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最突出的問題和困難是什麼
最突出的問題和是:能吃苦耐勞的幼教老師越來越少;國家關注幼兒教師不夠、地位相對較低、待遇不高。 存在的困難是:家長對幼兒教師行業理解不夠,普遍對孩子比較弱愛。
『貳』 幼師在工作中會遇到哪些困難!
新入園的幼兒睡午覺時,喜歡讓老師陪著怎麼辦
新入園的幼兒,每次都帶零食,如不帶,就不來上學怎麼辦
幼兒上課不認真聽講,老師不管說什麼都不認真聽怎麼辦
對於特別不自信的幼兒,老師如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叄』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 出現了哪些問題
為了更好地發揮課題研究的效益,我們還要求非課題班或課題組的教師結合課題研究的成果,學會分析自身的教育行為,內化先進的教育理念,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策略。比如,結合研究,我們為每個班的教師都設計並提供了「自然角評價參照標准」「集體教育活動評價參照標准」「氣象角評價參照標准」「互動牆飾評價參照標准」等,...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行為進行自評。教師的自評不僅使他們看到了成績,增強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將教師從一個狹小的世界帶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發現自己的不足,為教師的主動發展注入活力。 結合課題進行的研討活動,有效地調動了每位教師參與研討的積極性,突出了在研討中教師的主體性,教師間的合作性、互動性及研討活動的實效性。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教師的成長因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性,我們將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肆』 如何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
王國平:談到學前教育質量年這個主題,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咋就這么巧!我今年給全省民辦幼兒園工作定位就叫「辦園質量年」。我們今年的工作計劃中,就准備在全省民協幼兒園中分級分區評選「優質幼兒園」。 其實,在幼兒園談教育質量是有困難的,更不可以提「教學質量」的說法,因為幼兒園與小學、中學的學習模式差異很大,考量點和方法差異也很大。所以,我們在提出「辦園質量年」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考量幼兒園的辦園質量。 我們嘗試著把幼兒園的「辦園質量」做了分解:分為教育服務質量、課程建設質量、環境創設質量和科學管理質量四大塊。教育服務方面,看家長的滿意指數;看幼兒的安全指數;看幼兒的快樂指數。 課程建設方面,由於幼兒園的課程很開放,教材沒有一統天下的羈絆,所以,課程建設往往標志著一所幼兒園的教育方向和水準。所以,看課程建設就看選用的教材與教法和現代教育理念是否有差距,看課程安排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留給兒童足夠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看幼兒園的課程中是否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教育。環境創設方面,主要指向區角建設是否到位,因為兒童區角活動是目前接軌國際化幼教的基本環境要素。科學管理方面,主要有兩點,一是制度建設和運行的到位情況,二是人文管理的體現。 總之,我認為,在經歷了前年密集政策出台後,當前幼教已經顯露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在河南鄭州,政府的支持效果很突出,在「放低准入門檻」後便走向規范管理,這無疑對民辦幼兒園是一種推力,是在「特色生存」後的「質量提升」要求,也是民辦幼兒園發展的必由之路。沒有質量做特色的保證,特色就會「懸空」,就會在「逞一時之能」後,找不到堅實的落腳點。崔國華:現在教學質量的評價人為的東西比較多,比方考核表,兒童測評表……我認為仔細地觀察兒童,從某件事情、一個事件過程中兒童的表現,就可以呈現出教育的結果,兒童的日常表現就可以反映出園所教育的質量問題。例如:生活能力、社會交往以及待人接物等等最普通的、最平常的行為,就最能反映出我們的教育水準。丁成千:我們芭學園採取的是真實性評量或表現性評量,對孩子的日常表現進行忠實記錄,關注每個孩子自己的進步。 中國教師報: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用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往往並不準確,你們是怎麼實施高質量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或者說,一所優質園應該具備哪些特徵?