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求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題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啟迪思維。
(1)○○○○○(2)□□□□□□□□
△△△ ☆☆☆☆
比一比,說一說,說誰比誰多,誰比誰少?
多多少?少多少?你是怎麼看出來的?(一一對應比較)
二、創設情境,遷移導入。
出示頁紅花圖(課件):小雪(12朵)、小磊(8朵)、小華(9朵)
引導學生發言,教師談話導人新課。
師問: 小華所得紅花是多還是少呢?
生答: 小華得到的紅花多,因為它比小磊得的多。
小華得到的紅花少,因為它比小雪所到的少。
師小結:在比多少時,一定要一個標准才能比較。例如小華和小磊比,小磊是比較的標准,所以說小華比小磊的紅花朵數多……象這樣的比較方法在生活中運用很廣。
這節課我們和小朋友一起來學習"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板書課題)
三、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1.小結,談話導入例3
剛才,我們知道兩數比較時,要先知道誰和誰在比較,誰多,多的數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它和少的數同樣多的,還有它比少的數多的部分}。這多的部分,應該怎樣計算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例3,研究怎樣計算多的這部分。
2教學例3。
①課件出示例3,看圖。師問:這道題說了一件什麼事?
②找出條件和問題。
學生輕聲地再讀一遍題,找出己知條件和問題各是什麼?再在黑板上出示相對應的示意圖。
③想解題思路。
師問:誰與誰比?誰知小雪的紅花可以分成哪兩部分?
請學生上來分一分(畫虛線),指指這兩部分。學生回答時,教師寫"跟小磊一樣多"部分,這道題的問題是什麼?也就是圖中的哪一部分?小雪與小磊同樣多的是幾朵呢?學生回答時,老師掀開8朵紅花圖。要求小雪的紅花比比小磊的紅花多幾朵,從12隻白兔里去掉哪一部分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朵數?讓學生指著圖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同座互相說一說。
④列式計算。
用什麼方法計算呢?如何列式呢?
板書:12-8=4(朵)
為什麼這樣算?算式中的12表示什麼?7呢?5呢?(揭開多的4朵紅花圖)
⑤檢查。
與課件對照一下,算式列對了嗎?有沒有算錯?單位名稱寫對了嗎?再口答。
5.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解題時要弄清誰和誰比?要算出誰比誰多幾,就要從多的數中去掉它和少的數同樣多的部分,我們用減法計算。
6、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怎樣計算呢?學生猜測後說理。
7、教師演示過程,指導學生說理。
8、小結。
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都是用減法,大數減小數。
四、課間韻律操
五、反饋練習,加深理解
1.課件出示,完成練習做一做。(在教師指導下完成)
你能一下子看出誰多誰少嗎?怎麼做?
先讀題,找出條件與問題,誰與誰比?誰多?紅星星可以分成哪兩部分?
要求紅星星的顆數比綠星星多幾?怎樣計算.指名說解題思路,再動筆列式計算,最後集體檢查對錯。
2.課件出示練習題,教師指導。(見課件)
六、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生齊讀課題)知道了這類題解題方法是:從多的數中去掉它和少的數同樣多的部分,就是多出或少的部分。我們用減法計算。
⑵ 英語版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案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案
教學目標
(一)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應用題的結構和已學過的數量關系,提高解答加減法簡單應用題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應用題的結構和學過的數量關系,正確地給應用題填條件.
難點:知道要解答題里的問題需要什麼條件,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准備
1.選擇合適的問題,再解答.(投影片)
(1)學校買了15個足球,又買了20個.________?
①一共買了多少個?
②還剩多少個?
算式:
15+20=35(個)
口答:一共買了35個足球.
(2)李軍家養白兔和黑兔一共26隻,其中白兔有10隻,________?
①還剩多少只?
②黑兔有多少只?
算式:
26-10=16(只)
口答:黑兔有16隻.
2.口頭提出問題,再解答.
(1)小紅拍皮球.第一次拍15下,第二次拍10下.
