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幫我找一個小學語文試卷的網站,要有答案的!
小學語文試卷網
http://8126.eol.cn/
小學語文教專學資源屬網
http://xiaoxue.ruiwen.com/
http://www.xxjpzy.cn/
2. 語文老師說過有一本書,裡面有很多短文,很多試卷上的閱讀理解都是在裡面選的,叫什麼,我不太記得了
提優閱讀訓練?
3. 我還有12張語文試卷,可以抄答案,4篇作文可以在網上找,我大概1點能寫完么😱
這可憐的孩啊
有人幫你一塊糊弄糊弄也差不多
不明白為啥懸賞這么高
加油吧,假期作業也就那麼回事,沒啥用
4. 關於我周末語文試卷的題目
一、分章說明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二、問題研究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大部分內容都不易讀懂或只能讀到似懂非懂,但人們一直堅持這樣做下來,而且要求極嚴,須能通背全書。這大概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這本書里的話,「反芻」的機會很多,但如不先背下來,就無法進行「反芻」;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此外,讀《論語》也有了解歷史掌故、增加識字的功能,但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經大不相同。我們讀《論語》,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華中有益於自己思想品德修養的部分,這就大大地縮小了讀的范圍。《論語》全書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們只選錄10章,而且全是短章,這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這樣來選篇才符合「古為今用」的原則。至於個別條件較好的教學班願意多讀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學生負擔。
所選10章,有三個方面的內容:(1)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關於思想品德修養,包括第1、4、5、6、7、8、9、10章;(3)關於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兩章。作這樣劃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師全面地看待課文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初一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第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可以取消的,無妨將它並入思想品德修養的范圍,第8、10兩章同時列入第二、三兩個方面,就是這個意思。
教讀這十章,要認真研究格言的教學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無疑都是格言,最後一章形式上是對話體,其實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講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記住原話,為「反芻」創造條件;三要聯系實際,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教師可以據此創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這是編者的一點希望。
練習說明
一 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格言跟譯記敘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譯,要盡可能保留原文精練、准確的風格,不隨便增減詞語。
答案參見「有關資料」中的譯文。應注意的是,有些詞語歷來有多種解釋,例如「三省」,一說「多次反省」,一說「以三件事檢查自己」。又如「殆」,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險」,「有害」,但課本取後一義。「弘毅」,有合解為「剛強」的,也有分解為「寬廣」和「剛強」的。教師只宜任選一種,不宜作比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內容。應注意的是,孔子用這句話給「恕」字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此題又是示例性的,其餘各章也可仿此進行討論。
三 背誦全文,並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略)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學這篇課文,能當堂成誦是關鍵,理解不必求深,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就算達到了目的。
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鍾之內成誦。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並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
課文內容當然要經過討論,但要控制討論的規模,一般只宜用師生交談的形式,個別的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要提倡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系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不要求在討論中解決所有的問題。
以上是基本設想。再提幾點建議:
一、要講究導入的方式,從學生熟悉的詞語或故事說起,自然說到孔子這個人和《論語》一書:如曲阜朝聖之舉和趙普(宋開國丞相)「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時間不超過5分鍾。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十分必要,也可用講故事的形式,而將知識性的內容滲進其中。
