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2014語文全國卷答案

2014語文全國卷答案

發布時間:2021-01-08 04:33:47

❶ 2014年全國一卷語文作文

1.三個論點看起來比較雷同。
2.矛盾是對立統一,"同一性"與"斗爭性"不太書面化。
3.企鵝與海浪好像不存在競爭關系。
4.句子太長,要盡量簡短,讓閱卷老師好閱讀。

❷ 2014年全國高考語文二卷作文

《海龜和老鷹》這個故事的原作者是美國的伯羅蒙塞爾,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2004版)將之選為課文,取名《自然之道》。原文的中心是:人們對小海龜的幫助看似善舉,實則違背了自然之道,給海龜帶來的反而是莫大的傷害。

命題人選材時進行了改編、刪節,去除了其中議論性的文字,變為一則純敘述的材料,客觀的講了一個事實。作者的觀點和態度並未在材料中有所表現,材料的中心也不明確,就像一個影片片段。這就給了考生很大的審題立意的空間,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的選擇作文角度,提取觀點,確定寫作范疇。

從海龜的角度看,它們派偵察兵出來了解情況,由於人為的干預,獲得的是錯誤的信息,結果遭受損失;從好心人的角度看,他自認為是做了好事,幫助了小海龜,結果給海龜家族帶來巨大的傷害;從老鷹的角度看,它被人趕走沒有達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並沒有放棄目標,而是伺機再度出擊。

據此,考生可以分別從海龜、老鷹、好心人的角度立意。如果能從海龜和老鷹,好心人和海龜或老鷹的關系角度考慮,立意就會更為深刻,談論的范疇就會更為寬廣,比如從好心人和海龜的關系談遵循自然規律;從海龜的生活和好心人的角度談學校教育,談家庭教育;從老鷹和海龜的關系角度談機智和審時度勢、綜合把握信息的問題,等等。