學生可能提出下面的問題:
①兩次一共拍多少下?
②第一次比第二次多拍多少下?
③第二次比第一次少拍多少下?
④第二次再拍多少下就和第一次拍的同樣多?
算式:①15+10=25(下)
②、③、④15-10=5(下)
口答:(略)
(2)小貓釣了12條魚,吃了8條,________?
學生可能提出下面的問題:
①還剩多少條?
②還有多少條?
算式:12-8=4(條)
口答:(略)
師:一道簡單應用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如果缺少什麼需要補充完整再解答.
(二)學習新課
1.教學例2.
出示例2,李光有一本 ,第一次貼8張照片,兩次貼多少張照片?
(1)指名讀題,找出條件和問題.
(2)質疑.
師:這道題能不能算,缺少什麼?
生:這道題不能算,缺少一個條件.
師:今天我們學習給應用題填條件,把應用題補充完整後再解答.
板書課題:給應用題填條件
(3)分析
出示三個條件.
選一個合適的條件,畫上線,再算出來.
①還剩多少張?
②送給奶奶3張,
③第二次貼6張,
師:這道題要求什麼?
生:求兩次貼多少張照片?
師:要求兩次貼多少張照片,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生:要求兩次貼多少張照片,需要知道第一次貼多少張,還要知道第二次貼多少張.
師:題里告訴哪個條件,還缺少什麼條件?現在給出了三個條件,看看哪個條件是題里所缺的條件.
讓學生展開討論.(指名回答選哪個條件)
(4)讀題後列式計算.
選好條件後請一名同學把題目完整地讀一遍.
算式:8+6=14(張)
口答:兩次貼14張照片.
(5)仿例練習——「做一做」
讓學生看教科書第75頁做一做.
師:這道題要求什麼?
生:這道題要求白馬比黑馬多幾匹?
師:要求白馬比黑馬多幾匹,需要知道什麼條件?
生:要求白馬比黑馬多幾匹,需要知道白馬有多少匹,黑馬有多少匹.
師:題里給了什麼條件,還缺少什麼條件?
生:題里給了一個條件是「有35匹白馬」,缺少的條件是黑馬有幾匹.
師:右邊給出三個條件,哪一個合適,自己判斷以後,用線和左邊連接,再算出來.
讓學生獨立完成算式.集體訂正.
2.教學例3.
出示例3,湖邊原來有22隻小船,_________,還剩多少只?(說出缺少的條件,再算出來.)
(1)指名讀題,找出條件和問題.
(2)分析.
師:這道題缺少什麼?
生:缺少條件.
師:缺少條件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
生:應該補充一個條件.
師:應該補上什麼條件呢?我們應該怎樣想?請同桌同學互相討論.
使學生知道從問題入手思考.要求還剩多少只,應該知道哪兩個條件?現在已經知道原有22隻小船,還需要補充什麼條件?
師:所填條件必須適合所要解答的問題,否則就不能計算.
學生回答:「租出去×只」,或「劃走×只」,
(3)解答.
根據學生補充的條件,老師給予肯定後再列式解答.
(三)鞏固反饋
1.校園里有白菊花和黃菊花一共32盆,_________,黃菊花有多少盆?
選一個合適的條件,畫上線,再算出來.
(1)粉菊花有10盆,
(2)白菊花有8盆,
(3)紫菊花有6盆,
算式:_________
口答:黃菊花有_________盆.
2.口頭補充條件後,再解答.
(1)二年級組織參觀雷鋒叔叔事跡展覽._________,女生有20人,男生有多少人?
算式:_________
口答:男生有_________人.
(2)停車場原來停著30輛汽車,_________,現在停著多少輛?
算式:_________
口答:現在停著_________輛.
3.商店有25台電視機,_________,_________?(說出缺少的條件和相應的問題後,再解答)
啟發學生這樣想:已經知道有25台電視機,缺少什麼條件呢?可以是「又運來×台」,或者「已經賣出×台」.根據條件再提出不同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前面已學過根據應用題的條件提問題,這節課學習給應用題填條件,這樣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應用題的結構和已學過的數量關系,提高解答簡單應用題的能力.
