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理工科生語文素養堪憂 大學語文該不該開引爭議
理工科語文素養堪憂 大學語文該不該開?
上海交通大學[微博]葯學院副院長賈偉教授在評論張海霞教授提出的語文教育問題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前段時間,他評審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的項目,其中有個項目他感覺不錯,給了高分,但他發現有個評委給了很低的分數,「主要理由竟然是標書內容有多處拼寫、語法錯誤,還有語句重復」。
他說,就這樣,「人家一個五年500萬美元的項目八成就要泡湯了」。
事實上,理工科學生的語文素養問題在科研界已被討論過一段時間。
2009年,上海交大教授楊汝清和北京大學[微博]生命科學院原院長饒毅就分別發表過相關文章。饒毅直言,「我的語文差,詞不達意的時候不少」,楊汝清則認為,「『語文』不單是屬於文科的,也是理工科的必需」。
南開大學[微博]常務副校長、文學院院長、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的陳洪教授指出,目前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兩個層面,其中,第一個層面是:該不該開?開了開什麼?
饒毅認為,當代的理工科大學生不用增加語文教學,中學的就夠用了。他對記者指出,「自然科學需要很多時間才能打好基礎,再花時間用於學語文可能得不償失」。
不少人認為,語文教育的重心在中小學[微博],如果從小沒有得到好的語文學習,大學階段語文教育也起不到太大作用。陳洪不同意這類說法,他覺得大學語文不可替代,他還給大學語文教育喊了兩句口號:「大學語文要姓大!」「大學語文要姓文,核心是要好文章!」他指出,大學語文並不是中小學語文的延伸。
此前,蘇步青曾表示:「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而語文不僅是社會科學的基礎,而且是一切科學文化的基礎。」
李淼是一位熱愛寫詩的物理學家,他目前就職於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他在微博上寫詩,最近又開始寫故事。「我自己是古典文學愛好者,但到了大學還是把主要的時間放在數學和物理上」。談到現在理工科大學生的語文水平,他並不悲觀,「不能說他們語言能力差,我覺得主要是缺乏訓練,和平時少寫有關」。
李淼覺得,「大學語文是很土的課」,「語文課肯定是要有的,應作為選修課,而不是變成必修課,比如說開設為理工科學生量身定製的西方文學、現代文學課程」。
第二個層面,主要是針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具體定位。
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主還是培養學生使用語言工具的能力為主,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權重在高校語文教育中一直難以釐清。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曹文[微博]軒教授曾指,「目前語文教育現狀實際已經暴露了這幾年的人文教育力量過於強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對薄弱的缺陷」。
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說,「引導多讀書,是大學語文的定位,也是這門課的基本功能」,「現代的大學普遍要求能盡快解決讀寫能力的問題,這不切實際,大學語文的定位不宜太實,不要設計為『補課』,因為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讀寫能力,是不切實際的。當然定位也不宜太虛,不籠統講人文性,如果脫離了『語文』,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語文課,也難以取得好的效果」。
溫儒敏同意「語文基礎論」,他認為語文素養是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包括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以及其所體現的學識、文風、情趣等人格涵養。「語文的目標是打好『三個基礎』:為提升綜合素養,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陳洪提到,大學語文的最高層次是「優雅的母語教育」,「中國文化的第一載體就是語言文字,對於母語的態度,能夠體現一個人對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態度,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