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2015楊浦區初三語文二模卷答案
一、 文言文閱讀(共39分)
(一)默寫(15分)
1 ,雨後全無葉底花。《雨晴》
2萬籟此俱寂, 。《題破山寺後禪院》
3 ,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
4以為神, 。《黔之驢》
5亭亭凈植, 《愛蓮說》
(二)閱讀古詩詞,完成6---7題(4分)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6詩中"澹澹"的意思是 (2分)
7下列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詩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壯觀景象,氣象恢宏博大。
B"若"字表明作者寫的是虛景,即詩句 表達的是詩人的主觀感受。
C詩人運用了借景抒情、動靜結合等手法使意境瑰麗開闊。
D詩句較之"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的描繪,更能表現作者博大胸懷。
(三)閱讀下文完成8---10題(8分)
登泰山記(節選)
○1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2大風揚積雪擊面。○3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4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5或曰,此東海也。○6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8選文作者是清朝 派古文家 (人名)。(2分)
9聯繫上下文,"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一句,作者描述"山"的視角是( )(3分)
A平視 B 仰視 C 側視 D俯視
10根據文意,下列分析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選文起筆交代了戊申那天天氣陰晦,五更時分,作者與友人在日觀亭坐候日出的情景。
B"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生動展現了日出前風揚積雪,雲霧彌漫的環境和氣勢。
C選文第○6句,作者寫回視西峰"而皆若僂",令人聯想到杜甫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D選文主要通過日出前後雲霞色彩的鮮明變化,勾勒出日出的雄偉、壯麗景象
Ⅱ 2011臨汾二模語文 句子翻譯答案
1~先是,嶺南輸香葯,以郵置卒萬人,分鋪二百,負檐抵京師,且以煩役為患。回
譯文:此前,答嶺南運送香料,沿途驛站安排士兵萬人,由士兵肩挑背負送達京師, 並且士兵把這種繁重雜的勞役當成災禍。
2~饒州產金,嘗禁商市鬻,或有論告,逮系滿獄。策請縱民販市,官責其算,人甚便之。
譯文:饒州出產金子曾有令禁止商人私下買賣,有時接到舉報,逮捕關押的人擠滿監獄。
Ⅲ 烏魯木齊2015二模語文作文立意
知足常樂 應該就可以
完整的故事,請採納我哦
一位外國作家的小說講了一則故事。有個小鎮上來了一個馬戲團。他們在當地臨時招工做雜物,並提出做三個小時工作可以給一張外場的票,做六個小時就可以進到內場,要是干一整天,就可以得到一張最前排最中間位置的票。
有一對窮人家的小兄弟願意干一整天,換一張最前排的票。於是,他們開始了辛苦的工作。從太陽升起到落下,他們一刻不停地幹活,中間只分吃了一個饅頭。到下午的時候,兄弟倆都十分疲憊,但是看馬戲的信念支撐著他們——還是最前排最中間的位置。
到了晚上,兄弟倆終於在艱辛的勞動後迎來了演出。他們筋疲力盡地坐在第一排,滿身塵土,還有手上豆子一樣大的水泡。主持人出場的時候,大家都熱烈地鼓掌,而這兩個可憐的孩子,卻在這掌聲里,沉沉地睡去。
故事挺讓人心酸。可是,仔細想想,這不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寫照嗎?
這個世界很精彩,就像馬戲團的演出一樣。而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有一天能坐在最前排的最中間的位置看這場演出。我們其實也一直接受著這樣的鞭策——演出很精彩,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爭取坐在第一排最好的位置看演出。然後我們就拚命幹活,趕到身體崩潰,終於得到那張美好的票了。
可是,到了這一刻,你已經老了,耳聾眼花,疾病纏身,雖然拿到了那張夢寐以求的入場券,卻再沒有精力和心思去欣賞這場演出了。
回頭看看,你是願意付出適當的努力,然後高高興興地在內場看演出,還是願意在第一排最中間的位置沉沉睡去呢?要知道,人生的目的,不是坐在一個多麼好的位置,而是盡情地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出。如果有一天你感覺累了,感覺不堪重負了,那麼就停下來好好衡量一下,給人生一個更准確的定位吧。記住,來這個世界,我們是為了看一場精彩的演出,而不是坐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覺。
Ⅳ 2014煙台二模語文試卷答案
網路就行了
Ⅳ 遼寧省實驗中學二模語文答案是什麼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在昔人眼中,「雄渾」作為一種風格,或一種美的表現形態,幾乎是高不可攀的。《詩品集解》曾說:「文中惟庄馬,詩中惟李杜,足以當之。」范圍是小的可憐了。西方美學中有個與「雄渾」比較相近的范疇,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見解,藝術領域並不存在「崇高」;它,僅僅表現在自然界。然而。前一種說法至少遺漏了詞中的蘇辛,忘卻了李杜之前的屈原和李杜之後的陸游;就後一種說法而論,既然藝術是生活(包括自然界)的再現,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藝術何以獨無?不過,康德對崇高現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處。根據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覺和通常所說的美感很不一樣。它不是那種直接的單純的快感,而是一種生命力暫時受到阻遏而後洋溢迸發的振奮感。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顯得很可怕,但又並不是加害於人,所以結果在我們心中喚起的就不是恐懼,而是勇氣和自豪。雄渾之美怕也就是這么回事。