鞏固反饋中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第1題是從三個條件中選擇一個合適的;第2題是讓學生給應用題填缺少的條件,這比選擇條件要難一些,並且可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尤其是第(2)題比較靈活,可以填「開走×輛」也可以填「又開來×輛」,用不同方法解答,第3題讓學生補另一個條件和問題,就更難一些了.
本節所講授內容也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用2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教學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習題和練習十九中的第1~4題;第二課時教學例3,完成「做一做」中的習題和練習十九的第5~8題.
把它在金山詞霸里翻譯一下應該就行了
⑶ 聾校數學二年級《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除法應用題》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初步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和數量 關系。
2.能正確解答這類應用題。
3.結合應用題教學,向學生進行尊敬長輩,做好事,樹新風的思想教育。
教具:投影片、投影儀、練習紙。
學具:12個圓片。
教學過程
1.復習鋪墊。
(1)擺一擺:學生動手擺後列出算式。
把9個圓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圈一圈(在教師印發的紙上圈):把8個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
①學生各自分。
②根據分的情況,交流算式和算式的含義。
③如果題目中沒有「平均」兩字,能不能用除法計算?為什麼?
(3)完成課本第85頁准備題2。
2.新課教學。
(1)教學例4。
①出示例4及投影片。
②講圖意,並結合內容對學生進行學雷鋒做好事、尊敬長輩的思想教育。
③讀應用題,找出條件和問題。
④分析數量關系。
A.「一共有12人,平均分成3組」表示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說出「把12平均分成3份。 」
B.「每組有幾人?」就是要我們求什麼?(求每份是多少?)
C.誰能用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呢?引導學生講出「求每組有多少人,就是把12平均 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板書)」
D,學生口述解題思考方法。指名說、集體說、同桌互說。
⑤列式解答。「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
⑥問「12、3、4」各表示什麼?「4」表示每組有4人,所以單位名稱是「人」,和要 分的總數「12」的單位一樣。
(2)試一試:王大媽買了12隻月餅,平均裝在2隻盒子里,每盒裝多少只?
①學生獨立填寫課本括弧後,列式在課本上。
②同桌交流解題思考方法。
③為什麼用除法計算?
(3)小結。觀察兩道應用題。今天,我們學的應用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 求每份是多少?(板書課題)」應該用除法計算。得數的單位名稱和要分的總數的單位 名稱一樣。
3.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完成課本第87頁練一練第1、2題。學生交流解題思考方法後再列式解 答。
(2)綜合練習:完成練一練4、5、6題。同桌交流解題思考方法後再列式解答。
(3)對比練習。
①出示練一練第3題:二(1)班有6隻皮球,二(2)班的皮球和二(1)班的同樣多。兩個 班一共有皮球多少只?學生獨立解答後交流算式。問:你為什麼用乘法或加法來計 算?
②出示:有12隻皮球,平均分給二(1)和二(2)班。二(1)班分到皮球多少只?學生獨立 解答並集體校對。問:為什麼用除法計算?如果題目中沒有「平均」,還能不能計算 ,為什麼?根據這個算式你還可提出什麼問題?為什麼?
4.教師、學生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怎樣的應用題,題目告訴我們什麼?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
⑷ 二年級《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教學設計
(一)知識復與技能
能藉助線段圖制,來加深學生對倍概念的認識,運用乘法解決「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能正確區分倍的問題中兩種類型,培養學生應用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幾何直觀,滲透模型思想.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合作交流、語言表達、嚴謹審題等能力,注重幾何直觀的作用,通過多種直觀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並為學生提供參與幾何直觀活動的機會,積累用圖示學習數學的經驗.