李躍兒: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老師光靠書本進行教育是不行的,真正的教育是正確地幫助孩子們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所以,我們的老師除了教學流程、規定的課程大綱、教學方法以外,還有一些情感的交流,心靈的互動的方式。比如吃飯,在非常臟亂的地方吃和在非常優雅的、干凈的地方吃,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其實吃的什麼東西,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而是在享受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滋養。教育也是這樣的,真正的課程內容就像食物一樣,是物質的東西,它就是人們享受精神滋養的一個媒介而不是終極目標,如果把教育內容作為終極目標的話,那就是教書了,不是教人。 我們幼兒園分成幾大塊:後勤支持部,教育指導部,教育管理部,教學部。教學部是以班為單位,每個主班教師負責他的一個班。而我的工作就是教育督導,我的主要工作是確定幼兒園的課程內容,考察各班對課程執行情況,觀察老師的工作狀態和需要改進的問題等,然後把需要提升的部分對老師進行培訓,或對老師個別地進行一些指導。 我們要尊重孩子,愛孩子,從孩子身上發現一些成人身上沒有的人性的光輝。從孩子的行為和狀態中,發現教育,發現兒童。所以我們把孩子的各個狀態拍攝下來,與老師一起研究,一起分析。崔國華:我認為一所優質園,必須做到每位教師在每個崗位都適得其所,有充分的發展性和自主性。 負責教學的園長,要有良好的指導、示範作用,要對幼兒園教育教學了如指掌,對每一個教學過程十分清楚。另外,要對教學實施過程具備前瞻性,對教師的施教過程具有包容性,要允許教師(包括新教師)對原有教學計劃實施過程的隨機性,要善於把教師不成熟的創意或是改變進行調整,在評判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能夠為教師指明方向,具備畫龍點睛的能力。教學園長或是園長對於園所教育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因此,要非常重視他們的學習,外出參觀培訓,訪談、尋訪要成為制度化。 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在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中率先垂範,是推動幼兒園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也是將園所教育教學推向新高的生力軍。因此,要挑選有愛崗敬業、綜合素質高的中青年人擔任,在委以重任的同時,要積極為其搭建展示平台,要提供學習進修的機會。幼兒園每個學期都要有一定的教學實踐、課程改革的任務交由他們來完成,園領導在指導他們的過程中,進一步修改學期教育教學計劃,使之不斷完善,形成園所獨特的教學工作特點。 班級組長、普通教師及保育員的培訓是決定幼兒園整體教育教學工作質量的關鍵。他們是園所教育教學工作的純粹實施者,他們按部就班、一絲不苟地實施園所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就會呈現園所統一的教育教學工作目標。對這一部分人員的培訓計劃性要強,每學期至少要有2次集中性的集體培訓,分學科的培訓每月至少一次,要將園長、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解深化到每一個人的心目中,充分調動保育員的積極性,使之參與到班級教育教學活動中來。因此,教學工作的檢查要落實到實處,備課是否充分是檢查的重要環節,要為其提供相互切磋的機會,要經常性地將不同的教學活動變換不同的方式,拓寬教學思路,鼓勵教學創新,發掘教學潛力。丁成千:我們非常強調情景對幼兒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引發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變。教師要從觀察兒童中得知他們的興趣與需求,以及對他們有意義的事物,然後再去布置情景或設計活動,使情景能力與兒童的經驗相似,使活動能夠對兒童有意義,從而引發他們的興趣與專注。 芭學園實行的是混齡編班,在日常活動中,不主張以大團體的方式進行,而改用由兒童自主組合為主,偶爾輔以團體。在這種情況下,能力較高的兒童可以領導,引導其它幼兒表現出高層次的行為或思考。兒童個人的自由也受到重視,可以依興趣自行選擇活動種類及內容並自行決定活動的時間。 楊建壽:單純從教學技巧上來講的話,我覺得教師的語言也是關繫到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語言是師生信息溝通的重要手段,是聯系師生情感的重要紐帶。對於幼兒教師來說,語言表達僅僅做到准確、清晰、規范是不夠的,還必須實現語言的「兒童化」,才可能吸引幼兒。教師要煥發童心,進入角色,用親切、自然、純真的表情和語言讓幼兒感受天真爛漫之情。多用兒童熟悉的、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與句式,避免過多生疏的附加成分。正如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的: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學生的積極性主要靠教師的教學語言去調動。因此,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用語。 中國教師報:當前,歐洲很多國家的幼兒園實行混齡編班,在中國,混齡教育還帶有實驗性質,主要是一些民辦幼兒園或是開辦「蒙特梭利教學法」的幼兒園在實行混齡編班。我知道你們中間有幼兒園是實行混齡教育的,有什麼心得可以借鑒?你們覺得混齡教育在中國能普及推廣嗎?丁成千:現在的孩子普遍有一種遺憾,就是很少有兄弟姐妹長期生活在一起的經歷,在成長過程中大多數時間面對成年人,所以很多孩子很難與同齡人交往及合作,也很少有受到年長孩子的引領和照顧的機會。而混齡則能有效地解決這
