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游戲活動和教學活動結合的方式有哪些
這話有很多種,我覺得你可以選擇幼兒園的一些游戲都很好玩
Ⅱ 適合幼兒園玩的游戲有哪些
1.木頭人
游戲規則:小朋友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邊走邊念兒歌「我是一個木頭人,不會說話不會動,看誰堅持一分鍾"念到最後一個字時所有幼兒擺出造型不動。老師說時間到才能動,游戲反復進行。
2.丟手絹
游戲規則:幼兒圍成一個圓圈,一名幼兒一邊唱著歌一邊在小朋友們的後面跳,當唱到"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時,幼兒就馬上把手絹放在一個小朋友的後面。如果這個小朋友發現我把手絹放在他後面時,他就要立刻拿起手絹來追我,幼兒呢就馬上跑,當跑到這個小朋友的位置前,我就蹲下。然後請沒追到我的小朋友來玩。如果被追到了,那麼被追到的小朋友就要表演一個節目哦。
3.紅燈綠燈停
游戲規則:大部分幼兒站在起始線後做好准備,一名幼兒在場地的另外一頭發號施令,游戲開始,幼兒開始走步,發號施令的幼兒背對幼兒念"紅燈綠燈停"念到停時轉身,此時走步的幼兒不能動,動的幼兒暫停一次游戲,游戲重復進行,直到發號施令的幼兒被走步的幼兒拍到。
4.切西瓜
游戲規則:大部分幼兒圍成一個大圓圈(做"大西瓜")一位幼兒做"切西瓜"邊念兒歌邊繞著圓圈走,並做"切西瓜"的動作,念到最後一個字時,將身邊兩位幼兒拉著的手切開,然後站在被切開的位置,被切開的兩名幼兒則必須立即朝不同方向跑一圈,再回到原位,先到達原位的即為再次游戲的"切瓜人"。
5.粘泡泡糖
游戲規則:幼兒手拉手圍成圓圈,邊走邊念兒歌"粘粘粘泡泡糖,一粘粘到頭頂上,兒歌說粘到哪就粘在身體的什麼部位,為增加趣味興趣,可讓幼兒互相粘,和其他小朋友互動"
6.捉尾巴
游戲規則:准備彩繩若干條,在場地上畫出四散跑的范圍。幼兒兩人一對,各自在後腰上繫上彩繩當尾巴。游戲開始,四散跑開,每一對幼兒要想辦法捉對方的"尾巴",同時要保護好自己的"尾巴",抓到對方"尾巴"為勝。
7.把球踢出圈外
游戲規則:在地上畫一個圓圈,兩個人進到圓圈內.其他的人站在圓圈外,連續不斷地把球投進圓圈內。圓圈內的人則要迅速地把球踢出圓圈。如果留在圓圈內的球超過了三個,則圓圈外的一方獲勝。也可以考慮其他適合的規則。
8.夾球接力跑
游戲規則:游戲的人分成兩隊,不是進行普通的接力跑,而是用膝關節處夾球跳著跑。如果用手抱球或球落地均為犯規,要返回出發地重跑。為了夾球方便,不要使用過大的球。
9.同心協力
游戲規則:場地中有5個不同顏色的圓圈,每個圓圈都不是很大。游戲規則是每個圓圈中要站滿5個小朋友,這5個小朋友除了腳以外,身體的其他部位不能著地,同時所有小朋友的腳必須踩在圓圈裡面,身體可以露在外面。看哪個圓圈中的小朋友通過集體協作,能共同配合完成游戲。
10.編花籃
游戲規則:3-6人參加,參加者伸出右腳,勾住前人,形成一個編出的圈,一手搭住前面小朋友的肩膀,邊念兒歌,邊單腳往前跳,直至兒歌念完。
Ⅲ 淺談幼兒園教學與游戲的區別和聯系
網上去找
Ⅳ 幼兒園教學游戲活動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重要方式,是符合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前蘇聯的阿爾金稱游戲為「兒童的心理維生素」。我們知道在幼兒園的很多活動中,游戲貫穿於語言,音樂、美術、鍛煉、數學等各項活動中,幼兒通過各種游戲獲得了知識,開發了智力,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Ⅳ 幼兒園游戲與教學的關系是什麼
淺析幼兒園教學活動與幼兒園游戲的關系
(摘)
課程與游戲的關系可將之概括為版四種:合一的、權整合的、並列的、分離的。
合一即游戲就是課程,課程就是游戲,在實踐層面上,課程的基本形式就是幼兒的自發自主性游戲,教師只要創設環境投放材料,讓幼兒自由活動,教師適時介入指導,必要時教師組織幼兒進行交流。
整合即以課程生成游戲,以游戲生成課程。前者是教師為進行某課程內容的教學而專門投放特定的材料,安排幼兒去進行這方面的游戲,比如教師要教幼兒沉與浮,而專門投放了各種玩水的的材料,讓幼兒獲取什麼東西沉下去、什麼動西浮起來的經驗。後者是教師從幼兒自發性游戲中觀察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然後設計成專門的教學活動。
並列即教學歸教學,游戲歸游戲,兩種活動都以一定的時間保證,教師預設的教學活動全都來自於教材或其他材料,同時在幼兒自發的游戲過程中加以關注與即時指導。
分離即游戲只是一種教學以外的休閑和娛樂,除了安全和糾紛以外,教師對游戲不加以課程式的關注,比如象小學的上課和課間游戲,各不相關。
Ⅵ 幼兒園游戲的類型有哪些它們的概念和特點是分別什麼