⑸ 小學一年級數學應用題 怎麼教學設計
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引人開放性應用題,能沖破傳統應用題的封閉性。開放題的靈活性、多變性、趣味性、生活性給學生的思維創設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提供了創新的舞台,使他們聰明才智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一、開放性應用題,形式要開放
可以用故事、表格、對話、圖形等形式來呈現數量間的關系。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語言要形象,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例如:同學們,我們知道抽煙有害健康,國家明令禁止中小學生抽煙。可是空洞地說教對抽煙者來說是那麼的蒼白、無力,下面我們就。
(1) (1)一個一般收入的抽煙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單價7元的「紅塔山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單價7
元的「紅塔山」香煙,每月按30天計算,那麼:
① 每月抽掉人民幣多少元?
② 每年按12個月算,不算閏年抽掉人民幣多少元? ③
如果他手頭有1890元,問他可以抽幾個月?
(2) 一個收入較高的抽煙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單價25元的「小熊貓」香煙,那麼:
① 每月(按30天算)抽掉人民幣多少元? ② 每年(12月)抽掉人民幣多少元?
③ 如果他手頭有4500元,問他可以抽煙幾個月?
④ 請同學們調查你周圍的抽煙人的抽煙情況,勸他戒煙並自編一道數學題。
這一道題很有現實意義,把司空見慣的抽煙行為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很具有說服力。
二、開放性應用題從條件上開放
同學們經常接觸到的應用題都是題中有充足條件來解答問題,長此下去,形成了學生思維的定勢,一旦遇到條件不足、條件多餘、條件隱藏的問題,就倍感迷茫。設計條件開放的題目可提高學生分析、解答問題的能力,形成創新的思維。
例如
修一條1200米長的公路,單獨修甲隊10天修完,乙隊15天修完,兩隊合修3天後,讓乙隊去修。甲乙兩隊合修幾天修完?
解法一:根據已知條件,甲隊每天修1200÷10=120(米),乙隊每天修1200÷15=80(米),兩隊每天修120+80=200(米),合修需1200÷200=6(天)修完。合修3天是多餘條件。
解法二:可以先兩隊合修,每天完成 ,合修需 ,從而發現,1200米、合修3天都是多餘條件。
引導學生從多個已知條件中,排除多餘條件的干擾,抓住解答問題需要知道什麼,從哪些條件來解決,這樣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探索性的發展,提高他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開放性應用題從問題上開放
可以補充問題、選擇問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等,問題的開放可以使認知水平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給每一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在成功中求自信。
https://wenku..com/view/08e45cd5dd3383c4ba4cd207.html
⑹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除法應用題教案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除法應用題》教學設計《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除法應用題》教學設計
安塞縣第二小學 杜 麗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科書第54頁例題2和例題3)
設計思想:
「倍」是小學數學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又是很重要的概念,它是進一步學習有關倍的知識的基礎,也是學習分數、比例等知識的基礎。倍的概念是通過兩個數量比較而產生的,用其中一個數做單位,看另一個數中包含幾個這樣的單位,後者就是前者的幾倍,有關「倍」的知識,上學期,學生有所了解,也建立了有關倍的初步認識,但是,上學期是根據倍數關系,求幾個幾是多少?而我們現在要完成的內容,則是根據倍數關系,以及除法知識,明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思考過程。為了防止學生認識上的錯誤,要讓學生反復進行操作,注意讓學生暴露自己學習的原始狀態,教師幫助修正,讓學生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做一做中,充分積累感性材料,扎扎實實經歷概念形成的全過程。同時,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教材分析:
教科書從這里開始教學有關兩個數的倍數關系的應用題。教科書首先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應用題。因為教學有關兩個數的倍數關系的應用題,首先要給學生建立「倍」的概念,必須聯系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應用題,也要聯系求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這樣安排教學就比較順利。這種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稍困難些。教科書注意加強實際操作,先通過讓學生擺小棒,建立「倍」的概念,把幾倍與以前學過的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聯系起來。然後再讓學生動手擺小棒。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再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應用題。使學生明確求35是7的幾倍,實際上就是求35裡面有幾個7。因此,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與求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只是說法上不同,在數量關繫上是一樣的。這樣,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就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這種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