三、在教讀過程中要盡可能結合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或講點故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學有所得。
例如學「溫故」一章,無妨先問學生:「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算不算好老師?」由此自然導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觀點,最後再落實到「知新」二字,並就此略作發揮。
又如,課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貢,這在孔門七十二賢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講講有關他們的事跡(如「曾參殺人」「子路盛服見孔子」「子貢游說五國之君」等),也可引發學生的興趣,但要講得十分簡明,每事一分鍾講完即可。
四、向課外延伸:可指定《論語》中某幾篇,讓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也可用教師讀學生聽的辦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誨人不倦」,第7章有「舉一反三」,第19章有「發憤忘食」。
有關資料
一、孔子簡介
這里只從《史記·孔子世家》中摘錄幾條:(1)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四邊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倉庫管理員),料量平。」(3)「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4)「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效法)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5)「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6)「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記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8)「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志,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
二、《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乾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後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麼關聯。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於這種體式。
一種是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有時只寫某人問什麼(例如「孟武伯問孝」);有時寫出對話的環境或背景,有時不寫。課文中的第10則屬於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一種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這種體式我們以後才能學到。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語中。
三、孔門弟子簡介(引號中語皆出自《史記》)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
5. 嗯不是啊不是不是不是我那個卷子上有一道題一樣樣哎喲語文測試
可能會算雷同
6. 粗心要不得 發語文試卷了,我拿到卷子一看,90分!我一連看了好幾遍,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
滿不在乎:一點也不在乎。晴轉多雲的意思:天氣預報里晴天轉多雲。文中的意思:臉色突然變陰。
7. 誰給我一個四年級語文試卷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試卷
一 、 積累(33%)
1、同學們,這學期我們積累了許多名人格言。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請你用最漂亮的字跡寫出來,讓大家分享。(2分)
-------------------------------------------------------------------------------------------------------------------
2、你會拼這些詞語嗎?請寫在括弧里,注意書寫美觀。(8分)
fù gài lǎn ò mǐn jié hén jì
( ) ( ) ( ) ( )
suí yù ér ān màn tiān juǎn dì
( ) ( )
3、你會根據要求寫嗎?(8分)
比一比再組詞:
幻( ) 篇( ) 核( ) 賴( ) 憑( )
幼( ) 遍( ) 該( ) 懶( ) 任( )
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打「√」
所向披靡(mí mǐ) 蛟龍(jiāo jiáo) 譬如(pì bì)
供養不周(gōng gòng) 慎重(shèn zhèn) 榮膺(yìng yīng)
4、精彩的回憶:(15分)
①從前,一個小村子裡有座漂亮的花園。那裡,春天————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
②多少勞動人民的———— 和 —————— ,才———— 成這前爸爸見頭,——
————————- 的萬里長城。
③作家豐子愷寫白鵝的高傲是從姿態、—— 、———— 、 ———— 、——
這四方面介紹的。
④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的詩句是《游山西村》里的—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著名詩人 寫的,故人西辭黃鶴, 。 ,唯見長江天際流。我還在課外學習了送別詩《 》,知道其中的詩句--------------------------------------,--------------------------------- 。
(二) 運用(13%)
1、你會改成語中的錯別字。(3分)
