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選擇題假如有人問我語文答案

選擇題假如有人問我語文答案

發布時間:2021-01-14 02:29:36

① 是假如有人問我語文是什麼,我會高興地

B試題:「色彩繽紛的想像」對應「童話」;「親臨其境的目光」對應「小說」;「寓情於物的感觀」對應「散文」;「字正腔圓的對白」對應「戲」;「獨抒性靈的意象」對應「詩」。所以,選B項。點評:句子排序試題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運用句子組段的能力。除了平時在閱讀中注意語段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加強對於句意理解外,還要注意明顯的語言標志,如關聯詞語,起總領、總結作用的詞語等。做題過程中,要根據句意及語言標志,判斷哪些句子必須相連,哪個句子是首句,哪個是尾句。嵌入式排序還要注意句子與空前後句子的。

② 假如有人問我語文是什麼,我會高興地告訴他:_ 假如有人問我語文是什麼,我會高興地告訴他:_____________

是天真無邪的童話,展開我色彩繽紛的想像;

③ 假如有人問我語文是什麼造句

語文是傳統文化,能夠讓我們了解唐詩宋詞的輝煌

④ 假如有人問我語文是什麼,我會高興地告訴他( )展開我色彩繽紛的想像( )牽動我親臨其境的目光

1 3 5 2 4 自己做的,不一定對

⑤ ) 假如有人問我語文是什麼,我會高興地告訴他

B 試題:「色彩繽紛的想像」對應「童話」;「親臨其境的目光」對應「小說」;「版寓情於物的感觀」對應權「散文」;「字正腔圓的對白」對應「戲」;「獨抒性靈的意象」對應「詩」。所以,選B項。點評:句子排序試題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運用句子組段的能力。除了平時在閱讀中注意語段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加強對於句意理解外,還要注意明顯的語言標志,如關聯詞語,起總領、總結作用的詞語等。做題過程中,要根據句意及語言標志,判斷哪些句子必須相連,哪個句子是首句,哪個是尾句。嵌入式排序還要注意句子與空前後句子的。

⑥ 有人問我語文是什麼,我會告訴他:語文是首歌

是天真無邪的童話,展開我色彩繽紛的想像;

⑦ 關於我周末語文試卷的題目

一、分章說明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二、問題研究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大部分內容都不易讀懂或只能讀到似懂非懂,但人們一直堅持這樣做下來,而且要求極嚴,須能通背全書。這大概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這本書里的話,「反芻」的機會很多,但如不先背下來,就無法進行「反芻」;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此外,讀《論語》也有了解歷史掌故、增加識字的功能,但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經大不相同。我們讀《論語》,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華中有益於自己思想品德修養的部分,這就大大地縮小了讀的范圍。《論語》全書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們只選錄10章,而且全是短章,這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這樣來選篇才符合「古為今用」的原則。至於個別條件較好的教學班願意多讀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學生負擔。

所選10章,有三個方面的內容:(1)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關於思想品德修養,包括第1、4、5、6、7、8、9、10章;(3)關於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兩章。作這樣劃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師全面地看待課文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初一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第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可以取消的,無妨將它並入思想品德修養的范圍,第8、10兩章同時列入第二、三兩個方面,就是這個意思。

教讀這十章,要認真研究格言的教學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無疑都是格言,最後一章形式上是對話體,其實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講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記住原話,為「反芻」創造條件;三要聯系實際,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教師可以據此創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這是編者的一點希望。

練習說明

一 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格言跟譯記敘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譯,要盡可能保留原文精練、准確的風格,不隨便增減詞語。

答案參見「有關資料」中的譯文。應注意的是,有些詞語歷來有多種解釋,例如「三省」,一說「多次反省」,一說「以三件事檢查自己」。又如「殆」,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險」,「有害」,但課本取後一義。「弘毅」,有合解為「剛強」的,也有分解為「寬廣」和「剛強」的。教師只宜任選一種,不宜作比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內容。應注意的是,孔子用這句話給「恕」字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此題又是示例性的,其餘各章也可仿此進行討論。

三 背誦全文,並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略)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學這篇課文,能當堂成誦是關鍵,理解不必求深,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就算達到了目的。

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鍾之內成誦。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並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

課文內容當然要經過討論,但要控制討論的規模,一般只宜用師生交談的形式,個別的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要提倡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系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不要求在討論中解決所有的問題。

以上是基本設想。再提幾點建議:

一、要講究導入的方式,從學生熟悉的詞語或故事說起,自然說到孔子這個人和《論語》一書:如曲阜朝聖之舉和趙普(宋開國丞相)「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時間不超過5分鍾。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十分必要,也可用講故事的形式,而將知識性的內容滲進其中。

三、在教讀過程中要盡可能結合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或講點故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學有所得。

例如學「溫故」一章,無妨先問學生:「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算不算好老師?」由此自然導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觀點,最後再落實到「知新」二字,並就此略作發揮。

又如,課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貢,這在孔門七十二賢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講講有關他們的事跡(如「曾參殺人」「子路盛服見孔子」「子貢游說五國之君」等),也可引發學生的興趣,但要講得十分簡明,每事一分鍾講完即可。

四、向課外延伸:可指定《論語》中某幾篇,讓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也可用教師讀學生聽的辦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誨人不倦」,第7章有「舉一反三」,第19章有「發憤忘食」。

有關資料

一、孔子簡介

這里只從《史記·孔子世家》中摘錄幾條:(1)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四邊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倉庫管理員),料量平。」(3)「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4)「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效法)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5)「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6)「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記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8)「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志,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

二、《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乾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後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麼關聯。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於這種體式。

一種是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有時只寫某人問什麼(例如「孟武伯問孝」);有時寫出對話的環境或背景,有時不寫。課文中的第10則屬於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一種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這種體式我們以後才能學到。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語中。

三、孔門弟子簡介(引號中語皆出自《史記》)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

閱讀全文

與選擇題假如有人問我語文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