❸ 2014全國一卷語文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悲劇產生於社會的矛盾、兩種社會力量的沖突。沖突雙方分別代表著真與假、善與惡、新與舊等對立的兩極,卻總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敗、死亡、毀滅為結局,他們是悲劇的主人公。因為他們的力量還比較弱小,還無法與強大的舊勢力或邪惡力量抗衡,正義的要求不能實現,於是形成了悲劇。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指出,悲劇描寫了比現實中更美好同時又是「與我們相似的」人物,通過他們的毀滅「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感情得到陶冶」,即產生凈化的作用。
然而,悲劇不僅表現沖突與毀滅,而且表現抗爭與拼搏,這是悲劇具有審美價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魯迅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種毀滅是抗爭、拼搏以後的毀滅,抗爭與拼搏體現了人的一種精神。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從天上盜取火種,觸怒了主神宙斯,被鎖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鷹啄食肝臟,但普羅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後墜入深淵。羅丹的大理石雕塑《馬身人首》中,人臂絕望地撲向一個它所抓不到的目標,而馬足則陷於塵土不能自拔,表現出人性與獸性的沖突,象徵著靈與肉的斗爭,具有強烈的悲劇性。可以說,沒有抗爭就沒有悲劇,沖突、抗爭與毀滅是構成悲劇的三個主要因素。
悲劇的審美價值的載體只能是文學藝術。因為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美好事物的毀滅是令人傷悲的,因此現實中的悲劇不能作為直接的審美對象來欣賞,否則人就是泯滅了人性的人了。現實中的悲劇只能激起人的同情、義憤,迫使人採取嚴肅的倫理態度和實踐行動。民主革命時期,在演出歌劇《白毛女》的過程中,曾多次出現扮演地主黃世仁的演員被打甚至險遭槍擊的事件,這是人們以實際的道德評價代替了審美活動。現實的悲劇只在客觀上具有悲劇的審美性質,它們必須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成為欣賞的對象,美學上所謂的「以悲為美」才能實現。
悲劇成為審美對象只能以文學藝術的形式出現,原因在於它需要建立悲劇事件與人的心理距離。不僅遙遠的時間會使過去的現實悲劇的悲慘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時間間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現實。這里還有一個空間的間隔,悲劇藝術展現的畢竟是一個人們不熟悉或有點陌生的空間,這就使人們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夠客觀、超然地看待。當然,在欣賞中審美主體可以「審美地」加入悲劇沖突,體驗悲劇客體的巨大和狂暴、悲劇主體的抗爭和悲痛,從而感受到強烈的震撼和刺激,獲得悲劇感和審美愉悅。
悲劇表現的不是人生的歡樂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劇主體對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這是人類社會和人類活動中十分重要、嚴肅的一面。悲劇在表現對偉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毀的同時,更表現出無法摧毀的人的偉大和崇高。
(摘編自王曉旭《美的奧秘》)
1.下列各項中,其性質不屬於原文所論悲劇的一項是
A.在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求學,為追求愛情自由,面對封建勢力的巨大壓力,拒絕委曲求全,最後觸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戰中,清軍致遠艦在中彈累累、艦身傾斜、彈葯耗盡的情況下,開足馬力,沖向日本吉野艦,最後被魚雷擊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壯烈殉國。
C.在電影《狼牙山五壯士》中,五位八路軍戰士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及當地群眾安全轉移,阻擊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進攻,彈盡糧絕之後,跳下懸崖。
D.老舍筆下的祥子,純朴善良,勤勞能幹,有著駱駝般堅韌的精神度的沉重打擊之後,淪為自甘墮落的行屍走肉。在飽受舊社會、舊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悲劇沖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總是以失敗、死亡、毀滅為結局,他們是悲劇的主人公,即悲劇主體,而其對立面則是悲劇客體。
B.在羅丹的《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靈和人性的象徵,馬身和馬足則是獸、肉和獸性的象徵,獸性和人性的矛盾構成了人間的悲劇。
C.當悲劇以文學藝術的形式出現,悲劇事件與觀眾或讀者之間就會具有一定的心理距離,這樣人們就不至於獲得悲劇感,從而不至於介入悲劇沖突之中。
D.悲劇主體的死亡意味著肉體力量的失敗,卻並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敗,所以說悲劇在表現偉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毀的同時,更表現出人的無法摧毀的偉大和崇高。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具有「凈化」作用。他所說的「凈化」,不是指受眾在生理上的發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們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劇在表現沖突與毀滅的同時,也表現抗爭與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懸殊,主體的抗爭越是艱難,所體現的精神就越強大,悲劇的審美價值也越高。
C.在歌劇《白毛女》的演出過程中,扮演地主黃世仁的演員被激憤的觀眾毆打的事件,說明人們的實際道德評價是不可能把現實的悲劇作為審美對象的。
D.人們之所以喜歡欣賞悲劇,是因為悲劇會引起人的悲傷、畏懼、憐憫,使人在強烈的痛苦中獲得一種快感,所謂「以悲為美」的意思全在於此。
未完,更多內容請看下頁