行單影只( ) 耀舞揚威( ) 突如奇來( )
金碧輝黃( ) 久驚沙場( ) 汗馬攻勞( )
2、學習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你肯定深受感動,有許多話想對台灣青年和李博士說吧。請你用上一組關聯詞,把最想說的一句話寫下來 。(2分)
-----------------------------------------------------------------------------------------------------
3、照樣子寫句子。(3分)
①教室真靜,靜得可以聽見同學們的呼吸聲。
這玫瑰真香-———————————— 。
②敵人很狡猾。敵人像狐狸一樣狡猾。
樹葉在空中飛舞。————————————————。
③路旁開了許多美麗的花兒。路旁開了花兒。
真正的魔法師是聰明勤勞的科學家。————————————
4、把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順的話。(5分)
( )「啊,真好吃!多麼,多麼……」小猴沒有找到恰當的形容詞,心裡只記下:通紅通紅的東西好吃。
( )這「火」燒紅了小猴的臉,又通過肚腸,燒紅了小猴的屁股。從此以後,猴子的臉和屁股也是通紅通紅的了。
( )「哎喲,媽呀!這是什麼鬼東西呀!……是火!一定是火!」
( )小猴在路上遇到一個通紅通紅的西紅柿。小猴把它拾起來吃了。
( )小猴順著路往前走,又遇上一個通紅通紅的紅辣椒。小猴急忙把它拾起來,不假思索地塞到嘴裡。
二、 開心閱讀(24%)
(一)紅花草
紅花草,也稱紫雲英。這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種植區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跡。還在早春時節,倔強的紅花草就從隔年的稻茬周圍爭先恐後地鑽出來。不久,嫩莖上開出一朵朵小紅花,宛如一支支小火把,美極了。
然而,我對紅花草的喜愛,還不只是因為她那頑強的生命力,更在於她那朴實、崇高的情懷。數九隆冬,萬物蕭疏,紅花草卻頂風冒雪,破土抽芽;春暖花開,百花吐艷,紅花草又無意爭春,默默無聞地紮根生長。她的品格是多麼謙遜。紅花草到了全盛時期,香氣彌漫,使空氣都像滲進了糖,無數的蜜蜂終日繞著她采蜜。一到插秧季節,紅花草又慷慨地翻進土裡,泡入水中,變成了好的綠肥,為迎接更大的豐收犧牲自己。
1、從文中找出一對近義詞,把它寫下來。( ) (1分)
2、用「~~」在文中畫出一個比喻句,然後回答問題。(3分)
作者把——— 比作——————————是為了突出 — ----- 。
3、「——」在文中畫出表示紅花草無私奉獻精神的語句。(2分)
4、「我」為什麼喜愛紅花草?(3分)
——————————————————————————————————————————————————————————————————————————————————————————————————————————————————
(二)小蝴蝶花
小蝴蝶花長在草叢里,從紫色的花瓣里不時飄散出一四淡淡的清香,逗引蜜蜂、蝴蝶從遠處飛來。
它看看自己周圍,不過是些( )的小草,有的不開花,有的即使開出一朵半朵小花,既不惹眼,也沒有什麼香氣。小蝴蝶花驕傲了。它說:「看來,我是百花中的冠軍了。可惜被埋沒在這里,和這些平凡的小草小花在一起,我幾時才有出頭之日啊!」不久,小蝴蝶花被花匠發現了。花匠把它移植在一個( )的花園里。它初到這里,看到那白玉欄桿里的牡丹,開得富麗堂皇;正在怒放的芍葯,比朝霞還要新鮮……在這數不盡的( )的名花中,蝴蝶花一下子又自卑起來。它想:「看來我是百花中最難看的花了,誰也不會理睬我了!」
小蝴蝶花正在( )的時候,想不到一群孩子對它發生了興趣。一個孩子大聲嚷道:「快來看哪,這漂亮的花叫什麼呀?」
「它是小蝴蝶花。」另一個孩子回答。
「多好看呀!」孩子們蹲在小蝴蝶花跟前看著,誇著
小蝴蝶花這才明白:過去自己在小草小花中間驕傲固然不對,在名花中間自卑也是沒有道理的。
1、給括弧里填的詞,全對的一組是( )。(2分)
A.平平常常 萬紫千紅 奇花異草 暗自傷心
B.平平常常 萬紫千紅 爭奇斗艷 暗自傷心
C.平平凡凡 繁花綻放 爭奇斗艷 冥思苦想
D.聞所未聞 花兒朵朵 各種各樣 暗自傷心
2、聯繫上下文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⑴自卑: ( ) ⑵ 固然: ( )
3、文中的「名花」是指( )。(2分)
A.牡丹和芍葯 B.牡丹和蝴蝶花 C.芍葯和蝴蝶花 D.牡丹、芍葯和蝴蝶花
4、蝴蝶花的心情變化在文中很明顯,請在文中找出三個詞,填在括弧里。
( )→( )→(
5、蝴蝶花懂得了什麼?(4分)
—————————————————————————————————————————————————————————————————————————
6、讀了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麼?(5分)
—————————————————————————————————————————————————————————————————————————
三、 習作樂園(30%)
題目:我真的很棒
提示:未來的社會是人才競爭的社會,善於推薦自己將是邁向成功的起點。請你以「我真的很棒」為題,寫一篇習作,用具體的事例告訴大家你「棒」在什麼地方。
8. 我語文試卷有一道這樣 的題:學語文要養成天天誦讀的行為.用修改符號改.
學語文要養成天天誦讀的行為.(養成行為詞語搭配不當,應把行為改成習慣。)
9. 給我張初一上冊語文試卷(要有答案的) 有的給我`謝謝
濉溪縣2007-2008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七年級語文試題
題號 一 二 三 總分
(一) (二) (三)
得分
卷首語:親愛的同學們,步入初中的你,進入了一個新天地,當你在快樂中品嘗到語文學習給你的營養滋補時,也許你在思考:我收獲了多少?老師希望這張試卷能成為點燃你們智慧的魔法石,認真一點,你會做得很棒的,老師祝你取得滿意的成績。
一.積累與運用(20分)
1.胸有詩書氣自宏,一筆好字闖天下。請將下面一句話用正楷或行楷抄寫在方格里。(此題根據抄寫文字和全卷書寫水平綜合評分。)(4分)
會 當 凌 絕 頂 , 一 覽 眾 山 小 。
2.古詩文默寫(8分)
(1) ,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庄》)
(2) ,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3)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之悲的詩句是:
, 。
(4)《 論語 十則》中,孔子論述「學」和「思」辨證關系的兩個句子是 ,
。
(5)寫出含有「雨」字的一句完整的詩句(要求有連續性的上下句)
, 。
3.根據你對下面詞語的理解將他們排序,並說出理由,然後至少運用其中的2個詞語寫一段連貫的話。(4分)
