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初二語文言文練習答案

初二語文言文練習答案

發布時間:2021-01-11 16:00:36

㈠ 初二語文文言文題目!!!!!!!

舍:1便舍船。(舍棄)     2屋舍儼然。(房屋)
志:1處處志之。(標記)2尋向所志。(指向)
尋:1尋向所志。(尋找)2尋病終。(最終)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神奇) 2舟尾長約八分有奇。(零頭)
可:1高可二黍許。(大約)2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3可愛者甚蕃。( 可以)
為:1為宮室。(作為) 2中軒敞者為艙。(作為)
3一一為具言所聞。(向) 4不足為外人道也。(向)
5、捕魚為業。(作為) 5、天下為公。(認為)端:1東坡右手執卷端。(一邊)2其人視端容寂。(正)
乃:1、乃不知有漢。(竟然) 2、乃大驚。(於是)
屬:1、與蘇黃不屬。(一樣) 2、桑竹之屬。(類)
語:1、此中人語雲。(都) 2、如有所語。(說)

㈡ 初二語文文言文題

從此段文中,只能說明一點,秦相大公無私,在官職任命上不已親情來橫斷。你只看到秦相沒答應艾子的請求,你要知道,有多大的能力才能當多大的官職。

希望對LZ有所幫助。

㈢ 語文初二下文言文常考題

《與朱元思書》

一、給下列加點的詞注音 水皆縹碧( ) 急湍甚箭( ) 泠泠作響( )千轉不窮( ) 鳶飛戾天( ) 經綸世務( ) 互相軒邈( ) 嚶嚶成韻( )橫柯上蔽( )
二、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1.從流飄盪( )2.猛浪若奔( )3.互相軒邈( )4.經綸世務者( )5.皆生寒樹 ________ 6、蟬則千轉不窮 7、窺谷忘反
三.解釋下列多義詞。
1.絕 :天下獨絕 ;猿則百叫無絕( )( )
2.上 :負勢競上;橫柯上蔽( ) ( )
3.直 :直視無礙; 爭高直指( )( )
四、按要求寫出句子。
1、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2、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3、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4、寫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5、寫江流氣勢磅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6、寫聽覺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五、填空
1.本文描寫的是________景,作者是________朝的文學家________(人名)
六、簡答題
1.本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麼?從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文即將描述的內容?答: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紅句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描寫了富春江水的什麼特點?
3.第三段加紅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情緒?
附參考答案: 一、piǎo tuān líng líng zhuàn yuān lì lún xuān yīng kē。二、1、順、隨。2、好像。3、高,遠。4、籌劃,治理。5、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冷之意的樹。6、轉通「囀」鳥叫聲。7、通「返」,返回。三、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2、從流漂盪,任意東西。3、奇山異水,天下獨絕。4、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5、急湍甚箭,猛浪苦奔。6、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五.富陽至桐廬的奇山異水之景。南朝 , 吳均。六、1.總起 奇山異水。2.使用了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水流湍急的特點。3.淡泊名利、避世歸隱

《送東陽馬生序》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錄畢,走送之
⑵俟其欣悅
⑶媵人持湯沃灌
⑷色愈恭,禮愈至
⑸同捨生皆被綺綉
⑹腰白玉之環
2.翻譯下列文言語句。
⑴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⑵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⑶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了自己求學的艱難?




4.你從作者的讀書經歷中悟出了哪些學習秘訣?

5.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學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麼啟示?請結合實際,談談認識。

6.「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這種態度可取嗎?為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參考答案:
1.⑴跑 ⑵等待 ⑶熱水 ⑷周到 ⑸通「披」,穿 ⑹腰裡系著(腰佩)
2.⑴家裡窮,沒有辦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⑵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⑶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不若人。
3.⑴讀書之艱;⑵從師之難;⑶奔走之勞;⑷生活之苦。
4.學習要勤奮,求師應誠心,求學須不斷克服並占戰勝困難。
5.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他。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6.無論贊同與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關系,老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這樣才能有利於我們的學習和成長。示例2:可取。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並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質的學子。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㈣ 求初二文言文練習

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練習

(一)師曠問學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秉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釋:1秉燭:點燭。當時的燭,只是火把,還不是後來的蠟燭。2盲臣:師曠為盲人,故自稱。
1、 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①問於師曠: 。
②安敢戲君乎: 。
③如日出之陽: 。
④臣聞之: 。
2、 將下列文言文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譯句: 。
3、 晉平公想學習,卻又「恐已暮矣」,他所說的「暮」指什麼?他為什麼有這樣的擔心?

4、 師曠的回答,說明他將「暮」理解成什麼意思?他為什麼要這樣理解?