學情分析:
本節課要尊重學生之間思維水平的差異,通過學生合作交流,引導學生逐漸地由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學會運用所學的除法的含義來分析數量關系,初步理解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聯系。
2、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動手、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分析數量關系,正確列式解答所求的應用題。
教學難點:分析數量關系,能用自己的語言較簡練的說出解題思路。
教學策略與手段:
1、復習舊知法。喚醒學生對有關「倍」的知識的回憶。鞏固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目的是為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做好認知的准備。)
2、動手操作,初步探究新知法。通過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動和簡單的語言表述中,領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目的是為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做好思維准備。)通過預習「主題圖」,讓學生提出「誰是誰的幾倍」的問題,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著倍數關系。(目的是為「堂上交流課」做好討論和交流的准備。)
3、鞏固練習法。在應用知識環節中設計題型豐富、形式多樣的分層練習,能使學生鞏固對倍的含義的認識,以及對「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應用知識的參與熱情,也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總結歸納法. 通過最後總結歸納教學內容揭示課題的過程,提高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准備:小棒20根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電腦出示:12裡面有( )個4
15裡面有( )個3
提問:你是怎麼算的?
二、動手操作,初步探究新知
(一)擺小棒
1、第一行擺2根小棒(電腦出示)
師:第二行擺3個2根小棒,你會擺嗎?(會)趕快試試吧
提問:第二行你一共擺了幾根小棒?(6根)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匯報
電腦出示:6裡面有3個2 教師強調還可以這樣說:「第二行小棒的根數是第一行的3倍」並要求學生齊讀
2、師:大家在第二行再擺2根小棒,那共有幾根?你是怎麼擺的?
生匯報,同時教師電腦出示:老師擺的
提問:老師和你們擺的一樣嗎?
生填空:電腦出示
8裡面有( )2,第二行小棒的根數是第一行的( )倍
師強調:也可以說8是2的幾倍?
3、師:那如果使第二行小棒的根數是第一行的6倍,那該怎麼擺呢?一共擺幾根呢?
讓學生擺
匯報
師追問:12裡面有幾個2?還可以怎樣說?(必要時教師提示)
4、練一練
電腦出示:(1)12裡面有( )個6
12是6的( )倍
(2)42裡面有( )個7
42是7的( )倍
(二)電腦出示情境圖
1、師:通過看圖,你知道了什麼?
生匯報
2、師:你能根據圖中告訴我們的條件,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你會解答嗎?
教師這時可引導學生提出一個倍數關系的問題,同時板書:青蛙的只數是貓的幾倍?
3、師:這個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導出課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除法)應用題。
4、師:你們會解答嗎?(學生試著列算式、匯報、教師板書算式)
提問:為什麼用除法計算?(匯報)提示學生寫答語。
師強調:它們是倍數關系,因此「倍」不能做單位。
5、師小結:像上面「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應用題」其實就是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這樣一個實際問題,就要用除法計算。師同時板書:(除法)
三、鞏固練習
電腦出示:
1、台燈49元 台歷7元
台燈的價錢是台歷價錢的幾倍?
學生獨立完成後全班核對
2、判斷
3、選擇
4、延伸題
(1)圖片 青蛙4隻 猴子8隻 小鳥2隻
要求學生選擇兩種自己喜歡的動物,說說它們的倍數關系
同桌說 個別提問
(2)圖片
小明說:我今年8歲
小亮說:我今年4歲
大軍說:我的年齡是小明的2倍
大軍的年齡是小亮的幾倍?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提問:你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算的?
生匯報
四、課堂總結
你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板書設計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 除法 應用題
p; 青蛙的只數 是 貓只數 的幾倍?
