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兩句詩--------,------
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兩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題西林壁》
宋代 蘇軾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1)宋代語文材料選擇題答案擴展閱讀: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像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貳』 初一下學期語文英語地理歷史生物復習提綱(也可以發習題和答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
班級: 姓名:
第1課:
1、581年,北周外戚 楊堅 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滅掉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南北重歸統一。
2、 隋煬帝時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開鑿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
第2課
1、隋朝的統治跟秦朝很相似,只經歷兩代皇帝。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煬帝實行暴政,最終導致隋末農民起義。(隋朝:581~618年)
2、618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李淵,都城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年號貞觀,他在位期間,採取了許多鞏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採取的措施有:①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訓;②重視農業生產,輕徭薄賦;③注意「戒奢從簡」;④整頓吏治;⑤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
4、「房謀杜斷」指的是唐太宗時期重用的兩位宰相:房玄齡、杜如晦。最著名的諫臣是魏徵,唐太宗把他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
5、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國號為周,她在位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們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6、
唐太宗這句話的意思是:統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航行,也能把船打翻。這句話表明了人民群眾力量的強大。
第3課:
1、唐玄宗前期年號開元,在他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2、唐玄宗在位前期的統治跟唐太宗的相似點有:善於任用賢臣,重視地方吏治,重視農業生產,注意節儉等。
3、唐朝經濟繁榮表現在:
農業方面:①水利事業發達;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③茶葉推廣。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范圍盛行,江南成為種植茶葉的重要產地④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
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發達;②陶瓷業發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
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第4課:
1、科舉制的產生:①隋文帝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②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誕生。
2、科舉制的完善:①唐太宗定名狀元②武則天增設武舉;③唐玄宗將詩賦作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
3、科舉制對隋唐的影響: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③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第5課: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2、唐太宗時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8世紀初,唐中宗時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3、回鶻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其首領被唐玄宗封為懷仁可汗,六詔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領為雲南王。
第6課:
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都稱中國人為「唐人」。
2、「天竺」指今印度;「大食」指今阿拉伯;「波斯」指今伊朗。
3、隋唐,中日兩國交往非常頻繁。日本為了學習我們唐朝先進的文化,派遣了許多使者來到中國,這些使者被稱為「遣唐使」。
4、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東渡日本,為中日兩國的友好和文化傳播作出重大的貢獻。
5、唐朝時,高僧玄奘西遊印度取經,並寫成《大唐西域記》。
第7課:
1、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2、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 盛唐的李白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被稱為「詩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時期,客觀反映現實,被稱為「詩聖」,白居易的詩直如白話,通俗易懂。
第8課:
1、唐朝著名書法家有:顏真卿和柳公權。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是顏真卿,他自創「顏體」。柳公權自創「柳體」,後人把他們並稱為「顏筋柳骨」。
2、唐朝著名的畫家有:閻立本和吳道子。吳道子被後世稱為「畫聖」。
3、敦煌莫高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因為裡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畫,其內容主要是宣揚佛教。
第9課:
1、契丹族傑出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建立契丹國(遼),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
2、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東京(開封),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3、北宋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進攻北宋,宋真宗親自到前線,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遼宋議和,遼國退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後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
4、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興慶。元昊稱帝後,連年與北宋交戰,雙方損失很大。後來,雙方議和,元昊向北宋稱臣,北宋給西夏歲幣。
5、12世紀初,女真族的首領阿骨打,在會寧稱帝,國號金,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6、金建立後,先滅遼,後又於1127年滅掉北宋。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都城在臨安(杭州)。
7、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他帶領的岳家軍英勇殺敵,大敗金軍,收復建康(今天的南京),在郾城大敗金兵,後來宋高宗和秦檜以所謂「謀反」罪殺害了岳飛.