5、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

(二)顏回好學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注釋:1回:顏回,又稱顏淵。2慟(tòng):哀痛之至。3門人益親:學生更加親近。4遷:轉移。5貳:重復。
1、本文選自《史記》。《史記》是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 用畢生精力寫成的我國第一部 體通史,魯迅稱它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發盡白,蚤死
(2) 今也則亡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門人益親( )
(2)弟子孰為好學( )
(3)不貳過( )
4、翻譯下面的句子。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6、 根據積累,再舉幾個名人好學的實例。

(三)螳螂捕蛇
張姓者,偶行溪谷,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見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樹,樹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似有物捉制之。然審視殊無所見,大疑。漸近臨之,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額上革肉,已破裂雲。
注釋:1覘(chān):探看。2圍:此處指蛇的身圍。3殊:極、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加點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 輟耕之壟上 B、受任於敗軍之際 C、悍吏之來吾鄉 D、環而攻之而不勝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譯下面句子。
然審視殊無所見。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分析錯誤一項是( )
A、 螳螂最後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長攻敵之短。
B、 蛇被小小的螳螂擊殺的根本原因是以尾擊樹不重戰術。
C、 姓張的是本文的線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見所聞為線索。
D、 本文步步設疑,環環相扣,文雖短但情節卻緊張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發粟與飢寒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注釋: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動詞。2陛:宮殿的台階。3聞命:聽到辭命。聞,聽;命,辭命。
1、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1)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 )
(2)立有間(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 )
2、 翻譯
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


3、 景公為什麼聽了晏子的一番話,「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五)勉諭兒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注釋:1費用:花費錢財。2紗絹:一種細薄的絲織品。3饞:這里是飢餓的意思。
1、 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1) 可辦粗飯幾日
(2) 何必圖好吃好著
(3) 莫待無時思有時
2、 翻譯: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

3、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節儉問題,向我們提出什麼要求?

4、 在市場經濟繁榮的今天,商品供應充足,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還有必要提倡節儉嗎?

(六)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於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衡:秤錘秤桿。
1、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 一牛且數萬斤。
(2) 募能出之者。
(3) 徐去其土。
(4) 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
2、 翻譯: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 試說明懷丙和尚是怎樣把鐵牛從河中打撈出來的?

仿寫句子練習
1、 仿照下列句式造句(「愛」的對象可填人、景、物等)
例句:人們都愛秋天,愛她的天高氣爽,愛她的香飄四野。
仿句:人們都愛 , , 。
2、 例句:沒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涼的戈壁,冷冷清清,沒有活力。
仿句:沒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3、 例句:友誼如珍珠,我們共同穿綴,聯成一串串璀璨的項鏈。
仿句:友誼如 ,我們 , ;
友誼如 ,我們 , 。
4、 例句: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樹,就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潤一方土地。
仿句:如果你是 , 。
5、 例句:語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仿句:語文是 ,讓人 ;
語文是 ,讓人 。
6、 例句:大自然能給我們許多啟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訴我們做事應持之以恆;大地能載萬物,是在告訴我們求學要廣讀博覽。
仿句: ,是在告訴我們 。
7、 例句:我們平靜地,寬慰地,帶著欣喜與希望,走上了那銀光的路。
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仿句:
8、 例句:書是鑰匙,能開啟智慧之門。
書是階梯,幫助人們登上理想的高峰。
仿句:書是 , 。
初中語文附加題專題練習答案
1 師曠問學
1、①向②戲弄③明亮④聽說
2、秉燭之明比摸黑走路,誰更好?
3、暮指時間晚,遲了。他有這樣的擔心是因為他怕來不及學,學了沒用了。
4、暮指天黑,夜晚。師曠借題發揮,引出「秉燭」之喻。
5、活到老,學到老。或學無止境,終身學習,受益終生。
2 顏回好學
1、司馬遷 紀傳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①蚤通早 ②亡通無
3、①更加②誰③過失,錯誤
4、有一個叫顏回的喜歡學習,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3 螳螂捕蛇
1、D
2、①抓住,鉗制②最後,到底
3、可是仔細地察看也完全看不到什麼東西。
4、B
4 景公令出裘發粟與飢寒
1、①雨後或雪後轉晴②一會兒③通「披」
2、我聽說,古時候賢明的君主,自己吃飽了而知道他人的飢餓,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消閑安樂了而知道他人的勞苦,現在你不知道啊。
3、因為晏子的諫議有說服力,更為重要是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
5 勉諭兒輩
1、①用來做成②衣著,衣服③不要
2、生活不挨餓不受凍就滿足了,何必貪圖吃得好穿得好呢?
3、節儉是長期養成的良好生活習慣,一旦丟棄,返回困難。所以要培養要堅持。
4、在今天,我們仍要發揚節儉的傳統美德,因為一有利於美德的培養。二節約物質資源,利國利已。
6 打撈鐵牛
1、①將近②使……出③慢慢地④填滿,充實
2、那橫木就像秤桿秤錘稱東西的樣子鉤住鐵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於是船浮起來,鐵牛也被鉤出。
3、先用兩只船裝滿土,把鐵牛系於兩船之間的橫木上,然後去掉船上的土,鐵牛就浮出來了。