❹ 2014全國標准卷1語文答案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B)
A.齟齬(yǔ) 系鞋帶(xi) 舐犢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
B.倜儻(tǎng) 纖維素(xiān) 羽扇綸巾(guān ) 針砭時弊(biān)
C.感喟(kuì) 揭瘡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徑庭(jing)
D.霰彈 (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縱橫捭闔(bì)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A)
A.在評價某些歷史人物時,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對他們蓋棺論定,還應該特別注意研究他們的人生經歷和思想變化軌跡。
B.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國前存在我這里的,本來說存一年,結果朋友一直沒回來,這吉他到現在巳經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鎮的春天,草長鶯飛,風聲鶴唳,走進小鎮就如同置身於世外桃源,來此旅遊的人一定會被這里的美麗景色深深吸引。
D.這個劇院的大型話劇、歌劇等演出票價不菲,讓許多有藝術愛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嘆為觀止,無法親臨現場享受藝術大餐。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答:D
A.有的人看夠了城市的繁華,喜歡到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去遊玩,但這是有風險的,近年來已經發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離鐵路不遠,小時候常常去看火車玩兒,火車每當鳴著汽笛從他身邊飛馳而過時,他就很興奮,覺得自己也被賦予了一種力量。
C.新「旅遊法」的頒布實施,讓很多旅行社必須面對新規定帶來的各種新問題,不少旅行社正從過去拼價格向未來拼服務轉型的陣痛。
D.哈大高鐵施行新的運行計劃後,哈爾濱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車也將進一步壓縮運行時間,為廣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選擇。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答:C
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極其便捷的閱讀方式,那就是網路閱讀。網路閱讀遠遠超越了傳統的閱讀概念, , , , , , 。因此,閱讀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強,影響力更大。
①能夠對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信息形態進行有機的合成
②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溝通交流的需求
③與傳統閱讀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視野更加開闊,也更直觀、更逼真
④提供讀、看、聽三方面的內容
⑤它改變了單一的文字或靜態的圖像的表現形式
⑥還具有共享性、開放性和互動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建築是石頭的史書。」然而此話只適用於歐洲,對於中國並不貼切。中國傳統建築以土、木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於木材在耐久性方面遠遜於石材,以至於中西兩大文明的建築給後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紀以來,不少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建築只不過存在於書面文獻上,甚至乾脆說中國古建築的實物等於零。這種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學者的呼應,並匯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濁流。時至今日,中國石結構建築的低調表現,仍令很多學者感到困惑:為什麼直到明清,在技術條件完備,同時也不無需求的情況下,石材在中國始終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築專家梁思成曾經給出一個推論:「中國結構既以木材為主,宮室之壽命固乃限於木質結構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實緣於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然而為什麼中國人「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依然是個問題。
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並不缺乏石材,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到處都蘊藏著適合建築的優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術並不落後,先進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規模的石材加工場遺址就是明證。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在中國古代,適用的木材並非隨處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宮,許多木材就是從千里之外的四川運到陝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建築材料的長途運輸是很不經濟的;只有當使用木材的意義超越物質層面,進而成為一種執著的文化選擇乃至建築觀念中的要素時,人們才會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尋找木材來蓋房子。
這種選擇與華夏民族古老的