一、 幼兒園游戲分類的幾種形式 (一) 創造性游戲和有規則游戲 此類游戲的分類受蘇聯的影響較大,它便於教師了解游戲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據需要選用。這是目前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認的分類方法。但容易給幼兒園游戲的開展帶來誤區。 (二) 主動性游戲和被動性游戲朱鄧麗娟等:《幼兒游戲》(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頁。 1 主動性游戲兒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動外,更需要運用肢體、肌肉的活動去進行游戲,兒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戲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游戲的形式,如繪畫、手工、玩積木、玩玩具、角色游戲、玩沙、玩水、唱歌。根據不同的游戲方式,主動性游戲可以再分為以下四種: (1) 操作性游戲:運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動來進行的游戲。大肌肉活動,如需手腳協調的攀、爬、拋、捉等動作;小肌肉活動,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圖等,需運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進行。 (2) 建造性游戲:兒童利用大小積木或拼插玩具來製作房屋、橋梁或其他物品。 (3) 創作性游戲:需要兒童用心去創作、運用簡單的材料製作物品,以表達其創作力。一切美工活動、玩沙、玩水游戲均屬於此類。 (4) 想像性游戲:利用現有的物件或玩具,憑自己的想像力來進行想像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戲。 2 被動性游戲屬於較靜態的活動,兒童只需觀看、聆聽或欣賞,而不需進行體力活動,如看圖書、聽故事、看錄像、聽音樂等都屬於靜態接受信息的活動。 (三) 手段性游戲和目的性游戲宮再英:《幼兒園自選游戲成果發布會》,《學前教育》,1996年第3期。 手段性游戲是指以游戲的方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即教學游戲化。 目的性游戲是指為兒童提供為玩而玩、獲得游戲性體驗的條件。 此兩類游戲的分類各有其獨特的意義。手段性游戲把游戲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而兒童卻不能完全依自己的願望自主地游戲。而目的性游戲則注重遊戲活動本身,幼兒可以主動支配自由的行為,自由參加游戲。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快樂並使個性、情緒及社會性方面得到發展,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游戲在實踐中由於教師缺乏操作性的指導,致使游戲流於形式。 (四) 游戲的三維度分類法 方展畫(1990)方展畫:《幼兒游戲的類型》,《幼兒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應從三個維度來對游戲進行分類,這三個維度包括:個體--社會維度、生理--心理維度、認知--情緒維度;其中又分為五類:滿足型游戲、適應型游戲、運動型游戲、認知型游戲、情感型游戲。
Ⅶ 幼兒園游戲活動和教學活動結合的方式有哪些
(一)在教學與游戲的內容安排上,強調統一性,忽視特殊性,教學活動的安排以成人為中心。較少考慮幼兒的實際需要,計劃統一制定,教學統一安排,進度統一規定,游戲活動也是老師事先計劃規定為主,這種游戲在皮亞傑的游戲理論中屬於順應大於同化,其特徵表現為模仿,因而並非真正的幼兒自主的游戲活動。
(二)在教學與游戲的組織形式上,強調集中性,忽視層次性,教學和游戲往往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中的活動。老師只注重教什麼,不注意怎麼教,游戲活動有時是教育活動的延伸,或是「放羊式」地玩些玩具,把游戲變成閑盪,而不是幼兒主動積極的活動。
(三)在教學與游戲的組織過程中偏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學依賴注入式的語言講述傳授知識,忽略了幼兒的思考、操作、興趣和發展水平,把孩子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游戲也基本由老師布置引導,孩子在老師規定的規則內活動,把兒童的游戲變成了「游戲兒童」。
二、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教學與游戲優化結合」的課題研究,是針對上述現象進行的改革、探索和實踐,因而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實踐活動。游戲與教學的結合可以分為分離式、插入式和整合式三種類型,很難論定哪種結合方式孰優孰劣,一切取決於實際活動的需要。「最優化」的含義就在於在一定的情景和場合下最適當地運用某種結合方式。
Ⅷ 簡述幼兒園教學游戲化具有哪些特徵
幼兒園教學游戲化具體有四個特徵其分別是:主動性、虛構性、愉悅性內、具體性。
1.游戲具容有主動性,是一種自發行為。表現為兒童自發進行游戲。
2.游戲具有虛構性,是一種假裝行為。以過家家為例,兒童扮演爸爸媽媽。
3.游戲具有愉悅性,是一種娛樂行為。兒童通過游戲獲得快樂。
4.游戲具有具體性,是一種具體行為。兒童通過具體的活動行為進行的。
以上這四個特徵是根據相關的學前教育游戲理論總結得出的(譬如生活准備說、社會建構主義關於游戲的學說、認知發展論關於游戲發展的學說等),其中尤以皮亞傑為首的認知發展理論在游戲上的體現為側重。
(8)幼兒園的教學游戲有什麼游戲擴展閱讀
皮亞傑將游戲分為三階段:機能游戲階段(又稱練習性游戲)、象徵性游戲、規則性游戲。其中象徵性出現在自我中心的表徵活動時期(約2~7歲也就是學前教育階段),特點是:能運用表象把當前事物當作另一個不在眼前的事物使用。以兒童自我經驗為基礎,通過想像構建虛假的情景如」過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