㈤ 初二課外文言文練習題。

10、(1)信。(2)等到。(3)洗。(4)拜訪。
11、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樹林里的月亮很明亮,可以數得清頭發。
12、因為晴空萬里,月明朗朗,加上草木深深,流水潺潺,好像離開了人間,步入了仙境。

㈥ 十篇初二文言文閱讀

15.將下列語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8分)
范喬邑人臘夕盜斫其樹,人有告者,①喬陽不聞,②邑人愧而歸之。喬往喻曰:「卿節日取柴,③欲與父母相允娛耳,④何以愧為!」⑤其通物善導,皆此類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譯文]范喬同鄉臘月除夕盜砍他家的樹,有人告訴了范喬,①范喬佯裝沒有聽見,②同鄉慚愧地將盜砍的樹歸還給了。范喬前去明白地告訴同鄉:「您在節日拿點些,③想跟父母一起高高興興地過節罷了,④為什麼慚愧呢!」⑤他通情理善開導,都像這樣。(每句1分)
北京市東城區2005年高三年級綜合練習(二)

11.把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①管仲束縛,自魯之齊,道而飢渴,過綺烏(1)封人(2)而乞食。②綺烏封人跪而食

之,甚敬。③封人因竊謂仲曰:「④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將何以報我?」曰:「如子之

言,⑤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注](1)綺烏,地名。 (2)封人,官名,守邊境的官吏。











11.(5分)(每句1分)

[譯文]①管仲被捆綁起來,由魯國(押送)到齊國,走在路上,又飢又渴,經過綺烏守邊境的官吏身邊,向他乞討食物。②綺烏守邊境的官吏跪著讓他吃東西,樣子十分恭敬。③守邊境的官吏乘機偷偷地對管仲說:④「假如僥幸(幸虧,或敬詞,不譯)回到齊國不被處死而被齊國重用,你將用什麼來報答我?」管仲說:「假如真的像你說的,⑤我將重用賢人,使用能人,評定(獎賞)有功之人,我憑什麼來報答你呢?」邊境的官吏聽了埋怨(責怪、怨恨)他。

11.將下面文言文中劃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5分)

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

①共 同 也 言 有 德 者 皆 由 儉 來 也

②夫 儉 則 寡 欲 君 子 寡 欲 則 不 役 於 物 可 以 直 道 而 行

③小 人 寡 欲 則 能 謹 身 節 用 遠 罪 豐 家 故 曰 儉 德 之 共 也

④侈 則 多 欲 君 子 多 欲 則 貪 慕 富 貴 枉 道 速 禍

⑤小 人 多 欲 則 多 求 妄 用 敗 家 喪 身 是 以 居 官 必 賄 居 鄉 必 盜

11.①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②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③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

④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

⑤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斷句每句1分,建議實行減分制。每句中斷錯一處扣去半分;其中「君子寡慾」、「小人寡慾」、「君子多欲」以及「小人多欲」四處之後可斷可不斷,若斷,不減分)

15.翻譯。(8分)

⑴將上面文言文閱讀中劃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今之學者,莫不慕古聖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於文字間者,皆可悲也。

⑵將下面短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答:

15、⑴如今一些有學問的人,沒有誰不羨慕古代聖人、賢人的不朽,但一輩子竭盡全力從事文章的寫作,都是很可悲的事。

⑵孟子說:「耕種田地,減少稅收,就可以使人民富裕了。按時飲食,按禮節花費,財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沒有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黃昏傍晚時去敲別人的門去借水和火,沒有不給的。因為相當的充足。聖人治理天下,就會讓豆、米像水與火一樣充足。糧食像水火一樣充足,百姓哪會有不仁的呢?」

1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夫然,則①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②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選自曹丕《典論論文》





11.①古人把直徑一尺的美玉看得很輕,卻把很短的時間看得很重,懼怕時間匆匆而過(2分)

②於是就(只顧)經營眼前的事務,而拋棄了名傳千古的大事。(2分)

15.將下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劉向《說苑》)

15.(8分)我所說的天,不是指那個幽藍遼闊的天空(2分)。做國君的應該把百姓當作天,百姓贊成他國家就安定,協助他國家就強盛,非難他國家就有危險,背叛他國家就會滅