❺ 2014全國卷2語文高考答案

❻ 2011高考語文全國卷二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和評分參考
一、(12分,每小題3分) 二、(9分,每小題3分) 三、(9分,每小題3分)
1.D 2.A 3.B 4.D 5.A 6.C 7.B 8.C 9.D 10.B
11.(1)熊鼎到任,上奏罷免不稱職的官員數十人,各部貪官污吏得以肅清。
(2)皇帝派遣使者慰問,送貂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趙成召回熊鼎
12.(1) 此詞以時光的轉換為線索,表現了深秋蕭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獨感。
(2)作者意在寫心境、寫情,但主要筆墨卻是寫環境,而白日蕭瑟清寒的環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環境更浸潤了主人公的孤獨感。
13.(1)失道者寡助 親戚畔之 天下順之。
誰家新燕啄春泥。淺草才能沒馬蹄
(2)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干戈寥落四周星 身世浮沉雨打萍
14.(1)指黑妮她是一個湘西苗家女子,用手中的針綉著具有民族風情的苗綉,並教苗族婦女們制出優美胡刺綉藝術;
(2)指黑妮在「負責任的族游」中,她在幫扶著與被幫扶者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3)此句用比喻的手法,交代黑妮的身份以及其愛心;
15.(1)
(2)
16.(1)指黑妮所從事的工作就像「針挑土」一樣,雖然工作細微,但意義卻偉大; (2)指黑妮身份低微平凡,卻做著平凡中頁不平凡的工作; (3)人們從中感悟到不管任何事都要從小處著手,就像"針挑土"一樣,才能成就偉大的人生!
17. 從不理解為何她通過溫和的話塑造她們美和丑的觀念,到最後理解「針挑土的概念,文中針挑土起到貫穿全文的作用。並起到了點題的目的。」
18. 逢、一定、其中、甚至、就。
19(1)總結是為今後的工作而 形成的書面材料;
(2)它是一個組織或個人在工作 ,學習告一段落後總結的。
(3)目的是進行回顧,檢查, 分析,從中找出成功的經驗或 失敗的教訓,悟出個中道理,並得出規律性的認識
21. 點評:全國卷Ⅱ作文的角度可以說不夠新穎,關於「誠信」的話題早在2001年就是高考作文的題目。作為全國卷Ⅱ卷的作文,顧及全國學生是應該的,但更應該關注全國正在進行的的新課程改革,對新課程改革應給出明確的態度。從這個層面來說,這個題目顯得過於保守,不太好。
這則材料應該怎麼寫呢?筆者以為,首先,考生可以抓住第一則材料的事件,緊扣「誠信」的話題來寫,同時也可以由此引申,寫道德、人性等話題。
第二則材料是一個網上調查,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正義的力量所佔比例還是偏少,這就告訴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國人素質還待提高,所以考生也可以列舉現實生活中不道德、不講人性的事件進行闡釋,如毒奶粉、毒食物、假論文等事件都可作為素材,從而進行正反比較,進一步倡導人性的提高。
總體而論,題目還是有點落伍,不適應時代的要求。

❼ 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Ⅰ語文高考試題

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 語文
1.【解析】選D項,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論述類文體閱讀的命題主要從概念、判斷、推理三個角度命題,概念注意「答非所問」「內涵、外延不準」「誤劃類別」「張冠李戴」;判斷類注意「范圍不當」「偷換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強加因果」「強行推理」等錯誤。答題的關鍵是審清題干、找准區位、對讀原文、尋找細微的差別。依據文中論述的悲劇在第三段限定為「悲劇的審美價值的載體只能是文學藝術」,而D項為歷史事實,而非文學藝術。

2.【解析】選C項,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項為偷換概念,文章倒數第2段倒數第2行說,審美主體可以「審美地」加入悲劇沖突,獲得悲劇感。

3.【解析】選B。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項,依據文章倒數第2段,悲劇作為藝術,它建立了悲劇事件與人的心理距離,展現的是一個人們不熟悉或有些陌生的空間,審美主體才可以「審美地」加入悲劇沖突,才能體會「以悲為美」的意思。

4.【解析】選C。本題重點考查對常見的文言實詞的識記理解能力。「勵精」是「振奮精神,致力於某種事業或工作」之意。

5.【解析】選B。本題重點考查對文中語句的解讀推斷能力。斷句遵循兩個原則1不破壞詞語相對完整性2符合我們平常朗讀習慣。斷句語句表現的是面對李揆的嫉妒休烈坦然應對,前主語多為李揆,後主語多為休烈,先交代李揆嫉妒的緣由,採用的打壓手段,後敘寫休烈的坦然。補充省略的主語,抓住詞語名詞、代詞「宰相李揆」「之」「國子祭酒」「之」「休烈」以及虛詞「以」,理清事件的邏輯性就可以了。

6.【解析】選A。本題重點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全面理解,精準概括、提煉的能力。「安祿山叛亂後,他直言不諱地回答了……」評析不當,錯誤。並非直言不諱,而是委婉含蓄。