爭奇斗艷 枝枯葉敗 落英繽紛 含苞欲放
我的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
我的寫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 這學期,你一定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好多次語文活動吧,下面請展示一下你的活動情況。(4分)
(1)【這就是我】請用幾句精彩的語言介紹你自己,盡量表現你的個性,讓人過目不忘哦:(2分)
我的介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遊語文世界】商店門牌,電視廣告或者報刊雜志等,到處都有語文,請舉一個你在生活中發現的關於語文實際運用的例子並簡要分析:(2分)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理解與欣賞。(40分)
(一)閱讀下面課文節選,完成5~9題。(13分)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5.解釋加點的字。(4分)
私擬作( )昂首觀之( )項為之強( )青雲白鶴觀( )
6.下面對文中加點的虛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相當於「的」)
B.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兩個「之」都為代詞,且指代對象相同)
C.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介詞,當「被」講)
D.以叢草為林(動詞,意思是「當作」、「看作」)
7.這一段主要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聯想與想像,充分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翻譯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
我的翻譯:
9.你剛剛度過童年,一定也曾有過這樣觀察小動物的「物外之趣」吧,試著描述出來,讓大家分享你的快樂。(3分)
我的描述:
(二)閱讀下列兩個選段,完成10~15題。(14分)
(甲)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的,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乙)春在田疇,松軟的泥土散發著清新濕潤的氣息,冬憩後醒來的麥苗兒精神煥發,展現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機;渠水歡唱,如母愛的乳汁,與土地和麥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盪,魚蝦暢游,蛙鼓抑揚弄喉嗓,柳絲婆娑舞倩影,陽光水波交相輝映,灑落捧捧金和銀。春在天空,燕語呢喃,蝴蝶翩躚,風箏高飛,濃濃春意彌漫潔白的雲朵間,甜甜笑聲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園,紅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樹飛雪,蜂蝶追逐喧嚷,醞釀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10.甲文描繪了春草圖和春花圖兩幅春天的畫面,乙文描繪了四幅春天的畫面,分別是 、 、 、 。(4分)
11.甲文第一段寫了小草的情態以及它的質地、 、 ;乙文未寫草,但寫了春天植物的綠,如 、 。(2分)
12.甲文第二段與乙文寫得色、聲、味俱全,甲文表現「聲」的詞語是「嗡嗡」;乙文表現「聲」的詞語是「 」、「 」等。(2分)
13.甲文第二段和乙文都用了虛實相結合的方法,請默寫出甲文虛寫的句子。(2分)
我的答案:
14.甲文與乙文都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2分)
我的理解:
15.想想看,春天還是什麼?發揮你的想像力,仿句再寫出一個形式相同的句子。(2分)
春天是一縷輕輕吟唱的暖風,和著聲聲婉轉的鳥語;春天是一捧溫暖明亮的陽光,吻著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 , 。
(二)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6~20題。(13分)
孩子,請系好鞋帶
那時,我還在讀初一。學校每到年底都會組織游園活動慶祝新年的到來,記得那年的游園活動特別熱鬧,游戲很簡單,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獎,所以獎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我終於也掙得了一張票,便興沖沖去領獎。領獎處擠滿了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最後幾份獎品,我也不甘示弱往前擠。高高的窗檯,狹小的窗口,發獎的人根本看不見領獎人的臉,只能隨意地從那些伸進窗口的揮舞著的手中接過獎票,再遞給獎品。突然間,我感覺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獎品!還來不及高興,旋即又感到手裡輕飄飄的了——獎品被別人搶了!我忙抬起頭四下搜尋,只見身旁一個大男孩正在沖我得意地笑。
我沖他喊道:「把獎品還給我!」他邊走邊嚷:「每個人都有獎票,誰能搶到就是誰的了,憑什麼還給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給我吧。」
他猛地推開我,沒想到竟把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煙跑掉了。
從地上爬起來,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來。我邊哭邊走向辦公區,這時我本能地想到了母親,她是這所學校極有權威的老師,她一定能幫我!
母親聽我哭哭啼啼敘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說:「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帶吧。」我低頭一看,真的,鞋帶不知在什麼時候已松開了。我迅速系好鞋帶,然後期待母親幫我要回獎品,沒想到她卻平靜地說:「走吧,我們回家……」
這件事早已過去,我始終沒能要回那份本該屬於我的獎品,為此,心裡不止一次埋怨母親。然而,隨著漸漸長大,十多年來也曾經受了許多成敗與得失,現在我才恍然明白,當年的母親用心良苦!