亡(4分)。百姓怨恨他們的國君而國家最終不滅亡的,是從來也沒有過的(2分)。

15、將下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漢三公。獻帝西遷,粲徒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鞋)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翻譯: 。

15、參考譯文:左中郎將蔡邕見到他,覺得他是一個有奇才的人。當時,蔡邕才華學識名滿天下,在朝廷很是顯貴,(居所之處)經常是車馬堵塞了巷道(家中)賓客滿座。(有一次,王粲前來拜訪,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倒穿著鞋子就趕出去迎接。王粲進屋後,年齡小,個子矮,(蔡邕卻如此迎接),滿座之人都十分驚訝。

評分細則:此段翻譯,主要體現今年考試大綱中文言文句式知識點取消星號的內容。采分點如下:①「奇之」意動用法;②「顯著」古今異義;③「貴重於朝廷」是狀語後置;④「倒屣迎之」表熱情;⑤「坐」與「座」古今不分;⑥「一坐盡驚」之「一」為副詞,表范圍,全、滿之分。每個采分點1分,其餘2分,從文段是否通順以及表達方面統籌給分。

11. 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5分)

武平產猿猿毛若金絲閃閃可觀猿子猶奇性可馴然不離母母黠不可致獵人以毒傅矢伺母間射之母度不能生灑乳於林飲子酒已氣絕獵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鳴而下斂手就致每夕必寢皮而安甚者輒抱皮跳擲而斃嗟夫猿且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

①猿毛若金絲閃閃可觀

②母度不能生灑乳於林飲子

③獵人取母皮向子鞭之

④子即悲鳴而下斂手就致

⑤甚者輒抱皮跳擲而斃嗟夫猿且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

11. (5分)

①猿毛若金絲/閃閃可觀

②母度不能生/灑乳於林/飲子

③獵人取母皮/向子鞭之

④子即悲鳴而下/斂手就致

⑤甚者輒抱皮跳擲而斃/嗟夫/猿且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

〔原文〕武平產猿,猿毛若金絲,閃閃可觀。猿子猶奇,性可馴,然不離母。母黠,不可致。獵人以毒傅矢,伺母間射之,母度不能生,灑乳於林,飲子。灑已,氣絕。獵人取母皮向子鞭之,於即悲鳴而下,斂手就致。每夕必寢皮而安,甚者輒抱皮跳擲而斃。嗟夫!猿且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宋濂《猿說》)

14、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章》

(1)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8分)(1)使老百姓愛惜生命而不遠離家鄉(2分)

(2)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要陳放它的地方。(3分)

(3)鄰國之間相互可以望見,雞犬之聲相互可以聽見,而鄰國之間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來往。(3分)

【文段參考譯文】

國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愛惜生命而不遠離家鄉。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什麼地方要陳放它。讓人們再用結繩記事的方法。人們以他們所吃的食物為甘美,以他們所穿的衣服為美好,以他們所住的房子為安適,以他們的風俗為快樂。鄰國之間相互可以望見,雞犬之聲相互可以聽見,而鄰國之間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來往。

15、把下面文言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註:①習:熟練; ②熙:同「嬉」,開玩笑。

⑴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

⑵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⑶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15、把文言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晏嬰是齊國善於言辭的人,現在他將要來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

⑵葉子僅僅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不同。

⑶現在這人生長在齊國不偷盜,到了楚國就偷盜,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盜竊?

參考譯文:

晏子將要到楚國去,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左右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言辭的人,現在他將要來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左右的人說:「等他來時,我們請求捆綁一個人,從大王的面前走過。大王問:『干什麼的?』我們說:『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說:『犯盜竊罪。』」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賜晏子飲酒,飲酒正興濃時,兩個官吏捆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說:「捆著的人是干什麼的?」官吏說:「齊國人,犯了盜竊罪。」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生來是善於偷盜的嗎?」曼子離開坐席回答說:「我聽說,桔樹生長在淮南就結桔子,生長在淮北就結出枳,葉子僅僅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不同。所以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水土不同啊。現在這人生長在齊國不偷盜,到了楚國就偷盜,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盜竊?」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與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13 .把下列一段文言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 分)

昔鄭之間有躁人焉。射不中則碎其鵠,弈不勝則嚙其子。人日:「是非鵠與子之罪也。盍亦反而思乎?」①弗喻。卒病躁而死。 ② (《 鄭有躁人》 )
13 . ( 8 分)【 ① 這不是靶子和棋子的過錯啊!你為什麼不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想一想呢?( 5 分。「是、鴿、子、盍、反」每錯一處扣1 分,沒有翻譯出反問語氣扣1 分。)② 他總不明白,終於因為急躁而得病死了。(3 分。「弗、喻、卒、病」每錯一處扣1 分)