7.【解析】
(1)這個句子關鍵抓住實詞「罪」,從句子結構看應為動詞,可翻譯為「歸罪」。重點實詞為「規」,依語境理解為「改正」。
大禹、商湯歸罪自己,他們能夠蓬勃興起,有道德的君主,不忘改正過錯,我深表慶賀。
(2)這個句子關鍵抓住「下」「親」「推轂」等實詞和「曾無」固定句式。可以翻譯成「屈身對待」「親近」「推薦」,「曾無」可以翻譯成「連……都沒有」。
而親近賢才,屈身交接士人,薦舉後輩。雖然位尊年高,一點倦怠的神色都沒有。
【評分標准】(1)「罪己」「規過」翻譯正確各1分。(2)「親賢」「推轂」「曾無」翻譯正確各1分。
附【譯文】
於休烈是河南人,有美好的品性,堅貞、誠實,機敏有悟性。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學習,擅長寫作文章。被舉薦為進士後,授官秘書省正字,後又轉任比部員外郎、郎中。楊國忠輔佐朝政,排擠不依附自己的人。於休烈出京做了中部郡太守。時值安祿山發動叛亂,肅宗即位,於休烈升遷做了太常少卿,掌管禮儀方面的事,兼修訂國史。肅宗從鳳翔回到京城,振奮精神致力於聽從接受大臣建議。曾經對休烈說:「國君的舉動一定書寫,是好的歷史。我有過失,你書寫嗎?」於休烈回答說:「大禹、商湯歸罪自己,他們能夠蓬勃興起,有道德的君主,不忘改正過錯,我深表慶賀。」當時中原發生了動盪叛亂,經典書籍基本找不到了,沒有歷史書籍可以檢索、搜尋。休烈上奏說:「《國史》《實錄》,是聖朝大的經典,修訂撰寫了很長時間,現在沒有底本。我期望下御史台推斷勘訂從史館得來的資料,讓府縣官吏收集尋訪。有人從別處收到《國史》《實錄》,如果送到官府掌管機構,要付大價錢收購賞賜。」以前的修史官工部侍郎韋述戰勝賊人,進入東京,至此把他家裡收藏的《國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不久,於休烈轉任工部侍郎,修訂國史,奉獻《五代帝王論》,皇帝嘉獎了他。宰相李揆自誇才能嫉妒賢臣,因為休烈修訂國史和自己地位並列,很嫉妒他。上奏讓休烈做了國子祭酒,權且留在史館修訂編撰史料來使他在自己下列,休烈很恬然淡定,一點也不放在心上。代宗即位後,辨別名望官品,宰臣元戴很贊成他,於是征拜他做了右散騎常侍,依照以前兼修訂國史,多次升遷被封為東海郡公,加任金紫光祿大夫。在朝總共三十餘年,多次掌管要職,家裡沒有多少積蓄。為人恭敬節儉溫和仁愛,不曾在臉上顯現歡喜生氣的神情。而親近賢才,屈身交接士人,薦舉後輩。雖然位尊年高,一點倦怠的神色都沒有。(休烈)十分喜好經典書籍,經常手不釋卷,直到臨終。大歷七年去世,年齡八十一歲。這年春天休烈的妻子韋氏去世,皇上特地下詔贈名號韋氏國夫人,埋葬那天提供了很盛大的禮儀。等到得知休烈去世的消息,追思悼念了很長時間,褒揚賜官尚書左僕射,賞賜百匹賻絹、五十端布,派拜見使者內常侍吳承倩去個人府第宣告慰問。作為一介儒生的榮耀,很少有和他並列的。

8.【解析】這首詞的上半闕主要是景物描寫,景物描寫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等。春天風雨交加,枝殘花落,為凄涼慘敗之景,再加上殘日西斜、寒水自碧,讓人對詩歌抒發的情感有了初步感受。
答案:奠定了詞的情感基調。春風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來寫風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
【評分標准】既明確作用還要結合內容分析。要點答出奠定感情基調,2分。要點②結合內容分析,描繪畫面概括氛圍,3分。