『伍』 目前民辦幼兒園存在問題
民辦幼兒園存在的主要問題可能就是失之力量的問題,以及教師的相關專業性的問題。在這些方面需要加強。
『陸』 幼兒園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會遇到哪些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創造高質量幼兒教育的關鍵。那麼,如何結合教育實踐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呢?最新的理論研究表明,「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且「教師的學習也和兒童的學習道理一樣,不是靠外部的灌輸,而是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究、研究、發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信息...,從而建構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過程。」據此,我們依託國家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改善在職幼兒教師培訓過程與方式的研究」,嘗試進行了結合課題研究,以教師的教學實踐為背景開展研討的探索,並初步建構了一套讓教師在研討中獲得教育策略的活動方式。 一、課題班教師間的研討 課題班教師的研討旨在引導教師從教育的細微環節入手,嘗試發現問題,尋求解決策略。以往各班的三位教師基本是各自完成份內的教學工作,很少進行以教學實踐活動為背景的交流與溝通。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要求課題班的教師作為一個研討的小集體,應及時就本班的教育活動目標及活動進行情況進行溝通和小結。面對教師一開始出現的畏難情緒,我們建議教師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從學會發現教學中的問題開始,嘗試從分析問題做起。以下是小班課題班教師的研討記錄: 開學兩周了,我們發現情緒已穩定下來的幼兒又出現了波動。為什麼會出現反彈的現象呢?為盡快讓幼兒的情緒穩定下來,我們三位教師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有:受委託的教師頻繁進入班級;孩子的家長趴窗看孩子;提前接孩子的家長進入班內;教師情緒浮躁,工作條理不清。問題的症結找到後,我們很快就解決了問題。 2.藉助幼兒活動中的反應來分析、判斷自身所確定的教育目標、選擇的教育內容、採取的組織方式、投放的活動材料以及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指導策略是否適宜,並在反思中尋求更為適宜的教育策略。以下是實驗班教師的教學筆記: 開學快四周了,孩子們逐漸喜歡上了區域游戲。可我們發現,有的孩子在游戲中以自我為中心,習慣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看得很緊,想得到的東西伸手就搶。經我們三位教師研討,確立了本周活動主題「我的玩具大家玩」,以幫助孩子學會從別人那裡借東西的技能。比如,在一次活動中,對一位捨不得帶玩具、但又總是搶別人玩具的幼兒,我們採取了以下引導策略:制止搶的行為,並告訴他這樣做是得不到玩具的;幫他支「招」,讓他試著和對方協商;示範救,即我們有意當著他的面向別人借東西,教他學習借東西的技能。在我們的鼓勵下,他終於從夥伴那裡借到了自己想玩的玩具。第二天,這位小朋友還主動帶玩具開始與別人交換著玩。我想,這些做法得益於我們相互間的研討。 課題班教師間的研討,能促使教師更關注幼兒的行為,並能針對性地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比如,幼兒的繪畫作業為何千篇一律?怎樣引導孩子支搜集信息?怎樣引導小班孩子學習觀察?怎樣教中班幼兒學畫支搜集信息?怎樣教中班幼兒學畫正面人?等都成了課題班教師研討的主題,並在研討中逐步獲得了教育教學的策略。 二、課題組教師間的研討 課題組教師的研討旨在站在教改的前沿,解決課題研究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問題。過去研究課題的教師往往「埋頭」研究,缺乏相互間的溝通與交流。「十五」課題研究期間,我們要求課題組的教師加強研討,並在研討中充分體現實踐性與互動性。實踐性表現在研討的問題來源於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並為教育教學實踐服務。互動性則表現在研討主體間的相互作用。具體的研討主要包括: 1.