11. 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用斜線斷句。(5分)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 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 而後可以進速致遠 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 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 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 此君之所以後也」

《韓非子·喻老》

(1)術 已 盡 用 之 則 過 也

(2)凡 御 之 所 貴 馬 體 安 於 車 人 心 調 於 馬

(3)今 君 後 則 欲 逮 臣 先 則 恐 逮 於 臣

(4)夫 誘 道 爭 遠 非 先 則 後 也

(5)而 先 後 心 皆 在 於 臣 上 何 以 調 於 馬

11. (5分,每對一句給1分)

(1)術 已 盡 / 用 之 則 過 也

(2)凡 御 之 所 貴 / 馬 體 安 於 車 /人 心 調 於 馬

(3)今 君 後 則 欲 逮 臣 / 先 則 恐 逮 於 臣(在「先」和「後」後面畫斜線,不扣分)

(4)夫 誘 道 爭 遠 / 非 先 則 後 也

(5)而 先 後 心 皆 在 於 臣 / 上 何 以 調 於 馬

15.閱讀下面文言文,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

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遽謝舟師,椎鼓徑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舵。

(1)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

譯文:

(2)遽謝舟師,椎鼓徑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舵。

譯文:

15.(1)楚國有個學劃船的人,剛開始,調頭、轉彎、快劃、慢劃,(一切)都聽船師

的。(4分)

(2)就辭去了船師,擂鼓徑直往前劃行。多次碰上急流險灘,便慌張四顧失魂落魄,墜落了船漿,丟掉了船舵。(4分)

(每句話句式完整給2分,劃線處給分點每處0.5分,共計4分。)

15.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譯與現代漢語(8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謂也?」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己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①「如切」句:出自《詩經·衛風·淇奧》篇。「切」,古代把骨頭加工成器物,叫切。「磋」,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雕刻玉石,做成器物。「磨」把石頭加工成器物。

15.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奉承,富裕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麼樣呢?」孔子說:「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仍然快快樂樂,富裕而愛好禮義的人。」子貢說:「詩經」說:『要像加工骨頭、牛角、象牙、玉石一樣,經過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端木賜呀,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已經發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來的事。」

21.將畫線語句譯成現代漢語。(5分)
儒書言董仲舒讀《春秋》,專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窺園菜。夫言不窺園菜,實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雖精,亦時解休;解休之間,猶宜游於門庭之側;則能至門庭,何嫌不窺園菜?聞用精者察物不見,存道以亡身,不聞不至門庭,坐思三年,不及窺園也。(《論衡·儒增》)
譯句:①仲舒雖精亦時解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②存道以亡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5分)①仲舒雖精,亦時解休:仲舒即使精神專注,有時也要鬆弛和休息。(3分)②存道以亡身:思考義理而達到忘我的程度。(2分)

㈦ 初二課外文言文練習題及答案

1、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 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後詔問所食多少。瓊思 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 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 愛之。 【注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 147 年。②京師不見:京城裡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 【文化常識】 「太後」及其他。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 帝的妻子稱「皇後」。「太後」(或皇太後)指皇帝 的母親(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後」),皇帝的 父親稱「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皇 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 思,因此皇帝的醫生叫「太醫」,皇帝的老師叫「太 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 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 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後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2、神童庄有恭 粵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 放風箏之戲,適落於將軍署之內宅,庄直入索取。諸 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進。將軍適與客對弈, 見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庄以實 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庄曰: 「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 字?」庄曰:「一字能對,一百字亦能之。」將軍以 其方之大而誇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 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 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 矣。」應聲雲:「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 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注釋】①粵中:今廣東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 人,官至刑部尚書。③神格:神條與氣質。④曾屬對 否:曾經學過對對子嗎?⑤廳事:指大堂。 【文化常識】 象棋。圍棋與象棋是中國的兩大棋類活動。多數專家 認為,先有圍棋後有象棋。「象棋」一詞最早出現在 《楚辭?招魂》中,自秦漢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將、 車、馬、卒四個兵種。唐時加了「炮」,到北宋時加 了「偏」、「禪」,相當於「士」、「象」。至北宋 末南宋初,中國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 32 枚 子,分將、士、象、兵、車、馬、炮。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署 ②適 ③弈 ④對 ⑤誇