9.【解析】這是一道探究詩歌情感的題目,要注意標題,注釋,和詩歌表情達意的重點詞語。答題時注意是詞的末尾兩句。寫出了詞人因愁而無心下棋,但又想通過下棋擺脫愁苦,因而思緒煩亂,猶豫不決。抓住動作,結合前句進行合理聯系,就能得出答案。
答案: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思緒紛亂、無法排遣的愁情。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動作來表現的。回身整理殘棋並想續下,藉以轉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猶豫不決,落子遲緩。

【評分標准】准確答出詞人愁情,2分;能藉助詩句,抓住動作「整頓」、「沉吟」進行分析闡述的,4分。

10.【解析】(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其中易錯字為「長」,易寫為「常」;還有「太」值得注意。
(2)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其中難寫字為「猱」;易錯字為「度」,易寫為「渡」;「援」字也為難寫字。
(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是易錯字。
只有建立在對默寫名句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聯想得到答案。
【評分標准】多字、漏字、錯字不得分。
11.(1)【解析】選A得3分,選D得2分,選B得1分,選CE不得分。本題考查對文學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題涵蓋面廣,涉及內容、手法、語言等方面。需要我們全面分析選項,落實相關文段、放眼全文脈絡、慎重確定答案。B項,原因分析不完全正確,我吃驚的是為何渡夫說出這般嚇人的話,當然也有防範意識和擔心。C項,結合文章相關語段分析,留下住宿的緣由是上岸返回,路途遙遠,一樣危險。E項,對渡夫臉上沒有異樣表情,我目不轉睛的瞧著他的心理情感分析不正確。應該是驚詫於老人的淡定以及胸懷的寬廣。
(2) 【解析】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等正面描寫來分析總結,還要結合環境描寫、陪襯人物等側面手法來剖析。答題時注意用文中的事實對性格進行解釋分析,注意各點之間不要重復。結合語言,自述的自身經歷以及神情舉止可整理概括出人物性格。由文中渡夫對「我」的種種擔心安排,以及和我的坦誠對話、「我歡喜你這樣的孝順孩子。」可分析出人物熱心等性格;由文中「結冰,落雪,我得過湖;刮風,落雨,我得過湖……」「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憑良心吃飯,我靠氣力賺錢!」等句子可看出對生活的態度,剛強不屈,堅強對待,堅持自由的性格。
答案

【評分標准】每個要點各2分。要點①要答出對人的態度,熱心。要點②要答堅強獨立的性格;要點③要答出對生活有信念、對命運不屈服的意思。
(3)【解析】本題考查故事情節的敘述表現手法,是一道鑒賞題。要重點考慮情節的敘述角度和敘述方式,
注意不同敘述角度的作用,結合敘述方式的好處,分析文本。敘述角度上,文章以第一人稱寫作,顯現了事件的真實性;敘述方式上,作者並未直奔主體,而是用談價錢引出,頗為引人;主體通過兩人的交談展開流動,落腳點可集中在渡夫身上;內容安排上溶入情景描寫,讓人展開聯想體會
【評分標准】第一點是敘述角度為第一人稱,結合文本分析好處,2分;第二點敘述方式上開篇引入方式及好處,2分;敘事過程的方式及作用,2分;景物描寫的作用分析;2分。
(4)【解析】本題考查對作品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閱讀能力。賞析解讀賞析的作用,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分析。結構上,文章故事情節由渡夫感情的急劇變化結尾,在歌聲中結束,出人意料形成突轉;內容刻畫人物形象上,前文寫了渡夫經受的打擊、苦難,而僅隔一晚,態度發生巨大變化,看出人物胸懷的寬廣,灑脫豪放,同時也可理解為排遣自己的痛苦;抒發的思想情感上,默默的承受變化突變為縱情高歌,體現了苦難的深重;主題的關繫上,歌聲也唱出了渡夫的心聲,體現了渡夫對生活的態度。
答案:
【評分標准】答案能答出結構情節安排的特點和作用,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思想情感的抒發,和主題表現的關系四方面作答,每方面2分,兩點5分,三點以上8分
12.(1)【解析】答B得3分,答E得2分,答A得1分,選CD不得分。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的能力。A項文章第二段中雖提及玻爾對愛因斯坦的評價,但未明確表明愛因斯坦對他有直接的支持;C項關注倒數第三段信息,文中只是說玻爾去德國調查德國科學家安全情況,並非有敏銳的察覺,也未提及是大批猶太科學家,他參加的是救援組織,並非抗敵組織。D項倒數第二段是著力點,文中只是出於對研究原子彈成果的擔心,是出於良知,並非有政治家遠見,只是建議英美首腦及早與蘇聯達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協議,而並不是禁止使用核武器。是歪曲文意。