★如何評價岳飛?——女真貴族在對南宋的戰爭中擄掠殘殺,對北方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岳飛抗金,保衛了人民的生命財產,保衛中原地區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這是正義的。
8、岳飛被害後,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第10課:
1、五代宋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②、北方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③南方自然條件比較優越;④、江南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
2、宋朝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在江南很快得到推廣。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當時流傳:蘇湖熟,天下足,棉花和茶葉也在江南廣泛種植。
3、宋朝南方手工業的發展,包括絲織業水平的提高、棉織業的興起、制瓷業的成就和造船業的發展。宋代是中國瓷器史上的輝煌時代。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
4、南宋最大的商業城市是——臨安(杭州)。宋朝的海外貿易很發達,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5、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第11課:
1、宋朝人的衣:宋初崇尚節儉,後來統治者的衣飾精美華麗,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食:飲食非常豐富,夜市的小吃很多,有冷飲,肉食以羊肉、魚為主;住:住四合院,行:有牛車、馬車、轎,還可騎驢、騾,出門有旅店,宋朝人的娛樂:北宋東京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做「瓦子」。瓦子的盛行主要是因為當時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宋朝人的節日:宋代最受重視的節日是元旦,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春節。
第12課:
1、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國,蒙古貴族尊稱他為成吉思汗。
2、蒙古建立後,先後滅掉了西夏和金,1271年,忽必烈繼承汗位,定國號為元,定都於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後於1276年,滅掉了南宋。
3、當時最著名的抗元英雄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話表現出文天祥被俘之後,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
4、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就開始於元朝。元政府還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已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還加強對琉球(今台灣)的管轄。
5、宋朝時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元朝民族融合發展主要表現在:(1)漢族人民開發邊疆;(2)邊疆各族遷入內地,同漢族等雜居相處;(3)契丹、女真等族與漢族的融合;(4)回族開始形成。
第13課:
1、 宋元 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
2、 北宋 時, 畢升 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該技術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歐洲國家有活字印刷術比我國晚約 400年。
3、 早在戰國 時期,人們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 時,製成了指南 針,並開始應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事業,後來由 阿拉伯人 傳入歐 洲。
4、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 。唐朝末年開始應用於軍事上 ,宋元時期廣泛應用於戰 爭,13、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5、 印刷術 、指南針、 火葯 和 造紙術 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6、 「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英國思想家•培根 (培根所說的「這三種發明」指的是中國發明的火葯、印刷術、指南針。
第14課:
1、北宋史學家 司馬光 主持編寫的 《資治通鑒》 是一部 編年 體的通史巨著,敘述了從 戰國 到 五代 的歷史,該書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2、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唐朝時已出現,最初在民間流行。 詞是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其中三位傑出的詞人是 蘇軾 、辛棄疾 和 李清照 。
3、 蘇軾(北宋),詞風氣勢豪邁,雄健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李清照(兩宋之交),詞風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於運用口語,顯得格外清新自然。
辛棄疾(南宋),把詞的豪放風格發揚光大。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看。」——辛棄疾
4、 元曲 由雜劇和散曲組成。代表人物是 關漢卿 ,代表作是 《竇娥冤》 。
5、《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北宋大畫家 張擇端 的代表作,該畫是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作品。
第15課:
1、 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 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空前強化的時期。
3、 明朝前期加強君權的措施有 :1、在地方上,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 三司 ;在中央 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 六部 分理朝政。2、設立 錦衣衛和東廠,加強對臣民進行監視;3、遷都北京,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執行削藩政策;4、八股取士。
4、 「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這句話的意思是八股的危害相當於秦始皇的焚書,而摧殘人材比秦始皇在咸陽郊外坑儒還要嚴重得多。這句話表明明朝的科舉制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危害很大。
5、 明太祖的分封藩王不利於君權的加強。
6、 「靖難之役」指的是燕王 朱棣 反對 建文帝 的戰役。
第16課:
1、 1405~1433年,鄭和 前後 七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
2、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 派遣鄭和下西洋。
3、 鄭和下西洋的條件:(1)、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這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這是最根本的原因。(2)、唐宋以來,我國的造船技術不斷提高,航海技術的掌握,指南針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識的積累等,這些都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科學技術條件。(3)鄭和從小能吃苦耐勞,培養了英勇無畏的氣概。
4、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影響):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5、 元末明初,日本 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 戚繼光 抗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6、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海波平」的意思是盪平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句話表現了他不求名利的高尚品德,表達了他抵禦外辱,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堅強決心。
7、 1553年,葡萄牙 殖民者攫取了我國廣東 澳門 的居住權。
第17課:
1、 明朝後期,女真傑出首領 努爾哈赤 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後來努爾哈赤遷都 沈陽 ,後改稱盛京。
2、 皇太極 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3、 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 :(1)設置內閣和六部,同時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2)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3)大興「文字獄」。
4、 「文字獄」的消極影響:清朝的文字獄,造成了社會的恐怖,摧殘了人才。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第18課:
1、 明朝後期,荷蘭 殖民者入侵我國台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並開發台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2、 1684年,清朝在台灣設置 台灣府 。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3、 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侵略我國黑龍江流域,佔領 雅克薩 和 尼布楚 。清朝 康熙 皇帝帶領清軍和各族人民,進行了兩次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結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
4、 1689年,中俄雙方經過 平等協商 ,簽定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第19課:
1、順治帝 正式賜予五世達賴為 「達賴喇嘛」 的封號;康熙帝 又賜予五世班禪為 「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此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這就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轄。
2、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 駐藏大臣。法令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的事務。這使清政府對西藏的管轄就更直接、更為加強了。
3、在維吾爾族等人民的支持下,乾隆平定了和卓的叛亂,並且設置了 伊犁將軍 ,管轄新疆地區。
4、乾隆時期,土爾扈特部在傑出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回歸祖國。
5、 清朝疆域圖(見右圖)
6、 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
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
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第20課
1、明朝時期從外國引進的農作物有:玉米、甘薯、
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等,這些農作物在我國廣泛種植。
2、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北京 和 南京 是全國著名的商貿城市。
3、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明朝中後期,在 蘇州、松江 等地的 紡織業 中出現的。典型表現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是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4、面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清朝政府採取的是「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
5、 清朝統一台灣後,開放四各港口進行對外貿易,後來又關閉其他港口,只留 廣州 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6、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一定的自衛作用;但由於閉關鎖國,使中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第21課:
1、 明成祖時,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布局嚴整,高大雄偉,是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
2、 世界奇跡之一——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餘公里)
3、明朝卓越的醫葯學家李時珍編寫出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
4、明朝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編寫了一部《天工開物》,該書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第22課:
1、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明朝)
2、施耐庵的《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明朝)
3、吳承恩的《西遊記》——是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話小說。(明朝)
4、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清朝)