她讓我系好鞋帶,她在我因得不到獎品而懊惱的時候,讓我系好鞋帶,因為,我確實應該這樣做。如果我任由自己哭鬧,我可能會一輩子對此事耿耿於懷,無法釋然。生活中本來就有好多我們想要的東西卻無法得到,我們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滿足呢?母親這樣做其實是想讓我學會堅強——當生活不能如願以償或者不盡人意時,不是一味地計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心情對待生活。
我知道,命運給予我們的磨難將遠不止是失去一份獎品;我同樣知道,對待磨難也並非系好鞋帶就難解決這么簡單,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諦就在於此——無論發生了什麼事,不氣餒,不自怨自艾,永遠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永遠向前看,終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帶子系住幸福。
16.找出表明本文屬於回憶性文章的標志性語言。(2分)
我的答案:
17.母親讓「我」系好鞋帶的內涵可用文中哪些句子來解釋?(2分)
我的解釋:
18.你覺得本文的標題有什麼特點,請簡單賞析一下。(3分)
我的賞析:
19.你覺得文中的母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3分)
我的理解:
20.「孩子,請系好鞋帶。」文中母親的一句話影響了「我」一生。是啊,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有利。同學們,在這十多年的成長歷程中,父母對你說的哪句話你最難忘?這句話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呢?(3分)
最難忘的一句話:
這句話的影響:
三、作文(40分)(從以下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作文)
21.(1)家庭給我們的有愛,有溫暖,有教益,也許還會有煩惱和痛苦……請以《家庭給我的 》為題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2)請以「 ,我想悄悄對你說」為題寫一篇不少於450字的文章。
要求:把題目補完整;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有感而發,說真話、訴真情;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用「七(×)班,×××同學(老師)」(或用化名)代替。
題目:
濉溪縣2007-2008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七年級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親愛的閱卷老師,如果說此前是我們在考學生,那麼,此刻就是學生在考我們。這份試卷許多處沒有所謂「標准答案」,我們不要以自己的思維習慣和個人好惡去評價學生。要飽含愛生之情,細心琢磨學生的答題思路,認真揣摩學生的答題結論,善於發現學生答題思維過程中的亮點。一句話:公平公正、尊重學生、嚴謹細心、滿懷熱情。
一、 語文積累(20分)
1.此題根據抄寫和卷面書寫水平綜合評分,楷字、行楷字均可。(4分)
2.(1)綠樹村邊合(2)山光悅鳥性(3)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略(符合要求即可)(該題答案錯、漏、添、改字,所在小題不得分。每空1分,滿分8分)
3.排序:含苞欲放 爭奇斗艷 落英繽紛 枝枯葉敗 (1分)理由:植物(花)生長的自然規律。(1分,意思對即可。)寫句:沒有標准答案。(2分,視詞語運用是否恰當,語句是否連貫給分,如只運用1個詞語給1分。)
4.開放性題,考慮七年級學生情況,適當放寬要求,合乎題意即可得分。
二、閱讀理解與欣賞(40分)
(一)(13分)5.暗地裡;抬起;同「僵」,僵硬; 景象(每詞1分,計4分)
6.B(2分) 7.夏天觀察蚊飛之趣(1分,意近即可);少年兒童豐富神奇的想像力及稚氣爛漫的情趣(1分,意近即可)
8.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意近即可,2分) 9.略(觀察仔細,言之有物,表達順暢即可,3分)
(二)(14分)10.田疇春圖 河畔春圖 天空春圖 果園春圖(每空1分,意近即可,計4分)
11.顏色、長勢、麥苗兒精神煥發,柳絲婆娑(每空0.5分,意近即可,2分)
12.呢喃 喧嚷(每處1分,計2分)
13.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2分)
14.對春的熱愛、贊美之情(意近即可,2分)15.略(2分)
(三)(13分)16.那時,我還在讀初一;這件事早已過去(兩處各一分,計2分)
17. 無論發生了什麼事,不氣餒,不自怨自艾,永遠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永遠向前看,終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帶子系住幸福。(2分)
