面會議、遠程會議或在網上給觀眾展示演示文稿。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做出來的東西叫演示文稿,其格式後綴名為:ppt、pptx;或者也可以保存為:pdf、圖片格式等。2010及以上版本中可保存為視頻格式。演示文稿中的每一頁就叫幻燈片,每張幻燈片都是演示文稿中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內容。
.如果Word文檔中的格式是結構化的且符合生成PPT的規范,那麼就可以直接生成規范的PPT。Word文檔中每個「標題一」就對應PPT中新幻燈片頁的標題。該「標題一」下的其它子標題和正文內容就對應該幻燈片頁下的標題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