★ 聯系學過的知識,為什麼鄭成功說「台灣一向屬於中國?」——三國時期,吳國派將軍到達夷洲進行管理;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正式對琉球進行管轄。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 。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是祖國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西藏自古也屬於中國領土:唐朝時西藏地區稱為吐蕃;吐蕃與唐朝曾保持著長期聯婚、經濟文化交流,如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等,說明漢藏「和同為一家」。元朝時,西藏正式成了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清朝時,順治帝 正式賜予五世達賴為 「達賴喇嘛」 的封號;康熙帝 又賜予五世班禪為 「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 駐藏大臣。這使清政府對西藏的管轄就更直接了。
只有歷史,將就一下吧
『叄』 我們的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兩句詩:「(
引用的詩應該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兩句詩主要是說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會不同。
用以啟發學生的思考和領悟,寫出自己獨特的想法!引導學生明白習作是心靈的放飛,是情感的釋放,寫法要不拘一格,語言要有自己的個性。
《題西林壁》全文如下: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的意思:
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3)宋代語文材料選擇題答案擴展閱讀:
想識廬山真面目的心理,也許人皆有之,真正要去做了,並不那麼簡單,只有拋掉浮躁,棄去急功近利的人,方能漸入廬山腹地,潛心研究、細細琢磨,這時間,舉一反三的小聰明必須放下,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智慧預見也不能施用,因為識廬山真面目需要經歷,只有經歷過才有體驗,只有體驗過方有感悟,當然這是需要時間的。
只能是無比虔誠又懇切地去求教大自然的字里行間、溝溝坎坎,不僅橫看了廬山的嶺狀,還能側視到廬山的峰態;不僅能遠看廬山的朦朧輪廓,且能近視廬山的局部細處;不僅能仰視廬山的一方軀體,且能俯視廬山的相貌全景……
其實,廬山的景緻是看不完的,只有進入了它的深處,方有不斷的發現和永遠發現不完的發現。許是這種緣故,真正進入廬山了,反倒不敢說已識廬山真面目,只能說略知廬山的一二三四,充其量是識廬山真面目的五六七八罷了。
是的,一旦大家都踏上探覓廬山的途徑,我們就離真理更近了,人就會變得平靜安然,社會也會走向太平吉祥,前路自會錦綉光明
『肆』 語文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題西林壁中的詩句什麼來強調
舒適的題西林壁告訴我們,觀察事物,我們要運用個多個角度,從不同的視角去挖掘事物和事件,這樣就可以寫更多的作文
『伍』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分為幾類
(一)古詩文閱讀
古詩文閱讀分為文言文閱讀和古詩詞曲閱讀。 從賦分比例來 看,古 詩文閱讀試題在中考試卷中的比重繼續保持穩定的狀態。 與前兩年一樣, 2009年的樣本卷皆設有古詩文閱讀試題,且賦分大多佔全卷總分的 10.0%-15.0%。
測試內容注重基礎知識考查和基本內容的理解。其中,文言文閱讀部分更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文意理解的考查,而古詩詞曲閱讀部分則更側重於對詩詞的賞析。開放性的試題居多,注重學生個體的感悟和理解,充分體現課標「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的理念。
古詩文閱讀中出現了詩、詞、曲、傳記、散文等體裁,測試材料遍布先秦至明清各個時代。其中,文言文閱讀測試材料的取材集中在先秦、兩宋和明三個時代,而古詩詞曲閱讀則偏重於唐宋兩代,以詩為主。 較之於 2008年,樣本卷單設古詩詞曲閱讀試題的試卷明顯增多,由 10套增至 21套,占樣本卷總數比例由 23.0%提升至 47.0%。
從測試形式來看,古詩文閱讀試題的題型分布以非選擇題為主 , 44套樣本卷的非選擇題共計 206題,占試題總數的 84.0%。
1. 文言文閱讀試題
44 套樣本卷共考查文言文 48篇, 13篇是「課標」推薦篇目,未出現於「課標」的篇目為 35篇。以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三版教材作為參照,分析 23套選擇了兩篇文言文測試材料的試卷,可見除湖北宜昌卷、上海卷選用的文言文測試材料沒有出現於三版教科書,天津卷選文《唐雎不辱使命》僅出現於人教版教科書外,其他 20個地區所選用的篇目都有一篇為人教、蘇教、語文三版教科書共同篇目。說明文言文的測試材料選擇遵循著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傾向。