2、翻譯:①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詰之曰 ;③ 庄以實對 ;④何難之有!
3、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 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 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 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注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 語》。②賦:古代的一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④ 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⑥銅雀 台: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識】 文學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 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 章也寫得不錯了。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 一度欲立為太子,於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 稱帝後,曹植更受猜忌,鬱郁而死。他的詩歌多為五 言,前期少數作品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 後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麼?
4、默寫《七步詩》。
4、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 之,乃嘆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 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 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 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 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 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 也!」 【注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②祖:古人 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為而 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種吸血 的小蟲。⑥?:叮咬。 【文化常識】 食客。春秋戰國時期憑一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 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 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 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於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 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和 ②亦 ③並 ④類
2、翻譯:①天之於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
5、曹紹夔捉「怪」
1
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 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紹夔與僧善,來 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鍾,罄復作聲。紹夔笑 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僧雖不信紹夔 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 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雲: 「此罄與鍾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釋】①罄:一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② 術士:有法術的人。③齋鍾:寺廟里開飯的鍾。④律 合:指頻率相同。 【文言知識】 說「彼」。「彼」有兩個含義:一、指「那」、「那 個」。上文「擊彼此應」,意為敲擊那個,這個就呼 應。成語「此起彼伏」,意為這里起來,那邊下去。 二、指「他」、「他們」。成語「知彼知己,百戰不 殆」,意為了解他們(對方)也了解自己,那麼一百 次戰斗也不會有危險。又,「縱彼不言,吾不愧於心 乎」,意為縱然他(他們)不批評,我在心裡能不感 到慚愧嗎?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饌 ⑥冀 ⑦具 ⑧訖
2、翻譯: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③僧苦問其所以
6、楊億巧對 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 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 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好對。 【注釋】①寇萊公:即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萊 國公。②中書:即中書省。寇準時任宰相。③楊大 年:楊億,當時的文學家。 【文化常識】 對「對子」。對「對子」是古代啟蒙教育中的一項重 要內容。如「黑」對「白」,「天」與「地」。「白 蘿卜」對「紫葡萄」,其中「白」與「紫」均為表示 色彩的形容詞,而「蘿卜」與「葡萄」又都是連綿 詞,所以這樣對是合格的。若將「紫茶壺」對「白蘿 卜」就不行,因為一則「茶壺」不是連綿詞,二則 「茶壺」不能吃。對好「對子」,有利於日後作詩填 詞中運用對偶句。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這對偶句寫 得極好。對「對子」現在還有用,如寫春聯、鑒賞楹 聯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為 ②應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裡?
7、解縉敏對 解縉嘗從游內苑。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 曰:「此為一步高一步。」及下橋,又問之,對曰: 「此謂後邊又高似前邊。」上大說。一日,上謂縉 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一詩。」縉方吟
曰:「君王昨夜降金龍。」上遽曰:「是女兒。」即 應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 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宮。」上本欲詭言以困 之。既得詩,深嘆其敏。 【注釋】①解縉:明朝人。②內苑:御花園。③上: 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識】 說「卿」。「卿」本是古代高級長官及爵位的稱謂。 西周、春秋時天子及諸侯下屬的高級長官均稱 「卿」,如「卿大夫」(「卿」與「大夫」)。戰國 時作為爵位的稱謂,有上卿、亞卿等。另外,它也是 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上文「卿知宮中夜來有 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對解縉的稱謂,相當 於「您」。「卿卿」是夫妻間的愛稱,有時也用在朋 友之間。《紅樓夢》第五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 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 鳳,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對 ②說 ③方 ④遽 ⑤應 ⑥既 ⑦敏
2、翻譯:上本欲詭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龍」的意思是
(二)學習
8、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 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 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 還,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 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注釋】①承宮:東漢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 東境內。③門下生:指學舍里的學生。④樵薪:砍 柴。⑤執苦:干苦活。 【文言知識】 說「經」。「經」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經典著作。 上文「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中的「經」,也指 《春秋》。《春秋》是孔子編寫的一部魯國的編年 史。孔子教育學生,以《詩》、《書》、《禮》、 《易》、《春秋》為基本教材,世稱「五經」。之 後,儒家學派的人又以《論語》、《孟子》、《大 學》、《中庸》(俗稱「四書」)作為經典必讀書。 所以後代有了「四書」、「五經」之說。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孤 ②明 ③廬 ④笞
2、翻譯:①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
9、桓榮勤學不倦 桓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飢厄,而榮講誦不 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 榮笑而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嘆曰:「我農家子,豈 意學之為利若是哉!」
2
【注釋】①桓榮:東漢人。②倉卒:匆忙,此指社會 動亂。③太常:職官名稱,負責祭祀禮樂及選拔人 才。 【文言知識】 說「豈」。「豈」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指「哪 里」,表疑問。上文「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意為 哪裡知道學習的好處能像這樣啊!「豈敢」即哪敢。 二、指「難道」,表反詰。如「豈吾不若人」,意為 難道我不如別人?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初 ②厄 ③嗤 ④應 ⑤及
2、翻譯:①而榮講誦不息 ②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
10、宋太宗學書 太宗朝有王著者學右軍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帝 聽政之餘,留心書法,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 未善,太宗遂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 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稱善,恐帝不復用意 矣。」其後,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 規益也。 【注釋】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趙光義執政時期。②聽 政:處理政務。③內侍:此指太監。④規:勉勵。⑤ 益:得益。 【文化常識】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筆,引申為詩 文。「翰林」照字面講,是詩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後 成了專有名詞。古代在科舉考試中,凡優秀者,皇帝 除直接任命一部分進士擔任某種官職外,把所有人均 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實際上是個人才儲備所。上 文說到王著曾為「侍書翰林」,意為他在翰林院做 「侍書」??即為皇帝起草各種文件。翰林可被皇帝 任命去外地任職,也有長期在翰林院里的,他們的工 作是草擬詔書,編撰史籍,校對文史,為皇帝講文論 道,等等。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善 ②刻意 ③臨 ④或 ⑤遽 ⑥絕
2、翻譯:①數遣內侍持書示著 ②又以問著 ③書固佳矣
3、上文「學右軍書」中的「右軍」是指
11、崔景?拜師 余始識景?於京師,與為友,景?以兄事余。既數 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 曰:「?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 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注釋】①余:指