(2)【解析】考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題目,先鎖定答題區間,再提取關鍵詞,然後分條作答。答題區間為第一、二段,尤其是第二段開頭兩句話。愛因斯坦和玻爾這兩位科學巨人點明身份地位;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一相對論和量予力學點明爭論內容;爭論曠日持久,幾乎所有理論物理學家都被吸引並參與進來,點明影響的廣泛。整理即可。
【答案】(1)從成員看,論戰雙方都是物理學界的代表人物;(2)從內容看,辯論涉及物理學兩大基礎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3)從影響看,辯論帶動了物理學界的學術爭鳴。

(3)【解析】考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題目,先鎖定答題區間,再提取關鍵詞,然後分條作答。答題區間為倒數第三段,段落結構為分總式,結論句就是「可以說,玻爾領導的哥本哈根學派具備了一個科學學派應有的優秀特質。」推前整理分三條三個層次概括,第一層從「該所是玻爾在1917年申請,並於l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學家的身份為研究所作擔保」抽取信息;第二層從「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抽取信息;第三層從「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斷進取的學術精神」可概括出精神獨特。

(4)【解析】本題考查文本的探究能力並能提出個人見解。答題時有兩個方向分別為向內挖掘和向外擴展,向內挖掘解釋用文章中的內容答題,向外擴展要結合現實,課標卷如沒有明確的要求不做向外擴展式答題。向內挖掘又有兩種:第一就某一點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種方式多個角度列舉,適用於文中敘述的較寬泛,但每點都不深入。本題適用第一種方式,答題時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後結合文中的事例作深入的分析。立足人格魅力分析整合文本材料,從第二段「盡管兩人的科學理論和思想觀點始終沒能調和,但他們卻結下了長達數十年的友誼。」可看出無個人恩怨;從第三段「玻爾周圍聚集著許多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氣,更是一位偉大的伯樂。他為量子物理學培養和組織了一支創新發展的隊伍,」可分析出善於培養發現人才;從第五段可抽取信息整合出人道主義精神,從立足本國建立哥本哈根學派為祖國培養人才,看出其愛國情懷。
【答案】

13.【解析】選C。本題考查理解現代漢語成語運用的能力。「當仁不讓」側重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託;「責無旁貸」側重責任擔當;「義不容辭」側重道義必須性。①句中「天職」強調應當應分,指的是道義;②句中「承擔義務」則更多是一種責任;③句中突出面對重任,強調積極主動。此題分析語境是重點,故選C項

14.【解析】選B。考查辨析並修改病句的能力。A項搭配不當,「他充滿著辯證法」主謂搭配不當,應該為「他在本體論問題的論述中運用了辯證法」;
C項亂用介詞,「就……方面」後面連接動作性很強的動詞,應該將「就……方面」改為「在……方面」;D項語序不當,前後分句主語不一致,應該把「不僅」放在「過程中」的後面。

15.【解析】本題考查對語言連貫、語言內部聯系的掌握程度。答題的時候要根據上下文的內容和句子內部的邏輯聯系。
根據③敘述內容推斷主語應為「珠算口訣」,而④句依照邏輯應該是「珠算算盤」,可以連接為⑥③和②④,⑥中關聯詞「則」可確定上句對應句有②,①和⑤都是珠算的優勢 ,與前面對珠算的介紹構成前因後果關系,而⑤為最終結論,因此排列為②④⑥③①⑤
答案:D