文言文的考查重點在於積累和理解。測試內容包括 文言字詞、句子翻譯、默寫、文學及文體常識、斷句及語氣、寫作手法、文意概括、文意理解等八項內容。其中 文言字詞、句子翻譯、概括和文意理解四項顯然占據了主體地位。 44套樣本卷中,有 42套直接考查了文言字詞, 41套直接考查了句子翻譯,考查比率分別達到 95.5%和 93.2%。
各地中考試卷皆重實詞考查,實詞中又以動詞為主,即業已達成共識的所謂的文言字詞考查傾向:「避虛就實」。字詞的重合率並不高, 77.1%的字詞在不同地區試題中僅出現過一次,即使測試材料相同,文言字詞考查也沒有呈現出高度一致性。體現了文言字詞需要廣泛的積累。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是考查熱點。
句子翻譯題所佔比例仍較大,除江西卷、長春卷外皆考查了句子翻譯。含特殊句式的句子、與文章理解密切相關的句子是重點語句。所考查的不含特殊句式的句子或總領某段,或為文章中心句,對於理解整篇文章至關重要。可見,句子翻譯題開始放棄單純考查文言句法,而以理解文意為核心,更加切中對重點字詞的考查難度,關注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運用能力。
2. 古詩詞曲閱讀試題
今年抽取的 44套樣本卷中有 21套出現古詩詞曲閱讀考查(這 21套試卷以下簡稱古詩詞曲樣本卷),所佔比例為 47.7%。共出現古詩詞曲閱讀試題 40題
古詩詞曲閱讀試題與文言文閱讀試題有非常明顯的不同。前者的測試內容包括古詩詞曲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而後者偏重於文言文的內容。 古詩詞曲測試內容包括解釋字詞、誦讀斷句、文學常識、概括內容、理解情感、賞析詞句、寫作手法、綜合考查等。 理解詩詞作品情感的試題所佔比例最大,共計 13題,占樣本卷古詩詞曲閱讀試題總量的 31.7%;要求考生概括詩詞曲內容、中心或要求解釋詩詞曲的試題也有 12題,占 30.0%的比例。有 5套試卷要求考生賞析詩詞語言,感悟詩詞曲遣詞用句的妙處,在 21套古詩詞曲樣本卷中也占據了一定比例。安徽卷將古詩詞曲閱讀與文言文閱讀結合起來考查,要求考生進行比較閱讀,因而古詩詞曲閱讀試題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文言文閱讀試題的特點,比如解釋字詞、為詩文斷句。此外,廣西河池、廣西柳州、湖南長沙、遼寧沈陽、新疆 5套試卷出現了以選擇題形式進行綜合考查的題目,測試內容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囊括了古詩詞曲內容理解、感悟詩詞曲主旨、分析寫作手法等各方面。
古詩詞曲樣本卷中所出現的古詩詞曲測試材料集中於唐宋兩朝。唐朝詩詞出現 11篇(次),占考查篇目的 52.3%,兩宋作品出現 8篇(次),占考查篇目的 38.1%,兩者相加,占據了考查篇目的絕大部分比例。所選唐代作品全部為詩作, 8篇宋代作品中有 4篇為詞作, 4篇(次)為詩作。除此之外,僅有晉代陶淵明《飲酒》和馬致遠的元曲《 天凈沙·秋思 》被選為古詩詞曲測試材料,《天凈沙 ·秋思 》也是唯一選入的元曲作品。 19篇(不計重復篇目)古詩詞曲測試材料中,有 8篇為「課標」推薦內作品, 11篇為推薦外作品。從出現頻率來看,「課標」外測試材料所佔比例更大,在 19篇古詩詞曲中占據 57.9%的比例,「課標」推薦外作品明顯多於推薦篇目內作品,而去年僅有 40.0%的測試材料為「課標」推薦外的作品。
(二)現代文閱讀
現代文部分分為文學性文章、說明性文章、議論性文章三個閱讀板塊。對現代文閱讀的考查,主要著眼於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知、情感體驗、感受領悟、創造性理解等。 44套樣本卷共考查了 102篇測試材料。文學性文章 52篇,說明性文章 30篇,議論性文章 20篇。文學性文章依然是測試的重點,新聞通訊開始出現在現代文閱讀中,並且更加關注學生心靈的豐富和成長;說明性文章繼續重視科技前沿和地域文化的推介;議論性文章仍然重視學生對觀點的提煉,對自我想法的表達。
現代文閱讀賦分佔閱讀總賦分的比例在 60.1%-70.0%之間的樣本卷有 20套,比例在 70.1%-80.0%的樣本卷有 15套。現代文閱讀的主要題型為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簡答題一如既往地佔據主要位置,題量最多,達 346題。最少的是選擇題,共 28題。
1. 文學性文章閱讀
文學性文章閱讀共 52篇選文,散文 40篇,占 76.9%,其中敘事類散文有 22篇;小說 9篇,占 17.3%。此外,湖北黃岡卷有一則新聞,貴州貴陽卷和湖北黃岡卷各選擇了一篇現代詩歌。 44套樣本卷中文學性文章閱讀的分值在 9分 -35分之間,山東濰坊卷賦分最低為 9分;湖北宜昌卷考查了 3篇文學性文章閱讀,賦分最高為 35分。題量在 3題 -16題之間,題量以 5題為最多,共有 19套試卷,佔到了 44套樣本卷的 43.2%,湖北宜昌卷題量最多,為 16題。
測試內容上基本包含了整體感知、詞句理解、內容概括、文意把握、鑒賞評價和作品感受等,遵循了「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規律。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注重學生個性表達和自由空間。與往年相比,學生的選擇性和自由度更高,很多題目出現了「任選一句」「任選角度」等表述方式。如北京卷:「請你從文中自選一句,作簡要賞析」;二、注重拓展探究。由原本的注重欣賞評價,到更重視拓展探究 ,很多試卷更加註重學生的探究閱讀,提供材料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的寬度,延伸問題思考的深度。三、重視學生的內心體驗,強調個性化閱讀。常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經歷或是課內外的積累進行寫作或是表達看法,或是提出建議、策劃某項活動等等。例如山西太原卷試題:「結合你的課內外積累寫一段話,表述你的看法」。