在敘事性作品特別是小說中,雄渾之美如何產生,前人似乎說得不多。依我看來,小說的雄渾,在內容上總是與一種嚴重的社會沖突或人與自然的沖突聯接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與宏偉的結構密切相關。前者,使人在驚心動魄的斗爭面前對正義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肅然起敬;後者,則使人好像面臨巍峨的大廈而慨然興嘆。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渾,這是因為它以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革命與反革命兩種力量的生死決戰為題材,既寫了人與自然的搏鬥,更寫了人與人的較量,其中更表現出了強烈的人道色彩。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失》則不然,它沒有什麼扣人心弦的場面,而以音樂般的氣氛和情緒取勝。它也寫沖突,卻並非戰爭中你死我活的搏鬥,而是一個具有崇高心靈的音樂家與庸俗環境的對抗以及他自己內心經歷的斗爭。作者崇拜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貝多芬的英雄性樂曲一樣,表現著這樣一種進程:從黑暗到光明,通過斗爭走向勝利!小說描寫克里斯朵夫艱難奮斗的一生,從「蒙蒙曉霧初開」到「將死而不死於惡死之日」,一步一步將讀者引向雄渾高遠之境。
康德曾把崇高分為「數量的」和「力量的」兩種。「數量的索高」系指體積的無限大。雖然他把崇高局限於自然界,但藝術中同樣存在一個「體積」問題。西歐美術史上,沒有哪個畫家能比米開朗琪羅更雄渾,而他的名作《創世紀》之所以令人產生庄嚴雄偉之感,顯然與其巨大而輝煌的結構分不開。試想我們進入羅馬西斯廷教堂,猛抬頭望見離地十八米的拱形天頂上,許多健壯而富於英雄氣質的人物正扮演著各個不同的神奇故事,所有的故事都用建築物的形式和裝飾紋樣區劃開來。而整個畫面又形成一個渾然的整體,這是多麼壯觀的現象啊!連畫家的對頭拉斐爾也不由得驚嘆:「米開朗琪羅是用著同上帝一樣傑出的天才創造出這個世界的!」對於大部頭長篇小說來說,宏偉的結構更是通向雄渾的必由之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以法俄戰爭為背景,反映的社會生活極其廣闊。筆觸所及,不僅包羅國王的御前會議,貴族的沙龍聚會,地主的庄園生活;而且布下好幾條愛情線索,展現了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和內心世界。但所有這一切都直接間接地與戰事交織在一起,人生的悲歡離合無不與戰場的風雲變幻休戚相關。
歷來人們對雄渾或崇高的具體解釋也許紛紜有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認為它是一種高格調,高境界。
(節選自俞汝捷《小說24美》)
1.下列有關「雄渾」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雄渾」曾被人當作一種風格或一種美的表現形態,《詩品集解》中用「文中惟庄馬,詩中惟李杜,足以當之」來舉例說明。
B.與「雄渾」比較相近的范疇是西方美學中的「崇高」,只是,康德認為「崇高」只表現在自然界而不存在於藝術領域。
C.「雄渾」會帶給人那種直接的單純的快感,而「崇高」帶給人的卻是一種生命力暫時受到阻遏而後洋溢迸發的振奮感。
D.「雄渾」之美與「崇高」的事物給人感受常常相同,它們巨大的威力常常顯得很可怕,但又並不是加害於人,往往會在我們心中喚起勇氣和自豪而不是恐懼。
2.下列對「小說的雄渾」的分析與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小說的雄渾,在內容上總是與一種嚴重的社會沖突或人與自然的沖突聯接在一起,使人在驚心動魄的斗爭面前對正義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肅然起敬。
B.小說的雄渾,在形式上往往與宏偉的結構密切相關,使人好像面臨巍峨的大廈而慨然興嘆,對於大部頭長篇小說來說,宏偉的結構吏是通向雄渾的必由之路。
C.小說的雄渾通過宏大的創作體現出來,正如《九三年》《約翰•克里斯朵夫》《刨世紀》以及《戰爭與和平》,它們要麼有宏闊的題材,要麼有宏偉的結構。
D.小說的雄渾是雄渾的一種具體表現,它與崇高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被人們認為是一種高格詞,高境界。
Ⅵ 2010汕頭二模語文答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aae910100iv75.html
語文的答案
Ⅶ 2010閔行區二模語文答案
http://hi..com/%D4%F6%C7%BF%BB%B9%CA%C7%BB%D6%B8%B4/album/%C9%CF%BA%A3%CA%D02010%C4%EA%B8%DF%C8%FD%D3%A2%D3%EF%B6%FE%C4%A3#/%D4%F6%C7%BF%BB%B9%CA%C7%BB%D6%B8%B4/album/%C9%CF%BA%A3%CA%D02010%C4%EA%B8%DF%C8%FD%D3%EF%CE%C4%B6%FE%C4%A3/index/0
希望對你有幫助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