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初三語文魚我所欲也練習題及答案

初三語文魚我所欲也練習題及答案

發布時間:2021-01-09 12:12:14

1. 《魚我所欲也》練習題集及答案並帶有詳解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釋
1. 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記錄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
2. 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
3. 苟得:苟且取得。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4.患:禍患,災難。
5. 辟:同「避」,躲避。
6.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7.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在這里指代辦法。
8. 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9.由是則生而又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10. 非獨:不單,不僅。
11. 勿喪:不丟掉。
12. 豆:古代一種木製盛食物的器具。
13. 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爾,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飢荒,黔敖在路上施捨粥。有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捨,後來餓死了。
14. 蹴cù:用腳踢。
15.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6.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種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鍾,高位的俸祿。鍾,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為一鍾。則,連詞,這里表示假設,翻譯成如果。辯,同「辨」,辨別。
17. 何加:(有)什麼益處。
18.奉:侍奉。
19.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
21. 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鄉,同「向」,從前。
22. 已:放棄,停止。
23. 本心:天性,天良。
24.是故:所以
25.能:保持
26捨生而取義者也:而,表並列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舍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採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什麼不可以干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由此可見,他們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堅持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吆喝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飢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如果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走投無路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萬鍾俸祿);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萬鍾俸祿);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萬鍾俸祿)。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天良.
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的觀點,並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文章第一段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捨生而取義者也」):提出本文的論點。作者先講一個生活常理,即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舍魚而取熊掌」,以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而取義」的結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惡有甚於死者」):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第一層中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引出論點,雖然很巧妙,但比喻畢竟不是嚴密的論證,第二層就直接對論點進行較深入的分析與闡釋了。
作者先從正面來講:雖然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是,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雖然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是,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於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時也不避開它。這里所說的「甚於生者」就是指「義」;所說的「甚於死者」就是「不義」。於是,為了「義」,可以「捨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
接著,作者又從反面來申述觀點: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的,那麼,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辦法,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這里隱含的意思是,一旦將愛惜生命和懼怕死亡發展到極端,那麼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失去准則,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來,最終,人的價值和尊嚴喪失殆盡。因為暗含了這樣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這兩句話,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捨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
又舉有的人「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鍾」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一簞食,一豆羹」雖然比「萬鍾」少得多,可是「弗得則死」,看來更為重要。這里作者又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說,「萬鍾」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鍾」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鍾」更重要。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麼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二、問題研究
本文的論點是什麼?
前面已講過,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虧心事來。其實,僅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講每個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簡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捨生取義」的觀點,並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行文至「所惡有甚於死者」,作者對這個觀點的論述就結束了。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它。第2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說和闡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並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舉的失去「本心」的事例,並不牽涉生死,而只是富貴與「義」之間的矛盾與對立,所以,它和「捨生取義」的說法沒有什麼關系。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捨生取義」的觀點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反面論證。
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於斯焉。」(《四書章句集注》)這段概括主旨的話,還是比較恰切的。
練習說明
一、背誦全文。關於本文的論點,有的說是「捨生而取義」;有的說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義」,「捨生而取義」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與同學討論一下。
此題意在讓學生注意本文的結構與思路,從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
參見「課文研討」中之「問題研究」。不過若有的學生堅持認為是「捨生而取義」,並能說出一定的理由,也沒必要堅持讓他放棄自己的意見。
二、說說下面各組句子中劃線的詞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於生者
萬鍾於我何加焉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題意在讓學生積累常用實詞、虛詞。
1.與,讀yú,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
與,給。
2.而,連詞。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
而,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卻」的意思。
3.於,介詞。表示比較。
於,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
4.是,指示代詞。這個,這樣。
是,這樣看來,由此看來。
三、結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談談《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此題意在讓學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對《孟子》散文藝術特色有粗淺的體會。
1.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彙。
2.大量使用排偶句。這樣就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並且富於文采和氣勢。
3.善於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是根據生活常理設計的。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里舉的戰爭中的事例,《魚我所欲也》中舉的「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這種取義淺近的比喻,即使他所講的道理易於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
教學建議
一、孟子的文章語言自然流暢,善用排比句式,節奏感強,富有氣勢,適合朗讀、背誦。可以在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字詞句後,讓學生自己大致疏通文意並熟讀課文;教師講解課文後,列出結構提綱,再背誦全文。
二、對於文中的重要概念,如「義」「本心」等,既要基本理解它們的主要意思,也要結合實際生活賦予它們以新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主要採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的教學方法,切忌只停留在概念上、書本中。
一、通假字
1.辟:「避」,躲避
2.辯:「辨」,辨別
3.得:「德」,感激
4.與:「歟」,嗎
5.鄉:「向」,從前
• 二、一詞多義
• 1.與
•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歟」語氣詞,「嗎」
• 蹴爾而與之: 給予
•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欣賞
2.而 ①修飾:蹴爾而與之
呼爾而與之
笑而應曰
雜然而前陳者
②順接:鄉為身死而不受

2. 九年級下語文魚我所欲也課後題第一題答案

孟子主要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論述捨生取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兩個觀點的
孟子回提倡的捨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答身成仁的觀點,一直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標准,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捨身取義不僅有其歷史意義,也有其現實意義,這一觀點仍然符合新世代的道德要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觀點,不僅為歷史上無數事實所證明也為當今無數事實所證明.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沉湎於舒適安樂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憂患意識,這樣才能振作精神,奮發有為,否則,就有國破家亡的危險.

3. 《魚我所欲也》練習題在線求答案!!!

1.例:生亦我所欲......故患襲有所不避也。用對比突出論點2.A3.D4.義;不義5.羞惡之心6.舉例論證 對比論證 道理論證7.以人們的口腹之慾比喻捨生取義,化深刻為淺顯,通俗易懂8.對不起,不會。(取義?)9.這樣的心,指 所欲有甚於生,......死。10.1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商人們應該講誠信,從而獲得更大的利,兩者不矛盾。6.黃繼光......8.好好學習,樹立遠大理想,承擔責任,將來為祖國做貢獻。9.捨生取義的人14?題目不全

倉促之中,可能有錯,敬請原諒。

4. 魚我所欲也練習題及答案

《魚我所欲也》抄中體現中心的句子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過零丁洋》中體現中心的句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共同追求:堅定理想,明確人生的目的,並朝著夢想努力,即使過程中有所失去也在所不惜。(或「捨生取義」)

貌似就是這樣、、

閱讀全文

與初三語文魚我所欲也練習題及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