測試材料關注家庭生活,用文中人物的經歷來感染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和境界提升;注重地域文化特色;關注學生比較閱讀能力的發展。話題涉及精神世界、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自然天地五個方面。並出現了以「組」的形式命題的新方式。如吉林卷以《最憶母親裹粽時》和《父親為我念書》命制了一組試題,廣西南寧卷以《雨荷》(張曉風)和《暗香》(皓月)兩篇文章命制了一組試題。讓學生懂得,同一個題材,由於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選擇自己需要的材料,進行不同的藝術處理,寫出風采各異的文章來。
2. 說明性文章閱讀
說明性文章閱讀試題賦分情況從 3分 -22分不等,跨度較大,但分值集中分布在 10分左右。賦分值最低的是湖北黃岡卷,賦分值最高的是上海卷。題量分布主要集中在 3題 -5題之間, 3篇說明性文章共命制 117題。其中有 11個省市命制了 4題,在樣本卷中比例最大,達 36.7%。題量最多的是遼寧沈陽卷,為 7題。題量最少的為兩題,分別是北京卷和湖北黃岡卷。
測試內容的特點體現在:一、淡化文體知識考點。 2009 年, 44套樣本卷共命題 117題,對說明順序、說明手法、說明語言的考察題目已經融入了詞句理解、文意把握等能力點中,除了說明手法之外,其他考點融合在多種能力測試中,較少獨立出現,尤其是考查說明順序僅僅只有 3題。說明方法依然是說明性文章閱讀試題重要的命題點之一, 2009年共設說明方法相關考點試題 18題;二、能力測試更加綜合化。主要的設題角度有:根據選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或經驗進行聯想、想像,對文章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思想方法有何感悟與評價,對文本與鏈接材料進行綜合理解。這都要求學生能依據文本,聯系現實生活,把文本知識活化、拓展、升華。
測試材料主要來源於期刊雜志報紙、科普類書籍以及課內教材。內容涉及科技、傳統文化、自然植物動物、環保等。特點體現如下:一、體現適切性,積極適應中學生日常閱讀范圍。其內容多與日常生活(如廣西河池卷《不吸煙才是當今時尚》)、自然現象(四川樂山卷《日全食》)等關系緊密,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所選文段趣味性強,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如新疆卷《植物不光彩的「小動作」》,廣西柳州卷《大熊貓的祖先找到了》、黑龍江哈爾濱卷《美食身上穿》等;二、強調時代性,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甲型 H1N1流感、拍賣獸首、罕見的日全食景觀等事件都進入了說明性文章測試材料內容中。 例 如,浙江寧波卷的測試材料選擇了《參考消息》 2009年第 5 期的一篇文章,對甲 型 H1N1流 感做了介紹;山東臨沂卷測試材料介紹了圓明園十二獸首的由來和價值等;三、體現科技型,介紹科普新研究、新發現。例如天津卷介紹了克隆技術;黑龍江雞西卷《高速鐵路新時代》闡述了動車組的原理和特點。四、導向文化性,凸顯地域性和中國文化的結合。命題者往往選取那些能代表或表現本地方或區域特色文化的文章作為測試材料。不僅讓學生感受家鄉厚重的文化底蘊,而且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富有特色的解答。例如湖北宜昌卷的《德化白瓷》,河北卷《「長信宮」燈》等。
3. 議論性文章閱讀試題
議論性文章共 20 篇,分值從 6 分到 18 分不等,大部分集中在 12 分左右。分值最低 6 分為北京卷,最高 18 分為重慶卷。題量 主要分布在 3題 -6題之間,共命制題目 85題。其中有 10個省市命制了 4道題,所佔比例最大,達到 22.7%。
從測試內容來看, 核心在於找出中心論點和論證方法並論述其作用,其次是對文章詞句的理解。一方面,重在考查學生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和論證思路手法,圍繞觀點選擇恰當的事例進行論證,既要考 生有充足的相同素材又要學生對眾多例證有準確的判別和篩選能力。在圍繞觀點選材的同時要進行恰切的分析和評論。讓觀點和事實能有機融合,增強論證的力度。另一方面,淡化文體術語和堅持使用文體術語這兩種命題取向並存發展。作為議論性文章,論點、論據、論證幾要素是其所固有的。在題干中出現或不出現,關鍵是對能力點設置的考查是否到位,跟出題者需要考查的內容和項目高度相關。
從測試材料來看,來源於報刊時文、名著節選和名家隨筆等。 2009 年閱讀材料選擇涉及生命價值、人生態度、成功勵志、閱讀、道德、友誼、信念、學習等多個方面的話題和內容。 閱讀材料形式多樣,有圖表等。 對材料的選擇呈現特點如下:涉及到人的話題,基本都是舉例論證,涉及人生的生命價值、人生態度、成功勵志,達 12篇;涉及到抽象概念和道理 的話題,基 本都是道理論證,包括閱讀、道德、友誼、信念、學習等,有 8篇。
在閱讀測試的選擇題如今不太看好的情況下,南京卷的出題思路給人以一種新的思路。首先是借學生熟悉的課內文章內容來考查學生如何統一論點和論據,體會二者的關系;其次是以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尋找恰當論據的能力,取代以往讓學生自己寫出相應的事例的命題方式,考查學生辨析能力也是一種新嘗試。