35÷7=5
答:青蛙的只數是貓只數的5倍。
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難點是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裡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教學設計我力求體現數學學習「體驗——理解——解決——應用」的過程。
1.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習新知。這節課,主要通過孩子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提煉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實際是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思考,讓學生明確:在兩數已知的情況下,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應該用「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並記住這一題型的結構和計算方法,為後續學習提供知識基礎與支柱。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同桌合作擺飛機圖,突破這一知識點,學生學的輕松愉快。
2.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數學的主要任務在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本節課我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形象性,引導學生多觀察,多用數學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數學的魅力。能根據圖片提供的大量信息,選擇一些有用的數據,提出相關的問題,並應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答。同時,引導學生仔細審題,根據具體的題意,按要求提問、並解答。
3、注重低年級學生習慣的培養。低年級學生聽課中,往往注意力不夠集中,並且愛說話,課堂上我經常讓學生注意坐姿,寫字姿勢。反復提醒學生專心聽講,不但要聽老師的話語,最主要的還要聽回答問題的同學的發言,因此,我時不時的讓學生重復別人發言中的要點以及問題,比如,學生對除法的讀法,往往愛丟「除以」的「以」,這樣不但引起回答錯誤同學的重視,更主要的是引起全班同學的重視。
4、注重合作意識的培養。低年級學生合作中,往往缺乏時效性,因此,合作前,我注意講清合作學習的要求,並及時進行個別指導,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5、在課堂上對個別學困生指導不夠,這些學生思維不活躍,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板書過多使用彩色粉筆,導致後面學生看不清楚。今後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素質
⑺ 《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是多少的應用題》教學設計
《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數是多少》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信息窗的內容,本節內容是藉助情境圖呈現森林醫生啄木鳥、喜鵲和黃鸝為樹木捉害蟲的情景。圖中提供了有關三位樹木醫生捉蟲只數的相關信息,藉助這些信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入對綜合運用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求兩數和」和「兩個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在此基礎上學習解決「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運用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1)經歷解決「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過程,領悟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並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數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難點:理解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的道理。
四、教學具准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紙條
學具:紙條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大家請看:(出示課件)有種鳥,本領高,尖嘴愛給樹開刀,樹木害蟲被吃掉,綠化造林立功勞。一起告訴老師謎底是什麼?
(啄木鳥)
師:同學們猜對了,就是啄木鳥,除了啄木鳥外,你還知道哪些鳥的名字?
指名匯報,集體交流。
師:看來大家對鳥類了解的還真不少,其實鳥類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它們不僅用清脆的鳴叫聲裝點著我們的生活,而且它們還用辛勤的勞動維護著樹木的健康,人們都稱它們為「樹林醫生」。(板書課題:樹林醫生)。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樹林醫生」這一情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為後面探索新知做好情感鋪墊。
(二)探索新知
1、提取信息,提出問題
師:請大家繼續看大屏幕:(學生觀察)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觀察後匯報
學生提取到的信息有:黃鸝鳥捉了146隻蟲子;喜鵲比黃鸝鳥多捉了38隻;啄木鳥比黃鸝鳥少捉12隻……
師: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師有選擇地板書。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喜鵲捉了多少只蟲子?啄木鳥捉了多少只蟲子……
2、解決「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師:同學們提了這么多問題,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喜鵲捉了多少只蟲子?」
要求喜鵲捉了多少只蟲子,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紙條來擺一擺,同桌兩人合作,拿出給你准備好的紙條,和老師一起來擺一擺吧。請大家先拿出白紙條,我們用白紙條表示黃鸝捉蟲的只數,(師貼紙條)多少只?(板書:146隻)如果用紅紙條表示喜鵲捉蟲的只數,你來試一試,選一選。(學生從4根不同長度的紅紙條中選出一條)
同桌兩人選擇。
師:誰類說說你選的哪一條?(指名上來,選擇後拿起來)為什麼選這一條?(因為喜鵲捉的蟲子比黃鸝多)(師拿另外一條長的)這條也比白紙條長,為什麼你不選它?(生:多38隻,是多一些,這條是多得多了)他說的有道理嗎?你真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我們一起表揚他。
師:喜鵲捉的蟲子比黃鸝多38隻。這38隻應該寫在哪裡?誰能上來指一指?