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反饋到課題組,在集體研討中尋求教育教學策略。 在圍繞課題進行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預想方案在實施中常常會遇到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大多是課題研究中的突出問題。比如,在進行「互動牆飾」研究時,大班課題組首先就「主題如何確定」進行了研討。大多數教師認為,大班原來關於恐龍的牆飾主題遠離現實生活,建議換一個新的主題,並預想了「多彩的夏季」、「科學探索」、「環保」等主題。有位教師帶著課題組的建議准備給原來關於恐龍的牆飾重新布置,結果孩子們的反應出乎教師的意料:他們不僅喜歡恐龍牆飾,而且對恐龍的關注程度及有關恐龍的相關知識遠遠超出教師的預測。該教師將了解的信息反饋到課題組後,課題組教師在研討中形成了新的認識,即主題的確定應尊重孩子們的意見;關注孩子生活中的真實反應,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新主題。類似的研討活動,使課題組教師能站在理論的高度,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彼此質疑和交流的過程中拓展思路,在探入的思考和分析中,最終獲得教育教學的策略,並有效地解決問題。 2.就共性問題組織課題組教師討論,讓教師在集體反思中改變教育教學策略。 在課題研究中,作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應及時捕捉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引發教師的思考。比如,在課題進行的初期,由於組織者對教師強調了記錄和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因此有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為:忙於記錄孩子在活動中的信息,卻忽略對孩子學習的有效引導。為盡快解決這一問題,課題組組織了一次主題為「孩子學習時老師記流水帳嗎?」的研討活動。問題一提出立即引起了教師的反響。通過研討、反思,大家一致認為:研究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因此,教師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是必要的,記錄信息也是非常必要的,但關鍵是要考慮記錄哪些信息才是有價值的。同時,在研討中大家還相互交流了記錄和收集信息的有關方法和技巧。 為了更好地發揮課題研究的效益,我們還要求非課題班或課題組的教師結合課題研究的成果,學會分析自身的教育行為,內化先進的教育理念,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策略。比如,結合研究,我們為每個班的教師都設計並提供了「自然角評價參照標准」「集體教育活動評價參照標准」「氣象角評價參照標准」「互動牆飾評價參照標准」等,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行為進行自評。教師的自評不僅使他們看到了成績,增強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將教師從一個狹小的世界帶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發現自己的不足,為教師的主動發展注入活力。 結合課題進行的研討活動,有效地調動了每位教師參與研討的積極性,突出了在研討中教師的主體性,教師間的合作性、互動性及研討活動的實效性。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教師的成長因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性,我們將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柒』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最突出的問題和困難是什麼
教育教抄學工作中
3.組織襲教材,選擇教法
根據教學原則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設備條件來組織教材考慮教法,初步構思整個教學過程.教材的組織是多種多樣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但不論是那一種結構都必須圍繞中心內容,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貫穿重點,確定講解的層次和步驟.同時,在選擇教法上,還必須充分重視考慮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4.設計數學程序及時間安排
對於上課時如何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題;新授課的內容如何展開;強調哪些重點內容;如何講解難點;最後的鞏固小結應如何進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時間問題,都應在編寫教案前給予充分的考慮.