(三)名著閱讀
44 套樣本卷中考查了名著閱讀的試卷總共有 32份,賦分 1分 -11分不等,主要集中在 2分 -5分。 2008年最高的名著選擇題分值有 18分之多(見 2008年廣東卷),而 2009年賦分最高的是寧夏卷,僅有 11分,有一些省市不再考查名著閱讀。
從測試內容上看,包括文學常識識記能力考查,人物情節理解能力考查和鑒賞評價能力考查三個能力點。首先,考查能力點更加綜合和復雜,有一些題目結合了綜合能力學習或文章閱讀等形式,在考查學生以上相關能力的同時,也考查學生的審美探究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例如, 新疆卷的讀書卡設計與平時的語文活動結合在一起,考查的內容也比較全面,從作品出發,考查人物、情節以及啟示,要求學生能夠綜合地理解一個人物或者一本書,這也是近年來常採用的出題形式。陝西卷 要求學生根據選段的情節來寫點評,這是今年新出現的題型,其實想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說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實現從原來的概念化地總結人物到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的轉換。 其次,在考查內容上有細化的傾向。例如 浙江無錫卷所選文段是楊志護送的生辰綱被劫後的情節,考題中並不是很常見,考生也可能容易忽略。但學生可以通過「當時在黃泥岡上被取了生辰綱去,欲要就岡子上自尋死路」等信息來判斷相關人物和情節,並且命題者為考生提供了備選人物,而非用填空,降低了難度。第二小題要求學生分析人物的心理過程,這就需要學生對楊志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有所了解,再結合具體的情節來進行概括,比起直接讓學生填寫性格特點要求更高。
從測試材料上看, 命題者也在逐步地挖掘測試材料的深度,使得提供的閱讀材料更加細化,引導學生進行精細化的閱讀。 2008 年 36 套試卷涉及 30 篇作品, 2009 年 32 套試卷只涉及 20 篇 作品,且基本上都是課標要求的篇目。考查篇目減少,但方式更加深入。 福建福州卷把《格列佛游記》中的典型句子摘錄出來,讓學生判斷格列佛游歷的地方,要求學生對格列佛游覽地方的細節有較為詳細的了解,並且能從提供的語句中進行信息判斷。同樣是利用《格列佛游記》的內容,福建廈門卷( 示例 7-3第 3題)則要簡單得多,僅讓學生選出格列佛沒有到過的地方,考查學生識記能力,難度較低。 從篇目上來說《水滸傳》出現頻率最高,有 20次;其次是《西遊記》, 10次,占 28.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格列佛游記》等也考查頻率也較高。根據近幾年的篇目統計數據,《水滸傳》是命題者經常選用 的命題材料,考查維度多元。
『陸』 2015全國卷語文1
選A,A項原文第抄二段說「信用形式有借貸襲、質、押、典、賒買賒賣等多種形式」,也提及「典當作為不動產轉移的一種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並未說其他信用形式也是產生於宋代。B項參見原文第二段「政府借貸主要表現為賑貸的形式,在緊急情況下通過貸給百姓糧食或種子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困境」,C項參見原文第二段「質屬動產擔保,它的設立必須轉移動產的佔有;押屬不動產擔保,通常將抵押物的舊契交付抵押權人即可。債務人違約時,債權人可用變賣價款優先受償」,D項參見原文第二段「從其實際效果看,解決了軍需、賑濟了貧民、加強了流通、滿足了財政,更重要的一點,它向束縛生產流通擴大和發展的高利貸發起了沖擊」。
『柒』 語文題,有點難 唐代 詞 宋朝 曲 元朝 小說 明清 詩 連線
我汗,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捌』 大學語文 宋代詩文革新運動有那些主張
北宋詩文革來新,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唐源代古文運動以後的又一次文風改革,北宋繼唐代古文運動而起的文學革新運動,主要反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這場文學運動同時對詩、文進行革新。宋代立國,一些文人,滿懷國憂,要求改革政治,倡導寫作「傳道明心」的古文,強調韓愈的「文從字順」,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現實的詩歌。後來以范仲淹等人為代表,認為寫作詩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警時鼓眾」、「補世救失」,使運動形成高潮。最後王安石等人又把詩文革新作為推行「新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又一次把古代文學,特別是詩、文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 歐陽修(1007-1072)是這場革新運動的領袖。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4/10/191190_20028582.shtml
這上面非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