18.呼告式,顯得親切;鞋帶,一語雙關,含義深刻,給人啟迪。(談一點就行,其他角度也可,談得合乎情理即可,2分)
19.沉著冷靜,大度明理,教子有方(意近即可,3分)
20.略(第一問1分,第二問2分)
三、作文(40分)
21.評分標准:28分切入評分
10. 幫我出一份語文試卷
我愛文學
海風吹拂海面。吹拂著無千年的滄桑。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下,讓文學在前人未有的探索中發出驚異的光芒。文壇上,似曾徘徊過無數出色的文人墨客。
其實文人的體內會奔騰著一匹野馬。桀驁鬢毛流淌風華。他們願在荒蕪的闊野上,以淚漸灑。達達的馬蹄要踩出文學之花。
長亭內,醉酒當歌,嘆人生幾何,豪邁地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閱人無數的時光引無數後輩由衷啟迪。"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含情脈脈,雙眉緊鎖著淡淡憂愁的古代才女--李清照,又在細雨霏霏的夜晚,創作著那一首首屬於自己的詩篇……豪放與婉約兩大流派,如一對霸氣的龍鳳,在歷史的長空,騰飛自今。
回眸過去的里程,讓我們自豪敬佩。展望未來的旅途,又讓我們信心百倍。
東西方文學的交融,出現了更多流派。以英國的斯特恩開始的感傷主義,以但丁為首出現的文藝復興,以寫照生活為主的自然主義等等。
又過了若干年。出現了歐洲神話文學巧匠安徒生,唯美詩歌主義的泰戈爾等等。在神聖的東方領域上,跋涉出了胡適,魯迅等才人,他們在文壇上力挽狂瀾……
時間翻閱,跨越新世紀的門檻。80年後又涌現出一批批優秀的少年作家。另類的韓寒,小才女的蔣方舟,花語新秀的葉迷,滕萍等等。
高爾基曾經說過"文學既人學。"的確,文學是人學。可是當文學涉及到人學時候,在旅途中的文學者會感到很孤獨,很痛苦。可正如此,才出現了文人們所說的--孤獨是詩人的情人。
立足當今世態,真正愛文學的人越來越少了。特別是當文學巨匠巴金去世後,不少人已覺察到文壇開始走向沒落。這個話題,在文學圈裡,已是共同矚目的問題。余傑也說:"當代文學正是缺乏古希臘復興時那股悲憤偉大的歷來能夠。"如此,作為後輩的我們,更應該於此升華,復興文壇昔日的輝煌。
文學。
僅僅幾筆的兩個字,卻是一個多麼沉重的字眼。當代著名作家趙麗宏曾比喻,文學是求知閱世的過程里,一項重要的大門。她曾說過一段話,多年後,仍讓我記憶猶新--
"文學是人類感情的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是人類歷史的最形象的詮釋。一個民族的文學,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一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新生,是這個時代生活百態的社會風俗畫和人文風景線,是這個時代精神和情感的結晶。"
曾經我也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我愛文學》。那時的我,對文學這扇大門充滿了好奇。而今天,我寫的這篇文章仍叫《我愛文學》,這時的我,內心充滿著對未來的的希翼與憧憬。我相信,只要愛文學,就離文學不遠。文學其實就在我身邊。當一切成為過去時,翻開昔日的驛路隨筆,甜蜜依在。因為文學能經受得起時空地域的輾轉流離。
古人曾對文學作品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出清風,如霞,如煙,如幽林曲間,如淪,如漾,如珠寶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
的確,文學作品正是反應一個人內心的真實寫照。文學者了解對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觀看對方的文學作品,從而下於評估。在文學的領域上,總有一種摸索不清的依賴。這點至今一直都讓我很困惑。例如一個文學者跟另一個文學者的態度,與一個文學者與非文學者相處的態度決然不同。陌生的文學者偶遇,總會有一總莫名的相信與依賴。我想,這或許是文學給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吧。
身邊總會有不少人感覺學文學的人很神經質。這正是導致學多文學者自殺身亡的致命原因。往往看事物越透,想得越多,大腦總會承受不住太大的壓力而爆發。正如哲人周國平所說的:"看世超過了一定的距離,就難以成為躊躇滿志的風雲人物。"所以,我們看世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文學正是消耗一定的時間去閱讀一定的文學作品。"不久,又出現了這個說法。而現在,真正的"煮字療疾不舍晝夜"的文人很多不顧及生命長短,錢財多寡,名利得失。以"淡泊已明志,寧靜以致遠。"吸求一顆純凈光潔的心像皎皎月色朗照漆黑漫長的夜行路。我想,浮生若此,也便是知足常樂了。
前面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做。盡管我知道,永遠到達不到文學彼岸,但是我仍會永不停息地向前邁進,做一帆小小的航船,漂流在文學的灣港,心中只為了年少的那句誓言--"我愛文學!"