.

㈧ 初二上冊 蘇教版 語文 文言文習題 要求附答案

我們不是這個版本

㈨ 求初二古文閱讀理解題目,要附答案

第一篇 閱讀《三峽》,完成1-4小題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湖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囐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詞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組是 ( )

A.之:春冬之時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其間千二百里 其真無馬邪

C.以: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以其境過清

D.故:故漁者歌曰 故自號曰醉翁也

2.試解釋加點詞的詞義。

①略無闕處( ) ②不見曦月( )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②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4.(鏈接題)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 ( )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

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閱讀《小石潭記》(節選),完成第1—4題。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義。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悄愴: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有橫線兩處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請用第④段中的兩個四字短語,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樹蔓青翠,魚兒在清澈的潭水中暢游,面對如此美景,遭貶而游歷於此處的柳宗元卻到 , 。

4.如果你能經「時空隧道」返回到唐朝,並與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見,聽他傾訴內心的郁悶悲愴之情後,說幾句勸慰的話。其中要恰當引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相關名句。(限在40字以內)
第三篇 閱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完成1--6題。

①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②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錄畢,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環(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綺綉(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余幼時/即嗜學 B.益慕聖賢/之道

C.無/鮮肥滋味之享 D.燁然/若神人

3.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將同捨生的豪華穿戴和作者的 作對比,體現作者

的精神追求。

5.選段寫了作者幼時求學的艱難和成年後求師的艱難這兩方面的內容,其中"求師的艱難"表現在哪三個方面?

6.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學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麼啟示?請結合實際,談談認識。

第四篇 閱讀《岳陽樓記》(節選),完成1—3題。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 (2) 把酒臨風 ( )

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誰與歸?

3. 作者認為一個人應當具有怎樣的抱負,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閱讀《曹劌論戰》(節選),完成1—4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犧牲玉帛( ) ④雖不能察( )

2.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 聚室而謀日

B.又何間焉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弗敢加也 萬鍾於我何加焉

D.忠之屬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譯文:

(2)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譯文:

4.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戰前曹劌與魯庄公的論戰中,魯庄公的「鄙」表現在哪裡?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答:
第六篇 閱讀孟子的《魚我所欲也》,完成1--4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 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巳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

C.呼爾而與之 與:

D.萬鍾於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由是則生而不用也 B.蹴爾而與之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行道之人弗受

C. 所惡有甚於死者 D.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

3.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4.請說說畫線句子中的「是心」具體指什麼?

第七篇 閱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回答問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經典之一。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麼?

3.談你對「人恆過,然後能改」這句話的理解。

4. 《論語》中孔子曾稱贊他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結合本文,談談顏回的故事能說明什麼道理。

5.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警示人們要有憂患意識。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麼樣的共鳴?

第八篇 閱讀《出師表》片段,完成1—3題。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待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解釋下列詞語。

①中道崩殂: ②天下三分:

③危急存亡之秋: ④殊遇:

2.下列句子中「蓋」字的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

A.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B.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

C.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珠遇。

D.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沒有)不有死。

3.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第九篇 閱讀《出師表》(節選),完成1--5題。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

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1)遠: (2)所以: (3)是:

2.翻譯段中劃橫線的兩個句子:

(1)

(2)

3.說出「卑鄙」一詞古今意義的不同:

古義: 今義:

4.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 (填四個字)的建議。

5.文段最後一句中加點的「此」指哪兩件事?