5.設計好板書、板畫
板書、板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編寫教案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板書的設計可以從鑽研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入手,也可以從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
『捌』 當前幼兒園教學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是什麼
一、 幼兒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 注入式教學 做過幼兒老師的人都不難發現。幼兒教育的方工仍採取一種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老師教幾遍,小朋友跟讀幾遍,然後小朋友整齊讀幾遍;數學課,老師在黑板上講,小朋友在下面聽,然後做作業。」這種教學過程太機械,缺乏引導和啟發作用,...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從而促使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得不到發展。就拿我們熟悉的舞蹈課來說吧,老師在教幼兒練習舞蹈時,只是把碟片放出來,讓幼兒欣賞一遍,然後跟著自己,一個一個動作的模仿,邊學邊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學完後,配上音樂跳幾遍就OK了。教學過程中既沒有動作要領講解,也沒有讓幼兒熟悉舞蹈動作示範,幼兒只是為了跳舞而跳舞,並沒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這個舞蹈,更別說他對這個舞蹈過程中體會到多少快樂了。這種「注入式」的教學不僅存在於幼兒園教育中,也存在我們每個幼教者的身上,還存在各科教學和家庭教育中。我認為這是我們幼教行業應該深刻反思和探索的問題。那麼存在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造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我認為有三:a、教學資源缺乏。教學材料只限於光碟、卡片、掛圖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兒操作材料也貧乏,教師上課只靠一張嘴和幾本書,這樣就造成了課堂上氣氛不活躍的狀態。B、師資缺乏。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力量,很多幼兒園經常更換老師,造成老師流動性擴大,促使幼兒教育出現空缺與托尾,而且還有一些幼兒園並沒有配備兩教一保,這就阻礙了教師在教學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師每天對著幾十名幼兒,而且是形影不離,再加上月、日工作計劃的擬定,哪有時間去更新教學方法。C、社會環境影響。很多家長都認為他們的孩子「會跳、會唱、會寫、會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們臉上也會光彩照人了,但他們並沒有想到對於一個三至五六歲的孩子是一種多麼不良的教育方式,剝奪了他們玩的權力了。 2、 教學內容欠規范化 在教學上出現隨意性和「小學化」現象。按照《幼兒園的指導綱要》來說,一日的活動內容應以游戲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學那樣形式化,更不得隨意性的上課,講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數幼兒園存在一種相同的情況:都不以游戲的形式來上課。幼兒規規矩矩地坐在課室內識字、算術、寫作業的情況比比皆是,再加上戶外游戲活動的欠缺,完全把小學教育提前教育了。這些現象都嚴重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學化現象的主要原因:a、行為規范上,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遵守紀律,少玩少動。幼兒的天性本來就是活潑好動,然而教育形式上並沒有真正實現「寓教於樂」的教學原則。B、在知識學習上,灌輸知識成了幼兒教育的主要模式,認為只有努力學習才是有用的人,卻沒有考慮到給孩子增加的無形壓力。這些現象都嚴重損害了幼兒的健康心理,對幼兒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a、使用權幼兒形成不良的習慣b、促使幼兒產生厭學的情緒c、阻礙了幼的思維的發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個容器,什麼東西都往裡而塞,強迫他們學這學那是不行的,應該讓孩順其自然的發展,在玩中學。 3、 片面追求知識技能,忽視學習品質的培養 就現狀來看,不管是公辦、民辦、還是私辦的幼兒園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識技能的培養,開設識字、數數、背詩、唱歌、跳舞等課程,開設外語班,他們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以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行為來考評幼兒教育成效,來向家長交差,卻忽視了幼兒學習品質、道德品質、身體健康的培養與發展,致使幼兒教育品質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為習慣就形成了。學習品質並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堅持,反復強化建立穩固的動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於,並且自動化。卻沒想到,幼兒應該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卻被無形的知識壓力抹殺了幼兒臉上的天真燦爛笑容。 二、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A、 嬌慣 孩子是家中的寶,「小皇帝」、「小公主」的現象顯而易見,他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想干什麼要什麼,就一定要得手,否則就使性子大哭大鬧,家長們見到孩子這樣,心痛時,就會滿足他們那些無理取鬧的要求。