16.【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准確、鮮明、生動。這是一道語言運用的綜合考核的內容,注意上下文的銜接和前後的照應。①根據上文的壞處列舉,應該為概括性較強的一句話。②處根據轉折連詞「然而」應為「壞處」的反面「好處」,下文具體內容也印證了這點。③根據前文內容植物還活著,而如果土壤被污染,後果則為植物死掉,也回應了後面「失去」二字。
【答案】①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②二氧化碳增加會帶來好處:③植物就會生病甚至死亡

17.【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准確、鮮明、生動。這是一道圖文轉換題。圖是構思框架,表述時依照一定的順序,先總後分注意事件的開展順序,先准備後實施,不要丟落信息,再調整保持連貫。
【評分標准】內容完整,1分;總分歸類准確,1分;表述准確,2分;語言連貫,2分

18.【寫作提示】審題立意的關鍵是從整體上把握材料寓意,尤其是材料中提到的規則和新情況。材料中如果按照規則,習慣上結果為一人下橋,一人通過。而比賽中有一對同學在橋中間抱住轉身,雙雙通過。眾人認為這樣做有爭議。實力較量,體現公平。打破習慣,合作共贏。若從預賽中兩個學生的做法切入,可圍繞"變通「「合作雙贏「等立意。若從眾人的角度切入,可圍繞"規則「「循規蹈矩」等立意。當然還可以把二者接合起來,圍繞」變通與規則」立意。可用「闖紅燈,等紅燈」「包拯守規不徇私」 「絕不在高速路上下車的日本人」「紐西蘭總理賠不是」 「王羲之的字」「杜甫的七律,首創拗體」」我國齊白石的畫,西班牙畢加索的畫,無不是有了深厚的規矩基礎才有不斷變化、不斷創新的」等材料作為論據。
參考題目:《嚴守規則,彰顯公平》《習慣可破,結果共贏》《循規蹈矩不等於墨守成規》《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規則與變通》《死規則,活智慧》。(不當之處,請原諒)

❽ 2014年全國共有多少套高考語文卷

18套,兩套課標,一套大綱,北京,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安徽,遼寧,天津,湖南,湖北,江西,重慶,四川,廣東,上海。

❾ 2014全國卷1語文必背篇目

新課標高考語文要求背誦默寫的64篇(首)古詩文目錄
高中14篇:
荀子《勸學》、莊子《逍遙游》、韓愈《師說》、杜牧《阿房宮賦》、蘇軾《赤壁賦》、《詩經•衛風•氓》、《離騷》、李白《蜀道難》、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隱《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
初中50篇:
《孔子語錄》、孟子《魚我所欲也》、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左傳•曹劌論戰》、《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諸葛亮《出師表》、陶潛《桃花源記》、酈道元《三峽》、韓愈《雜說(四)》、劉禹錫《陋室銘》、柳宗元《小石潭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周敦頤《愛蓮說》、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節選)》、《詩經•關雎》、《詩經•蒹葭》、曹操《觀滄海》、陶潛《飲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灣《次北固山下》、王維《使至塞上》、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行路難》、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白居易《觀刈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李賀《雁門太守行》、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李商隱《夜雨寄北》、李商隱《無題》、李煜《相見歡》、范仲淹《漁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飛來峰》、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水調歌頭》、陸游《游山西村》、辛棄疾《破陣子》、文天祥《過零丁洋》、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龔自珍《己亥雜詩》

❿ 中考語文試卷全國卷及答案

寧波市2007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1、題 拘 飄 暢(2分。(原句缺主語,去掉兩個「對於」。)(2)面對中考,青春女孩認真思考過,

閱讀全文

與2014語文全國卷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