師:(師指黑板上的紙條)另一部分表示什麼?這道題的問題是什麼?應該寫在哪裡?
師:這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看出他們之間的數量關系了,你能算出喜鵲捉蟲的只數嗎?自己在練習本上解答出來。
學生解答,師指名板演。
師:(問板書的學生)你為什麼用加法?(求喜鵲捉蟲的只數,就是把146與38合起來)146、38、184各表示什麼?你們還有什麼問題要問問他嗎?
全班交流,自己訂正。
3、解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師:剛才我們學會了藉助紙條來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問題,下面就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啄木鳥捉了多少只蟲子」的問題。同桌兩人合作,可以藉助紙條,也可以試著畫一畫線段圖來分析數量關系。
師:誰願意上來給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解答方法?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匯報,師結合學生的匯報,課件演示線段圖。
師:通過線段圖我們可以看出,要求啄木鳥捉蟲的只數,也就是從146裡面去掉12隻,(師板書算式)算式里格數表示什麼意思呢?
指名匯報,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以及同桌之間的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思路,理解演算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合作交流意識。大膽嘗試讓學生將解決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實際問題遷移到解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實際問題上,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連貫性。將新知識、新助手(紙條)自然貫穿於學生的探究中,引領學生發現擺紙條的好處,為今後學習畫線段圖做好鋪墊。
(三)游戲鞏固
1、師:學習了這么長時間,小朋友們一定感覺累了,下面我們做個拍手游戲輕松一下吧!
師:(師拍2下)我拍了幾下?你能拍的比我多3下嗎?
指名拍。
師:你怎麼拍的?誰聽出來了他先拍了幾下?又拍了幾下?
師生交流。
師:再來試一試,(師拍4下)你們拍的比我多5下。(全班齊拍)
師:老師剛才和同學們玩了一個拍手游戲,你們自己想玩嗎?那麼同桌合作,老師喊停你們就停下來,好嗎?玩吧!
學生游戲,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插入簡單的拍手游戲,既能鞏固前面所學,又能適當調節學生緊張的情緒。
2、師:想不到輕輕鬆鬆的游戲中也運用數學知識呢!剛才我們認識了三位樹林醫生,其實大自然中還有許多田園小衛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一起去看看青蛙的工作吧。(課件出示)。
(點擊)青蛙媽媽:我捉了162隻蟲子;小青蛙:我比媽媽少捉38隻蟲子。
師:你們看明白了嗎?試一試,做到練習本上。
指名匯報,並說出算式各數表示什麼意思?集體訂正,師給予評價。
3、師:讓我們再來看看捉蚊子的高手,蜻蜓在干什麼呢?(點擊課件:呈現蜻蜓捉蚊子的情景)
蜻蜓媽媽對小蜻蜓說:「這一周我捉了103隻蚊子,比你多捉49隻」,小蜻蜓說:「我捉了多少只蚊子呢?」
先擺一擺,再算一算。
指名匯報,集體訂正。
師:為什麼有個「多」字還用減法計算?
學生匯報:(蜻蜓媽媽比小蜻蜓捉的多,也就說明小蜻蜓比媽媽捉的少)。
師:你們說的太好了,不能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要認真分析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來判斷到底用什麼方法來解答。
[設計意圖]青蛙、蜻蜓……等都是益蟲,是樹林醫生。練習題的設計以此為主角,很好地體現出情境串的連貫性。練習內容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由「扶」到「放」,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求。在練習中,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了知識,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六、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不僅了解了一些樹林醫生的本領,而且還解決了「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數」的實際問題。其實大自然中還有更多的田園小衛士,如螳螂、黃鼠狼、烏鴉……,他們都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愛護他們!這節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同學們,下課!
七、板書設計
樹林醫生
喜鵲捉了多少只蟲子?146+38=184(只)
啄木鳥捉了多少只蟲子?146-12=134(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