(1) (2)
第十篇 閱讀下面兩則短文,完成1-5題。

【甲】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於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回:「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②。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側陛④。妻子入見,立有間。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節選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齊國國君。③霽(jì):天放晴。③被:同「披」。④陛:皇宮的台階。

1.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應有的兩處停頓。

其 實 味 不 同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①吏二縛一人詣王( ) ②晏子避席對曰( )

③齊人固善盜乎( ) ④葉徒相似( )

⑤晏子入見,立有間( ) ⑤逸而知人之勞(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譯文:

③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譯文:

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現象說明了什麼?請簡要回答。

答案如下:

第一篇

1.D

2.①缺 ②太陽或(陽光)③真、實在 ④早晨

3.①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②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

4.B

第二篇

1.(1)魚的影子。(2)憂傷(的樣子)。

2.(1)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流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中為之一樂。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

(每小題只要意思表達基本符合原意,語句通順,即可得分。)

3.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所寫的句子含有勸勉安慰之意,能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當地融合於內容之中。

第三篇

1.(1)跑 (2)腰裡系著 (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

2. B

3.(1)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

(2) 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縕袍敝衣(粗袍敝衣) 不畏生活艱難刻苦讀書

5. 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6. 例: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他。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第四篇

1.(1)日光 (2)執 持

2.略

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第五篇

1.①鄙陋。目光短淺.②同「遍」,遺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

2.A

3.①這只是小信用,不能為神所信服(信任),神靈是不會賜福(保佑)你的。

②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4.魯庄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託在少數人的支持和神靈的保佑上。曹劌認為取信於民是獲勝的保證。

第六篇

1.①禍患,災難 ②這,這樣 ③給 ④增加,益處

2.A( A 轉接 B 代乞人;結構助詞,的 C 比;在 D 為了;是 )

3.(我)所喜歡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對即可。)

4.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或直接摘錄原文「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第七篇

1.儒

2.「增加」或「增」。答出其中一點即可給滿分。

3. 圍繞「成才離不開主觀努力」來答即可;能寫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4. 圍繞「痛苦和磨難可以造就人才」來答即可;答「生於憂患」亦可。

5. 圍繞「物質生活優裕了,仍然需要憂患意識」或「因有憂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

衰亡」來答即可。

第八篇

1.①半路去世 ②天下分成三部分 ③危難緊急存續或滅亡之時 ④特別厚待

2.D

3.的確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德行,發揚擴大有志之士的精神,不應該(過分地)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來堵塞忠心進諫的道路(途徑)。

答:

5.甲乙兩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請選其中兩人,略作評析。

答:第九篇

1. 疏遠;的原因;此(這)。

2.(1)在亂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諸侯中求得顯達。

(2)早晚憂愁嘆息,擔心先帝託付的使命不能完成。

3.(1)身份低微,出身鄙野。(2)惡劣(不道德)。

4.親賢遠佞。

5.(1)五月渡瀘,平定南方;(2)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第十篇

1.其/實味/不同

2.①捆綁②座位③偷④白白地(僅僅、徒然、只)⑤一會兒⑥舒服(安逸、安樂、安閑)

3.①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戲弄(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取恥辱(自討沒趣)了。

②(景公)於是命令下屬拿出衣服和糧食賜給挨餓受凍的百姓。

4.環境影響成長(水土異也)。

5.略。值得肯定之處提示:①晏子機智善辯,具有民本思想和強烈的愛國熱情。②楚王具有自知之明。③景公有著民本思想,從諫如流,且知錯即改。

㈩ 初二文言文鑿壁借光閱讀答案,在線等

1.解釋下列加括弧詞語的意思。
()鄰居有燭而不(逮,到,及)
(2)衡乃(與,給)其佣作而不求償
(3)主人(怪,奇怪地)問衡
(4)(遂,於是就)成大學
2.文中第一句話可以歸納為一個成語是什麼?其中蘊涵了怎樣的道理?談談你的感受。成語:鑿壁偷光,用此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感受: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決心,勤奮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3.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只為讀書,最終感化主人,資給以書,遂成大學。用一個成語形容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4.翻譯句子
(1)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匡衡勤奮好學卻沒有蠟燭,鄰居家有蠟燭卻穿不過來。
(2)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匡衡給他做傭人卻不要報酬。
5.寫出三個刻苦求學的事例:
1、囊螢:晉代車胤少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
2、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
3、頭懸梁: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粱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發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發,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從這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

閱讀全文

與初二語文言文練習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