在這種環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自私霸道,以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兒園後,他們好認為「什麼都得聽他的,得讓著他」,如稍有其不順意,便哭喊攻擊,這種行為給教師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導致教學過程也受到影響。 B、 替代 現在的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什麼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動手。這種過分溺愛的現象,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過這么兩種情況:孩子已經上學前班了,連脫胎換骨衣服都不會,如果老師不幫助的話,就以哭了事。還有一種情況,孩子上幼兒園,不肯自己走進課室,要家長抱進課室。想想下,孩子的獨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們連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麼去幫助別人呢?來到幼兒園,老師教育他們,自己的事要自己獨立完成,不要什麼事都依賴家長,幫他們改正種種不良習慣。然而,有些家長還是一手包攬,他們認為孩子還小,做不來,不願讓他們動手。很難想像,如果繼續這樣教育下去,孩子的未為會是如何?他們又是將如何擔當建設祖國的偉大重任呢?這就可想而知了。 C、 過渡保護 「捧在手心裡怕凍著,含在嘴裡怕化了」一句話就說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長輩的心肝肉,心頭肉。一部分家長總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們掃除障礙,容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一點點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來說吧:幼兒園生活是一種群體生活模式,人員較多,幼兒與幼兒之間總會有一些小摩擦,總會不經意之間碰到摔傷,一旦出現問題以後,有些家長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師指責一頓,或者對著做錯事的幼兒大吼。盡管最後事出有因,家長也接受了老師的道歉,可是由於家長們的過度保護,使孩子變得不講情理,變得更無理限鬧,孩子們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種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撐職工腰」。這一現象,使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極端的心理:目中無人,膽小怕事。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個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A、開展幼教知識宣傳活動 幼教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在全鎮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引導幼兒、教師、家長對幼兒的科學教育。比如:開設一些專門的幼教知識講座,或者電視專題講座,讓家長和老師都同時參與這些知識或專題講座,從中吸取經驗,及時教育我們的孩子。幼兒園應多召開家長會議,讓家長與老師多溝通交流,及時幫助孩子改正不良習慣和缺點,全面貫徹實施家園合作工作;幼兒園還應開設幼教宣傳欄,幫助家長摒棄傳統的知識觀念。通過如此種種方法,讓幼兒形成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健康的人,讓他們養成自信、自立、自強的人。 B、提高幼師整體素質水平 教師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體。據了解,我鎮有一部分幼師尚未經過系統的學習,取得任教資格證,政府部門應引起重視。首先,教育局應提供培訓機會,使那些有識之士取得相應的資格證;其次,應該讓教師走出去,走出幼兒園,到其他幼兒去學習交流,借鑒別人的優秀經驗,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來,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結合,每班配備一名保育員,既有利於班級管理,又為教師提供了學習和鑽研課題的時間和空間,第四,多訂閱幼教專刊,供教師參考學習。通過各種渠道的學習與深索,不提高幼師的整體素質,開創嶄新的幼教局面。 C、保障幼師的合法權益,穩定幼師隊伍 無意中總會聽到
『玖』 幼兒園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會遇到哪些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對幼兒特點把握不準。主要表現:如在集體教學活動中經常會有一些注意力版很難集中的「坐不住的孩子權」。有時他們會「騷擾」周圍的小朋友,打斷教師正在進行的活動。這些孩子對於教師布置的任務,也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對這樣的孩子,一些新教師會一點辦法也沒有,當眾批評他們,甚至還會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們。時間一長,在其他孩子的眼中這些孩子就成了一個調皮、只知道惹老師生氣的壞孩子。再如,有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由於種種原因不會或不願與別的孩子說話交往。老師又有更多的孩子要管理,從而不經意冷落了這些孩子,長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孩子的正確引導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